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172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172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昙弥!你也是一样,你被当地的优婆塞赶出来后,因为没有地方可去,所以才来

二九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三○ 大品第十一(130)教昙弥经第十四

     到我这里。”
  7。 尊者昙弥复三白日:“世尊!我于生地诸优婆塞无所污、无所说、无所犯,然生地诸
     优婆塞横驱逐我,令出生地诸寺中去。”
     尊者昙弥再三地合掌告诉佛陀:“佛陀!我的行为并没有污染到当地的优婆塞,没有
     对他们说什么,没有侵犯到他们,可是他们却无缘无故把我赶出来,要我到别的地
     方去。”
  8。 世尊亦复三告曰:“昙弥!汝住沙门法(1144),为生地诸优婆塞所驱逐,令出生地诸寺耶?
     ”
     佛陀回答说:“昙弥!你有奉行修行人应做的修行,而被当地的优婆塞赶出来吗?”
  9。 于是,尊者昙弥即从座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沙门住沙门法?”
     于是,尊者昙弥便从座起身,合掌告诉佛陀:“佛陀!什么是修行人应做的修行呢?
     ”
 10。 世尊告日:“昙弥! 昔时有人寿八万岁。昙弥!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
     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昙弥!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岁乃嫁。昙弥!
     人寿八万岁时,有如是病,大便、小便、欲、不食、老(707)。”
     佛陀回答说:“昙弥!过去世时,人的寿命是八万岁。当人的寿命是八万岁时,这个
     阎浮洲有许多的人民,他们的生活是极为富足快乐的,而且他们的村落是极为密集
     的,在鸡能飞的距离内,就能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昙弥!当人的寿命是八万
     岁时,女人到五百岁才能出嫁。昙弥!当人的寿命是八万岁时,人只有大小便、欲
     望、饥饿、老死的问题,没有其他的问题。”
 11。 “昙弥!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高罗婆(1145),聪明智慧,为转轮王(383) ,有四种军,整御天
     下,如法法王成就七宝(585)。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
     兵臣宝,是为七。具足千子,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
     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治化,令得安隐。”
     “昙弥!当人的寿命是八万岁时,有一位转轮王,名为‘高罗婆’,具足聪明智慧,
     及四种军队,即骑象部队、骑马部队、乘车部队、步兵部队,能够非常容易地统领
     天下,并且是一位如法者、法王、四方的统治者、征服者、人民财物的守护者、具
     足七宝者。所谓的七宝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此

三一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三二 大品第十一(130)教昙弥经第十四

      ,他还拥有一千位的儿子,个个面貌端正,勇猛无畏,能降伏敌军。他不是用武
      器或惩罚,而是用法治的方式,便可以统领整个大地直到海边,使人民得到安乐。
      ”
  12。 “昙弥!高罗婆王有树,名善住(1146):尼拘类○树(462)王。昙弥!善住尼拘类树王而有五枝,
      第一枝者,王所食及皇后;第二枝者,太子食及诸臣;第三枝者,国人民食;第四
      枝者,沙门、梵志(9)食;第五枝者,禽兽所食。昙弥!善住尼拘类树王果大如二升瓶(1147)
      味如淳蜜丸。昙弥!善住尼拘类树王果无有护者,亦无更相偷。有一人来,饥渴
      极羸(276),颜色憔悴,欲得食果,往至善住尼拘类树王所,饱瞰果已,毁折其枝,持果
      归去。善住尼拘类树王有一天依而居之,彼作是念:阁浮洲人异哉无恩,无有反复
      。所以者何?从善住尼拘类树王饱瞰果已,毁折其枝,持果归去,宁令善住尼拘类
      树王无果,不生果!善住尼拘类树王即无果,亦不生果。
      “昙弥!高罗婆王有一探大榕树,名为‘善住’。昙弥!这探大榕树善住有五大树技
      ,上面结有如一升瓶般大小的果实,味道甜如蜂蜜。第一树枝的果实是国王与王后
      所享用,第二树枝的果实是太子与大臣所享用,第三树枝的果实是一般平民所享用
      ,第四树枝的果实是修行人与婆罗门所享用,第五树枝的果实是一切禽兽所享用。
      昙弥!虽然没有人守护这棵大榕树善住的果实,但是也没有人会来偷果实。有一次
      ,有人因为饥饿、口渴、瘦弱、疲倦,想要吃果实,便来到大榕树善住的树下,他
      吃饱之后,还折断树枝,将果实带走。有一位天神依附在这探大榕树善住,他心里
      想:‘阎浮洲的人们真是奇怪,不知感恩图报。为什么呢?因为有人想要吃果实,便
      来到大榕树善住的树下,吃饱之后,还折断树技,将果实带走。难道他想要使大榕
      树善住没有果实,而且不生果实!’于是,大榕树善住便没有果实,而且不生果实
      。”
  13。 “复有一人来,饥渴极羸,颜色憔悴,欲得瞰果,往诣善住尼拘类树王所,见善住
      尼拘类树王无果,亦不生果,即便往诣高罗婆王所,白曰:‘天王!当知善住尼拘类
      树王无果,亦不生果。’高罗婆王闻已,犹如力士屈伸臂顷(284),如是高罗婆王于拘楼
      瘦(137)没,至三十三天(12),住天帝释前,白曰:‘拘翼(720)!当知善住尼拘类树王无果,亦不
      生果。’于是,天帝释及高罗婆王犹如力士屈伸臂顷,如是天帝释及高罗婆王于三
      十三天中没,至拘楼瘦,去善住尼拘类树王不远住。天帝释作如其像如意足(480),以如

三三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三四 大品第十一(130)教昙弥经第十四

      其像如意足化作大水暴风雨。作大水暴风雨已,善住尼拘类树王拔根倒竖。”
      “又有一次,有人因为饥饿、口渴、瘦弱、疲倦,想要吃果实,便来到大榕树善住
      的树下,但是他却发现大榕树善住没有果实,而且不生果实,他便前往高罗婆王的
      住处,告诉高罗婆王:‘大王!大榕树善住没有果实,而且不生果实。’高罗婆王听
      了之后,便很快地从拘楼国消失,来到三十三天,站在帝释天的面前,告诉帝释天
      :‘大王!大榕树善住没有果实,而且不生果实。’于是,帝释天与高罗婆王便很快
      地从三十三天消失,来到拘楼国,站在离大榕树善住不远的地方。帝释天施展伟大
      的神通,制造出狂风暴雨,将大榕树善住连根拔起。”
  14。 “于是,善住尼拘类树王居止树天,因此故,忧苦愁戚,啼泣垂泪,在天帝释前立
      。天帝释问曰:‘天!汝何意忧苦愁戚,啼泣垂泪,在我前立耶?”彼天白日:‘拘
      翼!当知大水暴风雨,善住尼拘类树王拔根倒竖。’时,天帝释告彼树天曰:‘天!
      汝树天住树天法,大水暴风雨,善住尼拘类树王拔根倒竖耶?’树天白日:‘拘翼!
      云何树天住树天法耶?’天帝释告曰:‘天!若使人欲得树根,持树根去;欲得树茎
      、树枝、树叶、树华、树果持去者,树天不应瞋恙,不应憎嫉,心不应恨。树天舍
      意而住树⊕王,如是树天住树天法。’”
      “于是,依附在大榕树善住的天神,因此而忧愁苦恼,哭泣落泪,站在帝释天的面
      前。帝释天便问他说:‘天神!为什么你站在我的面前,忧愁苦恼,哭泣落泪呢?’
      天神回答说:‘大王!因为狂风暴雨将大榕树善住连根拔起。’帝释天又问他说:‘
      天神!你有奉行依附于树之天神应有的作为,而导致狂风暴雨将大榕树善住连根拔
      起吗?’天神回答说:‘大王!什么是依附于树之天神应有的作为呢?’帝释天回答
      说:‘天神!如果有人来挖树根,就让他挖树根;如果有人来取树茎、树技、树叶、
      树花、树果,就让他取树茎、树技、树叶、树花、树果,依附于树之天神不应该生
      起瞋恨、嫉妒。依附于树之天神应该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依附于树,这就是依附于
      树之天神应有的作为。’”
  15。 “天复白日:‘拘翼!我树天不住树天法,从今日始树天住树天法,愿善住尼拘类树
      王还复如本。’于是,天帝释作如其像如意足,作如其像如意足已,复化作大水暴
      风雨。化作大水暴风雨己,善住尼拘类树王即复如故。如是,昙弥!若有比丘骂者
      不骂,瞋者不瞋,破者不破,打者不打,如是,昙弥!沙门住沙门法。” 

三五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三六 大品第十一(130)教昙弥经第十四

      “天神回答说:‘大王!我是依附于树之天神,但是却没有做到应有的作为,从今天
      开始,我会做到依附于树之天神应有的作为,但愿大榕树善住能回复到以前的样子
      。’于是,帝释天施展伟大的神通,制造出狂风暴雨,将大榕树喜住回复到以前的
      样子。同理,昙弥!比丘对于漫骂的人不回以漫骂,对于瞋恨的人不回以瞋恨,对
      于破坏的人不回以破坏,对于殴打的人不回以殴打,昙弥!这就是修行人应做的修
      行。”
  16。 于是,尊者昙弥即从⊕座起,偏里着衣,又手向佛,啼泣垂泪,白曰:“世尊!我非
      沙门住沙门法,从今日始沙门住沙门法。”
      于是,尊者昙弥从座起身,偏里右肩,哭泣落泪,合掌告诉佛陀:“佛陀!我是修行
      人,但是却没有做到应有的修行,从今天开始,我会做到修行人应有的修行。”
  17。 世尊告曰:“昙弥! 昔有大师,名曰善眼(103),为外道仙人之所师宗,舍离欲爱,得如意
      足(104)。昙弥!善眼大师有无量百千弟子。昙弥!善眼大师为诸弟子说梵世法(105)。昙弥!
      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已,或生四王天,
      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106)。昙弥
      !若善眼大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107),舍离于欲
      彼命终已,得生梵天(99)。昙弥!彼时善眼大师而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等同,俱至
      后世共生一处,我今宁可更修增上慈(108),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100)。昙弥!彼 
      时善眼大师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师,修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昙弥!善眼大
      师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
      佛陀说:“昙弥!过去世时,有一位大师名为‘善眼’,是外道修行者所尊崇的大师
      ,并且已经舍断欲爱,成就神通力。昙弥!他有数以千计的弟子,并且为他们宣说
      再生至梵天之法。昙弥!善眼大师说法时,如果有弟子没有确实奉行教法,他们命
      终后,会再生至四王天、或三十三天、或焰摩天、或兜率哆天、或化乐天、或他化
      乐天。昙弥!善眼大师说法时,如果有弟子能确实奉行教法,他们修持四无量心,
      即慈、悲、喜、舍,拾断欲爱,他们命终后,会再生至梵天。昙弥!于是,善眼大
      师心里想:‘我不应当与弟子一样,再生至相同之处,我应当修持更进一步的慈,命
      终后才能再生至光音天。’昙弥!于是,善眼大师便修持更进一步的慈,结果命终
      后再生至光音天。昙弥!善眼大师及其众多弟子的修行,并非虚妄不实,而是有大

三七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三八 大品第十一(130)教昙弥经第十四

           果报的。”
  18。 “如善眼大师,如是牟梨破群那、阿罗那遮婆罗门、瞿陀梨舍哆、害提婆罗摩纳、
      储提摩丽、桥鞞陀逻,及萨哆富楼奚哆(1148)。昙弥!七富楼奚哆师亦有无量百千弟子。
      昙弥!七富楼奚哆师为诸弟子说梵世法。若七富楼奚哆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
      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终己,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摩天、兜
      率哆天,或生化乐天,或生他化乐天。若七富楼奚哆师为说梵世法时,诸弟子等设
      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舍离于欲,彼命终己,得生梵天。昙弥!七富楼奚
      哆师而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等同,俱至后世共生一处,我今宁可更修增上慈,修
      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昙弥!彼时七富楼奚哆师则于后时更修增上慈,修
      增上慈已,命终得生晃昱天中。昙弥!七富楼奚哆师及诸弟子学道不虚,得大果报, 
      。”
      “如同善眼大师,牟梨破群那、阿罗那遮婆罗门、瞿陀梨舍哆、害提婆罗摩纳、储
      提摩丽、桥鞞陀逻等六位大师也是一样。昙弥!过去世时,这六位大师是外道修行
      者所尊崇的大师,并且已经舍断欢爱,成就神通力。昙弥!这六位大师有数以千计
      的弟子,并且为他们宣说再生至梵天之法。昙弥!这六位大师说法时,如果有弟子
      没有确实奉行教法,他们命终后,会再生至四王天、或三十三天、或焰摩天、或兜
      率哆天、或化乐天、或他化乐天。昙弥!这六位大师说法时,如果有弟子能确实奉
      行教法,他们修持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舍断欲爱,他们命终后,会再生
      至梵天。昙弥!于是,这六位大师心里想:‘我不应当与弟子一样,再生至相同之处
      ,我应当修持更进一步的慈,命终后才能再生至光音天。’昙弥!于是,这六位大
      师便修持更进一步的慈,结果命终后再生至光音天。昙弥!这六位大师及其众多弟
      子的修行,并非虚妄不实,而是有大果报的。”
  19。 “昙弥!若有骂彼七师及无量百千眷属,打破瞋恚责数者,必受无量罪。若有一成
      就正见(190)佛弟子比丘得小果,骂詈打破瞋恚责数者,此受罪多于彼。是故,昙弥!汝
      等各各更迭相护。所以者何?离此过已,更无有失。”
      “昙弥!如果有人漫骂、瞋恨、破坏、殴打这七位大师或他们的弟子,必定会得到
      无量的罪恶。如果漫骂、瞋恨、破坏、殴打具足正见,成就小果的佛弟子比丘,则
      会得到更大的罪恶。所以,昙弥!你们应当互相爱护照顾。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什

三九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四十 天品第十一(130)教昙弥经第十四

      么过失会比这个过失更严重。”
  20。 于是,世尊说此⊕颂日:
          “须涅、牟梨破群那、阿罗那遮婆罗门、瞿陀梨舍哆,
            害提婆罗摩纳、储提摩丽、桥鞞陀逻,萨哆富楼奚哆。
            此在过去世,七师有名德,无爱缚乐悲,欲结尽过去。
            彼有诸弟子,无量百千数,彼亦离欲结,须臾不究竟。
            若彼外仙人,善护行苦行,心中怀憎嫉,骂者受罪多。
            若一得正见,佛子住小果,骂詈责打破,受罪多于彼。
            是故汝昙弥,各各更相护,所以更相护,重罪无过是。
            如是甚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