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69章

宏观经济学-第69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   
    所以,货币的相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发达的国家里,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太发达的国家里要小“   
    ③。   
    根据上面整段抄引的马克思文句,其中包括了马克思所有著作中唯一的一次提到“国际价值”这个名词,应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在国际贸易中,等量劳动相交换的价值规律发生了变化,即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表现为更高的国际价值(在国内贸易中,较高劳动生产率只是表现为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使用价值,价值量并不增加)。就是说,李嘉图   
    ①《资本论》第一卷第614页。着重点引者所加。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614页。着重点引者所加。   
    ③同上,第614页。            642   
    。   
    626。现代西方经济学   
    所说的葡国生产酒的80小时劳动与英国生产布的100小时劳动相交换,在马克思看来,是可能的,是反映了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的,因而是不违背劳动价值论的。其二,生产率较高国家(这里是葡萄牙)出口的酒的国际价值可以高于其国内价值(耗费80小时的一桶酒的出口价格为耗费100小时的10G)   
    ,那末,国际价值的大小如何决定?   
    马克思这里只是提到“竞争”   
    ,谈到竞争的作用没有迫使出口商把他的卖价压低到等于其国内价值。那末在商品买卖中的所谓竞争,显然是指市场上供给(卖方)与需要(买方)这两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竞争。对供给一方来说,卖价越高越好,可是同行之间的竞争迫使卖价下跌,对需求一方来说,买价越低越好,但同好的竞争迫使买价上升。   
    “竞争——部分地是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部分地是商品的买者同资本家的竞争,以及商品的买者之间的竞争”   
    ①。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说,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的大小是由供求双方的竞争来决定?答。是的。肯定是这样。那末,怎样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供求价值论划清界限?   
    我们知道,商品交换这出戏意味着买卖双方同时出场,卖价的大小没有需求一方的力量起作用,商品交换及其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就不可能存在。而且,请读者注意,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更不是根据生产过程所费劳动量的加权平均数测量出来的,而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这是《资本论》反复强调的。决定价值量的劳动之所以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是因为它指的是社会认可的劳动量,即需求一方在竞争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228页            64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26。   
    压力下签字同意掏出的钞票。而不是高明的工程师和精明的资本家可以测定的①特别是,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所谓市场价值可以定义为:商品的供求(被设想为)一致时会有的买卖价格;或者所谓市场价值指的是,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市场买卖价格上下波动的趋向点;或者换一种说法,市场价值可以用上下波动的市场价格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数来表达。   
    “由此,各种同市场价值相偏离的市场价格,按平均数来看,就会平均化为市场价值”   
    ②。   
    “因此可以说,实际市场价格的平均数,就是表现市场价值的市场价格。”   
    ③   
    难道国际价值的大小也是由买卖双方通过讨价还价的竞争来决定?对此上引马克思文句应已作出了答案。可以作一点补充的是,马克思对约翰。穆勒关于国际价值决定于相互需求理论,至少是没有否定没有给与批判的。   
    “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价值规律在这里有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富有的国家剥削比较贫困的国家,甚至当后者像约翰。穆勒在《略论政治经济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从交换中得到好处的时候,情况也是这样”   
    ④。   
    ①当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了核算成本以确定计划价格,确实是根据工程师提供的资料由财会人员计量出来的。但那是产品,不是商品,是穿着商品外衣的产品经济下的冒牌商品。   
    ②《资本论》第3卷,第2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22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2页            644   
    。   
    826。现代西方经济学   
    第四节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理论—相互需求说如上论述,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继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之后提出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的贸易型式理论时,只是假定,假如贸易条件(贸易品的国际价值比率)是葡萄牙耗费80小时劳动的一桶酒与英国耗费100小时的一匹布相交换,葡英两国均将从贸易中得利。但是,在所述成本情况下,贸易条件由什么因素通过什么机制决定?   
    李嘉图并无任何论述,这个问题,是李嘉图的谪传弟子约翰。穆勒于1829—1830年间撰写的《略论政治经济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书,作为当时政治经济学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的答案,创立了“相互需求”理论(The   
    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   
    并于1848年出版的他的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第三篇第18章中作了详细的论证。   
    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international   
    value)取决于国际交换条件,即取决于国际间的物物交换比率,而国际交换条件又取决于“国际需求方程式”   
    (The   
    Equation   
    of   
    international   
    Demand)   
    ,所以他把发现的国际价值规律称为“相互需求的均等的规律”   
    (The   
    Law   
    of   
    the   
    equation   
    of   
    Reciprocal   
    Demand)穆勒最先发现的这一规律,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国际价值取决于贸易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并通过贸易国之间的相互需求这一机制决定的。            64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26。   
    穆勒指出,他的“国际需求方程式”或“相互需求的均等”   
    ,无非是说,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品的国际价值是这样决定的:即通过贸易国之间的相互需求以保证:(例如)葡萄牙出口的酒之所值(酒的桶数×每桶酒的国际价值)恰好能够偿付其全部进口货之所值(英国出口的布的数量×布的国际价值)。   
    换一种更具体的说法:葡萄牙意愿出口的酒恰好等于英国意愿并只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此相对称,英国意愿出口的布,恰好等于葡国意愿的并且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所以穆勒明确指出,他发现的这一国际价值规律只不过是一个更普遍的价值规律——供求均等规律的扩展而已。现用穆勒所举事例说明如表36。   
    4。   
    表36。   
    4一定量劳动投入量在英德两国的产出量   
    英 国德 国   
    毛 呢10码10码   
    麻 布15码20码   
    在上例,德国国内交换比率为毛呢∶麻布=1∶2,英国国内交换比率为毛呢∶麻布=1∶1。   
    5。当两国进行贸易时,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构成国际交换比率的上限和下限。因为,假如国际交换比率是毛呢∶麻布=1∶2,德国出口2码麻布换回英国出口的1码毛呢,德国耗费同量劳动也能生产,从贸易中并无得益,故贸易不能进行。假如国际交换比率是毛呢∶麻布=1∶1。   
    5,英国出口10码毛呢只换回15码麻布,英国在贸易中并无得益,所以贸易无法进行。假如开展贸易,贸易条件如何决定?穆勒指出,国际交换比率(国际价值)由            646   
    。   
    036。现代西方经济学   
    国际需求方程确定,例如,假设交换比率是(毛呢)   
    1∶(麻布)1。   
    7情况下,英国对德国麻布的需求量为(10×1。   
    7)1。   
    700码(麻布)   
    ;同时,假设按照这一交换比率,德国对英国毛呢的需求为(10×1。   
    0)   
    100码(毛呢)。这表示英国按这一比率意愿从德国进口的1700码(麻布)   
    ,恰好可以用它向德国出口的100码(毛呢)来支付。与此相对称,德国按这一比率意愿从英国进口的100码(毛呢)   
    ,恰好可用它出口给英国的1700码(麻布)来支付,这表示两国对对方国商品的需求恰好足以吸纳对方的供给,因而这一交换比率即是在给定的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条件下,贸易国双方的相互需求恰好相等,从而交换比率不再变动的国际价值。   
    现在假设英国由于嗜好或收入水平发生变化,对麻布的需求强度减弱(这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例如假设交换比率为(毛呢)   
    1∶1。   
    7(麻布)情况下,英国按这一比率对德国麻布的需求不是(10×1。   
    7)   
    1700码,而是(比如)   
    80×1。   
    7=1360码(麻布)   
    ,因而这意味着英国愿意提供的毛呢不是100码,而是只有80×1。   
    0=800码(毛呢)。   
    与此同时,假设德国对英国毛呢的需求强度没有发生变化,则按照(毛呢)   
    1∶1。   
    7麻布)这一交换比率,英国愿意供给的毛呢(800码)<德国对毛呢的需求(100码)   
    ,在这场合,毛呢在国际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导致毛呢的价格相对上升(麻布的价格相对下跌)   
    ,假设当一码毛呢可换得的麻布为:(毛呢)1∶1。   
    8(麻布)时,英国对麻布的需求从(80×1。   
    7=1360码增为90×1。   
    8=1,620码(麻布)。同时假设当交换率为(毛呢)   
    1∶1。   
    8(麻布)时德国因毛呢涨            64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36。   
    价对英国毛呢的需求从100码减为900码(毛呢)   
    ,这意味着德国为了进口900码毛呢愿意提供的麻布为90×1。   
    8=1,620码(麻布)   
    ,这表示英国出口900码毛呢之所值(用麻布来表示)   
    =90×1。   
    8=1620码麻布,恰好等于德国自愿从英国进口900码毛呢所需支付的麻布(90×1。   
    8)   
    1620码麻布,就是说,当交换比率为(毛呢)   
    1∶1。   
    8(麻布)时,英国对麻布的需求=德国愿意供给的麻布=1620码麻布,与此相对应,德国对毛呢的需求=英国愿意供给的毛呢=900码毛呢。   
    由是穆勒得出结论:在由比较成本所决定的界限内,贸易品的交换比率(国际价值)取决于两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状况。如上例,当英国对麻布的需求强度减弱,而德国对毛呢的需求强度不变,则交换比率从原来的一码毛呢换进1。   
    7码麻布增为一码毛呢可换1。   
    8码麻布,即贸易条件变得对英国更为有利。   
    第五节马歇尔的对外贸易曲线马歇尔(1842—1924年)   
    在剑桥大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于1879年撰写的两篇论文《国外贸易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Foreign   
    Trade)和《国内价值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Domestic   
    Trade)   
    ,是在经济分析中最先使用坐标图的图解方法这一分析工具的开创者。这两篇            648   
    。   
    236。现代西方经济学   
    文章原是为私人间传阅而印刷的,曾将若干份分赠国内外有名的经济学者。马歇尔逝世后,出版商得到马歇尔夫人的同意,于1930年以原稿形式公开发表①。马歇尔指出,一个纯理论的功能系从一定的假定的前提内,推论出一定的结论。   
    此类前提应当与相应的实用的理论所要处理的事实愈接近愈好。但纯理论所用的名辞应该能够很正确解释,所根据的假定应是简单的并易于处理的。马歇尔在其国外贸易纯理论中所依据的假定与李嘉图和约翰。穆勒完全一致,无需重复论述。   
    马歇尔提出,李嘉图和穆勒用来处理纯经济理论问题的唯一工具,是算术说明的方法,但这一说明工具是不够的,数字例子的合理使用只不过是说明了一种法则,即说明依据这些数字会得出某些结果,但并没有证明依据所设定的假定会推导出某种一般的法则。他说,从国外贸易理论目前探讨过程可以看出,数字实例的自由运用,并未曾帮助李嘉图和穆勒来发现,从他们的前提下必将发生的结论。   
    马歇尔指出,经济科学纯理论需要一种工具的帮助,它能掌握与处理一般数量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假设乃理论的根据。   
    达到此一目的最有力的工具曾为微积分学各科所提供。   
    但图解在任何地方,用来对一般人说明数学分析方法得到其结果的种种过程极有用处。他说,我们发觉除少数不重要的例子外,对纯经济理论利用数学方法所得到的所有结果,都可   
    ①马歇尔《国外贸易和国内价值纯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64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6。   
    以用图解方法来独立地获得。   
    以上我用了一定篇幅介绍经济科学探索中,从文字和算数发展到运用高等数学和图解方法的历史过程,其目的是用经济分析中两个基本范畴即需求和供给来具体化这个问题,希望读者加深或在头脑中更熟练地掌握这一问题。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以前,经济学文献中一致认同如下命题,并且作为不言自明的常识;其一是,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其二是,价格决定供给和需求。然而,把这两个命题连起来看,本来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成了逻辑推理中循环推理的同义语反复。那么,问题何在?   
    读者现在当然很容易发现,前一命题中的供给是指一个确定的数值,所以我们可以说,若供给大于需求(前提)   
    ,则价格下跌(结论)   
    ;反之则反是;若供求平衡,则价格没有发生变化的趋势,由此决定的价格,即是价值规律的市场价值(斯密和李嘉图称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