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169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169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增支部》四.二三〈世间经1oka Sutta〉(AN。II。p。23)、《小部.如是语
         经》一一二(It。p。121)。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来彻底了知世间、世闲的起因、世间的寂灭、世
         间寂灭的方法(即四圣谛),及如来被称为如来的四个缘由,即如来彻底了知
         世间一切人、天、魔、梵等的所见、所知、所觉、所识;如来从证悟至入无余
         涅槃为止,所有言说都是真实不虚;如来所行如所说,所说如所行;如来是胜
         利者、不被征服者、一切见者、有自在力者。
(一三八) 福经……………………………………………………………………………二六七
         《增支部》七.五八〈睡眠经Paca1a Sutta〉(AN。IV。p。85)、《相应部》二
         二.九六〈牛粪经Gomayam Sutta〉(SN。III。p。143)、杂阿含第二六四经
         (大二.六七下)。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不应畏惧福德,应当生起欢喜爱念,因为福德就
         是快乐。佛陀又自述过去世曾经七年修习慈心,成就了种种的福报。
(一三九) 息止道经………………………………………………………………………二七七
        《小部.经集》一.十一〈征服经Vijaya Sutta〉(Sn。p。34)。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年轻比丘初学戒律,应当修习不净观,观想尸体
         的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锁相,以便去除贪欲与瞋恨。
(一四○) 至边经…………………………………………………………………………二八一
         《小部.如是语经》九一(It。p。89)、《相应部》二二.八十〈乞食者经
         Pindo1yam Sutta〉(SN。III。p。91)、杂阿含第二七二经(大二.七一下)、本事
         经卷第四(大一七.六八二上)。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乞食者是各种活命中最卑下的人。但是,良家子弟
         是为了义利的缘故而受持这样的生活。如果出家修行者的心中充满贪念,染着
         甚重,烦恼束缚于心,懈怠不努力,没有正念正定,愚痴没有智慧,则不只失
         去世间的欲乐,也失去修行人的义利,犹如火葬堆的薪柴,无一处可用。
(一四一) 喻经……………………………………………………………………………二八五
         《相应部》三.七、八〈不放逸经Appamada sutta〉(SN。 I。p。86;87)、《相
         应部》四五.一四○……一四八(足迹经Padam sutta……衣经Vattham
         sutta)(SN。 V。p。43;44;45)、杂阿含第一二三九经(大二.三三九中)、别译
         杂阿含第六六经(大二.三九六中)、《小部.如是语经》二三(It。p。16)。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所有的一切善法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以不放逸为
         因,从不放逸而生,以不放逸为首,并且举出种种例子加以说明。
(一四二) 雨势经…………………………………………………………………………二九一
         《增支部》七·二○〈雨势经Vassakara…Sutta〉(AN。 IV。p。17)、《长部》十
         六〈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Suttanta〉(DN。 II。p。72)、长阿含第二
         经游行经(大一.十一上)、佛般泥洹经(大一.一六○ 中)、般泥洹经(大
         一.一七六上)、增一阿含七日品第二经(大二.七三八上)、根本说一切有部
         毗奈耶杂事卷第三十五(大二四.三八二中)。
         本经叙述摩竭陀国阿阇世王派大臣雨势问候佛陀,并请示佛陀关于攻打跋耆族
         之事。佛陀以跋耆族奉行之七不衰法,令其打消念头。后来,佛陀告诉诸比丘
         七种七不衰法。及六慰劳法,只要比丘受持奉行,便能使比丘僧团繁盛,而不
         败衰。
(一四三) 伤歌逻经………………………………………………………………………三一三
         《增支部》三.六○〈伤歌逻经Sangarava Sutta〉(AN。 I。p。168)。
         本经叙述佛陀为伤歌逻青年说明,佛弟子不是向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福道
         前进,而是向着〔能够影响〕无数人的福道前进。此外,佛陀也详细说明三种
         示现,如意足示现、占念示现、教训示现。其中,教训示现是最好、最殊胜、
         最微妙的。
(一四四) 算数目揵连经…………………………………………………………………三二九
         《中部》一○七〈算数目揵连经 Ganakamogga11ana Sutta〉(MN。 III。p。1)、
         佛说数经(大一.八七五上)。
         本经叙述佛陀为算数目揵连婆罗门详细说明,在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中,比丘们
         的修学次第,并且说明即使有涅槃,有涅槃的方法,佛陀为导师,也只能为比
         丘众作同样的训诲教导,如果比丘遵循佛陀的教诫,则能达到涅槃;如果比丘
         不遵循佛陀的教诫,则不能达到涅槃。
(一四五) 瞿默目揵连经…………………………………………………………………三四五
         《中部》一○八〈瞿默目揵连经 Gapakamogga11ana Sutta〉(MN。 III。p。7)。
         本经叙述尊者阿难回答瞿默目揵连及雨势,在佛陀涅槃后,比丘众是依止法,
         不是依止人,因为没有任何比丘具足与佛陀完全相同的特质;没有任何比丘是
         佛陀指定的依止对象;没有任何比丘是僧团所同意,长老比丘所指定的依止对
         象。但是具足十法的比丘,即持戒、多闻、作善知识、乐住远离、乐宴坐、极
         知足、正念、精进、智慧、漏尽,是比丘众应当恭敬尊重,重视礼拜的对象。
         最后并说明佛陀所责难与称赞的四种禅定,及没有胜如差别的三种解脱。
(一四六) 象迹喻经………………………………………………………………………三六九
         《中部》二七〈象迹喻小经 Cu1ahatthipadopama Sutta〉(MN。 I。p。175)。
         本经叙述卑卢游行者为生闻婆罗门说象迹的譬喻以称赞佛陀,生闻婆罗门将此
         告诉佛陀后,佛陀为他详细完整地说明象迹的譬喻,即从出家、持戒、极知
         足、守护六根、正念正知、远离独住、断五盖、成就四禅定、漏尽解脱,如此
         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
(一四七) 闻德经…………………………………………………………………………三八九
         本经叙述佛陀为生闻婆罗门说明,佛弟子广泛学习会带来十四种的进步与利
         益,即作业败坏时,心不忧愁;与所爱念别离时,心不忧愁;知财物无常,思
         念出家;出家修行;能忍身心所受之苦;堪耐不乐;堪耐恐怖;心不着三恶不
         善之念;成就四种禅定;证得初果;证得二果;证得三果;得无色界之寂静禅
         定;断尽烦恼,成就六神通。
(一四八) 何苦经…………………………………………………………………………四○一
         《增支部》五.三一〈须摩那经Sumana Sutta〉(MN。 III。p。32)、增一阿含安
         般品第八经(大二.五八四下)、杂阿含第九四经(大二.二五下)、别译杂阿
         含第二六○经(大二.四六五中)。
         本经叙述佛陀为生闻婆罗门详细说明,在家与出家修行的苦乐为何、为何天及
         人得到或得不到义利、为何天及人不得利益而得苦或必得利益而得乐、如何看
         待恶知识与善知识。
(一四九) 何欲经…………………………………………………………………………四一三
          (增支部》六.五二(刹帝利经 Khattiya Sutta〉(AN。 III。p。362)、增一阿含
          六重品第八经(大二.七一四中)。
          本经叙述佛陀为生闻婆罗门详细说明,刹帝利、居士、女人、盗贼、婆罗门、
          沙门等不同身分的欲求、思念、决心、执着、终极目标。
(一五○) 郁瘦歌逻经……………………………………………………………………四一九
         《中部》九六〈郁瘦歌逻经 Esukari Sutta〉(MN。 II。p。177)。
         本经叙述佛陀以反问的方式,让郁瘦歌逻婆罗门了解,婆罗门所制定的四种奉
         事与四种财物是不合理。最后,佛陀更以染着与束缚、慈心、洗浴、取火、火
         之焰色热光烟,为郁瘦歌逻婆罗门说明,四种姓是平等的,都可以依佛陀的教
         法与戒律修行,而得到相同的成就。
(一五一) 阿摄和经………………………………………………………………………四四五
         《中部》九三〈阿摄和经 Assa1ayana Sutta〉(MN。 II。p。147)、梵志頞波罗延
         问种尊经(大一.八七六中)。
         本经叙述阿摄和逻延多那青年代表婆罗门,去向佛陀宣扬婆罗门是四种姓中最
         为清净殊胜的。对此,佛陀以六个譬喻说明四种姓是平等清净的,以三个譬喻
         说明随着这个身体再生之处,就有不同的名称。最后,佛陀以二个譬喻说明行
         为才是决定尊贵与否的因素。
(一五二) 鹦鹉经…………………………………………………………………………四七七
         《中部》九九〈须婆经Subha Sutta〉(MN。 II。p。196)、佛说鹦鹉经(大一.
         八八八中)。
         本经叙述佛陀为鹦鹉摩纳都题子详细说明,不论在家人或出家人,只要能行正
         行,便能成就善法真理,以及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容易具足五法(心的资具); 
         即真实语、施舍、学习、苦行、梵行,而实践功德,成就善法。佛陀也说明,
         人的五种障碍及五种欲望,并举例说明悲愍心是实钱功德的第六法。最后,佛
         陀举例说明他对生梵天之法了知的程度,并解说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一五三) 须闲提经………………………………………………………………………五○九
         《中部》七五〈摩揵提经Magandiya Sutta〉(MN。 I。p。501)。
         本经叙述佛陀举痳疯病患者为例,为须闲提游行者说明,守护六根的人才能断
         除五欲,就像痳疯病患者痊愈一样;不守护六根而追求欲乐的人,就像痳疯病
         患者的病情加重一样。佛陀又说,具足四法,即亲近善知识恭敬承事,闻善
         法,善思惟,趣向法次法,是得到智慧之眼的条件;具足智慧之眼的人,才能
         知道什么是无病,什么是涅槃。最后,须闲提游行者得到初果,向佛陀要求出
         家修行,并且成为阿罗汉。
(一五四) 婆罗婆堂经……………………………………………………………………五三七
         《长部》二七〈起世因本经 Agganna…Suttanta)(DN。 III。p。80)、长阿含第五
         经小缘经(大一.三六中)、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大一.二一六
         中)。
         本经叙述婆私吒与婆罗婆二人,因为婆罗门身份,而跟随佛陀出家,被其他
         婆罗门诃责。佛陀便为他们详细说明三种种姓本身没有优劣的差别,以及四种
         种姓的由来,。 并且强调不论那一种种姓,只要依法修行,均可断漏得解脱。
(一五五) 须达哆经………………………………………………………………………五六九
         《增支部》九.二○〈随蓝经Ve1ama Sutta〉(AN。 IV。p。392)、佛说三归五戒
         慈心厌离功德经(大一·八七八下)、佛说须达经(大一·八七九上)、佛说长
         者施报经(大一.八八○上)、增一阿含等趣四谛品第三经(大二.六四四
         中)。
         本经叙述佛陀为给孤独长者说明,布施的果报不在于布施的物品,而在于布施
         的态度。此外,佛陀也为他依序说明由小到大的种种功德,即布施凡夫、初
         果、二果、三果、四果、辟支佛、佛陀,为比丘僧团建造房舍,归依三宝受五
         戒,对一切众生行慈心,观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
(一五六) 梵波罗延经……………………………………………………………………五八一
         《小部.经集》二.七〈婆罗门法经Brahmanadhammika Sutta〉(Sn。 
         p。50)
         本经叙述佛陀回答枸萨罗国众多婆罗门,现在的婆罗门没有表现出古代婆罗门
         的婆罗门法,并且以偈颂说明古代婆罗门的婆罗门法。
(一五七) 黄芦园经………………………………………………………………………五九一
         《增支部》八.十一〈鞞兰若经Veranja Sutta〉(AN。 IV。p。172)、佛为黄竹
         园老婆罗门说学经(大一.八八二上)。
         本经叙述佛陀为老婆罗门说明,他自己被称为无味者、不享受者、离胎者的原
         因,并且说明自己修习四禅、证得三明的经过。最后,老婆罗门了解到年长并
         世间的尊贵者,只有究竟解脱者才是世间最尊贵者。
(一五八) 头那经…………………………………………………………………………六○三
          《增支部》五.一九二〈头那经Dona Sutta〉(AN。 III。p。 223)。
         本经叙述佛陀为头那婆罗门说明五种婆罗门,即如梵、如天、严守规则、不守
         规则、旃陀罗〔即贱民〕。头那婆罗门听法之后,自觉惭愧,并归依三宝。
(一五九) 阿伽罗诃那经…………………………………………………………………六一五
         本经叙述佛陀为阿伽罗诃那婆罗门说明依住的顺序,即婆罗门经典、人、稻
         麦、大地、水、风、虚空、日月、四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瑟哆天、化
         乐天、他化乐天、梵天界、大梵天、忍辱温良、涅槃。涅槃不是依靠任何事物
         而存在,涅槃是究竟的寂灭。


      (一二七)中阿含大品福田经第十一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 ,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给孤独(370)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
     人(1120)?”
     有一次,给孤独居士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之后,坐在一旁,请示佛陀:“佛
     陀!世间上有几种人是应供养者?”
  3。 世尊告日:“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486),二者无学人。学人
     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1121)、法行(1122)、信解脱(1123)、见到(1124)、身证
     (1125)、家家(1126)、一种(1127)、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