财富人生 中国人自己的创业故事-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耿建荣:我们当时一起卖清洁剂的时候还比着卖呢。其实认识他之前,我在武汉已经很多年,中间也发生了很多事情。最初的时候我在武汉的一个食堂洗碗。天很冷,刚过完春节,我的手都冻坏了。
万克文:我来武汉以前在宜昌,是个电工。我1983年进厂,已经做了14年合同工,按规定,做到15年就可以拿到一些钱,但我实在不想再干下去了,于是就在第14年的时候不干了。我刚到武汉的时候人生地不熟,住在一个阁楼里。武汉的冬天非常冷,没有暖气。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我知道,在任何一个城市生活,要想扎根或者在任何一个行业做的很好,要至少3年的时间。所以在武汉的时候,我就觉得这3年的时间是我最重要的时期,所以我一点都不怕苦。我就是不满足于在宜昌的安逸生活,所以才选择来武汉。
纪春:耿建荣,你在认识万克文以前也做过很多的工作,都不是很成功,这段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耿建荣:在认识他以前,我觉得好像在这个城市待了这么多年,我当时已经25岁过了,觉得自己不小了,很多行业打工都要求年龄、技术,还有文凭。我就考虑到底我能做什么,使我自己以后能够在这个城市扎根,不用租房子住了。相对于万克文来说,我当时对武汉的风土人情和语言都比较熟悉,这是我的优势。
纪春:耿建荣,你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孩,你的家乡离武汉应该说也是比较近的。但是你有好几年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是为什么?
耿建荣:一个原因是我当时自己过的不太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欠一个表哥钱,大概有2万块。所以我特别回避和亲戚见面。我并不是不回家,比如一年春节我就是初二回家,初四就走。就是为了躲。虽然表哥没催我还钱,但他促使我挣钱。
“价格由你定”
纪春:你们是怎么从卖清洁剂转到做清洁工作的呢?
耿建荣:当时我们几个卖清洁剂,就想怎么才能卖的好?我们就想上门推销,但是很多人反感这样,于是我们就想变一种方式,就是我们给你做清洁、做示范。于是我们就学着怎么做清洁。
万克文:我们刚来武汉的时候,什么人都不认识,我们当时就想要推广,给别人做示范。我们当时的广告是“价格由你定”。目的就是进武汉市民家门,向他们推销清洁剂。
纪春:你们第一步走出去以后,又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呢?
万克文:首先就是不会做生意。做了这个工作以后,可以维持自己基本的生存,然后看到了市场,刚开始做的是家政服务,然后做了新房清洁。因为耿建荣会说武汉话,所以当时谈价格都是她去谈。
纪春:耿建荣你是怎么谈的?
耿建荣:我们开始的价格是客户定,然后我们就慢慢摸索出客户的接受价格。然后逐步定的比较细。
万克文:当时我们是第一家专门的清洁单位。但是后来发展就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未来的发展、员工的培训、如何管理等。
纪春:那会不会很多员工自己后来出来干呢?
万克文:对!清洁行业的门槛比较低,我们的确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做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管理能力、培训能力。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5元钱起家办清洁公司(2)
纪春:耿建荣,你觉得除此以外,你们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耿建荣: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资金紧张的时候。但我们发展当中求稳,量力而行。我们曾经为了赔偿一个客户,几乎把所有的存款都赔进入了。
万克文:我觉得虽然是赔钱了,但是我们觉得信誉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员工觉得你负责,另外客户也非常信任你。
纪春:武汉市的清洁工作,现在你们承担了多少?
耿建荣:我们主要是有自己的特色项目,比如物业保洁、饮用水箱的清洁消毒等。
万克文:这个行业有好做的地方,也有不好做的地方。
纪春:在夫妻创业中,你们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耿建荣:2002年以前我们不是夫妻,到现在我们还是比较回避告诉外面我们是夫妻。在公司我们有分工,管理是他负责,而我的想法比较多。大事是双方商量。
万克文:遇到大事,我们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执行。我们的执行能力都很强,所以在执行的时候就考虑谁更合适去做,也许最后是一起去。
纪春:耿建荣,你们现在都买了车和房,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度是多少呢?
耿建荣:很满意,应该说是90%。
纪春:你们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呢?
耿建荣:我们每年都有总结,每个人都要写总结。还有来年的计划。
纪春:你们的总结都写什么?
万克文:基本上是我一年的成绩、不足,还有来年的计划。
耿建荣:我可能是想来年增加5家大客户。
万克文:她有点保守,我可能想的更多。在这里其实我应该更加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现在我们想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员工在公司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我觉得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受惠的也是我们自己。
金点箴言:
我们曾经为了赔偿一个客户,几乎把所有的存款都赔进去了。我觉得虽然是赔钱了,但是我们觉得信誉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员工觉得你负责,另外客户也非常信任你。
梦想是走出来的(1)
王振滔: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因为生活困难,王振滔16岁的时候就辍学成为一个小木匠,偶然当中王振滔走进鞋业,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将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十几亿元资产的全国民营500强企业。王振滔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管理英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全国各地推销中低档电器和皮鞋等日用品的温州人很多,不满足于当一小木匠的王振滔也成为其中一员。虽然推销阀门也让王振滔轻松地赚到了一些钱,但是对产品质量的担忧,使他决定改行推销皮鞋。从而踏上了成就中国鞋王的道路。
从木匠到鞋商
记者:在北京的时候,奥康鞋我们经常能够见到。有一句口号叫做“穿奥康,走四方”。我们在许多专卖店还见到一句新的广告词“梦想是走出来的”。这是不是代表着一种新的变化?还是下一步的一个什么目标?
王振滔:“穿奥康,走四方”虽然朗朗上口,但让别人感觉这个鞋子很普通。而“梦想是走出来的”,让人感觉有个回味,有个深的层次。中国人有个千年的梦想,比如杨利伟上天,也有个百年的梦想,就是奥运。
记者:您的梦想是什么?
王振滔:我的梦想也在不断地调整。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警察、当飞行员;上了高中之后就是当科学家,当教授,当然现实中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现在的梦想就是:我们的企业精神就是为人类的进步服务,可能名称比较大,但作为我们的理想,我们是希望在自己的人生当中,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对我个人来讲,除了把企业做好以外,能帮助更多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记者:像您刚才说的,小时候的梦想和现实有一些差距,您自己也没想到,自己成了中国的鞋王。您16岁的时候学了一门手艺,做木匠。
王振滔:对,我高一的时候就出来学木匠。为什么不想读书去做木匠?这和家庭的背景有关系,也和温州的文化有关系。当时家庭6口人,只有几分土地,生活艰难,作为家里的长子,选择了辍学,我在学校的学习很好,一直都是班长。另外温州人当时认为学一门手艺是不错的,生活有了保障。温州的一些年轻人都是出来做推销,慢慢地形成了跑市场的风气。我学木匠只学了一年多,师傅就把他的徒弟交给我带了。
记者:您学木匠学得挺好的,为什么做了两年就没再做了?
王振滔:我当时也在想如果继续做木匠的话,也许可能成为中国的“家具大王”,当时我不只是在做木匠,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设计的。我们在漳州为部队服务,所有的设计都是最新的,甚至想到要开一个厂子。后来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这个东西不是我想做的,当时兴起了推销,做木匠赚钱很辛苦,所以想别人能做的事情我能不能也尝试去做,这也是个人性格要强的一个原因,决定在不懂电器的情况下,尝试一下,就入了这行。
一开始是“皮包公司”,但也接了很多单,一个原因是我当时非常年轻,人家认为我不会骗他,第二是我在一些地方做过木匠,比较熟。但是推销不是自己做,比较担心质量,当时温州的做法都是一个工厂好几个牌子,今天谁家的公司来了就挂哪个牌子,这都是私人的做法,所以后来又感觉这不是我自己做的事情。偶然的一个机会,从武汉经过南昌,我去看一个朋友,他是卖鞋的,向我介绍卖鞋赚钱又简单,所以当时就想是不是也试一试,结果一试就试到现在。
当时鞋子价格很低,利润很薄,但量很大。跑了几年的供销,我们的方法比别人多得多。一般是单一地租一个地方卖,没有想到要形成一个大的批发,进到商场里去卖。我们跟他们不一样,做的不一样,成功就要容易得多。
记者:最早开始起步的时候,厂子是一个什么状况?
梦想是走出来的(2)
王振滔:我们起步的时候没有厂子。是利用温州的一些小厂子,把他们批发过来,当时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还没有明确的时候,赚钱比现在容易得多。只要鞋子做出来,打到市场里去,不愁卖不掉,当时市场是紧缺的。
当时像总统鞋、老板鞋等都是自己设计的,样子好,也好卖。一些名称都是自己起的,像健美鞋。就是别人做的时候,我们给他规划一下,重新给他一些理念,在鞋子上设计一个名称,做出来。很多名称现在还管用,货号看不懂,但是把名称一打上去,就不一样了,细节很重要。当时考虑鞋子要做得比别人更细一点,更精一点,这样才能有一些优势。
记者:有自己的厂子是哪一年?
王振滔:应该是在1988年开始的。这跟1987年的8月8日,温州的“火烧”有关系。有一次我从湖北回来,听说杭州的武林门把几千双温州鞋子全烧掉了,还不让卖了,没过两天,湖北武汉也有了相关的报道,当时温州的名称就造成销售不好,只要打着温州制造,那就全完了。
所有的商场都没有温州鞋。后来我们就5元钱一双自己在街上卖,后来有很多朋友包括政府的,说既然鞋子能卖,那就不是劣质产品,也不是假冒的,说你们可以跟他们打官司。经他们提醒,我们就请了律师,打了几个月时间,官司打赢了。这时是继续做鞋子,还是不做(因为已经没钱了),是个关键时刻。当时我们选择了还是继续做鞋子。
品牌的诞生
记者:那时的市场应该说是在低谷时期。
王振滔:温州当时比较萧条,行业是根本没法做,就是其他行业也遇到不少问题。但是机会和危机是平等的。企业已经是名声不好了,但如果你有自己的品牌的话,要做起来容易得多,这个时候自己振作起来,肯定可以走出一条路子。
当时有这样萌芽的想法:自己能不能创出一个品牌?当时设计了一个奥运的五环的商标,但他们说这是国际上特有的,不能在企业上用。当时就是取的奥运精神的意思。后来改成“奥林匹克精神健康地发展”的意思,改成“奥康”。
解说:1987年,在杭州武林广场发生火烧温州鞋事件。一时间,温州鞋和假冒伪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温州的鞋业也一下子跌入到低谷。就在别人纷纷退出的时候,王振滔却认为这未尝不是一个机会,更何况好胜的他对于那把火也是一直耿耿于怀。
记者:那12年之后,您是报了一箭之仇了。
王振滔:十几年时间一转眼很快就过去了。有一次温州在杭州举办一个大型展览会。听了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1999年12月15日,经我的建议,在杭州武林门同样又烧了一把火。当时“奥康”1998年刚评上中国十大真皮鞋王,温州也有三大真皮鞋王,所以当时各地仿冒温州鞋子的比较多,我们就把它们全部没收了,放了一把火。这把火烧得挺红的,一烧就把温州的牌子烧出来了。
记者:这应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广告策划的例子,但这是不是和您的性格也是很有关系的?
王振滔:应该是和我的性格有关。我的性格是要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1998年、1999年的时候,上了一定的规模,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就看你怎么去运作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大,做强。
记者:除了这个行业要做大以外,我知道现在奥康已经在做别的行业了。
王振滔:社会在变,除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不变,其它的都在变。原来我们的想法就是把专业做大,这几年由于企业的发展,考虑到企业自身的一些情况,我想做一个企业好像一个人成长一样,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落期。企业创业开始是成长,到了成熟的时候,企业员工的信心、技术都会下坡,所以不让它成熟,成熟了就会衰落,就放慢了脚步,所以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多行业发展,根据自己企业发展自身的需求,我们做的是多元化发展,专业性经营,在多元化的当中,分开几大行业,比较专业。
梦想是走出来的(3)
记者:刚才也说到了很多创业的经历,您觉得自己能够从小做大的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王振滔:首先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这和我个人的性格有关系。做任何事要想着把它做专业,做好。不断地创新也很重要,还要不断地学习,适应市场的变化。做一个企业家,只能走国际化的道路,才能做强,做大。当然走国际化道路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时间。
金点箴言:
做任何事要想着把它做专业,做好。不断地创新也很重要,还要不断地学习,适应市场的变化。
《财富人生》第二部分
中国的“阿信”(1)
徐愫玲:北京九华芳源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愫玲,1959年出生在北京,1977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丽源日化公司当工人,1994年下海创天下。她是在北京的小市场经营贴画、小商品,然后做服装销售,1996年创建了自己的九华芳源工贸有限公司,从设计、制作、经营自己的惠迪思中式服装,到创惠迪思中式服装品牌经过整整经过十年的磨砺。如今徐愫玲的惠迪思中式服装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熟悉徐愫玲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中国的阿信”。
从零做起
纪春:我们知道你们的中式服装遍及全国,能不能跟我们说一下做中式服装怎么起了个洋名字?
徐愫玲:当时我们公司叫九华芳服装公司,公司的理念是要做中国文化传统服装,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九华芳”的“九”在中国数字里是最大的,“华芳”呢,我希望我的服装在中华大地处处芬芳,那么我们随之要起这个品牌的名字时牵扯工商认定,“九华芳”中有两个字与其他公司是重的,不能注册。所以我们请了一位爱新觉罗家族的老先生给起名,我把我们的理念告诉他,他给我们起名叫“惠迪思”,“惠”是智慧、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