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尽量避开这种局面,我有几个想法。第一,看股票时,要留点余地。比如,把公司的历史账目和未来预测多打些折扣。第二,在估值时也要留点余地。比如,在估值一个股票的合理价值时,应该是5~8元,而不是8元。股票的估值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最后一点,用心看公司。每家公司都有问题,有些问题你只是没有看到而已。他们的管理层也许一直有暗斗,但他们伪装得很好。
为了减少自己被冲昏头脑的次数,我建议大家多看“绝对的”估值方法,少看“相对的”估值方法。比如,我坚决不买一只30倍市盈率的股票,如果仅仅是因为同类的股票更贵(40倍)。比较可靠的方法是盯住30倍这个数字,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它意味着我的投资需要30年才能赚回本钱(假定公司未来用目前的利润水平来发展)。当然公司未来的利润可能有增长,但也会有下跌的年份。对于极少数高成长的公司来说,30倍也可能很合理甚至算便宜。但是注意,只有极少数公司可以持续多年高增长(比如,超过20%)。如果我们“感觉到”这个公司在高增长,那个公司也在高增长,我们大脑可能已经被外界的气氛所冲昏了。这个时候的大环境可能已经有问题。股票的市盈率跟通货膨胀,也就是跟银行利率有关。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股票的估值倍数越低。反之亦然。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相对”估值方法。目前的低利率可以持续吗?万一利率突然涨了呢?
我在香港曾经炒过“窝轮”(即warrants,认股权证和认沽权证),这是让我很后悔的事情。亏了钱是一回事,违背了我自己的投资原则而亏钱是另一回事。这些“窝轮”当然都有固定的期限。实际上你是在赌博,赌的是某一只股票或者恒生指数会在一个固定的日期(比如5月31日)之前会涨到什么程度,或者会跌到什么程度。即使你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都是正确的,预测和把握市场的时机也是非常愚蠢的。我在本书其他地方也反复讲,把基本面分析正确,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再加上对市场时机的预测,那就太过分了。一个正确的基本面有时候可能需要2年,3年,或者5年甚至10年才能表现出来,你有耐心和资金等得起吗?“窝轮”的期限太短了:通常几个月,最长一年。
炒“窝轮”是信心爆棚的表现,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无知的表现,他们不懂得基本面的表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正文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战胜市场?(1)
大学百科网upicture 更新时间:2010…10…3 7:58:14 本章字数:1072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战胜市场?
我和很多人一样,喜欢股市不仅因为试图赚钱,而且因为它变幻无穷,很刺激。但是,有很多严谨的投资者认为,我们这两个原因实际上是有矛盾的。你必须放弃“寻欢”的念头,因为这种念头对股市来说是邪念。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基金公司用数学模型来确定买什么卖什么,以及何时买何时卖。有些个体投资者完全放弃选股的乐趣(或者说是麻烦),而把钱投资在基金上,长期不理它。最近,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股市稳赚》(TheLittleBookThatBeatsTheMarket),书的作者乔尔·格林布拉特(JoelGreenblatt)倡导大家走一条容易走,但又似乎很严谨的道路。他的方法很简单:把所有的3500家公司按照有形净资产回报率(returnsontangiblecapitalemployed)从高到低排序,再把他们按照“企盈率”(企业价值除以运营利润,即EV/EBIT)排序。然后挑选出那些在两项指标中最好的公司,分4~5个月陆续建仓,以减少市场风险。总共投资20~30家公司以分散个股风险。每过12个月重复此项工作。坚持这种投资方法至少4年。
格林布拉特所选的有形净资产回报率的定义是,付税收和利息之前的运营利润(EV/EBIT)除以公司的有形净资产(即,净的固定资产与净的流动资产的总和)。他选择运营利润,而不是净利润,主要是因为这样在对不同行业和公司进行比较时,便于排除不同的税收条件和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利润的影响。有形净资产的好处是它已经把企业在并购时的额外支付的、高于账面价值的溢价(即商誉,goodwill)减掉了。
为什么要用“企盈率”(EV/EBIT)而不用通常的市盈率(PE)?我引用格林布拉特先生在书中的一个例子来解释。大家看看两家几乎相同的公司——同样的收入和同样的运营利润。它们仅有的区别是,甲公司没有负债,而乙公司有50亿元的负债(年利率10%)。
表7由“企盈率”比较甲乙丙公司股价高低
单位:亿元人民币
甲公司乙公司
收入100100
付税收和利息之前的运营利润1010
利息费用05
税前利润105
税收(40%)42
净利润63
资料来源:JoelGreenblatt,TheLittleBookThatBeatsTheMarket,JohnWiley&;Sons
正文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战胜市场?(2)
大学百科网upicture 更新时间:2010…10…3 7:58:16 本章字数:843
甲公司的市盈率为每股60元,乙公司的股价为每股10元。谁贵谁便宜?甲公司市盈率为10倍,乙公司的市盈率为3。33倍,甲公司贵多了。但是,如果你站在风险投资(直投)基金,或长期投资者的角度看,你就马上明白你的结论错了。你买的乙公司的负债也是你的负债。你承债收购两家公司的代价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在付税收和利息之前的运营利润(EBIT)都是10亿元。它们的企业价值(即enterprisevalue,股票市值跟净负债的总和)都是60亿元。也就是说,它们的估值是一样的:企业价值除以运营利润(EV/EBIT)相同。而且,你甚至可以说,乙公司比甲公司更贵。为什么?因为乙公司的风险大一些。
作者作了一个模拟试验。在那17年(1988~2004)里,如果你把美国市场的3500家上市公司按照有形净资产回报率排列(排名最高的给1分,排名第55位的玛丽亚公司得到55分,等等)。然后,把这3500家公司再按照“企盈率”(相当于市盈率)排列。“企盈率”越高的得分越低,反过来越高。最后把每家公司的两个得分加起来。比如,微软公司的有形净资产回报率排列第17位(得分17),有很高的回报率,而它的“企盈率”排列在第3400位(全美国倒数第100位),因此得分100分。接着,把这两个分数加起来作比较。总分越低越好。比如,微软的总分数为117分(即,17加100)。玛丽亚公司按照“企盈率”排在第3500位(全美国最便宜),得1分,所以总分为56分,优于微软。
下表所反映的是这种投资方法的业绩表现。看起来好像简单得难以让人相信。可是有两个问题。一是,它的成功需要坚持至少4年以上,多数人没有这个耐心。基金经理当然不能这样做:连续两年表现落后,可能他就失去了继续工作的机会。绝大多数散户可能也不想把买股票这样激动人心的工作交给电脑。或者他开始这样做了,但是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他就会抛弃这个策略,投到另一种信仰的怀抱。缺乏虔诚的投入,最后只能业绩平平。
正文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战胜市场?(3)
大学百科网upicture 更新时间:2010…10…3 7:58:18 本章字数:575
表8格林布拉特的神奇方法所带来的投资回报大大优于市场
神奇方法(%)市场平均(%)S&;P500(%)
198827。124。816。6
198944。61831。7
19901。716。13。1
199170。645。630。5
199232。411。47。6
199317。215。910。1
199422…4。51。3
19953429。137。6
199617。314。923
199740。216。833。4
199825。5…228。6
19995336。121
20007。9…16。8…9。1
200169。611。5…11。9
2002…4…24。2…22。1
200379。968。828。7
200419。317。810。9
平均回报率30。8%12。3%12。4%
资料来源:JoelGreenblatt,TheLittleBookThatBeatsTheMarket,JohnWiley&;Sons。
正文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战胜市场?(4)
大学百科网upicture 更新时间:2010…10…3 7:58:20 本章字数:1225
注意,上表中的市场平均表现代表的是那3500家公司的简单平均数,而S&;P500表现的是500家大公司按照市值加权平均计算的。
西单女孩作者给他的神奇理论作了另外一个测试。他把2500家最大的公司按照“企盈率”和有形净资产回报率进行排序,然后分成10个组(每组有250家公司)。在那17年里,它们的表现如下。
西单女孩投资界派系林立,学派如云。任何一个投资策略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首先,他们往往拿过去的数据来进行模拟,反复实验一直到结果符合他们的“理论”。如果17年的数字不符合他们所要的结果,那么取16年的数字,或者15年的数字、14年的数字,这叫“挖掘数字”(datamining)。作者格林布拉特声称他的方法可以在其他年份进行历史测试,而且同样有效。
表910组公司的表现
第1组 17。9%
第2组 15。6%
第3组 14。8%
第4组 14。2%
第5组 14。1%
第6组 12。7%
第7组 11。3%
第8组 10。1%
第9组 5。2%
第10组 2。5%
资料来源:JoelGreenblatt,TheLittleBookThatBeatsTheMarket,JohnWiley&;Sons
其次,大多数小盘股被投资者忽略,所以估值一般偏低。而作者格林布拉特的方法在现实中可能难以运作,因为在买的过程中,它们的股价会被推得很高,从而降低最终回报率。但是,小盘股既有可能因为被市场忽略而估值过低,也有可能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而估值过高(分析不够)。另外,他说,他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大公司。比如,他挑出美国最大的1000只股票,在那17年里,他的神奇方法也会有22。9%的回报率,而同时间内,市场平均回报率只有11。7%,而S&;P500的回报率只有12。4%。
我感觉,他的理论中有一点对我非常有用,可算是一个重要提醒:一家资金使用效率非常高的公司(比如,35%的资本回报率)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的时候,它的回报率在中期和短期内有可能下降,但不太可能下降得很快。也许会降到25%,甚至20%。但是20%~25%的资本回报率也是很高的!当然这样的企业即使不作新的投资,它原有的资本回报率也会下降,但是,多数事物的变化总是渐进的(不是跳跃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家企业的回报率远远超过大多数企业,必然有其原因,而这个原因不大会在近期消失。即使单家企业的竞争优势马上消失,你的资产组合里的20~30家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消失是不可能的。反过来,一家资本回报率很低的公司,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有巨大的改善。这是格林布拉特的理论可以成功的一大基石。毕竟,投资是一个概率游戏。
正文 三种企业三种命(1)
大学百科网upicture 更新时间:2010…10…3 7:58:22 本章字数:751
三种企业三种命
股市中人多显浮躁,在潮涨潮落之中往往容易忽略大趋势。近来,我把自己研究过的公司进行分类,似乎对把握趋势有所帮助,祈与读者诸君探讨。
在我看来,中外大多数企业可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自然垄断型,或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型;一类是昙花一现型;还有一类是疲于奔命型。这三类不同的企业各自有其不同的命运,股民只有认清了公司的性质,才能保证在股市上少亏钱。
第一类是自然垄断型企业。自然垄断在经济学上的严格定义,是说独家垄断经营的总成本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其特征是规模经济非常明显,且前期必须投入大量不能收回的沉淀成本,常见于公共基础设施产业。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自然垄断型企业,也包括很多严格意义上不是自然垄断的公司。因此,除了大家通常所提及的收费公路、港口、桥梁、机场、有线电视、供水、供气和电信等行业的企业,自然垄断型企业还包括像微软、英特尔这样的公司,以及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化学和医药公司——当然,这种公司在中国不多。
有少数工业及消费品企业在开工初期或者刚刚进行了技术改造、收购、扩大产量之后的一两年内,也会类似于自然垄断型企业。
这类公司有一些共同特点:耗资巨大,前期风险很大,建设期有诸多不稳定因素,利润为负或者很低,现金流更是负数。可是,一旦它们的工程竣工,资本投入停止,风险就大大下降。
这类股票往往市盈率很高,但股票市值除以现金流并不高,因此看起来很贵,其实不贵。
加之由于其垄断地位,这类企业的定价能力比其他工商企业强,对管理层的管理水平要求也更低,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研发支出。因此在我看来,自然垄断型企业永远是最佳的投资目标。
正文 三种企业三种命(2)
大学百科网upicture 更新时间:2010…10…3 7:58:24 本章字数:821
第二类是昙花一现型的企业。这类公司一般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新技术的发展、新矿藏的发现、名人参股、环保概念、珠江三角洲概念、西部开发概念、奥林匹克概念……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是,股民进去容易,出来且难,一套便是几年;进入时交易量活跃,一阵风吹过,交易量便停了下来。
昙花一现型企业还包括一些工业和科技企业。它们只要某一个产品大卖,股价就会飞涨,但一旦竞争者加入,价格立马下跌。此外,新的发明、新的监管规则以及消费者的新口味,也可能使本来正常的企业昙花一现。
最后一类是疲于奔命型的企业。“疲于奔命”这个词有些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大多数工业企业,包括消费品制造企业,均属此类。
这类企业需要大量资本支出,面对的是变幻莫测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市场。收款难令人头疼,质量控制更令人头疼;因为没有进入障碍,每天都遇到新的竞争者,因此必须进行没完没了的研发和设备更新。他们有了第二代产品,就要担心第三代产品,然后是第四代、第五代;今年赚了2亿元利润,必须投资3亿元进行研发和设备更新,明年再赚5亿元,又必须再投6亿元……
这类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一般很差。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一些做了多年股东的人回头一看,公司越做越大,股东却什么也没得到,而新股发行已经进行了很多次,直至现金流越摊越薄。
哪怕是具有“知名品牌”的此类企业,日子也同样不好过。品牌虽然很重要,但却十分脆弱,全球范围内众多品牌公司的倒闭即是明证。何况在中国现今的制度环境下,纯粹的品牌建设几乎难以生存。
说到底,对企业而言最实在的是利润,特别是现金流,而且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疲于奔命型企业缺的就是这个。
因此,我个人认为,昙花一现型公司的股票无疑风险较高。我们应该购买现金流强劲的股票,以及能削减成本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