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伤寒悬解-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服汤已而渴者表寒已解里水亦去津液乍耗是以作渴渴者是表解寒去水积化汗而外泄也大青龙证是表阳之盛内有火气
小青龙证是里阳之虚内有水气阴阳一偏逢郁即发大小青龙外解风寒而内泄水火感证之必不可少者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太阳伤寒白虎证四章
属性:(太阳入阳明去路)
阳盛之人表寒里热则用大青龙表寒解而里热盛于是有白虎清金之法肺金清而胃热消可无异日阳明之证矣至于汗后阳
虚之渴则于白虎而加人参凉金益气生津化水清涤烦渴之妙超人巧而绝天工制方立法神化难追然白虎汤证虽皆伤寒之条其
实来自中风者多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其为风证甚明以中风多传阳明白虎汤证乃承
气证之初气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证一(太阳三十七)
属性: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四肢厥逆而脉见迟涩是为里寒厥而脉滑是里有热也盖燥热内郁侵夺阴位阴气浮散外居肢节故肢冷而脉滑白虎汤石膏
清金而退热知母润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补中而化气生津而解渴也胃阳素盛之人阴虚火旺一被感伤经热内蒸津液消烁则成阳
明下证而胃火未盛肺津先伤是以一见渴证先以白虎凉金泄热滋水涤烦膈热整肃则不至入胃而致烦热亡阴之害矣白虎证即
将来之大承气证而里热未实从前之大青龙证而表寒已解者也表寒已解故不用麻黄里热未实故不用硝黄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汤(八)
属性: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证二(太阳三十八)
属性: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汤主之
此申明上章未显之义脉滑者里有热也厥者表有寒也此不言厥者诊脉浮滑已知是表寒外束里热内郁不必问其肢节之厥
热矣若里热外发则脉变实缓不复浮滑也浮滑者阳气郁格之象也此之表寒乃阴气之外浮非寒邪之外淫不然表寒未解无用白
虎之理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证三(太阳三十九)
属性: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脉浮发热无汗是表未解也此合用大青龙双解表里不可与白虎汤但清其里若渴欲饮水而无表证者是汗出而热退也汗后
阳泄宜防知膏伐阳白虎而加人参清金益气生津化水汗后解渴之神方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加人参汤(九)
属性: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于白虎汤内加人参三两余根据白虎汤方法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虎证四(太阳四十)
属性: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表解故无大热背微恶寒即前章表有寒也阳乘阴位而生里热则阴乘阳位而生表寒远则客于肢节近则浮于脊背脊背肢节
皆阳位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太阳风寒五苓散证三章(太阳入太阴去路)
属性:太阳表证未解而里有水气小青龙五苓散皆解表泄水之剂而小青龙之表药则用麻黄五苓散之表药则用桂枝其里水则同
而表证之风寒则异也小青龙但用麻黄发汗以泄水其于大便微利者方用芫花小便不利者方用茯苓五苓散则兼用二苓泽泻泄
水以发汗以风家内热燥渴甚于伤寒是以燥胜其湿则火亦偏旺湿胜其燥则水亦偏多其传阳明而用白虎燥盛者也其传太阴而
用五苓湿盛者也伤寒多传太阴病水者固众中风多传阳明病水者亦繁此燥证之所以少而湿证之所以多也(温疫水证最多亦
以饮冷不消故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五苓散一(太阳四十一)
属性: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经尽不解而且烦渴思饮外而发热是有表证内而作渴是有里证内渴欲饮水而水入则吐者是有里水瘀停
也此名水逆由旧水在中而又得新水以水济水正其所恶两水莫容自当逆上也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
泻行水而泄湿也多服暖水蒸泄皮毛使宿水亦从汗散表里皆愈矣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五苓散(十)
属性:茯苓(十八铢)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五苓证二(太阳四十二)
属性: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泄水而疏木
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茯苓甘草汤(十一)
属性: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五苓证三(太阳四十三)
属性: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
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方在太阳一百十七)白散亦可服
五苓散证水饮在内郁格经阳而生外热病在阳分应当以汗解之使里水化汗病可立愈乃反以冷水 之灌之皮肤得冷汗孔
皆阖表热被冷水却逐而不得外去弥更益其烦躁卫郁欲发升于孔窍而外寒阖秘不能透发于是冲突皮肤肉上如粟粒凝起经热
内蒸烦热作渴意欲饮水而停水在内其实反不渴者宜服文蛤散文蛤利水解渴也若不瘥者则是水旺湿多文蛤不能胜任仍与五
苓散若寒邪上逆实结胸膈肺郁生热而外无热证则表邪已退宜与小陷胸汤黄连栝蒌泄热而涤郁半夏降逆而开结也白散桔梗
贝母清降其虚热巴豆温破其实寒令其涌泄而去以绝根株亦可服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文蛤散(十二)
属性: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方寸匕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白散(十三)
属性: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煮研如脂)
上二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弱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
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热不得去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已出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
法(汗出腹痛者血亡而木燥也芍药清风木而润血燥)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太阳伤寒抵当汤证(四章太阳入阳明去路)
属性:风寒外感有上焦之热有下焦之热有气分之热有血分之热上焦气分之热白虎可清上焦血分之热承气可下而膀胱热结病
在下焦血分则于承气而加破血之药于是有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设伤寒之病在于卫气气郁则生寒中风之病在乎营血血郁则
生热热结血分是中风之证非伤寒之证也至于阳盛之人伤寒而有此则抵当用丸而不用汤以其下热不如中风之甚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桃核承气证一(太阳四十四)
属性: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
汤
太阳病表证不解经热内蒸而结于膀胱膀胱者太阳之腑水腑不清膀胱素有湿热一因表郁腑热内发故表热随经而深结也
热结则其人如狂缘膀胱热结必入血室血者心所主胎君火而孕阳神血热则心神扰乱是以狂作也若使瘀血自下则热随血泄不
治而愈不下则宜攻之如其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攻之恐表阳内陷当先解外证外证已除但余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
汤桂枝桃仁通经而破血大黄芒硝下瘀而泄湿甘草保其中气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桃核承气汤(十四)
属性: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抵当证二(太阳四十五)
属性: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犹存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
经瘀热在腹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六七日经尽之期表证犹存脉微而沉已无表脉寸脉浮关脉沉当病结胸乃反不结胸而其人如狂者以热不在上焦而在下焦
也热结下焦其少腹必当硬满若是小便自利是热结血分下血乃愈以太阳表邪随经内入瘀热在里宜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破瘀而泄热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抵当汤(十五)
属性:大黄(三两酒浸) 水蛭(三十枚熬) 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三十枚)
上四味为末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抵当汤证三(太阳四十六)
属性: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是皆血瘀之脉证血司于肝血结木郁贼伤己土则发黄色缘木主五色入土为黄故也然使小便不利则三
者乃膀胱湿热之瘀是茵陈五苓证非血证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已谛故宜抵当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抵当证四(太阳四十七)
属性: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身有热而少腹满多是木郁阳陷疏泄不行应当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是有血瘀当下然满而未硬下不必急减抵当之分两变汤
为丸缓攻可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抵当丸(十六)
属性:大黄(二两) 水蛭(二十枚) 虻虫(二十五枚) 桃仁(二十五枚)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煎一丸取七合服之 时当下血若不下者连服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太阳传经
属性:伤寒中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定数也诸所谓不传者言不传脏
腑并非不传经络伤寒惟传经一事讹谬百出道理未为难解自是医法不明耳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传经一(太阳四十八)
属性:太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发汗吐下亡血亡津不无损伤而邪退正复阴阳调和不至偏胜必自愈也病非阴胜则阳胜和而不偏所以自愈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传经二(太阳四十九)
属性:太阳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七日以上自愈者即发于阳者七日愈之谓六日六经俱尽故至七日自愈素问热论所谓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阳莫盛于
阳明阳明之经阳郁热盛则六经俱遍而郁热未衰虽不入腑而经邪犹旺不肯外发势必再传六经针足阳明之经泻其郁热则经不
再传自然愈矣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传经三(太阳五十)
属性: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素问热论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
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已愈矣中风表解自当即愈设不了了则余热未尽
俟至十二日经邪尽解无不愈矣风寒与温热之病里气不同而其经脉之络属伤受之日期无有不同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传经四(太阳五十一)
属性: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此定法也二日三日无不传阳明少阳之理若阳明少阳之里证不见者是但传三阳之经而
不传阳明之腑也 阳明病皆腑病非经病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胃家一实则病邪归腑终始不迁虽未尝不传三阴之经而不
复入三阴之脏所谓阳明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以其阳尽而阴退也至于葛根汤证则腑病之连经而胃热之未实者即其桂枝麻
黄二证亦阳明之经病未成阳实之腑病者也二三日中不见阳明胃家实证此为不传阳明之腑也少阳病小柴胡证皆脏腑病之连
经亦非但是经病缘脏腑经络表里郁迫故柴胡诸证久而不罢有至八九日以及十三日且有过经十余日者若不连脏腑但在经络
则三日少阳四日已见太阴经病证五日已见少阴经病证六日经尽而汗解何得少阳一经之证如此久远而不退乎即其麻黄一证
亦少阳之经病未成内连脏腑之证者也二三日中不见少阳柴胡证此亦为不传阳明之腑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传经五(太阳五十二)
属性: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传也
浮紧之脉断不能静设脉若安静者为不内传若经邪郁迫阳明少阳之经胃气上逆颇欲作吐与夫烦躁不宁脉候急数者是其
表邪束迫之重与经气郁遏之极此为必将内传也 太阳经病里气和平阳不偏盛则不内传于腑阴不偏盛则不内传于脏伤寒一
日太阳受之脉若安静者为不传谓不传于脏腑非谓不传于六经也程氏以为温病传经伤寒不传经果不传经是伤寒一日病在太
阳若脉候安静则一日而汗解也既是伤寒安有一日即解之理若不经汗解六经部次相连安有太阳既病但在此经绝不挨经而内
传者乎其谓数日仍在太阳数日方过阳明支离不通矣又言或从太阳而阳明或从太阳而少阳阳明在太阳少阳之间既过阳明而
传少阳阳明何以不病若不过阳明何由而及少阳后世庸妄旧有直中阴经之说未知三阳在表何由超越三阳而内及阴经也此皆
下愚之胡谈不足深辨也
卷三太阳经上编(五十三章)
太阳解期(太阳五十三)
属性: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巳午未太阳得令之时故解于此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
属性:太阳风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黄是也阳偏盛者恐异日之入阳明则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阴偏胜者恐异日之入三阴
则有小青龙五苓散预去其湿寒处治不瘥病在太阳一经自当应药而解不成坏病医不知此实其实而虚其虚若汗若吐若下若温
针补泻异施遂成坏病非复太阳本色矣坏病者即后日之阳明与三阴也阳盛而泄其阴则入阳明阴盛而亡其阳则入三阴桂枝麻
黄之证变为亢阳孤阴是以曰坏至于阳明俟其腑热内实一下而愈犹为逆中之顺然而腑邪伤阴失于急下亦伏死机则顺中之逆
正自不少若夫三阴阴盛阳负动惧危亡则逆居强半而顺不十且仲景于是有救逆之法随证处治转逆为从元通微妙良工苦心矣
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
太阳坏病提纲一(太阳五十四)
属性:桂枝麻黄太阳风寒主方也若至三日之久正将入阳明太阴之期业经汗下温针而病仍不解则事当大坏未必犹在太阳即太
阳未罢而亦未必尚属太阳桂麻之证是宜审观脉证另立新法故总立坏病之纲详开救逆之门也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