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65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65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习。”
      “如果能够奉事善朋友,则可以学习尚未学习之法,并且增益已学习之法。如果不
      奉事善朋友,奉事〔善朋友〕就不会成为助缘。如果没有奉事〔善朋友〕,前往接
      近〔善朋友〕就没有助缘。如果没有前往接近〔善朋友〕,学习善法就没有助缘。
      如果没有学习善法,倾听就没有助缘。如果没有倾听,思惟义理就没有助缘。如果
      没有思惟义理,受持法就没有助缘。如果没有受持法,反覆诵习就没有助缘。如果
      没有反覆诵习,于法生喜悦就没有助缘。如果没有于法生喜悦,信心就没有助缘。
      如果没有信心,正确的意念就没有助缘。如果没有正确的意念,正念正智就没有助
      缘。如果没有正念正智,守护六根、持戒、不后悔、欣悦、内心喜悦、镇静、身体

六七 中阿含经卷第十

六八 习相应品第五(54)尽智经第十三

      轻安、禅定、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厌离〔五蕴〕、离欲、解脱就没有助缘。
      如果没有解脱,断尽烦恼的智慧就没有助缘。”
   5。 “若奉事善知识者,未闻便闻,已闻便利。如是善知识,若奉事者,便习奉事。若
      有奉事,便习往诣。若有往诣,便习闻善法。若有闻善法,便习耳界。若有耳界,
      便习观法义。若有观法义,便习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习玩诵法。若有玩诵法,
      便习观法忍。若有观法忍,便习信。若有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
      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
      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尽智。”
      “如果能够奉事善朋友,则可以学习尚未学习之法,并且增益已学习之法。如果能
      够奉事善朋友,奉事〔善朋友〕就会成为助缘。如果有奉事〔善朋友〕,前往接近
      〔善朋友〕就有助缘。如果有前往接近〔善朋友〕,学习善法就有助缘。如果有学
      习善法,倾听就有助缘。如果有倾听,思惟义理就有助缘。如果有思惟义理,受持
      法就有助缘。如果有受持法,反覆诵习就有助缘。如果有反覆诵习,于法生喜悦就
      有助缘。如果有于法生喜悦,信心就有助缘。如果有信心,正确的意念就有助缘。
      如果有正确的意念,正念正智就有助缘。如果有正念正智,守护六根、持戒、不后
      悔、欣悦、内心喜悦、镇静、身体轻安、禅定、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厌离 
      〔五蕴〕、离欲、解脱就有助缘。如果有解脱,断尽烦恼之智慧就有助缘。”
   6。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六九 中阿含经卷第十

七○ 习相应品第五(54)尽智经第十三

      (五五)中阿含习相应品涅槃经第十四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 ,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涅槃(48)有习(560) ,非无习。何谓涅槃习?答日:‘解脱为习。’解
       脱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解脱习?答曰:‘无欲(552)为习。’无欲亦有习,非无习。何谓
      无欲习?答曰:‘厌(551)为习。’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厌习?答曰:‘见如实、知如
      真(550)为习。’见如实、知如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见如实、知如真习?答日:‘定为
      习。’定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定习?答曰:‘乐(20)为习。’乐亦有习,非无习。何谓
      乐习?答日:‘止(291)为习。’止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止习?答曰:‘喜(20)为习。’喜亦
      有习,非无习。何谓喜习?答曰:‘欢悦(290)为习。’欢悦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欢悦
      习?答曰:‘不悔(549)为习。’不悔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不悔习?答日:‘护戒为
      习。’护戒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护戒习?答日:‘护诸根(355)为习。’”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涅梁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涅槃的助缘

七一 中阿含经卷第十

七二 习相应品第五(55)涅槃经第十四

      呢?解脱是涅槃的助缘。解脱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解脱的助缘呢?
      离欲是解脱的助缘。离欲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离欲的助缘呢?厌离
      〔五蕴〕是离欲的助缘。厌离〔五蕴〕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厌离〔
      五蕴〕的助缘呢?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是厌离〔五蕴〕的助缘。如实知见〔世
      间的现象〕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如实知见〔世间现象〕的助缘呢?
      禅定是如实知见〔世间现象〕的助缘。禅定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禅
      定的助缘呢?身体的轻安是禅定的助缘。身体的轻安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
      什么是身体轻安的助缘呢?镇静是身体轻安的助缘。镇静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
      缘。什么是镇静的助缘呢?内心的喜悦是镇静的助缘。内心的喜悦是有助缘的,不
      是没有助缘。什么是内心喜悦的助缘呢?欣悦是内心喜悦的助缘。欣悦是有助缘的
      ,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欣悦的助缘呢?不后悔是欣悦的助缘。不后悔是有助缘的
      ,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不后悔的助缘呢?持戒是不后悔的助缘。持戒是有助缘的
      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持戒的助缘呢?守护六根是持戒的助缘。”
   3。 “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护诸根习?答日:‘正念正智(22)为习。’正念正智亦有
      习,非无习。何谓正念正智习?答日:‘正思惟(139)为习。’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何
      谓正思惟习?答曰:‘信为习。’信亦有习,非无习。何谓信习?答曰:‘苦为
      习。’苦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苦习?答日:‘老死(188)为习。’老死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老死习?答日:‘生为习。’生亦有习,非无习。何谓生习?答日:‘有为
      习。’有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有习?答日:‘受(403)为习。’受亦有习,非无习。何谓
      受习?答日:‘爱为习。’爱亦有习,非无习。何谓爱习?答曰:‘觉(186)为习。’觉亦
      有习,非无习。何谓觉习?答日:‘更乐(186)为习。’更乐亦有习,非无习。何谓更乐
      习?答日:‘六处(184)为习。’六处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六处习?答曰:‘名色为
      习。’名色亦有习,非无习。何谓名色习?答曰∶ ‘识为习。’识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识习?答日:‘行为习。’行亦有习,非无习。何谓行习?答曰:‘无明为
      习。’”
      “守护六根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守护六根的助缘呢?正念正智是守
      护六根的助缘。正念正智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正念正智的助缘呢?
      正确的意念是正念正智的助缘。正确的意念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正

七三 中阿含经卷第十

七四 习相应品第五(55)涅槃经第十四

      确意念的助缘呢?信心是正确意念的助缘。信心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
      是信心的助缘呢?苦是信心的助缘。苦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苦的助
      缘呢?老病死是苦的助缘。老病死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老病死的助
      缘呢?生是老病死的助缘。生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生的助缘呢?存
      在是生的助缘。存在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存在的助缘呢?执着是存
      在的助缘。执着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执着的助缘呢?贪爱是执着的
      助缘。贪爱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贪爱的助缘呢?感受是贪爱的助缘
      。感受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感受的助缘呢?接触是感受的助缘。接
      触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接触的助缘呢?六种感官是接触的助缘。六
      种感官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六种感官的助缘呢?名色是六种感官的
      助缘。名色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名色的助缘呢?识是名色的助缘。
      识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识的助缘呢?行为造作是识的助缘。行为造
      作是有助缘的,不是没有助缘。什么是行为造作的助缘呢?无明是行为造作的助缘
      。”
   4。 “是为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处,缘六处更乐,缘更乐觉,缘觉
      爱,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缘老死苦。习苦,便有信。习信,便有
      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
      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
      “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为造作;因为有行为造作,所以有识;因为有识,所以有
      名色;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种感官;因为有六种感官,所以有接触;因为有接触
      ,所以有感受;因为有感受,所以有贪爱;因为有贪爱,所以有执着;因为有执着
      ,所以有存在;因为有存在,所以有生;因为有生,所以有老病死;因为有老病死
      ,所以有苦。因为有苦为助缘,所以有信心。因为有信心为助缘,所以有正确的意
      念。因为有正确的意念为助缘,所以有正念正智。因为有正念正智为助缘,所以会
      守护六根、持戒、不后悔、欣悦、内心的喜悦、镇静、身体的轻安、禅定、如实知
      见〔世间的现象〕、厌离〔五蕴〕、离欲、解脱。因为有解脱为助缘,所以会得到
      涅槃。”
   5。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五 中阿含经卷第十

七六 习相应品第五(55)涅槃经第十四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五六)中阿含习相应品弥醯经第十五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摩竭陀(110)国,在阇斗村(568)莽捺林窟(569)。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摩竭陀国加利卡村附近的加利卡山。
   2。 尔时,尊者(77)弥醯为奉侍者。于是,尊者弥醯过夜平旦,着衣持钵,入阇斗村而行乞
      食。乞食己竟,往至金鞞河(571)边,见地平正,名好捺林(572),金鞍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
      流,冷暖和适。见已欢喜,便作是念:此地平正,名好捺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
      清泉徐流,冷暖和适。若族姓子欲学断(263)者,当于此处(573)。我亦有所断,宁可在此静
      处学断耶?
      当时,专者弥醯是佛陀的侍者。专者弥醯在夜过天亮复,着衣持钵,进入阇斗村乞食
      。乞食后,来到金鞞河边,看到一片土地平正的芒果林,而且金鞞河水是那样地清
      净,流速缓慢,冷暖适中。看到这样的景象,心狸高兴地想着:“这是一片土地平
      正的芒果林,而且金鞞河水是那样地清净,流速缓慢,冷暖适中。对于想要努力〔
      修行〕的善男子而言,这狸真的是很适合的〔场所〕。我也是想要努力〔修行〕的

七七 中阿含经卷第十

七八 习相应品第五(56)弥醯经第十五

      人,我何不在这个安静之处努力修行呢?”
   3。 于是,弥醯食讫中后,⊕摄衣钵已,澡洗手足,以尼师檀(50)着于肩上,往诣佛所,稽
      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平旦着衣持钵,入阇斗村而行乞食。乞食已
      竟,往至金鞞河边,见地平正,名好捺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流,冷暖和
      适。我见喜已,便作是念:此地平正,名好捺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流,
      冷暖和适。若族姓子欲学断者,当于此处。我亦有所断,宁可在此静处学断耶?世
      尊!我今欲往至彼捺林静处学断。”
      于是,弥醯乞食后,过了中午,收摄衣钵,清洗手足,将垫布置于肩上,前往佛陀的
      住处,见过佛陀作礼之后,便站在一旁,告诉佛陀:“佛陀!我今天早上,着衣持林
      ,进入阇斗村乞食。乞食复,来到金鞞河边,看到一片土地平正的芒果林,而且金
      鞞河水是那样地清净,流速缓慢,冷暖适中。看到这样的景象,心狸高兴地想着:
      ‘这是一片土地平正的芒果林,而且金鞞河水是那样地清净,流速缓慢,冷暖适中
      。对于想要努力〔修行〕的善男子而言,这里真的是很适合的〔场所〕。我也是想
      要努力〔修行〕的人,我何不在这个安静之处努力修行呢?’佛陀!我现在想要到
      那个安静的芒果林努力修行。”
   4。 尔时,世尊告曰:“弥醯!汝今知不?我独无人,无有侍者,汝可小住,须比丘来,
      为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捺林静处而学。”
      佛陀回答说:“弥醯!你知道吗?我现在单独一人没有侍者,你先暂住,等到有其
      他比丘来担任侍者,你再去那个安静的芒果林努力修行。”
   5。 尊者弥醯乃至再三白曰:“世尊!我今欲往至彼捺林静处学断。”
      尊者弥酿再三地告诉佛陀:“佛陀!我现在想要到那个安静的芒果林努力修行。”
   6。 世尊亦复再三告曰:“弥醯!汝今知不?我独无人,无有侍者,汝可小住,须比丘
      来,为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捺林静处而学。”
      佛陀也再三地回答说:“弥醯!你知道吗?我现在单独一人没有侍者,你先暂住,
      等到有其他比丘来担任侍者,你再去那个安静的芒果林努力修行。”
   7。 弥醯复白曰:“世尊无为无作,亦无所观。世尊!我有为有作而有所观(574)。世尊!我至
      彼捺林静处学断。”
      弥醯又说:“佛陀!对于佛陀而言,没有什么更进一步的事情是应该做的,没有什

七九 中阿含经卷第十

八○ 习相应品第五(56)弥醯经第十五

      么事情可以增加〔佛陀〕已有的成就。可是,佛陀!对我而官,还有更进一步的事
      情是应该做的,还有事情可以增加〔我〕已有的成就。佛陀!我现在想要到那个安
      静的芒果林努力修行。”
   8。 世尊告曰:“弥醯!汝欲求断者,我复何言?弥醯汝去,随意所欲。”
      佛陀回答说:“弥醯!既然你是想要去努力修行,我还有什么话说呢?弥醯!你可
      以去做你想要做的事。”
   9。 于是,尊者弥醯闻佛所说,善受善持而善诵习,即礼佛足,绕三匝(303)而去。诣彼捺
      林,入林中已,至一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51)。
      尊者弥醯得到佛陀的同意之后,受持佛陀的教诲,从座起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