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通论 >

第8章

通论-第8章

小说: 通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期就业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定的比例,我们也可称之为乘数。从而,在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条件下,总就业量、总收入量和投资量之间就可以构建一个精确的关系。乘数的概念是由R。F。卡恩先生在其论文《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载《经济学杂志》,1931年6月号)中首先提出的。他在这篇文章中的论点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观念:如果消费倾向在各种假设情况(还有其他一些条件)下都被当做一个确定的量,假如国家的货币管理当局或其他公共机关采取刺激或阻挠投资的措施,则就业量的变化就是投资净增减量的函数。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旨在建立一些一般性原理,并用这些原理来估算净投资增量与因此而导致的总就业量增量之间的实际数量关系。在讨论乘数之前,有必要先对边际消费倾向这个概念进行说明。一
  在本书中,我们所说的实际收入的波动是指,在资本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就业量(也就是不同数量的劳动者单位)变化而产生的收入波动,所以,实际收入会随着被雇用劳动者单位数量而上升或下降。由于实际收入无法用精确的产品数量来计量,因此,衡量实际收入变动的实用的指标,是以工资单位计量的收入(Yw)。在某些情况下,Yw的增减比例一般比实际收入的增减比例要大,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事实,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总是同时增加或减少(这几乎可以使它们相互替代)。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心理规律是:在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或减少时,其消费也会增加或减少,但增减的速度没有实际收入那么快。在某些条件的约束下,这条心理规律可以被(不一定很精确地)改写成这样一个命题,即ΔCw和ΔYw的正负号相同,但ΔYw>;ΔCw。式中,Cw是用工资单位来计量的消费量。我们可以把dCwdYw定义为边际消费倾向。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个变量知道,下一期产量的增量在消费和投资之间是怎样分配的。由于ΔYw=ΔCw+ΔIw,ΔCw和ΔIw分别是消费和投资的增量;所以,可得ΔYw=kΔIw,此处I1k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我们把k称为投资乘数。由此,我们知道: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加量等于投资的增加量乘以k。二
  卡恩先生的乘数与此有微小的差别,被称为就业乘数,用k′表示。这个乘数衡量的是,投资品行业的初期就业量的增量和因此而导致的总就业量的增量之间的比例。即如果投资的增量ΔIw所引致的投资品行业的初期就业量是ΔN2,则总就业量的增量即为ΔN=k′ΔN2。
  通常认为,没有理由假定k=k′。因为,没有必要假定不同行业的总供给函数的相关部分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使得一个行业需求增量与由此引起的就业量增量的比例,与其他的行业都相等。事实上,设想出这种比例不相同的例子并不难。但是,为了阐明它所包含的思想,采用简单化的方式使得k=k′,还是很方便的。
  由此可见,如果社会的消费心理使得人们采取这样的消费方式,比如说,消费掉其收入增量的9/10,那么乘数k就是10。以公共工程为例,假定其他方面投资不减少,因公共工程增加所带来的总就业量,就等于公共工程初期所提供就业量的10倍。只有在社会的消费量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即使就业量增加并进而导致实际收入增加,就业量的增加才会被限制于公共工程本身所提供的初期就业量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如果社会愿意把任何收入的全部增加部分都用于消费,则经济将会变得不稳定,价格将会没有限制地上升。
  显然,如果公众不准备增加其用工资单位计量的储蓄量,那么用工资单位计量的投资量将不可能增加。一般来说,只有工资单位计量的总收入得以增加,公众的储蓄才会增加。如果公众的心理倾向和我们所假定的一样,我们就可以建立这样一条规律:投资所增加的就业量必定会刺激消费品生产行业,进而增加总就业量,而增加的总就业量是投资本身所必需的初期就业量的一个乘数。
  由上文可知,当边际消费倾向趋近于1时,投资量的轻微变化都能使就业量产生很大的变化,但较小的投资增量就能引致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当边际消费倾向趋近于0时,投资量的轻微变化只会使就业量产生相应的轻微变化,但需要很大的投资增量才能引致充分就业。实际当中,边际消费倾向似乎处在0和1之间,但更接近于1;其结果是,在一定意义上说,两种最坏的情况都同时存在:就业量的波动相当巨大,同时,为达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投资增量会大到难以获得的程度。
  在实现充分就业后,不论边际消费倾向取什么数值,任何进一步增加投资量的努力,都将使价格产生无限上升的趋势;即我们达到了真正通货膨胀的状态。但是,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价格的上升是与实际总收入的上升相联系的。三
  我们在上文中所讨论的是投资的净增加量。所以,如果想要把上述理论不加限制条件地运用在(例如)分析增加公共工程的作用上,我们就必须假设:没有因其他方面投资量减少而产生的抵消作用,并假设:没有与其相联系的社会消费倾向的改变。因为在实际的例子中,除了某一种给定投资类型的具体增加额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最终结果。
  根据卡恩先生的观点,以下这些似乎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而且不容忽视的因素:
  1。对公共工程的金融支持,以及因就业量增加和价格上涨所导致的周转现金的增加,都有可能使利率上升。除非货币管理当局采取纠正措施,否则将阻挠其他方面的投资。同时,资本品成本的增加会使私人投资者的资本边际效率下降,这也要求以利率的实际下降来补偿。
  2。由于经常出现的心理混乱状态,而政府的公共工程项目会对“信心”产生影响,从而可能使流动性偏好上升,或使资本边际效率下降。除非采取抵消其作用的措施,否则其他方面的投资将会受到阻碍。
  3。在一个拥有对外贸易部门的开放经济体系中,部分投资增加的乘数作用,会因为促进了外国就业量而被消耗。另一方面,由于乘数作用在外国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增加,会对我们国家产生有利的反应,我国会因为这种反应而收回一部分外泄的利益。
  另外,如果我们所考察的变化具有相当大的数量,就必须考虑到边际消费倾向发生的累进的变化,因为,边际的位置在逐渐改变,进而乘数也在改变。并不是在任何就业量水平下,边际消费倾向都保持不变,一般的规律是,随着就业量的上升,边际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
  但还有其他的因素使边际消费倾向发生改变,进而使乘数发生改变。而这些因素并没有使上述一般规则的趋势减弱。四
  到现在为止,我们所进行的论述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总投资的变动事前已经被预料到,所以消费品行业和资本品行业能在事先足够长的时间里同时增加产量,所以,除了产量增加所产生的收益递减之外,消费品价格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这样的情况:由于完全出乎意料的投资品行业产量增加而产生的变化。显然,这种原因产生的变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其对就业量的作用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但我发现,在讨论这一事实时,可能会引起混淆:一方面,乘数这个合乎逻辑的理论在任何连续的时点上都是成立的,而且没有时滞;另一方面,资本品行业扩张的影响,由于时滞的原因,它的作用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逐渐发挥出来。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明如下:首先,资本品行业中出乎预料的和没有被完全预料到的扩张对总投资量不会立即发挥它的全部影响,使投资量逐渐地增加;其次,边际消费倾向在它的影响下会暂时偏离正常值,然后又逐渐地回到正常值。
  因此,资本品行业的扩张在经历一个时间间隔后的一段连续时期中,产生一系列的总投资增量,并在这一段连续的时期中产生一系列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这些数值与预料之中的投资品行业扩张时的数值不同,也与整个社会新建立的总投资水平的数值不同。但是,在每一段连续时期中都有:总需求的增量,与总投资的增量乘以边际消费倾向所决定的乘数相等。
  某些情况下,出乎预料的改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对就业量发挥其全部影响,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对经济周期进行分析时,情况也是如此。但这对本章所建立的乘数理论并没有什么影响,也不妨碍把乘数作为指示器,来衡量资本品行业的扩张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全部有利的)。五
  从上文中可知,如果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乘数也会越大,对于一个既定的投资变化来说,对就业量的影响也会越大。这也许会产生一个令人费解的结论:一个储蓄只占收入很小部分的贫穷社会与富裕社会相比,更容易出现剧烈的经济波动;在富裕社会中储蓄在收入中占较大比例,从而乘数的数值较小。
  但是,这个结论没有看到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与平均消费倾向的作用之间的差别,因为,如果投资变化的比例一定,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高时,它产生的影响也较大;但是,当平均消费倾向的数值也较高时,它影响的绝对量却依然是比较小的。
  在两个社会中,贫穷的社会之所以比较贫穷,一定是由于就业不足。但如果是由工作不熟练、技术和设备落后等原因造成的,那么上述论证只要稍作修改就可适用。虽然贫穷社会中的乘数较大,但在富裕社会中,由于当期投资在现行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大,那么投资量的波动对就业量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六
  当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时,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则小于(甚至会远小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效用。对一个长期失业者来说,一定量的劳动产生的是正效用,而不是负效用。如果这一点能够被接受,那么,在收支相抵之后,“浪费式的”举债支出还能使社会财富增加,就可以用上述理论来解释。当我们的政治家们所接受的古典学派经济学理论阻碍了产生更好的方法时,建金字塔、地震甚至战争都可以被作为增加财富的途径。
  难以理解的是,为了摆脱荒谬结论(古典学说所得出的),常识使我们往往倾向于采取全部“浪费式的”举债支出的方式,而不采取部分浪费的方式,这是因为:部分浪费式的方式没有把全部都浪费掉,所以,对这种方式是按照严格的“企业经营”的原则进行判别的。例如,人们更容易接受用借款筹集来的资金发放救济,而不愿接受把筹集来的资金用于效益小于现行利率的设备改造。同时,开采金矿不过是在地上挖窟窿,它非但不能增加世界的真实财富,还会引起劳动的负效用,但它却是所有解决办法中最容易被接受的。
  如果财政部把旧瓶子里塞满钞票,然后把它们埋在废弃矿井中合适的深度,再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最后,任由私人企业按照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要经过投标才能进行开采),这样就不会再有人失业,社会的资本财富和实际收入受此影响后,都会有所增长。当然,建造房屋或类似的事情会更有意义,如果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政治上和实际上的),那么,我们宁愿选择挖洞的方法。
  因此,我们的理智,使我们越来越接近于一个谨慎的理财家,当我们为后代建造房屋时,都要认真考虑给后代增加的“财务”负担,这样,我们就失去了避免失业问题的简单办法。我们必须接受社会中存在失业的现象,它产生于把私人的“致富”之道运用于国家事务,但私人的“致富”之道只是使私人积累起了大量的财富,对于享用财富的权利,他们并不打算在任何一定的时期行使。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