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350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50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我知此法,我见此法”。
 932。 然彼贤者心生恶增伺而住:对应之巴利文为“Tan ce avuso 
      bhikkhum lobho abhibhuyya titthati”(AN。 V。 p。42),中文译为“
      各位贤者!如果贪欲征服该比丘而住”,意思是“各位贤者!如果该比
      丘被贪欲征服而生活”。 
 933。 彼贤者不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对应之巴利文为“Na ayam 
      ayasm atatha pajanati; yatha pajanato lobho na hoti。”
      (AN。 V。 p。42),中文译为“这位尊者并不知道无贪欲者所知道的。”
 934。 我行渐损:对应之巴利文为“sallekhena viharamiti”(MN。 I。
      p。40),中文译为“我以渐损法而生活”,意思是“我过着禁欲、
      自制的生活”。 
 935。 周那!犹如恶道与正道对,犹如恶度与正度对:对应之巴利文
      为“seyyatha pi cunda visamo maggo; tassassa anno samo maggo
      parikkamanaya; seyyatha pi pana Cunda visamam tittham; tassassa
      annam samam tittham parikkamanaya。”(MN。 I。 p。43),中文译为“周那!
      譬如有险难的道路,为了避开它,而有其他平坦的道路。周那!又譬
      如有险难的渡场,为了避开它,而有其他安全的渡场。”意思是“周
      那!譬如应以其他平坦的道路避开险难的道路。周那!又譬如应以其
      他安全的渡场避开险难的渡场。” 
 936。 或有法黑,有黑报,趣至恶处;或有法白,有白报,而得升上:
      对应之巴利文为“ye keci akusala dhamma sabbe te adhobha…
      vangamaniya; ye keci kusala dhamma sabbe te uparibha…
      vangamaniya”(MN。 I。 p。44),中文译为“凡是不善法都会趣
      向卑劣的存在,凡是善法都会趣向高贵的存在”。 
 937。 咸以淳灰、或以澡豆、或以土渍:《佛说梵志计水净经》(大
      一˙八四三下)作:“持衣卤土,若牛粪、若土以渍之”;《中阿
      含第二○二经持斋经》(大一˙七七一下)作:“因灰、皂荚、澡豆、
      汤水”;及其对应之巴利文“usan ca paticca kharan ca paticca
      gomayan ca paticca udakan ca; paticca”(AN。 I。 p。209),
      中文译为“藉尚盐土、灰汁(碱液)、牛粪”。综合上述三经的
      经文,本经《中阿含第九三经水净梵志经》 所指的可能是“灰汁、
                                                                                 173

                                                                                 174
      沐浴粉、盐土”。 
 938。 白净波罗奈衣:对应之巴利文为“vattham parisuddham 
      pariyodatam”(MN。 I。 p。36),中文译为“清净洁白的衣服”。 
 939。 多水河:巴利文为“Bahuka”,是河流的名字。 
 940。 妙好首:巴利文为“Sundaxikabharadvaja”,又译“孙陀利、
      孙陀罗谛利、江侧婆罗门”,是水净婆罗门的名字。 
 941。 一意:对应之巴利文为“ekibhavaya”(AN。 V。 p。164); 中
      文译为“一性、一趣”,意思是“独居”。
 942。 不经劳诸梵行:对应之巴利文为“sabrahmacarinam na patisan…
      tharako hoti”(AN。 V。 p。166),中文译为“不欢迎同梵行者”。 
 943。 枥:音ㄌ?ˋ,饲养马的地方。 
 944。 身诤:巴利文为“saraddhakaya”,意思是“身暴躁,暴躁
      的行为”。 
 945。 明亦甚深:对应之巴利文为“gambhiravabhaso”(DN。 II。 p。
      55),中文译为“有甚深之相”,意思是“看起来甚深的样子”。 
 946。 缘爱有求,缘求有利,缘利有分,缘分有染欲,缘染欲有着,缘
      着有悭,缘悭有家,缘家有守:对应之巴利文为“tanham paticca
      pariyesana; pariyesanam paticca labho; labham paticca 
      vinicchayo; vinicchayam paticca chanda…rago; chanda…ragam
      paticca ajjhosanam; ajjhosanam paticca pariggaho; pariggaham
      paticca macchariyam; macchariyam paticca arakkho”(DN。 II。 
      p。58…59),中文译为“因为贪爱,所以有
      寻求;因为有寻求,所以有所得;因为有所得,所以有决定;因为有
      决定,所以有欲贪;因为有欲贪,所以有取着;因为有取着,所以有
      遍取;因为有遍取,所以有吝啬;因为有吝啬,所以有守护”。 
 947。 所行、所缘有名身,离此行、离此缘有有对更乐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Yehi。。。 akarehi yehi lingehi yehi nimittehi yehi uddesehi 
      nama…kayassa pannatti hoti; tesu akaresu tesu lingesu tesu
      nimittesu tesu uddesesu asati; api nu kho rupa…kaye 
      adhivacana…samphasso pannayethati?”(DN。 II。 p。62),
      中文译为“凡是以相貌、特征、征相、象征施设的名身,
      当相貌、特征、征相、象征不存在时,在色身是否还施设增语触?”
      意思是“凡是以相貌、特征、征相、象征所称呼之‘名的集合’,当
      相貌、特征、征相、象征不存在时,在‘色的集合’是否还会有相对
      应之语言概念?”其中,“名的集合”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
      识”,而“色的集合”则是五蕴中的“色”(参考注解401)。
                                                                                 175

                                                                                 176
 948。 所疏、所缘有色身,离此行、离此缘有增语更乐耶:对应之巴
      利文为“Yehi … akarehi yehi lingehi yehi nimittehi yehi
      uddesehi rupa…kayassa pannatti hoti; tesu akaresu tesu
      lingesu tesu nimittesu tesu uddesesu asati; api nu kho 
      nama…kaye patigha…samphasso pannayethati?”(DN。 II。 p。62),
      中文译为“凡是以相貌、特征、征相、象征施设的色身,当相貌、
      特征、征相、象征不存在时,在名身是否还施设有对触?”意思是
      “凡是以相貌、特征、征相、象征所称呼之‘色的集合’,当相貌、
      特征、微相、象征不存在时,在‘名的集合’ 是否还会有感觉反应
      的概念?” 
 949。 设使离名身及色身,当有更乐施设更乐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Yehi …akarehi yehi lihgehi yehi nimittehi yehi uddesehi
      nama…kayassa ca rupa…kayassa ca pannatti hoti; tesu akaresu
      tesu lingesu tesu nimittesu tesu uddesesu asati; api nu kho
      adhivacana…samphasso va patigha…samphasso va pannayethati?”
      (DN。 II。 p。62),中文译为“凡是以相貌、特征、征相、象微施设
      的名身及色身,当相貌、特征、征相、象征不存在时,是否还施设增
      语触及有对触?”意思是“凡是以相貌、特征、征相,象征所称呼之
      ‘名的集合’及‘色的集合’ ,当相
      貌、特征、征相、象征不存在时,在是否还会有相对应之语言概念及
      感觉反应的概念?”其中,“增语触”(adhivacana…samphasso)
      及“有对触”(patigha…samphasso)在《分别论》中被解释为二种“想”
      (sanna)。“有对触”是较粗的想,“增语触”是较细的想(Vibh。 p。6)。
 950。 由是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谓识、名色共 
      俱也:对应之巴利文为“Ettavata kho … jayetha va jiyetha va 
      miyetha va cavetha va uppajjetha va; ettavata adhivcana…patho;
      ettavata nirutti…patho; ettavata pannatti…patho; ettavata 
      pannavacaram; ettavata vattam vattati itthattam pannapanaya;
      yadidam nama…rupam saha vinnanena。”(DN。 II。 p。63…64),
      中文译为“只要可以被生、会老、会死、会灭没、会再生,只
      要可以用术语表示、用语言表示、可以宣说,在可以了解的范围内,
      只要轮回流转可以在现世中被辨识,则名色与识同在。” 
 951。 云何有一见有神耶:对应之巴利文为“Kittavata ca。。。 attanam
      samanupassamano samanupassati”(DN。 II。 p。66);中文译为“人
      们用什么方法来看待‘我’呢?” 
 952。 或有一见觉是神;或复有一不见觉是神,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
      或复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
                                                                                 177

                                                                                 178
      然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对应之巴利文为“Vedanam va hi。。。
      attanam samanupassamano samanupassati。 'Vedana me atta’ti。
      'Na h,eva Kho me vedana atta; appatisamvedano me atta'
      ti; iti va hi … attanam samanupassamano samanupassati。
     ‘Na h'eva kho me vedana atta; no pi appatisamvedano me atta;
      atta me vediyati vedana…dhammo hi me atta' ti; iti va hi …
      attanam samanupassamano samanupassati。”(DN。 II。 p。66),中
      文译为“有人看待受是我,即‘受是我的我’;或看待我,即‘受
      不是我的我,我的我没有感受’;或看待我,即‘受不是我的我,
      我的我不是没有感受,我的我〔会〕感受,我的我是受法’。”
      其中,第一种看法是把“我”看成受蕴,第二种看法是把“我”
      看成色蕴,第三种看法是把“我”看成想、行、识蕴。 
 953。 汝若无觉者,觉不可得,不应说是我所有:对应之巴利文为“
      Yattha pan’… sabbaso vedayitam n'atthi; api nu kho tatta
     ‘Asmiti’siyati?”(DN。 II。 p。67),中文译为“如果没有一切受,
      是否还可以说‘我是’ ?” 
 954。 汝若无觉都不可得神离觉者,不应神清净:对应之巴利文为
     “Vedana va hi… sabbena sabbam sabbatha sabbam aparisesa
      nirujjheyyum; sabbaso vedanaya asati vedana…nirodha; api
      nu kho tattha‘Ayam aham asmiti’siyati?”(DN。 II。 p。67),
      中文译为“如果一切受灭尽无余,由于一切受不存在,
      一切受灭尽,是否还可以说‘我是此’?” 
 955。 或有一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亦不见神无所
      觉:对应之巴利文为“bhikkhu n'eva vedanam attanam samanupassati;
      no pi‘Atta me vediyati; vedana…dhammo hi me atta’ti 
      samanupassati”(DN。 II。 p。68),中文译为“比丘不看待受是
      我,不看待我是没有感受,不看待我的我〔会〕感受及我的我受法”。 
 956。 不疲劳:对应之巴利文为“na paritassati”(DN。 II。 p。68),
      意思是“不苦恼、没有贪爱”。 
 957。 是谓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并无
      此句。 
 958。 云何有一有神施设而施设耶:对应之巴利文为“Kittavata ca。。。 
      attanam pannapento pannapeti?”(DN。 II。 p。64),中文译
      为“人们用什么方法来施设‘我’的施设呢?”意思是“人们用什么
      方法来解说‘我’ 呢?” 
 959。 或有一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
                                                                                 179

                                                                                 180
      施设而施设,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或复有一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
      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少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或复有一
      非少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无量色是神施设而施设,亦非少无色是
      神施设而施设,无量无色是神施设而施设:对应之巴利文为
     “Rupim va hi… parittam attanam pannapento; pannapeti 'Rupi
      me paritto atta ti。'Rupim va hi。。。 anantam attanam pannapento;
      pannapeti ‘Rupim me ananto atta ti’。Arupim va hi。。。parittam
      attanam pannapento; pannapeti 'Arupi me paritto atta ti';
      arupim va hi … anantam attanam pannapento; pannapeti 'Arupi me
      ananto atta ti。”(DN。 II。 p。64),中文译为“有人解说‘我’
      是有色的及有限的,即我的我是有色的及有限的;有人解说‘我’
      是有色的及无限的,即我的我是有色的及无限的;有人解说‘我’
      是无色的及有限的,即我的我是无色的及有限的;有人解说‘我’
      是无色的及无限的,即我的我是无色的及无限的。” 
 960。 有神若离少色时,亦如是如是思:对应之巴利文为“Atatham 
      va pana santam tathattaya upakappessamiti。”(DN。 II。 p。
      64),中文译为“即使它不是如此,我也会把它变成如此。” 
 961。 七识住及二处:对应之巴利文为“Satta。。。 vinnanatthitiyo;
      dve ca ayatanani”(DN。 II。 p。68),中文译为“意识的七个依
      止处及二个处”。 
 962。 人及欲天:对应之巴利文为“manussa ekacce ca deva ekacce ca
      vinipatika”(DN。 II。 p。69),中文译为“人、部分的天
      人及部分的堕恶处者”。 
 963。 无想天:对应之巴利文为“asannasattayatanam”(DN。 II。 p。69),
      中文译为,中文译为“无想有情处”,是色界第四禅第四天。 
 964。 八解脱:巴利文为“attha vimokha”,意思是“八种解脱”(参
      考《中阿含第九七经大因经》 段落编断号67)。  
 965。 色观色:对应之巴利文为“Rupi rupani passati。”(DN。 II。 p。70),
      中文译为“有色者观色。”这是以观察自己的身体修习
      禅定。其中,色是指物质(参考注解401)。  
 966。 内无色想外观色:对应之巴利文为“Ajjhattam arupa…sanni
      bahiddha rupani passati。”(DN。 II。 p。70),
      中文译为“不作意自己的色,而观察外在的色。”外在的色是
      指“遍处”(kasina),通常是“十遍处”,即地(pathavi)、
      水(apo)、火(tejo)、风(vayo)、青(nila)、黄(pita)、
      赤(lohita)、白(odata)、空(akas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