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372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72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micchasamadhi micchananam micchavimutti”
      (AN。 V。 p。231),中文译为“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
      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慧、邪解脱”。 
1753。 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对应之巴利文为
     “Ariyam。。。。 sammasamadhim desissami saupansam
      samparikkharam”(MN。 III。 p。71),中文
      译为“有助伴、有资助的圣正定”。 
1754。 若有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
      有习、有助,亦复有具:对应之巴利文为“Ya kho; bhikkhave;
      imehi sattangehi cittassa ekaggata parikkhata; ayam vuccati;
      bhikkhave; ariyo sammasamadhi saupaniso iti pi; saparikkharo
      iti pi。”(MN。 III。 p。71),中文译为“诸比丘!任何有此七支伴随
      的心一境性,诸比丘!这种心一境性被称为有助伴、有资助的圣正定。”
1755。 正见生正志:此处的正见是“道”的正见。另外,“正见者,
      断于邪见”(段落编号9)的正见也是“道”的正见。 
1756。 正见最在其前:对应之巴利文为“sammaditthi pubbangama
      hoti”(MN。 III。 p。71),中文译为“正见是先行者”,意思是“正
      见是最首要的”。正见有二种,“观”的正见与“道”的正见。其中,
      “观”的正见是探究诸行无常、苦、无我;“道”的正见是作为“观”
      正见的结果,产生从根本断漏的效果。 
1757。 若见邪见是邪见者,是谓正见;若见正见是正见者,亦谓正
      见:注释书解释说,这是“观”的正见。同理,“若见邪志是邪志者
      ……;若见邪语是邪语者……;若见邪业是邪业者……;若见邪
                                                                                 383

                                                                                 384
      命是邪命者,是谓正命;若见正命是正命者,亦谓正命”(段落编号
      4; 5; 6; 7)也是一样。 
1758。 云何正见: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有二种正见,即有漏、
      有福分、有依着果报的正见(sammaditthi sasava punnabhagiya
      upadhivepakka)以及神圣、无漏、超越发间、有道支的正见
      (sammaditthi ariya anasava lokuttara magganga)
      (MN。 III。 p。72)。但是,本经《中阿含第一八九经圣道经》只有
      属于“有漏、有福分、有依着果报的正见”,即“此见有施、有斋、
      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
      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以下的正志、正语、正业、正命也是一样(段落编号4;5;6;7) 
1759。 此三支随正见,从见方便:对应之巴利文为“Itissme tayo dhamma
      sammaditthim anuparidhavanti anuparivattanti; seyyathidam:
      sammaditthi sammavayamo sammasati。”(MN。 III。 p。72),
      中文译为“正见”。 
1760。 正志:对应之巴利文为“sammaditthi”(MN。 III。
      p。73),中文译为“正见”。 
1761。 是为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是为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
      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对应之巴利文为
     “Iti kho bhikkhave; visati kusalapakkha visati akusalapakkha。
      Mahacattarisako dhammapariyayo pavattito appativattiyo
      samarena va brahmanena va devena va Marena va Brahmuna va
      kenaci va lokasmim。”(MN。 III。 p。77),中文译为
      “如此,诸比丘!有二十法是善法,有二十法是不善法。这四
      十大教法已被转动,不会被世间任何的修行人、婆罗门、乃至其他
      一切的天、人、恶魔、梵天所停止。” 
1762。 若有沙门、梵志者,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
      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于如法有十诘责:
      对应之巴利文为“Yo hi koci bhikkhave; samano va brahmano
      va; imam mahacattarisakam dhammapariayam garahitabbam
      patikkositabbam manneyya; tassa ditthe va dhamme dasa
      sahadhammika vanuvada garayham thanam agacchanti。”
      (MN。 III。 p。77),中文译为“诸比丘!如果有任何的修行人、
      婆罗门认为这四十大教法应被诃责、应被非难,当下便有十
      种如法的谁论,可以做为诃责他的理向。” 
                                                                                 384

                                                                                 385
1763。 若更有余沙门、梵志,蹲踞说蹲踞,无所有说无所有,说无
      因、说无作、说无业,谓彼彼所作善恶施设,断绝破坏彼此。我所说
      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
      而言非者,彼亦有诂责、愁忧恐怖‘对应之巴利文为“Ye pi te;
      bhikkhave; ahesum Ukkala Vassa…Bhanna ahetuvada
      akiriyavada natthikavada; te pi mahacattarisakam
      dhammapariyayam na garahitabbam na patikkositabbam
      manneyyum。 Tam kissa hetu? Nindabyarosa…uparambhabhaya ti。”
      (MN。 III。 p。78),中文译为“诸比丘!即使是来自于乌卡拉、
      瓦沙、般那〔地区〕 的无因论者、无作业论者、虚无论者,也不会
      认为这四十大教法应被诃责、应被非难。为什么呢?因为害怕被非
      难、被攻击、被.驳斥。” 
1764。 都邑:巴利文为“Nagarakam”,又译“邑名”。
1765。 我多行空:对应之巴利文为“Sunnataviharenaham … etarahi
      bahulam viharamiti。”(MN。 III。 p。104),中文译为“我多住
      空性住”,意思是“我经常住于空性。”其中,“空性住”
      (sunnatavihara)是指“空果的成就”(sunnataphala…samapatti),
      即“经由专注于涅槃空所进入之阿罗汉果的成就”。
1766。 空无象、马、牛、羊:对应之巴利文为“Sunno
      hatthigavassavalavena”(MN。 III。 p。104),中文译为“以象、
      牛、马、母.马为空”,意思是“没有象、牛、马、母马”。
1767。 然有不空,唯比丘众:对应之巴利文为“atthi c' ev' idam
      asunnatam yadidam bhikkhusangham paticca ekattam”(MN。
      III。 p。104),中文译为“现在只有这个不空,即以比丘僧众为
      缘的单一”。
1768。 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
      实有:对应之巴利文为“Iti yam hi kho tattha na hoti; tena
      tam sunnam samanupassati; yam pana tattha avasittham hoti;
      tam santam idam atthiti pajanati。”(MN。 III。 p。104…105),
      中文译为“如是,凡是那里没有的,他就视为空,但是凡是有余留
      在那里的,他便知道那个存在的〔事物〕‘这是存在的。’”
1769。 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pi 'ssa esa
      … yathabhucca avipallattha parisuddha sunnatavakkanti
      bhavati。”(MN。 III。 p。105),中文译为“如是,对他而言,这是
      真实的、不颠倒的、清净的空性之显现。”
1770。 数念一无事想:对应之巴利文为“arannasannam paticca
      manasikaroti ekattam。  Tassa arannasannaya cittam
      pakkhandati pasidati santitthati vimuccati。”
                                                                                 387

                                                                                 388
      (MN。 III。 p。104),中文译为“他作意以森林想为缘的单一。他的
      心于森林想,得到欢喜、清净· 安住、解脱。”其中,“森林想”
      (arannasanna),注释书作:“这是一个森林,这是一个树,这是一
      座山,这是一个果园。” 
      若有疲劳,因村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亦无是。
      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对应之巴利文为“Ye assu daratha
      gamasannam paticca; te 'dha na santi; ye assu daratha
      manussasannam paticca; te 'dha na santi; atthi c' evayam
      darathamatta yadidam arannasannam paticca ekattan ti。”
      (MN。 III。 p。104),中文译为“所有由村落想而生起的扰乱都不存
      在,所有由人想而生起的扰乱都不存在,只有这么多的扰乱,即以森
      林想为缘的单一。” 
1772。 无想心定‘对应之巴利文为“animittam cetosamadhim”(MN。
      III。 p。107),中文译为“无相心定”,又译“无相三昧”(参考
      注解747)。这是心在“观”中的定,因为没有“常”的相,故称
      “无相”。比较对应之巴利文经典,在此“无相心定”之前,尚有一
      段相似的经文是关于“非想非非想处想”,虽然《中阿含经》 并无
      此段经文,但是本书将之增补至此段落中。而在“无相心定”的段落
      中,是以“此身、命为缘的六处”(imam eva kayam paticcasa
      salayatanikam jivitapaccaya)为“扰乱”(daratha)(MN。 III。
      p。107…108)。
1773。 彼作是念:我本无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才所行、
      本所思者,我不乐彼,不求彼,不应住彼:对应之巴利文为“Ananda;
      bhikkhu amanasikaritva akincannayatanasannam amanasikaritva
      nevasannanasannayatanasannam animittam cetosamadhi paticca
      manasikaroti ekattam。 Tassa animitte cetosamadhimhi cittam
      pakkhandati pasidati santitthati vimuccati。 So evam pajanati:
      Ayam pi kho animitto cetosamadhi abhisamkhato abhisancetayito。
      Yam kho pana kinci abhisamkhatam abhisancetayiam; tad aniccam
      nirodhadhamman ti pajanati。”(MN。 III。 p。108),中文译为
      “阿难!比丘不作意无所有处想,不作意非想非非想处想,只作
      意以无相心定为缘的单一。他的心于无相心定,得到欢喜、清净、
      安住、解脱。如是,他知道:‘此无相心定是因缘和合的、思惟所成
      的。然而,凡是因缘和合的、思惟所成的都是无常的、会消失。’”
1774。 空欲漏:对应之巴利文为“sunnam idam sannagatam kamasavena”
      (MN。 III。 p。108),中文
                                                                                 389

                                                                                 390
      译为“以这个爱欲烦恼的想为空”,意思是“没有爱欲烦恼的想”。
1775。 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对应之
      巴利文为“Evam assa esa… yathabhucca avipallattha
      parisuddha paramanuttara sunnatavakkanti bhavati。”(MN。
      III。 p。108…109),中文译为“如是,对他而言,这是真实的、
      不颠倒的、清净的、最上的、无上的空性之显现。”
1776。 加罗差摩释精舍:巴利文为“Kalakhemakassa Sakkassa vihara”,
      是释迦族加罗差摩所建的精舍。
1777。 加罗释精舍:巴利文为“Ghataya…Sakkassa vihara”,
      是释迦族加塔所建的精舍。 
1778。 比丘不可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
      欲离众、不乐独住远离之处,对应之巴利文为“Na kho … bhikkhu
      sobhati sanganikaramo sanganikarato sanganikaramatam anuyutto
      ganaramo ganarato ganasammudito。”
      (MN。 III。 p。110),中文译为“以聚会为乐、以聚会为喜、耽着于
      聚会之乐、以群众为乐、以群众为喜、以群众为满足的比丘,不会发
      出光亮。” 
1779。 乐、圣乐、无欲之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之乐、非生死乐:
      对应之巴利文为
     “nekkhammasukham pavivekasukham upasamasukham sambodhasukham”
      (MN。 III。 p。110),中文译为“出离乐、远离乐、寂静乐、正觉平乐”。
1780。 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对应之巴利文为
     “samayikam va kantam cetovimuttim upasampajja viharissati
      asamayikam va akuppan ti”(MN。 III。 p。110),中文译为
     “成就暂时的爱乐心解脱而住,或非暂时的、不动的〔爱乐心解脱而住〕
      ”。其中,“暂时的爱乐心解脱”是指四禅八要,定的成就;
      “非暂时的、不动的爱乐心解脱”是指醒四双八辈与涅槃(参考注解
      526; 741; 897)
1781。 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熏妇
      界,界时士秋!戚啼哭、忧苦懊恼:对应之巴利文为“Naham;
      Ananda; ekam rupam pi samanupassami; yattha rattassa
      yatthabhiratassa rupassa viparinamannathabhava na uppajjeyyum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MN。 III。 p。111),中文译为
     “阿难!我没有看于色,即使只有是一个色,有贪染、欢喜的人,当色
      发生变化与改变时,他不会生起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
1782。 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点
      空:对应之巴利文为“Ayam kho pan',Ananda;
                                                                                 391

                                                                                 392
      viharo Tathagatena abhisambuddho; yadidam sabbanimittanam
      amanasikara ajjhattam sunnatam upasampajja viharitum。”
      (MN。 III。 p。111),中文译为“但是,阿难!这个住处已被如来
      现等觉,即因为不作意一切相,成就内空而住。”这句话是佛陀为了
      避免误会,说他要比丘远离聚会群众,而自己却常常被群众围绕。 
1783。 便为彼行如是如是心,远离,乐无欲,我亦复为彼说法,劝助于彼:
      对应之巴利文为“vivekaninnen' eva cittena 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