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123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123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灭、观舍已,不受此世(889)。因不受世已,便不疲劳(890)。因不疲劳已,便般涅槃(48):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5)。大目揵连!如是比丘得至究
      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
      佛陀说:“大目揵连!比丘对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应当观察无常而生活,
      观察离贪而生活,观察灭尽而生活,观察舍弃而生活。如果比丘对于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能够观察无常而生活,观察离贪而生活,观察灭尽而生活,观察舍弃
      而生活,便不会执取世间的任何东西。比丘因为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东西,便不会有
      贪爱。比丘因为没有贪爱,便能彻底解脱,亲身体验、知道:‘没有再生,尽苦之
      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大目揵连!比丘要如
      此修习才能达到究竟、彻底清净、最究竟的梵行。”
  10。 佛说如是,尊者大目揵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尊者大目揵连对于佛陀所说,很欢喜地接受。

七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八○ 长寿王品第七(83)长老上尊睡眠经第十二

      (八四)中阿含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鞞舍离(89),在狝猴江边高楼台观(235)。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鞞舍离城,靠近狝猴池边的大林重阁讲
      堂。
   2。 此诸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等,谓遮罗、优簸遮罗、贤善、贤患、无恚、耶舍(891)上
      称,如是比诸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等,亦游鞞舍离狝猴江边高楼台观,并皆近佛
      叶屋(479)边住。
      有一次,有许多广泛学习、具足德行、值得尊敬的长老比丘们,如尊者遮罗、优簸
      遮罗、贤善、贤患、无恚、耶舍,也都住在鞞舍离城狝猴池边的大林重阁讲堂附
      近,靠近佛陀以树叶为屋顶的简易住所。
   3。 诸鞞舍离丽掣(236)闻世尊游鞞舍离狝猴江边高楼台观,便作是念:我等宁可作大如意
      足(892),作王威德,高声唱传,出鞞舍离,往诣佛所供养礼事。
      有许多住在鞞舍离城的离车族人听说佛陀住在鞞舍离城,靠近狝猴池边的大林重阁

八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八二 长寿王品第七(84)无刺经第十三

      讲堂,心里想:“我们应该以华丽的车队,如国王般的威仪,浩浩荡荡地从鞞舍离
      出发,前往佛陀的住处,供养礼拜佛陀。”
   4。 时,诸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等,闻诸鞞舍离丽掣作大如意足,作王威德,高声唱
      传,出鞞舍离,来诣佛所供养礼事,便作是念:禅以声为刺(893),世尊亦说禅以声为
      刺,我等宁可往诣牛角娑罗林(894),在彼无乱,远离独住,闲居静处,宴坐(80)思惟。于
      是,诸名德,长老上尊大弟子等,往诣牛角娑罗林,在彼无乱,远离独住,闲居静
      处,宴坐思惟。
      此时,广泛学习、具足德行、值得尊敬的长老比丘们,听说有许多住在鞞舍离城的
      离车族人,要以华丽的车队,如国王般的威仪,浩浩荡荡地从鞞舍离出发,前往佛
      陀的住处,供养礼拜佛陀,心里便想:“禅定以声音为障碍,佛陀也说禅定以声音
      为障碍,我们应该前往偏远、没有干扰的牛角娑罗林,禅坐思惟。”于是,广泛学
      习、具足德行、值得尊敬的长老比丘们,便前往偏远、没有干扰的牛角娑罗林,禅
      坐思惟。
    5。 尔时,众多鞞舍离丽掣作大如意足,作王威德,高声唱传,出鞞舍离,往诣佛所供
      养礼事。或有鞞舍离丽掣,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有与佛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或有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有遥见佛已,默然而坐(223)。
      于是,许多住在鞞舍离城的离车族人,便以华丽的车队,如国王般的威仪,浩浩荡
      荡地从鞞舍离出发,前往佛陀的住处,想要供养礼拜佛陀。到了佛陀的住处,有些
      鞞舍离城的离车族人顶礼佛足后,坐在一旁;有些人向佛问讯致意后,坐在一旁;
      有些人合掌向佛作礼后,坐在一旁;有些人从远处见过佛陀后,就默默地坐在一旁。
   6。 彼时,众多鞞舍离丽掣各坐已定,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
      (38)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于是,众多鞞舍离丽掣,世尊为
      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303)而去。
      当鞞舍离城的离车族人都坐定后,佛陀为他们说法,鼓励他们,使他们心生欢喜。
      佛陀以各种方法为他们说法,鼓励他们,使他们心生欢喜之后,在一旁默默地坐
      着。听过佛陀说法后,离车族人从座起身,顶礼之后,右绕三圈离去。
   7。 鞞舍离丽掣去后不久,于是,世尊问诸比丘:“诸长老上尊大弟子等为至何许

八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八四 长寿王品第七(84)无刺经第十三

      ?”
      鞞舍离城的离车族人离开后不久,佛陀问比丘众:“广泛学习、具足德行、值得尊
     敬的长老比丘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8。 诸比丘白曰:“世尊!诸长老上尊大弟子等,闻诸鞞舍离丽掣作大如意足,作王威
      德,高声唱传,出鞞舍离,来诣佛所供养礼事,便作是念:‘禅以声为刺,世尊亦
      说禅以声为刺,我等宁可往诣牛角娑罗林,在彼无乱,远离独住,闲居静处,宴坐
      思惟。’世尊!诸长老上尊大弟子等共往诣彼。”
      比丘众回答说:“佛陀!广泛学习、具足德行、值得草敬的长老比丘们,听说有许
      多住在鞞舍离城的离车族人,要以华丽的车队,如国王般的威仪,浩浩荡荡地从鞞
      舍离出发,前来佛陀的住处,供养礼拜佛陀,心里便想:‘禅定以声音为障碍,佛
      陀也说禅定以声音为障碍,我们应该前往偏远、没有干扰的牛角娑罗林,禅坐思
      惟。’佛陀!广泛学习、具足德行、值得尊敬的长老比丘们,已经去牛角娑罗林
      了。”
   9。 于是,世尊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若长老上尊大弟子等应如是说:‘禅以声为
      刺,世尊亦说禅以声为刺。’所以者何?我实如是说禅有刺。持戒者以犯戒为刺;
      护诸根者以严饰身为刺(895),修习恶露(581)者以净相为刺(896),修习慈心者以恚为刺;离酒
      者以饮酒为刺;梵行(25)者以见女色为刺;入初禅(20)者以声为刺;入第二禅(21)者以觉观
      为刺;入第三禅(22)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23)者以入息出息为刺;入空处者以色想为
      刺;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入无想处(897)者以无所有
      处想为刺;入想知灭定(307)者以想知为刺。”
      佛陀听了之后,称赞说:“很好!很好!广泛学习、具足德行、值得尊敬的长老比
      丘们会说:‘禅定以声音为障碍,佛陀也说禅定以声音为障碍。’为什么呢?因为
      我的确说:‘禅定以声音为障碍。’对于遵守戒律的人,违犯戒律是障碍;对于守
      护六根的人,看戏是障碍;对于专修不净相的人,净相是障碍;对于修习慈心的
      人,瞋恨是障碍;对于远离饮酒的人,饮酒是障碍;对于修习梵行的人,与女人为
      伴是障碍;对于初禅,声音是障碍;对于二禅,有觉有观是障碍;对于三禅,喜是
      障碍;对于四禅,吸气呼气是障碍;对于空无边处定,色界是障碍;对于识无边处
      定,空无边处是障碍;对于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是障碍;对于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八六 长寿王品第七(84)无刺经第十三

      无所有处是障碍;对于想知灭定,想知是障碍。”
  10。 “复次,有三刺,欲刺、恚刺、愚痴之刺。此三刺者,漏(3)尽阿罗诃(26)己断、已知,
      拔绝根本,灭不复生,是为阿罗诃无刺、阿罗诃离刺、阿罗诃无刺离刺。”
      “此外,还有三种障碍,贪欲、瞋恨、愚痴。断尽烦恼的阿罗汉已经彻底了知、断
      除这三种障碍,不会再生起,所以阿罗汉是没有障碍的人,是离一切障碍的人,是
      没有障碍、离一切障碍的人。”
  11。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八五)中阿含长寿王品真人经第十四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真人法及不真人法(898),谛听!谛听!善思念
      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我现在要告诉你们善人法及不善人法,你们应当专心
      听,并且好好地思惟义理。”比丘们接受佛陀的教示,专心听法。
   3。 佛言:“云何不真人法?或有一人是豪贵族出家学道,余者不然。彼因是豪贵族
      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是豪贵族故,断淫怒
      痴(45)。或有一人不是豪贵出家学道,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899),彼因此
      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佛陀说:“什么是不善人法呢?有出身贵族的人来出家修行,其他人则不然。因为
      出身贵族的缘故,便自觉尊贵而轻贱他人,这就是不善人法。善人会如此自我观

八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八八 长寿王品第七(85)真人经第十四

      照:我不会因为出身贵族,而能断除贪欲、瞋恨、愚痴。即使有人并非出身贵族,
      只要他依照法的真理而生活、顺从法的指示、依法修行,他便能因此而得到供养恭
      敬。能够如此趣向解脱之真理者,不会自觉尊贵而轻贱他人,这就是善人法。”
   4。 “复次,或有一人端正可爱,余者不然。彼因端正可爱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
      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端正可爱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不端正可爱,
      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
      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什么是不善人法呢?有人相貌端正可爱,其他人则不然。因为相貌端正可爱的缘
      故,便自觉尊贵而轻贱他人,这就是不善人法。善人会如此自我观照;我不会因为
      相貌端正可爱,而能断除贪欲、瞋恨、愚痴。即使有人并非相貌端正可爱,只要他
      依照法的真理而生活、顺从法的指示、依法修行,他便能因此而得到供养恭敬。能
      够如此趣向解脱之真理者,不会自觉尊贵而轻贱他人,这就是善人法。”
      “复次,或有一人才辩工谈,余者不然。彼因才辩工谈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
      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才辩工谈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无才辩工谈,
      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
      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什么是不善人法呢?有人口才很好,善于辩论,其他人则不然。因为口才很好,
      善于辩论的缘故,便自觉尊贵而轻贱他人,这就是不善人法。善人会如此自我观
      照:我不会因为口才很好,善于辩论,而能断除贪欲、瞋恨、愚痴。即使有人口才
      不好,不善于辩论,只要他依照法的真理而生活、顺从法的指示、依法修行,他便
      能因此而得到供养恭敬。能够如此趣向解脱之真理者,不会自觉尊贵而轻贱他人,
      这就是善人法。”
   6。 “复次,或有一人是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余者不然。彼因是
      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
      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是长老,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而有大福故,断淫怒痴。或
      有一人非是长老,不为王者所识及众人所知,亦无大福,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
      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
      真人法。”
      
八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九○ 长寿王品第七(85)真人经第十四

      “什么是不善人法呢?有长老极富盛名,为国王及大众所知悉,具足大福,其他人
      则不然。因为是长老又极富盛名,为国王及大众所知悉,具足大福的缘故,便自觉
      尊贵而轻贱他人,这就是不善人法。善人会如此自我观照:我不会因为是长老又极
      富盛名,为国王及大众所知悉,具足大福,而能断除贪欲、瞋恨、愚痴。即使有人
      并非长老,没有盛名,不为国王及大众所知悉,不具足大福,只要他依照法的真理
      而生活、顺从法的指示、依法修行,他便能因此而得到供养恭敬。能够如此趣向解
      脱之真理者,不会自觉尊贵而轻贱他人,这就是善人法。”
   7。 “复次,或有一人诵经、持律、学阿毗昙(357),谙阿含慕(900),多学经书,余者不然。彼
      因谙阿含慕,多学经书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
      此谙阿含慕,多学经书故,断淫怒痴。或有一人不谙阿含慕,亦不多学经书,彼行
      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
      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什么是不善人法呢?有人读诵经典、守持戒律、学习增上法,精通圣教,博学多
      闻,其他人则不然。因为读诵经典、守持戒律、学习增上法,精通圣教,博学多闻
      的缘故,便自觉尊贵而轻贱他人,这就是不善人法。善人会如此自我观照:我不会
      因为读诵经典、守持戒律、学习增上法,精通圣教,博学多闻,而能断除贪欲、瞋
      恨、愚痴。即使有人不读诵经典、守持戒律、学习增上法,不精通圣教,不博学多
      闻,只要他依照法的真理而生活、顺从法的指示、依法修行,他便能因此而得到供
      养恭敬。能够如此趣向解脱之真理者,不会自觉尊贵而轻贱他人,这就是善人
      法。”
   8。 “复次,或有一人着粪扫衣(344),摄三法服(487),持不慢衣(901),余者不然。彼因持不慢衣
      故,自贵贱他,是谓不真人法。真人法者作如是观:我不因此持不慢衣故,断淫怒
      痴。或有一人不持不慢衣,彼行法如法、随顺于法、向法次法,彼因此故,得供养
      恭敬。如是趣向得真谛法者,不自贵、不贱他,是谓真人法。”
      “什么是不善人法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