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拿破仑文选 >

第88章

拿破仑文选-第88章

小说: 拿破仑文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军或师的数目,军队应当扎一个兵营,还是扎几个兵营呢?前卫和侧卫各应布置多远呢?兵营正面多宽呢?侧面多长呢?骑兵、炮兵、辎重兵布置在哪里呢?他们排成几列呢?列与列之间相距多远呢?是不是要把骑兵布置在步兵后面或侧面作为预备队呢?会战一开始应不应该让全部炮兵参战呢(因为每门炮已有足够的炮弹,可以发射二十四小时)?要不要留一半作为后备队呢?    
  这些问题的解决须依据下面各种情况为转移:    
  1)总的说要根据全军的兵力,同时要依据步兵、骑兵和炮兵的数量;    
  2)根据两军力量的对比;    
  3)根据士气因素;    
  4)根据行动的目的:    
  5)根据战场的特点;    
  6)根据敌军所占据的阵地和它的总司令的性格。    
  不能也不应该提出什么绝对的标准,现代战争中没有现成的战斗队形。    
  现在总司令的职责比古代总司令的职责要困难得多。现在总司令对战役命运的影响确实也要显著一些。在古代军队中,总司令离敌军有八十或一百二十法尺远,他不但不会遭遇任何危险,而且能够安心指挥自己的军队作战。    
  在现代军队中,总司令甚至离敌军四、五百法尺远,他终归还是处在敌军炮火射击下,经常受着巨大的危险,同时他若离开敌人太远,那么他就不能监视敌人的一切行动。没有哪个战役总司令不是迫不得已要接近枪弹射程范围。现在大炮越是布置得好,它们的射击就越发有效。控制敌军的炮列,用连续炮火命中敌军,就能决定战斗胜利。我们的战场是辽阔的,因此需要考察研究广大空间。指挥现代的军队比指挥古代军队需要丰富得多的经验和战斗才能。           
《拿破仑文选》 
拿破仑著 陈太先译        
评论六 论防御战①    
   ①摘录的这几段文字阐述拿破仑对罗尼阿将军(被评论的这本书的作者)建议的要塞配置体系的态度。——俄文版编者    
  1)配置在弗兰德省边境上的那些要塞究竟是有利呢?还是有害呢?    
  2)建议中的新体系是不是经济些呢?它是不是能减少卫戍的兵力,可不可以认为它比沃班和科尔芒坦的体系好呢?    
  3)军队应用什么方法来保卫京城?是退到京城下,据守一个要塞兵营呢?还是采取机动行动,使敌军既不能把他们逼退到京城又不能把他们逼进要塞里呢?    
  防卫弗兰德省边境的体系在颇大程度上属于沃班体系,可是这位工程师也不得不利用在他以前建筑的要塞。他建筑了一些新的要塞来掩护水闸,扩大洪水和保护林间或山间的隘道。我们在这个边境上看到一等、二等、三等和四等要塞。这些要塞估计要花费四亿或五亿法郎,如果建筑期限是一百年,那么,每年就得花费四百万法郎。要保卫它们防止意外的攻击和预防中弹起火的危险,那么有五万国民自卫军就够了。因为里尔、伐郎兴、夏列芒等地可以给全军提供隐蔽所,摩贝治和坎姆勒附近的设防兵营也同样可以作掩蔽所。沃班把整个地区变为藉河泛区、要塞和森林作掩护的设防兵营,但他从不相信靠一些要塞就能完全掩护边境。他的目的是利用构筑边境工事使实力最弱的军队便于抵抗实力最强的敌人,给实力最弱的军队提供有利的地形条件,使他们能够坚守下来,阻止敌军攻击并相机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有效的反攻,赢得时间,以等待援军到达。    
  在路易十四被挫败时期,这个要塞体系曾拯救了京城。    
  萨伏依的叶甫根尼亲王在围攻里尔期中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战争。围攻兰德累西则使维拉尔元帅得以改变战争的进程。一百年以后,到了1793年,当杜木里厄叛变的时候,弗兰德各要塞再一次拯救了巴黎。联军花费了整整一个夏季来夺取康得、伐郎兴、列克努阿和兰德累西等要塞。1814年这道要塞线也产生了许多好处。为了绕过这些要塞,联军不得不破坏瑞士的中立,通过汝拉峡谷,甚至在这样绕过这些要塞的时候,还必须派出颇大一部分兵力(数量上超过全部守军)去包围它们。当拿破仑渡过马恩河,开始在敌后机动前进的时候,假若不是叛徒打开了巴黎的大门,边境上那些要塞是会起巨大作用的;因为施瓦尔岑堡的军队迫不得已要留在它们中间,结果就会引起一些重大事件。1815年这些要塞也产生了很大的好处。首都如果不发生政治事变,英普联军在俄奥联军到达马恩河以前决不敢过索马河,并且可以断言:那些仍然可靠的要塞会对和约的条件和对联盟国君主们1814年和1815年的行动发生影响。    
  建议的新体系虽然比沃班的体系脆弱得多,但反而需要花费巨大的费用和需要派遣许多军队去戍守。三道防御线每线建六座大要塞,一共要建十八座大要塞。每座要塞环筑四座远离要塞的堡垒,堡垒需要掩蔽部,需要一营卫戍部队,需要二十五门炮,还需要象建筑要塞本身所需要那样的工程。因此三道防御线所花的费用同三十六座大要塞所花的费用一样多。但四座孤立的堡垒可能遭到敌军包围,可能在被围攻的头一周内,甚至在筑成堡垒线以前(对于堡垒线来说,堡垒是极好的侧翼掩蔽和支柱),就已被敌军占去。敌人还在构筑壕堑以前,就可以在卫戍部队众目睽睽之下,夺取一半物资和俘获一批精锐部队。不用说,这一定会降低卫戍部队的士气。    
  军队在这些堡垒间所占据的阵地完全没有保障。敌军对着这些堡垒中的任一座堡垒配置好以后,几天之内就能把这座堡垒夷为平地。然后依次再夺取其余几座堡垒。他们要做到这点只要使用一门野炮再加上三十门二十四磅的大炮就够了。这个体系使敌军能够在两座要塞之间冲破一个离每座要塞都是两站路远的据点。在沃班体系中敌人能突破的只是距离两座要塞二、三法里远的地方。新体系中规定的要塞也比较容易遭受意外袭击。    
  怎样保卫首都?是直接保护它,还是在后方占领一座设防兵营呢?第一个办法比较可靠。这个办法能够阻止敌军渡河和过隘路,能够在野外选择适当的阵地,依靠国内所有军队来支援自己,而敌军则会在不知不觉中遭到削弱。    
  第二个办法最不好:军队被关在设防兵营里有被敌军消灭或者最低限度有被包围的危险。在那种情况下,它就不得不拿起武器冲出兵营以便为自己争取粮秣。要供养十万军队,每天得有四、五百车粮食。如果入侵军队的步兵、炮兵和骑兵多三分之一,那他们就能阻碍我军辎重车的到达,并且即使封锁营房不象封锁要塞那样严密,但只要供应感到困难,兵营里的饥馑恐慌就会扩大起来。    
  还有第三个办法:在开阔的野外相机行动,不让敌军把自己击退到要防卫的首都那儿去,也不让敌军把自己封锁在后方设防的兵营里。这个办法需要精锐的士兵、优秀的将军和卓越的统帅。一般说,在和实力极强大的敌军作战的时候,要想以侧翼运动来掩护首都或其他据点,法军就需要分出一个特种军团①并需要忍受因兵力分散而产生的一切苦难。    
  ①直接掩护首都。——俄文版编者    
  当1812年斯摩棱斯克之战以后,法军直指莫斯科。库图佐夫将军以连续不断的机动行动来掩护这个城市,他一直抵达莫查伊斯克②附近的设防兵营中,还是不停止撤退并且不应战。丧失莫查伊斯克以后他继续退却,退过莫斯科,不战而让莫斯科落入胜利者手中。如果他不是这样退,而是退往基辅,那就会吸引法军跟在自己后头。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必须派出一个特种军团去护卫莫斯科。但什么也不能阻止法军派出另一个实力极强的部队来对付这个军团,结果还是会迫使这个军团退出这个重要的都城。    
  ②《拿破仑传》译莫日艾斯克,是莫斯科通斯摩棱斯克铁路上的一个车站。——译者    
  这一类问题也许会使秋林、维拉尔和萨伏依的叶甫根尼十分发窘。教条式地论断没有在经验中检验过的事物是愚昧无知的行为。这与利用二次方程式来解决使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不知所措的高等数学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所有这些属于高级战术范围的问题,乃是一些未解决的物理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容许有几个解法,但只是不许利用初等几何学的公式来解答。           
《拿破仑文选》 
拿破仑著 陈太先译        
评论七 论攻击战    
   ……这些就是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古斯塔夫·阿尔道夫、秋林,叶甫根尼亲王和大腓特烈七位大统帅所遵循的一些正确的作战规则。历史把这些大统帅的功勋给我们保存下来。    
  亚历山大进行过八次战争,在战争中征服了亚细亚和印度的一部分。汉尼拔进行过十七次战争:一次在西班牙,十五次在意大利,一次在非洲。恺撒进行了十三次战争:八次是征服高卢、五次是进攻庞培的军队。古斯塔夫·阿尔道夫进行过三次战争:一次在利沃尼亚和俄军作战、两次在德意志和奥地利皇室作战。秋林进行过十八次战争:九次在法国,九次在德国。萨伏伊的叶甫根尼亲王进行过十三次战争:两次对土耳其,五次在意大利对抗法军,六次在莱因河和弗兰德。腓特烈进行过十一次战争,作战地点在西里西亚、波希米亚和易北河沿岸。认真阐述这八十三次战争的历史,可以写成一部完整的作战艺术研究指南,并且可以把这种历史作为制订一切防御战和攻击战规则的原始资料。    
  亚历山大大约统率四万军队(其中骑兵约占八分之一),于公元前334年渡过达达尼尔海峡。他在布防在亚细亚海岸的大流士军队指挥官、希腊人梅姆囊目击下强渡格拉尼克河,并在公元前333年花了一整年的时间确立了自己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地位。分布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各地,例如萨尔德、厄菲斯、塔尔斯、米列特及其他城市的希腊侨民,协助他达到了这个目的。历代波斯的国王都允许各省区和各城市遵守自己原有的法制。波斯王国是许多个国家的联合体,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因此容易被人征服。由于亚历山大只图夺取大流士的王位,他尊重波斯各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及法制,使各民族不感觉得自己的地位有任何变化,所以他容易把大流士的权利据为己有。    
  在公元前332年,他和大流士相遇,后者带领六万大军扼守基利基峡谷、伊萨河岸塔尔斯附近阵地。他打败了大流士,随后深入叙利亚,占领大马士革(大流士在这里收藏着大量珠宝)并围攻泰尔①。这个富丽堂皇的世界商业之都,把他阻挡了九个月,但终于被他攻陷。他围攻加沙,两个月之后占领了它。他通过沙漠走了七天,进抵别鲁集亚及民裴斯,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筑了亚历山大城。他一路上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因为叙利亚和埃及的利益总是和希腊的利益相关联的。阿拉伯各部落都痛恨波斯人,他们痛恨后者的原因还是在宗教上面,而各省省长所雇佣的希腊兵都倒向马其顿方面。不到两年,他在经过两个战役,四次或五次围攻以后,征服了黑海沿岸从法集斯到拜占廷一带地方、地中海沿岸亚历山大以东一带地方和整个小亚细亚、叙利亚及埃及。    
  ①有些书上译推罗。——译者    
  在公元前331年,他重过沙漠,进驻泰尔、大马士革,渡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阿尔贝耳旷野上再度击溃大流士,后者迎战的军队比他在伊萨河战役中所拥有的军队还要多。巴比仑在他面前开门投降。    
  公元前330年,他在苏萨前面强越峡谷,然后进占苏萨、柏谢波耳和居鲁士陵墓所在地的帕萨尔加德。公元前329年他重新向北部前进,占领厄克巴坦,在处死杀害大流士的卑鄙的刺客别斯以后,把征服的范围扩大到里海附近。他侵入西徐亚,打败西徐亚人。他在这次远征中由于杀死帕曼尼昂而使自己的胜利大为减色。公元前328年他强渡奥克斯河,在和马其顿调来的一万六千名新兵会合后,又征服了邻近各民族。这一年,他亲手杀死克利特,他要求马其顿人奉他为神,但后者拒绝这样酬谢他。公元前327年,他渡印度河,在一个战役中打败了当地统治者普鲁并将他俘获,但他仍以国王待遇宽待后者。他打算渡过恒河,可是因士兵不同意而作罢。    
  公元前326年他让自己的一部分军队乘八百只船舰沿印度河而下,到达大洋以后,派聂阿尔赫率舰队沿印度海①岸向幼发拉底河前进。公元前325年,他过格德罗集沙漠,走了六十天,进入卡腊马尼亚,然后依次回到帕萨尔加德、柏谢波耳和苏萨。他同大流士的女儿斯塔蒂娜结了婚。公元前324年,他重往北部,经厄克巴坦回到巴比仑。他在巴比仑因中毒逝世。    
  ①印度洋。——俄文版编者    
  他的作战方法是很讲究方法论的,值得大大赞扬。他的辎重没有一样不是掳获的。他的军队随着他前进的程度不断增加。他在格拉尼克河附近时,即在远征开始时兵力最弱,到印度时兵力已增加两倍,而留在被征服各省区由地方长官指挥的部队以及其他部队(包括马其顿残废士兵、远征中失去战斗力的疲惫士兵、在萨图刺普地方长官手下服役的希腊雇佣兵、以及住在这些国家土著居民中的外国人组成的部队)还不计算在内。亚历山大理应享受他在各民族中间长期享受的那种荣誉。可是,当他在伊萨附近的时候,大流士挡在他的退却道路上,左翼靠山,右翼靠海;而他统率的马其顿兵则右翼倚山,左翼接海,后方紧接基利基峡谷;那时如果他打败了,结局会怎样呢?当他在阿尔贝耳旷野中的时候,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旷野都在他的后方,他距离马其顿有九百法里,并且他在那儿缺乏设防的据点,如果他打败了,结局会怎样呢?当他以印度河为后方的时候,他在那儿如果被普鲁王打败了,结局又会怎样呢?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从迦太基出发,渡过埃布罗河,翻过对迦太基人颇为陌生的比利牛斯山脉,然后渡过罗尼河,跨过阿尔卑斯山脉。他在自己的初次远征中,就在南阿尔卑斯山的高卢人中间站稳了脚跟(这些高卢人经常与罗马人为敌,有时战胜罗马人,更多地是被打败,但从不屈服)。    
  他不到六个月走了四百法里路程。他在后方不留一支卫戍部队,不建一个仓栈。他和西班牙及迦太基都没有保持交通联系,只在特拉西美诺之战以后,才经过亚得里亚海和迦太基本土建立了交通联系。历史上从没有哪一个人执行过这样庞大这样广泛的作战计划:亚力山大的远征比他这次远征胆子要小得多,征战容易得多,而获得胜利的可能性也比他大得多。但他这次进攻战打得很好。南阿尔卑斯山高卢、米兰和博洛尼亚的居民对汉尼拔来说已变成迦太基人了。如果他在路上建堡垒、设仓栈,那就会削弱自己,让远征的事业受威胁并且到处都容易受敌人攻击。    
  次年他跨过亚平宁山脉,在特拉西美诺湖附近的战斗中击溃了罗马军队。他绕过罗马,到达亚得里亚海低海岸以后,就向迦太基本土开辟了交通线。    
  公元前216年,八万罗马军队进攻汉尼拔,在坎内附近被汉尼拔彻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