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价格下跌(结论)
;反之则反是;若供求平衡,则价格没有发生变化的趋势,由此决定的价格,即是价值规律的市场价值(斯密和李嘉图称为自然价格)。
后一个命题的需求(供给)则是指事前(ex-ahte)的(或)计划的,即与各个不同价格相应的需求者(供应者)愿意买进(卖出)的商品量,所以实际上是一个表格,并据此在坐标图上画一条需求(供给)曲线。所以从马尔萨斯开始,把需求这个概念给出两个名词分别给与定义,即用“需求强度”一词来描述后一命题,即需求强度大表示一定价格相应的需求数量多,(或一定需求量相应的购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
这样,需求表格中描述价格变化就可以用有严格的数学定义的。。
需求(供给)弹性来表达了。
(在坐标图上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
我们知道,比较成本前提下的国际价值纯理论,虽然和国内价值决定的价值规律一样,讨论的是以一定价值 650
。
436。现代西方经济学
量(劳动量或成本)为基础的相对价值,但国际价值不仅涉及四个数据,最复杂的是要考察这四个数据组成的两个比率的相对关系,而且每一个数据既代表需求,又代表供给。还有,当我们进一步考察国际价值的变化时,即使抽象掉供给一方的变化,涉及到贸易国双方对各自进口品需求的数量的变化和来自需求强度本身的变化,在这场合,由于具体的数字的变化不可能无限细分,所以思维严谨严密的研究者自然会发现,某一套数据会得出的结论,换一套数据可能就得不出该结论,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精通高等数学的马歇尔自然会发现,采用图解方法可以使不懂得高等数学的读者也能够理解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的结果。
当读者读完上面几段话,实际上是又一次重新复习已经在本书中多次遇到的内容以后,要理解马歇尔开创性提出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使用的国外贸易需求曲线时,就简单明了毫不费力了。
图37。
1纵轴表示德国生产和出口的麻布,横轴表示英国生产和出口的棉布。
马歇尔把图中OE曲线称为“英国需求曲线”
OG曲线为“德国需求曲线”。
1894年,英国E。
Y。
埃奇沃思在《国际价值理论》一文中称马歇尔曲线为“国外贸易曲线”或“国际贸易供求曲线”
,把他自己的曲线称为“供应条件曲线”
(ofer
curve)亦译“提供曲线”
,两者性质完全一样,所以人们通常把OE曲线和OG曲线称为供应条件曲线。
OE曲线上任一点A表示按照马歇尔给出的定义,英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从德国进口OG1数量(若干码)麻布 65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36。
愿意会付出的棉布数量为OE1。所以A点既表示英国为了获取一定量麻布愿意付出的棉布,也表示英国供给一定量棉布要求得到的麻布。读者应很熟习,国内商品交换的需求曲线上任一点表示,与某一价格相应的需求者愿意购进的数量。
在国际贸易中不同之处是,第一,国内贸易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现在用一条曲线。第二,国内贸易中所称价格,现在是用“贸易条件”即交换比率来表达的,例如17码麻布10码棉布表示英国每一码棉布可换进德国1。
7码麻布。换一种说法,英国一码棉布的价格(用德国麻布表示)
是1710码麻布,或者说,德
国一码麻布的价格(用英国棉布表示)是1710码棉布。这在坐
标图上表现为OG1OE,而这个比率也就是OE曲线上过A点所1作切线的斜率。 652
。
636。现代西方经济学
同理,OE曲线上的B点表示,英国按OG2OE交换比率进口2OG2(码)麻布愿意付出0E2(码)棉布;C点表示,英国按OG3OE交换比率进口OG3(码)麻布愿意付出OE3(码)棉布。
3与英国对德国麻布的需求曲线完全对称,德国对英国棉布的需求曲线OG可按照OE曲线的原则作出。
例如,OG曲线上的C点表示,德国按CG3OG交换比率从英国进口CG3(码)
3
棉布愿意付出OG3(码)麻布。
B点表示,德国按照BG2OG交换2比率从英国进口BG2(码)
棉布愿意付出的麻布是OG2(码)。
现在让我们证明,为什么OE(和OG)曲线必定是如图所示形状而不是一条直线或其他形状。
1。
OE曲线必是一条曲线,而不能是一条直线(如图起自原点的任一条直线OH)。这是因为,交换比率表示,用棉布表达的每单位麻布的价格,或用麻布表达的每单位棉布的价格。
在坐标图上即是对OE曲线上各点所作切线的斜率。
如果OE是一条直线,这意味着其上的每一点的斜率相等交换比率相同,而需求量则不断增加。但按照需求规律,需求量的增加伴随着价格的下降。
所以OE必须是一条曲线,其上的每一点的切线的斜率随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大。
2。
随着OE曲线不断向右上方延伸,如从A点到B点,必须是BE2OE>AE1,即贸易条件变得对英国更为有利,亦即每2OE1单位棉布可以换得更多麻布,这是因为,只有麻布的价格相对下降,英国才愿意增加对麻布的购买(从OG1增为OG2,) 65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36。
并以OEBE22棉布与之交换。
OE>AE1,即B点的斜率>A点的2OE1斜率这一特点,在坐标图上表现为OE曲线必定是向纵轴呈凹形的曲线。同理,OG曲线必定是凹向横轴的曲线。
最后让我们证明,在给定的贸易国各自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条件下,贸易品(德国生产和出口的麻布和英国生产和出口棉布)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均衡交换比率(国际价值)必定是OE曲线(英国的供求曲线)与OG曲线(德国的供求曲线)相交之点C。
假设交换比率为B点,从英国来看是BE2麻布OE2棉布。
连结OB
并延长到与OG曲线相交于J点。
BE2OE=JE4。
从德国来看,按2OE4JE4OE交换比率,德国愿意用JE4(码)麻布从英国进口OE4
(码)棉布,但按照这一交换比率,英国只愿意出口OE2
(码)棉布从德国进口OG2(码)麻布,这意味着英国对棉布的供给(OE2)<德国对棉布的需求(OE4)
,由是驱使用麻布
表示的棉布的价格上升(OG(麻布)
OE(棉布))之值增大)
,在坐标图上表现为交换比率沿着OE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一直到OE曲线与OG曲线相交之点C,英国愿意供给的棉布(OE3)等于德国愿意进口的棉布,德国愿意出口的麻布(OG3)
等于英国愿意进口的麻布。 654
。
836。现代西方经济学
第六节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国际经济微观分析的第三个主题,涉及到生产以及由生产形成的收入在贸易国的分配问题。具体说,开展贸易(同不开展贸易比较)带来的增加生产提高人们收入的利益,怎样在贸易国之间分配。
假设在美国,生产一件衣服所费成本为10小时,生产一公斤小麦的成本为3小时;在欧洲,生产同质同量的衣服和小麦的成本分别为10小时和8小时。
乍一看来,生产小麦美国有绝对优势,但欧洲在生产衣服方面并无优势,按照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美国和欧洲不可能开展贸易。但按照李嘉图比较成本说,在所述成本状况条件下,假如美国专业生产小麦,欧洲专业生产衣服,通过互惠互利的贸易,两方都将从贸易中得益,即两方耗费和贸易前相同劳动可以生产出更多产品,从而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那末,贸易带来的利益有多大?怎样在贸易国之间进行分配?
事后来看,给定成本状况,贸易带来的利益及其在贸易国之间的分配,完全取决于贸易条件,是一个最简单的算术问题。
例如,假设国际价值或贸易条件等于美国的国内价值,31即美国一件衣服10小时3公斤小麦一公斤小麦3小时=10G3G=一件衣服衣服可换313公斤小麦,则美国从贸易中一无所得,贸易带来的利益全部 65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36。
为欧洲所有,欧洲花费10小时生产的一件衣服出口到美国,换回313公斤小麦,欧洲自己生产需费2623小时,因而从贸易中得利1623小时。
同理,假如国际价值或贸易条件,等于欧洲的国内价值,11即欧洲:一件衣服10小时4公斤小麦一公斤小麦8小时=10G8G=1件衣服,即一件衣
服可换114公斤小麦,则因欧洲用一件衣服从美国换进的114公斤小麦,自己生产也只需10小时,从贸易中一无所得,贸
易带来的利益全部归于美国。
在这场合,美国生产114公斤小麦所费334小时换进的一件衣服,自己生产需要10小时,故
从贸易中得利614小时。
据上可知,只要贸易条件是:(美国)
103>衣服国际价值小麦国际价值>108(欧洲)
,则两国均将从贸易中得利。贸易条件越近美国国内价值比率,欧洲得利越多,反之贸易条件越接近欧洲国际价值比率,美国得利越多。
但是,由于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说时,只是假定贸易条件是葡萄牙出口的一个单位酒可换得英国出口一单位布,至于贸易条件由何决定,正如约翰。穆勒在1829年指出,是政治经济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穆勒提出他的答案以前,对于比较成本前提下贸易条件如何决定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 656
。
046。现代西方经济学
贸易带来的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学家之间曾经引起争论,以致萨缪尔森写道:在两国国内的成本比例之间,贸易条件究竟会稳定在什么地方呢?某些李嘉图的追随者曾经愚蠢到足够的程度,以致说:把两个比例的差额劈半,取其‘中点’1051P 2作为均衡比例“。
“或者,他们会说,在103和108之间的”中点“
,即:在1048,相当于104411“
《经济学》中译P本,下册,第61页。其实,从经济分析发展的历史来看,有许多问题的答案回过头去看,作为“事后诸葛亮”
,好像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但曾经在长时期内引起激烈争论。之所以引起争论,既涉及逻辑推理和实证检验的是否正确问题,通常还牵涉到是否合理和是否应该的价值判断问题。而对于李嘉图提出的问题来说,正如马歇尔指出:“国外贸易纯理论必然地是困难的。穆勒,当介绍它时说道:”我必须提出警告,我们现在正处于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最复杂的问题的领域!
此题目不可能视为初浅的,我们必须要用一种比(在经济学初期)从来未曾用过的更继续的注意,以便能跟随推论的程序“
①。同诸如政治、法律、历史伦理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比较,以人类社会生活的经济生活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科学。现在我们熟悉的建立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撇开次要因素,选择若干主要因素推导说明这些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李嘉图1817年出版的《原理》开始的。而
①马歇尔《国外贸易和国内价值纯理论》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页。 65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46。
这个问题既涉及相当玄乎的数量关系,又触及人们最敏感的金钱问题,一时间引起不同看法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七节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瑞典经济史学者赫克歇尔(ElifHeckscher,1879—1952)于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用生产资源(劳动土地和资本)的相对丰裕和相对稀缺来解释李嘉图所假定的贸易国比较成本存在着差异的原因,从而具体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型式。其后,俄林(Bertil
B。
Ohlin,189—1979)
在赫氏论文的启示下,在1924年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贸易理论》(包括数学附录)基础上,补充了有关区位理论的内容,写成《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e-gional
and
InternaBtional
Trade)一书,于1928年寄给哈佛大学,五年后,即1933年作为《哈佛经济研究丛书》刊印出版。俄林在这本书中,在法国瓦尔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上建立了两个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开展贸易的理论模型,所以常称为赫-俄模型(H-O Mcdel)。
赫克歇尔认为,国与国之间发生贸易的必要条件,是贸易商品生产成本(包括运输)的差异。那么,用什么来解释李嘉图的两国之间比较成本的差异呢?他说,假如这两个国家拥有的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禀赋)完全一样,每种产品 658
。
246。现代西方经济学
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劳动与资本和土地的组合比例)都相同,再假定没有运输成本,那么进行国际贸易对任何国家既不会带来利益,也不会带来损失。由此推论,要产生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的差异,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二是不同产品生产使用的要素组合比例不一样。因此,一个国家将输出它在贸易发生前成本相对低廉的商品,而进口其成本相对昂贵的商品。如果假定贸易国的需求型式相同,那么,贸易形式的唯一决定因素便在于成本(供给)
,即:一个国家的输出品是需要使用大量该国相对丰饶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而进口品则是需要使用大量该国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
在赫克歇尔论文启示下,俄林把生产要素禀赋这个概念,嵌入由法国瓦尔拉首创,并经瑞典卡塞尔加工的一般均衡价格体系中,建立起考察贸易型式和贸易条件的理论模型。就是说:①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该商品的供给和需求,②生产要素的价格(工资、地租和利息)
决定于要素的供给与需求,③生产要素的需求决定于产品的供给(生产)引起的派生的需求,④产品的价格(价值)=产品的成本=参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