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曹说,自己的财富85%来自投资回报,只有15%是38年薪金减去每年开支存下来的资金。之所以专心投资,是因为他只在当年最大的工业(纺织业)做了半年,便去了证券行,最后又加盟《信报》。这是入对了行。何以香港股票市场如此发达呢?是因为老曹1960年年末投身社会做事,正好赶上香港30年的“都市化快车”。虽然列车已于1997年7月到站,却又借上了中国内地那班列车的“势”!假设老曹没有离开纺织业,或者在证券业,却身处南美,老曹的身家就完全是两回事。
老曹在《论势》中感叹:“当年自己连股票是什么都不知道,却转职证券公司工作,然后看着恒生指数由1969年入行时70点升至2007年23000点以上,升幅超过三百倍,真是‘瞎子都能赚钱’。所以我经常说‘有智慧不如趁势’,做人做事‘三分努力,七分天意’。如果你连三分努力都不肯付出,便不要怨天;反之,如果你付出七分努力仍没有成就,此乃天意,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许多时候人生总是充满无奈。”真是勤奋用功,小富可期;大富由天,教不来。
但看似简单的道理,绝大多数人并不承认或不清楚,他们往往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无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1990年代初加入了内地股市后,财富未必积累多多;但由于身处投资媒体业,见多识广,看见太多太多的人认不清形势,被暴涨的行情和事功冲昏了头脑,最终失败。而且,他们一般很难东山再起。经常有媒体报道某某证券“教父”、“大亨”、“庄家”重出江湖,最终却不了了之。为什么?爬得高摔得重。当前的“势”把他们捧得太高太高,一旦衰落,不论是心理还是能力,都无法东山再起。唯其如此,不管是老股民新股民,老富新贵,都应该细心体会你的财富或成功多少归功于“势”。
正文 张志雄序(5)
(4)
《论战》一书,讲战术,讲战略,更讲心态。老曹说,他在70年代是个小兵,就像专门负责刺探敌营军情的探子,刺探到什么敌情,就向将军报告。将军听完消息后,总会下令“再探”。探子自以为对战情知道得很多,却不明白自己只是以管窥豹,未见全局,结果发生了上述投机“和记”惨败的故事。到了80年代,老曹已变成了急先锋(头目),可以带领一队兵马东征西讨、攻城掠地,并开始明白一般小兵的视野有什么局限。不过,他那时仍未知晓如何分析全盘战局,以为每一场仗都要打赢,好胜心太强。1997年左右,老曹觉得自己已够资格晋升将军了。作为将军,不但要有能力带领整队大军前进退守,不盲目冒进之余,追求稳中求胜。可是,位居将军者只知如何打赢每一场仗(battle),而不知如何在整场战争(war)中取胜,视野仍有局限。而老曹在专栏中经常提到的就是“Wininthebattle;loseinthewar”。老曹从2003年起开始迈进元帅心态:第一,如果可以不打仗,最好不打仗;第二,如果需要打仗,不打无把握的仗。
从士兵到头目而将军而元帅,投资四阶段论,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学问三境界,随着每个人的年龄、阅历和财富等发生变化。比如,一个刚入市几年的朋友,如果他还年轻,让他当“元帅”,如果可以不打仗,最好不打仗,那就“杀”了他也没用的。上证指数从6000点一路跌下来,不少朋友英勇杀入,跌到1600多点,终于来了个大反弹,不少因恐慌而没有参与的朋友又开始反思为何“踏空”?我与他们开玩笑:“除非你不买股票,否则踏空是注定的。”
关于年龄与投资之关系,老曹也有见解。他建议投资越早越好,30岁前应先学会理财,或称作投资技巧,投资策略上可进取一点,反正可动用的资金不多,投资犯错也不怕,千金散尽还复来,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老曹甚至主张大学生涉足近似赌博的权证市场,“他们有的是时间、青春与胆识。例如由1万元开始,全赚又如何?输光又如何?甚至赚到10万元又如何?输掉10万元又如何?他们随时可东山再起。最重要的是年轻人可以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学会如何应用投资策略,懂得风险管理。”至于中年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临近退休的投资者更是输不起,不宜再搏,要保守为上。
老曹的投资四阶段论或四境界,绝非虚应故事,尤其是第四境界,确实超越了所谓的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等流派区分的“将军”之论,有元帅之风。应当承认,投资和生意场上,能达到“元帅”心态的,大有人在。可是,像老曹那般不仅是“富爸爸”,而且是“笑爸爸”,就不容易。成功之人,往往竞争而来,他们先是比权势,比谁有钱,到最后,又看谁会享受会花钱,比啊比,竞争啊竞争,就是不有趣。
正文 张志雄序(6)
老曹的“街头”智慧也绝不仅限于投资,而是经常如盐化水,散见于专栏或书籍中,每每揣摩,意味无穷。2009年老曹退休后,将每天写的专栏变成了周记,自己到处走走,很逍遥。在他“创富三部曲”的《论性》中,谈投资的内容较少,说的主要是人生,自己颇为满意的人生。早年我读金庸的《笑傲江湖》,被开头描述的两位武侠没法“金盆洗手”而惨遭杀害所震撼。今天看来,金盆洗手确实很难,却未必那么激烈,只要你在退出“江湖”后能满意而归就行。
2500年前,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盛产黄金,末代皇帝克罗伊斯35岁即位,大肆扩张领土,不可一世。正巧希腊七贤之一雅典的梭伦完成法典后,周游列国,至吕底亚。克罗伊斯迫不及待地带梭伦去参观装满黄金的宝库,然后问梭伦在周游各地的途中是否曾经见过“最富有的人”?梭伦提到了雅典的一位战争英雄、两位得奖的运动健将以及他们奉献多多的母亲。克罗伊斯愣了一下,然后恼羞成怒:“你怎么把我们的财富看得那么不重要,甚至连跟一个普通人都不能相提并论啊?”梭伦说:“是,你问我有关人的事情,可是我很了解神好忌妒、爱捉弄人……所以,克罗伊斯殿下,我只能说,人会怎样纯粹是机遇的产物。”克罗伊斯不以为然,吕底亚在十多年后与波斯帝国决战,被后者所灭。波斯的居鲁士大帝将克罗伊斯绑在木桩上用火烧,准备献给众神,忽然听到克罗伊斯连叫“梭伦”三声。居鲁士好生奇怪,向克罗伊斯问个究竟。居鲁士听毕梭伦的故事,将克罗伊斯放了。
这个故事在西方最早的史书《希罗多德历史》中就流传开来,后人考证克罗伊斯与梭伦的年谱对不上号,应该不是真有其事。但不断有文人雅士提及它,原因是它有人性的“真”。古往今来,帝王将相,仁人志士,乃至宗教信徒,不都追求个晚年“满意”吗?可又有多少人能善始善终,满意而归呢?按照《福布斯》排行榜的标准,老曹绝非大富大贵,但他大智大慧,知足常乐,愈老愈满意。在这点上,我最欣赏老曹。
张志雄
资深评论人专栏作家
正文 吴青(序)
序三
几十年来我父辈和我的经历,使我更坚定了“天赋人权”这个信条。人人生而平等,但是要做到“人人生而平等”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因为权利没有恩赐,更没有给予。人权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真理,而是人类的实验,因为这是大部分人类的愿望和向往。实验也证明凡是有更多的人能享受到人权的地方,社会就更和谐、更稳定。权利是来自对人的尊重,是人的尊严。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妇女在一些重要方面的地位有所提高,也获得和享受了一些权利,一些基本人权,但是进展并不平衡,男女的权利在很多方面仍然很不平等,男人和女人还没有真正享受到一些基本的权利。我们每一个人,女人和男人,都像一口油井,都像一座金矿,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潜力。一旦获得机遇,她们的潜力就会得到发挥,智慧就能得到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使得妇女“本能地”认为“自己不具备男人的思想和能力”,所有这些使她们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使得妇女与女童得不到发展。这对国家和人类都是巨大的损失。
人类的历史和实验证明:“教育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在中国一些贫困的地域和省份,还有大量的农村妇女和女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尤其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社会性别平等的教育。她们生活的地域,自然条件险恶,基础设施缺失。她们急需的是知道自己首先是人,和男人一样有能力、有智慧、有贡献,只是她们所做的一切被政府、被男人,甚至被自己忽略了。她们应该找回失去的作为人的尊严,得到作为“大写的女人的教育”。实验证明,一旦她们受到了这样的教育,她们立刻变了样,她们自信,觉得别人能干的,自己也能干。我们的学员个个都是这样的。她们不但自己受益,而且她们的家庭也受了益。
要改变中国,就要改变中国的农村。目前,大量男人已经离开了土地。要改变农村,首先要改变妇女。教育一个妇女,等于教育一家人,甚至几代人。而教育一个男人,只是教育了一个人。妇女是农村的主力军。她们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创办“昌平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就是要为农村妇女及女童提供机遇,使她们成为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心,懂得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世界公民。
曹仁超先生是实业家,是一位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虽然我们还没有见过面,只通过一次电话,但是我们的农校自2002年已经得到了他的许许多多的资助和帮助了。我很钦佩曹先生。他是一位商人,是一位负责任的资本家。他对投资市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极强的。曹先生每次都能从投资中自觉地吸取实战经验和教训,从枪林弹雨中训练出胆识。他在战斗中成长。他是凭自己的实力、学识和能力,通过合法的管道赚到了钱财。他认为一位好的资本家应该懂得双赢和多赢。如果一个国家的妇女及女童摆脱了贫困,她们的生活好了,购买力提高了,资本家自己也会赚到更多的钱。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面前,曹先生一直坚守他做人的原则,真是难能可贵。我希望大家都来读曹先生的书,这是他几十年来经商、做人的经验及教训的总结。
中国著名文学家冰心次女
北京市人大代表;农家女机构创办人之一
吴青
正文 前言 我的趁势创富路(1)
前言我的趁势创富路
“一世好运!”曾有好友以四字赠予本人。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虽然自小家贫,但我一生的确颇“好运”。而且我坚信;只要肯努力;好运自然来。
工字不出头
开始打工时,前辈已跟我老曹说“工字不出头”,于是我1969年开始学习投资。事实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没错。到了今日,我老曹的财富85%来自投资回报,只有15%来自40年薪金减去每年开支而存下来的资金。
当年为了筹集资金投资,加上要花钱“拍拖”,我不但投稿到报社赚取稿费,还在每天3点半香港股市收市后,到股票公司隔壁的洋行打英文信,再到旺角教书,晚上替人补习英文。因为投稿到《明报晚报》(已停刊)获得刊登,认识了当时任职编辑的林山木兄,不但令我半生与报业结下不解之缘,同时更有机会投资《信报》再赚一笔。
1969年我用5000港元积蓄购买股票,1971年已赚得20万港元,到了1973年更变成50万港元。并非我老曹智慧特别高而是时势造英雄。1970年恒生指数由不足100点上升至1973年的1700点,上升17倍多。
那些年间,股市风高浪急,我在1971年就因有勇无谋而得到第一个教训。当时我大概读过几本有关投资的书籍,自以为很懂投资技巧,便借贷炒股,结果1971年恒生指数在3个月内由406点跌至278点,跌幅达31。5%。本来只是小数目,但因为自己借贷,加上不懂得止损之道,1971年初赚得的20万港元,最后只余7000港元。
之后我痛下苦功,一口气啃下很多本有关投资的书籍,拿着剩下的7000港元,誓要从头再起。到1973年1月,我老曹感到股市已升至疯狂的地步,极不合理,于是便卖掉手上所有股票,套现逾50多万港元。我当时也曾向自己任职的股票公司老板发出忠告,提醒他小心。但1973年1月至3月,股市再由1200点升到1700点,老板认为本人危言耸听,在意见分歧之下,竟嘱咐别人接替我的工作。
正文 前言 我的趁势创富路(2)
事业上既然被投闲置散,我又不准备入市炒股,见有大量空闲时间,想想倒不如结婚好了。我花掉10万港元举行婚礼,再用15万港元置业,又与太太到菲律宾度蜜月。
那次蜜月旅行,是我老曹第一次坐飞机,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很好笑。我带着一部名牌相机、一部8厘米摄影机(重量不轻)、3套新西装、20卷彩色胶卷(当年香港仍没有彩色冲印服务,回港后要寄回日本冲晒),到马尼拉入住半岛酒店,穿西装游百胜滩,出尽洋相还热得长痱子;再加上背着10多斤重的摄影器材跑来跑去,样子实在古怪。今天已不敢再拿出当年照片给人家看。
其实我老曹根本不喜欢摄影,当年为什么这样做?目的只为告诉全世界:我赚了几十万港元,可以“豪”得起!同样的,今天我老曹遇见一下子赚了几百万港元的年轻人,自以为了不起就胡言乱语,便想起当年自己的怪异行径而失笑。
那一年,林山木兄离开《明报》,邀请我老曹为他创办的《信报》效力。当时我心想:如果继续为《明报》撰稿写文,数十年后我能做到什么位置?如果转投《信报》当开荒牛,数十年后又会怎样?当年《明报》职工已有数百人,数十年后不论公司规模如何,在公司内我可能仍然排名数百;而当年《信报》只有10人左右,数十年后若公司能大规模扩展,在数百人当中,我至少也能排名第十。于是我就决定加入《信报》,后来更投资10万港元入股——这跟我一直鼓吹选股要发掘优质的二线股,实为同一道理。
三十岁前发达家门不幸
避过1973年股灾,我老曹自以为是投资天才,在股市中可以跑赢其它所有投资者。到1974年7月,恒生指数已由1774点跌至478点;跌幅达73%,应该入市了吧!当时我选中和记企业(已除牌,即今和记黄埔〔00013。HK〕的前身),从每股8港元开始一直买至每股1港元。结果1974年12月恒指跌至150点时,自己的50万港元投资,市值变成只有10万港元。
今天回想起来,那是自己另一次“好运”。我现在很感谢和记企业,让我在30岁前上了关于投资的宝贵一课。不但知道股市专门收拾自以为是的人,更醒悟到自己的投资知识非常不够,从此学会一句“止损不止赚”,一生受用。那次总结到的经验是:30岁前发达,家门不幸!一生如果总要经历一次挫败,我认为愈年轻愈好。因为年轻时输掉大部分财产,日后仍有很多时间将它赚回来。
正文 前言 我的趁势创富路(3)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