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研经言-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康诰勿庸以次汝封。“次”字《荀子》引作即之比。何以言之?《素》玉机真脏及标本
病传两篇,于传其所胜者,皆谓之次传,无言七传者。且标本病传篇末,明云诸病以次是相
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其义与真脏“风者百
病之长也”以下至“此病之次也”数段甚合。然则传其所胜者之为次传,经有明文,乃病传
之定例,《难经》原文必不误,后人传写误耳!《千金方》卷七,经云次传、间传是也,亦
其一证。又《难经》于间传言如环无端者,乃就一脏之传其所生而卒言之,与《素问》本无
不合。而徐氏泥《素问》、《难经》之文,以相驳诘,真多事也。
卷二
伤寒伤暑说
属性:古者于冬月触冒正邪之寒及夏月中时行之寒,皆称伤寒,故仲景存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两者
于伤寒条。已发热者,时行之寒;未发热者,正邪之寒。意在统一,使人易识耳!至《巢源
》始别伤寒,
时气为二门,而于小儿伤寒候并列两寒,
特以一语示别,曰时行伤寒,亦简且审。唐人乃曰天行热病,天行实时行。但
“时气”二字之义,本兼四时为主,而“时气”二字之名,若惟热病独擅,其为语似混。然
历考志乘,凡疫皆在春、夏、秋三时,而夏尤多。仲景自春分至秋分有非时暴寒,皆为时行
寒疫之言。益信古者于夏月触冒正邪之暑及冬月中时行之暑,皆称伤暑。《素》形气虚实气
虚身热之伤暑,不必专以夏言也。仲景始别之以中 、冬温两名,然温病《难经》不指定何
脉,仲景止略陈其症状,则是所发无定,不必其尽发热恶寒也。凡咳嗽、肿痈皆得有之,仲
景虽不明言,其散见于《千金》、《外台》者,可举一二以推。盖“伤暑”二字之义,虽得
兼通夫四时,而“伤暑”二字之名,不得概施之冬月。此古今称谓之所由异也。
卷二
疹斑互讹说
属性:《外台》引《素问》逸文,赤疹者,搔之重沓陇起,及《病源》赤疹、白疹两候,即今
所谓
风斑也。《金匮》阳毒面赤斑斑如锦文,及《病源》、《千金》、《外台》斑疮,即今所谓
疹子也。凡宋以前医书,皆如此分别,于字义甚协。疹者诊也,必皮肤有所变疹浮起,方合
疹称,观《病源》屡言轸轸起,合之《素问》陇起之词自见。斑者点也,必有点子方合斑称
,观《病源》斑烂云云自见。近世不正其名,遂至互讹,今则竞以疹为斑,以斑为疹,相沿
既久,苟或正之,则反遭哗笑,以为大谬。然兹二病,虽皆有毒,而疹由于风,不由于温;
斑由于温,而前受之邪,未必皆风。病因久暂既殊,治法轻重亦异,古人各有主方,不可混
施。不审乎此,无惑乎谓古方不可治今病矣。《论语》曰必也正名乎,凡事皆然。
卷二
古方虫混称说
属性:古方于 瘕及虫病,往往混称。然动者为虫,不动者为 瘕,分别亦不难。良由虫所居
处,
其阻碍气血,实与积同,故混称之耳!如《病源》十九酒瘕,云有虫使之然。夫能饮人所饮
酒,则动矣。而巢氏入之 瘕门,后世直称之为酒虫。其食症,能食人之所食饭,以酒瘕例
之,是亦有虫使然也,而巢氏则但称为症而已。此混称二病之证也。推之《纲目》所载茶瘕
,吐出后犹能饮茶,亦其类矣。崔元亮《海上方》,以地黄 治心痛,吐出虫长尺许,头
如壁宫。刘禹锡《传信方》崔抗女患心痛,食地黄冷淘吐出物可方寸许,状如蛤蟆,无足目
,似有口。此二物皆不云动,明是瘀血所为 病也,而以虫状之。诸如此类,不可枚举,读
者当以意逆旨,勿泥其词。况医书之传自文人者,又多形容过情者乎!余作《证原》,以能
动及饮食者入之虫,不能者入之积,非违古也,古略今详,有势不得不如此者。
卷二
扁鹊见垣一方人说
属性:《史记》(五百)扁鹊传载扁鹊饮长桑君药,三十日见垣一方人,由是诊病洞见五脏症结
,特
以诊脉为名。注∶方,边也。言见墙垣彼边之人也。案如注说,是谓能隔墙见人矣。长桑何
药,而乃变易形质若此耶?窃谓此当与纪昌贯虱同义。大抵久竭目力,则所见必异。虱大如
轮,以径言也;垣一方人,以深言也。迹虽不同,理则一致。想扁鹊学望诊时,必日视其垣
以炼目力,而以意合之人面,久之则垣中浅者深者,一一分明,便似其中有人在。云一方者
,正就其日所注视者言,非彼边之谓。且“彼”字尤属添释,《史》文无此义也。余尝师其
意而为之,虽未能见人,亦似有眉目可别,虽未能洞见脏结,临症时看人面及舌色浮沉、大
、小、浓淡,一目了然,不待多时而细察。故谬揣史迁此言,系形容之词,非果隔墙见人。
且扁鹊脉法,具载《脉经》,果以诊脉为名,岂其言皆虚饰耶?史迁于此及仓公两传,皆未
能实疏所以,但据人间形容之词,不复顾其过当,良由其于医事未能了了耳!班书不录,岂
无故欤?范书不为仲景作传,亦当以其妙难言喻,恐转滋人惑也。陈志华佗传,多据实质言
之。
卷二
诊虚须知劳极说
属性:古有五劳、七伤、六极之目,皆言虚也,核之则劳、极二端而已。劳是过用其气,极则
几于
无气,其浅深不同。以《病源》所记言之,五劳中之志劳、心劳、忧劳,是过用其神;其疲
劳,是过用其形。七伤则房劳之病,亦劳属也,以其病多,故别出之。然精为七神之一,是
亦过用其神也。约之,特形、神二者尽之矣。若风寒暑湿及一切病之久而不去,甚虚其气者
,皆极也。极有气、血、筋、骨、肌、精六症者,谓病于气,其极也不欲言;病于血,其极
也无颜色,眉发堕落,喜忘。余极仿此。然约之亦不外形、神也。大抵劳言其始,极言其终
,分别截然。近世不知有极,概目为劳,则将以治极者治劳,而劳永无愈期矣。嘻!
卷二
温疫说
属性:温也,疫也,温疫也。三病之称,第称温疫者为定名,而称温、称疫者为虚位。温者,
蕴也
。儒书谓夫子温良,言容之蕴;诗教温柔,言辞之蕴;良玉温润,言彩之蕴。医书谓春气温
和,言阳之蕴;则病之称温,必以其邪之蕴也。蕴寒曰温,蕴热亦曰温。《伤寒例》冬伤于
寒,至春变为温病,是蕴寒者;冬有非节之暖,名曰冬温,及《巢源》冬感非时之暖,至春
亦为温病,是蕴热者。所蕴不同,而其为温则同也。言乎其治,则一于寒,何也?其初则异
,其终则同也。然而论治可通者,临文必不可通,着书之指,固与临症别也。疫者役也,传
染之时,病状相若,如役使也。役于寒曰疫,役于热亦曰疫。《伤寒例》之疫可谓是疫于寒
者,《巢源》、《千金》以下诸书之疫,半是疫于热者,所役不同,而其为疫则同也。然此
所谓寒若热者,非正邪之寒热也,必惑夫反时者始相役也。故温有正邪之温,而疫无不由于
贼邪。古谓贼病为时气,一曰时行,故后世称疫为时疫。然时气乃贼邪之混称,不暇详其传
染与否也。其传染者,若仅目之为时气,则无以示别也。且传染之气,恶于不传染者,不得
不别也。疫气恶,故疫亦曰疠疫,疠之为言恶也,此疫之别于时气也。或曰∶如此则役于热
者,不几与温相混乎?曰∶否。冬温亦以传染者为疫,其未经传染,或止就一人言之也,直
称温,不得称疫。温者先乎病以言之,疫者后乎病以言之,以其各有寒若热,故曰虚位。若
合温、疫两字以名之之病,则惟《伤寒例》阳脉濡弱,阴脉弦紧,遇温气变为温疫者,可以
当之。以其先有温邪,又传染时气中之寒之役使者,例不得另立一名,故叠此两字以呼之,
所谓定名也。至于温热云者,其指多本《内经》先夏至为温,后夏至为热之文,而括其轻重
之谓,倘知温之为蕴,则温、热两病之仅皆属温可决已。周扬俊以《温热暑疫》名其书,而
王孟英着《温热经纬》,复杂取《伤寒论》文,皆由不能识别,则不敢正称,而姑以含糊囫
囵,可以附古可以欺今之温、热两字,为藏身之固,使人不便显言其非耳!近世医说之不足
恃类此。
卷二
温疟说
属性:古者于冬伤于寒不即发,至春遇温而病者,及冬中于非时之暖不即发,至春遇温而病者
,皆
胃之温。故仲景既存《素问》、《伤寒》成温之论,复于冬有非节之暖称为冬温。以温之言
蕴,所蕴不同,而为蕴则同,故通为温。《巢源》温病候、温毒候,皆两存之,固深于仲景
者也。准此以推,夏之暑亦当如是。夏伤于暑不即发,至秋遇风而病者,及夏伤于非时之寒
不即发,至秋遇风而病者,皆谓之疟。故《素问》疟论有夏伤于暑之 疟,而生气通天及金
匮真言夏暑汗不出秋风之疟,以疟之言疟,为疟不同,而所虐则同,故通为疟。惟仲景专为
“寒”字立论,故不及夏暑即发、不即发之病,而《巢源》以下亦仍之,而不复分晰也。春
主温,故温性缓,缓则性长,故为病壮热,而其脉为缓弱;秋主风,
故疟性暴,暴则性短,故为病休作,而其脉紧弦。温宜于下,则疟宜于吐。
治疟之常、蜀,犹治温之硝、黄也。惟温在冬月,故发有先后重沓,则治有汗、下兼施,与
疟之吐、下兼施,微有不同者此耳!
卷二
温疟有三说
属性:古称温疟有三。《素》疟论两温疟,《巢源》总叙之,意谓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
至春
遇大暑,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偕出之。温疟止有先热后寒者,而无先寒后热者。何以言之
?经以先风后寒为先热后寒之因,先寒后风为先寒后热之因,大暑为时令,不必数,故止数
风寒之先后,所以止有先热后寒者也。若夏伤于大暑,腠理发泄,遇夏气非时小寒,藏于腠
理皮肤,至秋伤于风,则病成之温疟,则有先热后寒者,又有先寒后热者。何以言之?以此
暑也,小寒也,秋风也,为三感,则当置其一轻而论其两重。若伤暑重而秋风轻,则置风而
论暑、寒,而为先热后寒之疟;若暑轻而秋风重,而置暑而论寒、风,而为先寒后热之疟也
。复总而别之曰∶夫病温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是矣。此谓壮热不兼寒者,故加“夫”字,示
与经文别出也;不析言冬夏者,明冬夏皆有此壮热者也。此与先热后寒、先寒后热为三矣。
大法由冬来者,即今春温;由夏来者,即今伏暑。古既统称温疟,则本草诸治温疟之药,皆
是治春温、伏暑明甚,《金匮》白虎加桂枝汤症正此也。此外,尚有《伤寒论》脉阴阳俱紧
者,重感于寒,变为温疟。则冬伤于寒,至春分以后,复感时行之寒者,先后皆寒,与寒多
之牡疟同理。故《金匮》蜀漆散方下云温疟加蜀漆,当即指此。越其外受之蒙,即以截其递
入之路,而俗称蜀漆截疟,亦以辞害旨哉!若白虎加桂枝汤方,自是治春温、伏暑之温疟,
与重感于寒之温疟无涉,故其方同伤寒法,不同疟法也。
卷二
黄胆黑疸说
属性:《金匮》云∶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以此推之,肠胃之膜,其有罅缝可知。人若脾
虚不
为胃消水谷,则水谷之停于胃者久,久则瘀而为热,其气从腑理中溢出,食气溢则皮色黄,
水气溢则皮色黑。其有脾本不虚,但因饥暴多食、渴暴多饮,所受倍常,则脾不及消,亦久
留于胃而为热,即亦从腑理溢出,此 瘕、系气、溢饮等证所由来也。夫腑既有理,则寻常
饮食,
其气何尝不溢?不溢则何以生卫以肥
肌熏肤、充身泽毛,生营以成脉、华色乎?特所溢者是精气非滞气;精气益人,滞气病患耳!
人若肺虚,为风湿寒热怕袭,则皮肤之理实而闭,腑理中之应溢者,不得通于外,则水谷之
气亦久留于胃而为热,滞则溢迟,故色变也。伤寒、温病所致之疸及风疸、湿疸,皆取诸此
,虽不自饮食致之,而其为溢之滞,在理则同矣。独是水色虽黑,然留胃之水,亦黄中带黑
,不能全黑,以胃为土,土色但黄故也。惟涉及于肾,则黑黄相半,所以然者,肾为胃关,
关门不利,则水之流于肾部者,留久其责在膀胱,膀胱亦腑也,亦有理也。不挟热者,水溢
为饮,《巢源》云痰在胸膈,饮在膀胱者此也。其挟热者,则气与水蒸而为疸。《金匮》诊
疸,于谷疸、酒疸但言黄,而于女劳疸必言额上黑。以女劳则肾虚而利水迟,水即久留而气
溢,且胃中之水,乘肾虚而流疾,肾故不及利也。推之风水、正水、石水为病之义,亦当如
是。黄胆久之皆亦为黑疸者,胃实滞多则乘肾,肾以得水谷之精气少,则益易乘也。知腑理
之为病,而推之奇病中有饭粒出疮孔、蛔虫在皮中者,皆不足为奇矣。
又《金匮》之例,于风湿搏于水谷而成疸者,称黄胆,与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为
五。
其与伤寒同法,不必搏于水谷者,则但称黄。论中诸黄胆云云,以此别之。疸为劳热,食劳
、女劳之有疸,犹食劳,女劳之有复也。
卷二
劳疸女劳疸二症说
属性:五疸中惟劳疸、女劳疸多相混,故或去劳疸,入黑疸,以足五疸之数。但劳疸之名旧矣
,《
病源》名劳疸为劳黄,与十种黄并列。其女劳疸则次黄胆、谷疸、酒疸、黑疸之中,是劳疸
属黄,女劳疸属疸,所属不同。《外台》引《集验》、《删繁》皆有疗劳疸之方,用苦参、
龙胆草、栀子三味,以牛胆或猪胆和丸,而与谷疸并列,是劳疸疗与谷疸同,而《近效》云
女劳疸疗与黑疸同,是治法亦不同。二疸为证相似,所异者,劳疸微汗出,手足间热,小便
利,而女劳疸无之;女劳疸发热恶寒,足下热,而劳疸无之。且诊其少腹,但急不满者劳疸
,急而满者女劳疸,此其要诀。自《金匮》劳疸条衍“女”字,而后世遂不知此义矣。详余
所撰《金匮方论注》中。
卷二
三消说
属性:古今诸家言消渴者不一,要当以《金匮》为正。《金匮》首列厥阴病一条,是渴而不消
;次
列脾约症一条,是消而不渴;次列肾气症一条,是消渴并作。其旨以饮、溲相较,而分为三
,最为简当,犹霍乱之分但吐、但泻、吐泻并作为三也。其言饮一溲一者,乃较其出入之多
寡以出诊法也。推详其意,似有可以饮多溲少、饮少溲多、饮溲相当为三者,亦即就前三者
而引申之也。其兼及能食、便难者,乃旁参他症以为出治地也,并非三消必定如是。后人误
会其旨,所以说歧而义转未备。泉尝即《金匮》以推诸家之言知所谓能饮不能饮,及溲如麸
片、如油,及溲数不数者,皆当作诊法观,不必致辨。总之,但渴者,
有燥、湿两种,五苓、白虎是也;但消者,有虚、实两种,脾约、
肾沥是也。消渴并作者,有寒、热两种,黄连、肾气是也。其方备见唐人书中,但不以兼证
测之,不确也,故诸家云云。
卷二
痱与喑俳不同说
属性:凡辨症须于同中求异,如痱与喑俳是也。《灵》热病痱之为病,身无痛者,四肢不收,
智乱
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是痱之名,名于四肢不收,不收则废也。《
素》脉解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