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269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269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六 双品第十五(189)圣道经第八

      、恚念、害念(139),是谓邪志。云何正志?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正志。是为
      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
      ,欲断邪志,成就正志,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志,成就正志,是谓正念。
      此三支随正志,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其中,正见是最首要的。〕如果知道邪思惟是邪思惟,就是正见;如果知道正
      思惟是正思惟,也是正见。什么是邪思惟呢?即贪欲的念头、瞋恨的念头、残酷的
      念头,这就是邪思惟。什么是正思惟呢?即没有贪欲的念头、没有瞋恨的念头、没
      有残酷的念头,这就是正思惟。这就是‘如果知道邪思惟是邪思惟,就是正见;如
      果知道正思惟是正思惟,也是正见。’的意思。比丘如是知道之后,便努力断尽邪
      思惟,成就正思惟,这就是正精进。比丘以念,断尽邪思惟,成就正思惟,这就是
      正念。如此,这三法随行、随转于正思惟,即正见、正精进、正念,所以正见是最
      首要的。”
   5。 “若见邪语是邪语者,是谓正语;若见正语是正语者,亦谓正语。云何邪语?妄言
      、两舌、粗言、绮语,是谓邪语。云何正语,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是谓正
      语。是为见邪语是邪语者,是谓正语;见正语是正语者,亦谓正语。彼如是知已,
      则便求学,欲断邪语,成就正语,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语,成就正语,是
      谓正念。此三支随正语,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其中,正见是最首要的。〕如果知道邪语是邪语,就是正见;如果知道正语是
      正语,也是正见。什么是邪语呢?即不实的妄语、恶口骂人、挑拨是非、无意义的
      闲聊,这就是邪语。什么是正语呢?即不说不实的妄语、不恶口骂人、不挑拨是非
      、不作无意义的闲聊,这就是正语。这就是‘如果知道邪语是邪语,就是正见;如
      果知道正语是正语,也是正见。’的意思。比丘如是知道之后,便努力断尽邪语,
      成就正语,这就是正精进。比丘以念,断尽邪语,成就正语,这就是正念。如此,
      这三法随行、随转于正语,即正见、正精进、正念,所以正见是最首要的。”
   6。 “若见邪业是邪业者,是谓正业;若见正业是正业者,亦谓正业。云何邪业?杀生
      、不与取、邪淫,是谓邪业。云何正业?离杀、不与取、邪淫,是谓正业。是为见
      邪业是邪业者,是谓正业;见正业是正业者,亦谓正业。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
      欲断邪业,成就正业,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业,成就正业,是谓正念。此
      
五○七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八 双品第十五(189)圣道经第八
      
      三支随正业,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其中,正见是最首要的。〕如果知道邪业是邪业,就是正见;如果知道正业是
      正业,也是正见。什么是邪业呢?即杀生、偷盗、邪淫的不当行为,这就是邪业。
      什么是正业呢?即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的不当行为,这就是正业。这就是‘如果
      知道邪业是邪业,就是正见;如果知道正业是正业,也是正见。’的意思。比丘如
      是知道之后,便努力断尽邪业,成就正业,这就是正精进。比丘以念,断尽邪业,
      成就正业,这就是正念。如此,这三法随行、随转于正业,即正见、正精进、正念
      ,所以正见是最首要的。”
   7。 “若见邪命是邪命者,是谓正命;若见正命是正命者,亦谓正命。云何邪命?若有
      求无满意,以若干种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
      饮食、床榻、汤药(56),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谓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无满意,
      不以若干种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则以法也;如法求饮食、床榻
      、汤药,诸生活具,则以法也,是谓正命。是为见邪命是邪命者,是谓正命;见正
      命是正命者,亦谓正命。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命,成就正命,是谓正方
      便。比丘以念断于邪命,成就正命,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命,从见方便,是故正
      见最在前也。”
      “〔其中,正见是最首要的。〕如果知道邪命是邪命,就是正见;如果知道正命是
      正命,也是正见。什么是邪命呢?即无理的要求,贪得无厌,以各种技术、咒术、
      占相问卜等不正当的方式来生活,以不如法的方式来求得衣服、食物、卧具、医药
      等维持生活的必需品,这就是邪命。什么是正命呢?即不会无理的要求,不会贪得
      无厌,不会以各种技术、咒术、占相问卜等不正当的方式来生活,会以如法而不是
      不如法的方式来求得衣服、食物、卧具、医药等维持生活的必需品,这就是正命。
      这就是‘如果知道邪命是邪命,就是正见;如果知道正命是正命,也是正见。’的
      意思。比丘如是知道之后,便努力断尽邪命,成就正命,这就是正精进。比丘以念
      ,断尽邪命,成就正命,这就是正念。如此,这三法随行、随转于正命,即正见、
      正精进、正念,所以正见是最首要的。”
   8。 “云何正方便?比丘者,已生恶法为断故(522),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未生恶法为
      不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未生善法为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
      
五○九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一○ 双品第十五(189)圣道经第八
      
      已生善法为住,不忘不退,转增广布,修习满具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是
      谓正方便。云何正念?比丘者,观内身如身,观至觉、心、法如法(521),是谓正念。云
      何正定?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20)……至得第四禅成就游(23),是谓正定。云何
      正解脱?比丘者,欲心解脱,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云何正智?比丘者,知
      欲心解脱,知恚、痴心解脱,是谓正智也。是为学(526)者成就八支,漏(3)尽阿罗诃(26)成就
      十支。”
      “什么是正精进呢?对于已经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比丘应当有断除的意念,并且
      全心全力,努力将它断除;对于尚未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比丘应当有防止的意念
      ,并且全心全力,努力防止它生起;对于尚未生起的善法,比丘应当有生起的意念
      ,并且全心全力,努力使它生起;对于已经生起的善法,比丘应当有维持、不忘失
      、不退失、增长、广布、圆满的意念,并且全心全力,努力使它增长,这就是正精
      进。什么是正念呢?比丘于身体观照身体、于感受观照感受、于内心观照内心、于
      现象观照现象,这就是正念。什么是正定呢?比丘因为远离欲,远离邪恶不善之法
      ,具足初禅而生活,即有觉、有观,而且从远离〔欲、不善之法〕生起喜乐;因为
      觉观的息灭,具足第二禅而生活,即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而且从无觉无观的定生起
      喜乐;因为远离喜而达到内心平衡,并且有正念正智,会以身体经验圣者所宣说之
      乐,即‘内心平衡,并具足正念者,其生活是快乐的’,具足第三禅而生活;因为乐
      灭、苦灭、过去的喜与忧已经灭,具足第四禅而生活,即不苦、不乐、〔只有〕由
      内心平衡所生起之念的清净,这就是正定。什么是正解脱呢?即比丘的心从贪欲、
      瞋恚、愚痴解脱,这就是正解脱。什么是正智呢?即比丘知道自己的心从贪欲、瞋
      恚、愚痴解脱,这就是正智。这些就是有学者所成就的八支与断尽一切烦恼之〔无
      学〕阿罗汉所成就的十支。”
   9。 “云何学者成就八支?学正见……至学正定,是为学者成就八支。云何漏尽阿罗诃
      成就十支?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1677),是谓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所以者何?正见
      者,断于邪见,若因邪见生无量恶不善法者,彼亦断之;若因正见生无量善法者,
      彼则修习,令满具足。至正智者断于邪智,若因邪智生无量恶不善法者,彼亦断之
      ;若因正智生无量善法者,彼则修习,令满具足。”
      “什么是有学者所成就的八支呢?即有学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
      
五一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一二 双品第十五(189)圣道经第八
      
      精进、正念、正定。什么是断尽一切烦恼之〔无学〕阿罗汉所成就的十支呢?即无
      学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为
      什么呢?因为正见可以断除邪见,以及由邪见生起的种种邪恶不善之法;而由正见
      生起的种种善法会因修习而圆满具足。同理,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正解脱也是一样,因为正智可以断除邪智,以及由邪智生起的种种
      邪恶不善之法;而由正智生起的种种善法会因修习而圆满具足。”
  10。 “是为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是为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9)、天及魔
      、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1761)。若有沙门、梵志者,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
      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于如法有十诘责(1762)。
      ”
      “如此,诸比丘!有二十法是善法,有二十法是不善法。这四十大教法已被转动,
      不会被世间任何的修行人、婆罗门、乃至其他一切的天、人、恶魔、梵天所停止。
      诸比丘!如果有任何的修行人、婆罗门认为这四十大教法应被诃责、应被非难,当
      下便有十种如法的推论,可以做为诃责他的理由。”
  11。 “云不何为十?若毁呰正见,称誉邪见,若有邪见沙门、梵志,若供养彼而称誉彼。
      若有沙门、梵志者,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
      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于如法是谓一诘责。若毁呰……至正智,称誉邪智,若
      有邪智沙门、梵志,若供养彼而称誉彼。若有沙门、梵志,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
      梵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于如法是谓第十
      诘责。若有沙门、梵志,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
      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是谓于如法有十诘责。”
      “是哪十种呢?如果有人诃责正见,称赞邪见,他便会供养、称赞具足邪见的修行
      人、婆罗门。这就是第一种如法的推论,可以做为诃责他的理由。如果有人诃责正
      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称赞邪思惟、邪
      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他便会供养、称赞具足邪
      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的修行人、婆罗门
      。这就是第二至第十种如法的推论,可以做为诃责他的理由。如果有任何的修行人
      、婆罗门认为这四十大教法应被诃责、应被非难,当下便有这十种如法的推论,可
      
五一三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一四 双品第卡五(189)圣道经第八
      
      以做为诃责他的理由。”
  12。 “若更有余沙门、梵志,蹲踞说蹲踞,无所有说无所有,说无因、说无作、说无业
      ,谓彼彼所作善恶施设,断绝破坏彼此。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
      、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亦有诘责、愁忧恐怖(1763)。”
      “诸比丘!即使是来自于乌卡拉、瓦沙、般那〔地区〕的无因论者、无作业论者、
      虚无论者,也不会认为这四十大教法应被诃责、应被非难。为什么呢?因为害怕被
      非难、被攻击、被驳斥。”
  13。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一九○)中阿含双品小空经第九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 ,在于东园鹿子母堂(294)。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东园鹿母讲堂。
   2。 尔时,尊者(77)阿难(314)则于晡时(79)从燕坐(80)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
      世尊一时游行释中,城名释都邑(1764),我于尔时从世尊闻说如是义:‘阿难!我多行空
      (1765)。”彼世尊所说,我善知、善受,为善持耶?”,
      有一次,尊者阿难在午后接近黄昏时,从禅坐中起来,前去拜见佛陀,见过佛陀作
      礼之后,便坐在一旁,请示佛陀:“有一次,佛陀住在释迦族的村落,名为‘都邑’
      ,从佛陀的口中,我听到、领受到:‘阿难!我经常住于空性。’对于佛陀的说法,
      我所听到、所领受到、所忆持的是否正确呢?”
   3。 尔时,世尊答曰:“阿难!彼我所说,汝实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从尔时
      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1766)、财物、谷米、奴
      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1767)。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
      
五一五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一六 双品第十五(190)小空经第九
      
      者,我见真实有(1768)。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1769)。”
      佛陀回答说:“阿难!对于我的说法,你所听到、所领受到、所忆持的是正确的。为
      什么呢?因为从以前到现在,我经常住于空性。阿难!譬如在此鹿母讲堂,没有象
      、牛、马、母马、财物、谷米、奴婢,现在只有这个不空,即以比丘僧众为缘的单
      一。阿难!如是,凡是那里没有的,我就视为空,但是凡是有余留在那里的,我便
      知道那个存在的〔事物〕:‘这是存在的。’阿难!如是,对我而言,这是真实的、
      不颠倒的、清净的空性之显现。”
   4。 “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1770)。彼如
      是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若有疲劳,因村想故,我无
      是也。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1771)。’若彼中无者
      ,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
      也。”
      “阿难!如果比丘想要经常住于空性,那么他不应作意村落想,不应作意人想,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