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271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271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之乐、非生死乐即,若得如是乐,易不难得者,终无
      是处。阿难!若有比丘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
      不合会众,欲离于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谓有乐、圣乐、无欲之乐、离乐、息乐
      、正觉之乐、无食之乐、非生死乐,若得如是乐,易不难得者,必有是处。”
      佛陀便告诉阿难:“阿难!以聚会为乐、以聚会为喜、耽着于聚会之乐、以群众为乐
      、以群众为喜、以群众为满足的比丘,不会发出光亮。阿难!如果有比丘以聚会为
      乐、以聚会为喜、耽着于聚会之乐、以群众为乐、以群众为喜、以群众为满足,想
      要随所欲求,很容易得到出离乐、远离乐、寂静乐、正觉乐,这是不可能的。阿难
      !如果有比丘不以聚会为乐、不以聚会为喜、不耽着于聚会之乐、不以群众为乐、
      不以群众为喜、不以群众为满足,想要随所欲求,很容易得到出离乐、远离乐、寂
      静乐、正觉乐,这是有可能的。”
   6。 “阿难!比丘不可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
      众、不乐独住远离之处。若有比丘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
      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1780)
      ,终无是处。阿难!若有比丘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
      于众,不合会众,欲离于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
      
五二九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三○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心解脱者,必有是处。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
      愁戚啼哭、忧苦懊恼(1781),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1782)。”
      “阿难!以聚会为乐、以聚会为喜、耽着于聚会之乐、以群众为乐、以群众为喜、
      以群众为满足的比丘,不会发出光亮。阿难!如果有比丘以聚会为乐、以聚会为喜
      、耽着于聚会之乐、以群众为乐、以群众为喜、以群众为满足,想要成就暂时的爱
      乐心解脱而住,或非暂时的、不动的〔爱乐心解脱而住〕,这是不可能的。阿难!
      如果有比丘不以聚会为乐、不以聚会为喜、不耽着于聚会之乐、不以群众为乐、不
      以群众为喜、不以群众为满足,想要成就暂时的爱乐心解脱而住,或非暂时的、不
      动的〔爱乐心解脱而住〕,这是有可能的。为什么呢?阿难!因为我没有看到于色
      ,即使只是一个色,有贪染、欢喜的人,当色发生变化与改变时,他不会生起忧愁
      、悲泣、痛苦、懊恼、绝望。但是,阿难!这个住处已被如来现等觉,即因为不作
      意一切相,成就内空而住。”
   7。 “阿难!我行此住处已,生欢悦(290) ,我此欢悦,一切身觉正念正(22),生喜(20)、生止(291)、
      生乐(20)、生定,如我仳定,一切身觉正念正智。阿难!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私(176)共来诣我,我便为彼行如是如是心,远离,乐无欲,我亦复为彼说法,劝助
      于彼(1783)。阿难!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彼持内心住止令一
      定已,当念内空(1784)。阿难!若比丘作如是说:‘我不持内心住止,不令一定,念内空
      ’者,当知比丘大自疲劳。”
      “阿难!我成就如此的住处之后,生起正念正智,以身体经验欣悦、内心的喜悦、
      镇静、身体的轻安、禅定。阿难!当我如此安住时,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来到我的住处,我便以倾向远离、趋向远离、趣向远离、远离、欢喜远离
      、可以灭尽一切烦恼根源之法的心,对他们说关于远离之法。因此,阿难!如果比
      丘希望:‘愿我能成就内空而住。’那么,阿难!他应使心住止于内、平静、专一、
      安定。阿难!如果比丘希望:‘愿我能成就内空而住。’但是,他不使心住止于内、
      平静、专一、安定,那么他便不可能成就内空而住。”
   8。 “阿难!云何比丘持内心住止令一定耶?比丘者,此身离生喜乐(20),渍尽润渍,普遍
      充满,离生喜乐无处不遍。阿难!犹人沐浴,器盛澡豆(874),以水浇和,和令作丸,渍
      尽润渍,普遍充满,内外周密,无处有漏。如是,阿难!比丘此身离生喜乐,渍尽
      
五三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三二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润渍,普遍充满,离生喜乐无处不遍。阿难!如是比丘持内心住止令得一定。彼持
      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彼念内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
      住不解于内空也(1785)。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内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
      澄,不住不解于内空者。”
      “阿难!比丘如何使心住止于内、平静、专一、安定呢?比丘因为远离欲,远离邪
      恶不善之法,具足初禅而生活,即有觉、有观,而且从远离〔欲、不善之法〕生起
      喜乐,使全身浸润于初禅中,让喜乐普遍充满于全身。阿难!譬如沐浴师把沐浴粉
      放入桶中,加水混合,使之彻底溶化,普遍充满于水中。同理,阿难!比丘因为远
      离欲,远离邪恶不善之法,具足初禅而生活,即有觉、有观,而且从远离〔欲、不
      善之法〕生起喜乐,使全身浸润于初禅中,让喜乐普遍充满于全身。阿难!如此,
      他便能使心住止于内、平静、专一、安定。当他能使心住止于内、平静、专一、安
      定之后,他作意内空。当他作意内空时,〔他的〕心于内空不满足、不欢喜、不安
      住、不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作意内空时,〔我的〕心于内空不满足、
      不欢喜、不安住、不解脱。’〔这就是正知。〕”
   9。 “彼比丘当念外空。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
      空也。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外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
      解于外空者。”
      “他便作意外空。当他作意外空时,〔他的〕心于外空不满足、不欢喜、不安住、
      不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作意外空时,〔我的〕心于外空不满足、不欢
      喜、不安住、不解脱。’〔这就是正知。〕”
  10。 “彼比丘当念内外空。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
      于内外空也。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内外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
      ,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
      “他便作意内外空。当他作意内外空时,〔他的〕心于内外空不满足、不欢喜、不
      安住、不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作意内外空时,〔我的〕心于内外空不
      满足、不欢喜、不安住、不解脱。’〔这就是正知。〕”
  11。 “彼比丘当念不移动(1786)。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
      于不移动也。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不移动,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

五三三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三四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
      “他便作意不动。当他作意不动时,〔他的〕心于不动不满足、不欢喜、不安住、
      不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作意不动时,〔我的〕心于不动不满足、不欢
      喜、不安住、不解脱。’〔这就是正知。〕”
  12。 “彼比丘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1787)。若。
      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成
      就游。彼内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阿难!如是
      比丘观时,则知内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者,是谓
      正知。”
      “阿难!比丘应使心住止于内、平静、专一、安定,如过去的定相那样。当他能使
      心住止于内、平静、专一、安定,如过去的定相那样之后,他作意内空。当他作意
      内空时,〔他的〕心于内空满足、欢喜、安住、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
      作意内空时,〔我的〕心于内空满足、欢喜、安住、解脱。’这就是正知。”
  13。 “阿难!比丘当以外空成就游,彼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
      ,解于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
      澄住,解于外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他便作意外空。当他作意外空时,〔他的〕心于外空满足、欢喜、安住、
      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作意外空时,〔我的〕心于外空满足、欢喜、安
      住、解脱。’这就是正知。”
  14。 “阿难!比丘当以内外空成就游,彼内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
      澄住,解于内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
      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他便作意内外空。当他作意内外空时,〔他的〕心于内外空满足、欢喜、
      安住、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作意内外空时,〔我的〕心于内外空满足
      、欢喜、安住、解脱。’这就是正知。”
  15。 “阿难!当以不移动成就游,彼不移动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
      ,解于不移动。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不移动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
      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者,是谓正知。”

五三五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三六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阿难!他便作意不动。当他作意不动时,〔他的〕心于不动满足、欢喜、安住、
      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作意不动时,〔我的〕心于不动满足、欢喜、安
      住、解脱。’这就是正知。”
  16。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经行(384)者,彼比丘从禅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经行,
      诸根在内,心不向外,后作前想。如是经行已,心中不生贪伺(212)、忧戚、恶不善法(1788)
      ,是谓正知。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从离经行,至经行○ 道
      头,敷尼师檀(50),结跏趺坐(51),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
      正知。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恶不善之念,欲念
      恚念、害念(139),莫念此三恶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当
      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成就如此的住处之后,如果他想经行,他从房间出来,在室外空地经
      行,守护六根,摄心于内,念念相续。当他经行时,〔他知道:〕‘当我如是经行
      时,各种贪念、忧愁、邪恶不善之法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就是正知。阿
      难!比丘成就如此的往处之后,如果他想静坐,他便走到旁边,铺上垫布、盘腿而
      坐。当他静坐时,〔他知道:〕‘当我如是静坐时,各种贪念、忧愁、邪恶不善之
      法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就是正知。阿难!比丘成就如此的住处之后,如
      果他想作意,他不会作意三种邪恶不善的念头,贪欲的念头、瞋恨的念头、残酷的
      念头;他会作意三种善的念头,没有贪欲的念头、没有瞋恨的念头、没有残酷的念
      头。当他作意时,〔他知道:〕‘当我如是作意时,各种贪念、忧愁、邪恶不善之
      法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就是正知。”
  17。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说者,彼比丘若此论非圣论,无义相应,谓
      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邪
      道论、海中论,不论如是种种畜生论(1001)。若论圣论,与义相应,令心柔和,无诸阴盖
      (577),谓论施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渐损(578)论、不会论、少欲
      论、知足论、无欲论、断(579)论、灭论、燕坐(80)论、缘起论,如是沙门(9)所论,如是论已
      ,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成就如此的住处之后,如果他想说话,他不会说非圣人的、没有义利
      的言论,例如关于国王、盗贼、战争、饮食、衣服、妇女、童女、妓女、世俗的杂

五三七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三八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务、无关于修行的事件、大海等。他所说的是严肃的、有助于使心开明,即布施、
      戒律、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自制、远离热闹集会、少欲、知足、无欲、
      努力勤奋、涅槃、静坐、缘起法等修行人所说的这些内容。当他说话时,〔他知道
      :〕‘当我如是说话时,各种贪念、忧愁、邪恶不善之法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这就是正知。”
  18。 “复次,阿难!有五欲功德(19),可乐、意所念,爱色欲相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
      香,舌知味,身知触。若比丘心至到,观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
      所以者何?无前无后,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难!若比丘观时,
      则知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观无常、观衰耗、
      观无欲、观断、观灭、观断舍离,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者,彼即灭也。阿难!若
      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1789)。”
      “阿难!有五种欲望令人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使人快乐。是哪五种
      欲望呢?即由眼睛认知到物质、耳朵认知到声音、鼻子认知到气味、舌头认知到滋
      味、身体认知到接触所生起之欲望。比丘应该不断地省察自己的心:‘对于此五种欲
      望中的任何一种,我是否有生起心的活动?’阿难!当他省察时,如果他知道:‘对
      于此五种欲望中的任何一种,我有生起心的活动。’那么,阿难!他知道:‘我对于
      五种欲望的欲贪尚未断除。’这就是正知。阿难!当他省察时,如果他知道:‘对于
      此五种欲望中的任何一种,我没有生起心的活动。’那么,阿难!他知道:‘我对于
      五种欲望的欲贪已经断除。’这就是正知。”
  19。 “复次,阿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