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唐玄奘一生修行历程 >

第2章

唐玄奘一生修行历程-第2章

小说: 唐玄奘一生修行历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僧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有学问的人,但他仍然不满足,希望能够继续得到深造。他在成都学习了几年,差不多已把四川所有的佛经都研究遍了,感到再留在这里进步不会太大,于是向二哥提议,到各地去访求名师,结识学友。

    长捷听了兄弟的提议,却不像当初离开洛阳那会儿,说:“兄弟,你我二人在四川,都已有了不小的声望,再说,这里衣食住行样样不愁,于吗还要日晒雨淋地,东跑西走呢!”

   “原来是这样!”唐僧明白了二哥的心思——他满足于已经掌握的佛学知识,贪恋着成都宁静安逸的生活啊——既然这样,人各有志不能勉强,那就分手好了。他想到这里,就说:

“那也好,我一个人走。”

“什么,你一个人走,不行,我不同意。”长捷连连摇头。

    “二哥,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我请你一起走,你不愿意走;我自己一个人走,你又不肯放我走。”唐僧说到这里,见长捷板着脸,改换了口气,“兄弟我无论走到哪里,永远也忘不了二哥您对我的关怀和教诲!”

    长捷知道理亏,把眼睛闭上了。

唐僧明白,要二哥同意他走,实在很困难:“好吧,那就瞅个机会溜走得了。”

没几天,唐僧打听到有个商人将要乘船出四川做生意,就决定和他结伴同行。他留下一封信给二哥,独自走了。

从此,唐僧和长捷天各一方,彼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商船离成都,入长江,过三峡,很快到了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唐僧告别商人上了岸,在天皇寺住下。

他在天皇寺,和那里的法师等人一起研究、讨论了不少佛学问题。当地的和尚和佛教徒知道唐僧对佛学很有研究,也经常请他开席讲解佛经。

半年以后,唐僧离开了天皇寺,到河南、河北等地,一面讲解佛经,一面虚心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读了很多佛教经典,而且研究了佛教各家各派的学说。                                     

唐僧常想,当初他和二哥到长安时,佛教事业固然很不景气;可是如今,好几年时间过去了,长安毕竟是唐朝的首都,不会再像当初那样的。于是,他又到了长安。

    果然不出所料,这时的长安,佛事已经兴盛起来,讲经说教的活动也很频繁。唐僧就经常在长安大觉寺听法常、僧辨两位佛学大师讲解佛经。

    由于在许许多多听讲的和尚中,唐僧学习和理解得最好,因而不时得到两位法师的称赞。法常和僧辨两人还感慨他说:

    “我们都已老朽,恐怕不能看到玄奘日后的伟绩了。他真是佛门的‘千里驹’啊!”

两位佛学大师对唐僧的赞扬传出后,“佛门千里驹“的名声立时传遍了长安城内外。

  

四  立志西行

  

    唐僧出家十多年来,在国内到处寻访有名的佛学大师,请问求教,弄通了不少重要的经典。但是,他的学问愈广博,疑问也就愈多。尤其是他发现佛教的宗派林立,教义各不相同,很难说哪个才是正确的,极有必要对于各种宗派及其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

同时,他也感到,佛教经典的译本太少了;有些译本不但文笔拙劣,晦涩难懂,而且错误的地方很多。唐僧着重研究的是大乘佛教的“瑜伽(yU qie余茄)法门”,而这方面的系统经典的译本,更加残缺不全。

为了解决疑义,深入研究,弄清佛教的根本,传授较好的佛经译本,他认为非亲自到天竺(今印度)去留学不可。

恰巧在唐僧二十七岁(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那年冬天,中印度(印度有东、南、西、北、中五部分)学者波颇密多罗从海路航行到中国,住在长安。这位波颇密多罗是印度权威学者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学生,据说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各十万颂①。唐僧遇到这么有学问的老师高兴极了,他诚恳地向其请教,求问多年来积下的疑难问题。他从这位老师那儿,不仅在佛学上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而且知道,中印度有个全印度最宏大、最壮丽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寺里有位全印度人人景仰的佛教权威戒贤法师,这位法师非但深通“瑜伽”,对于佛教其他宗派也都精熟,

    从这以后,唐僧更加向往印度,尤其向往中印度的那烂陀寺。他到印度去留学的志愿愈加坚定了。

    但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有险峻的喜马拉雅山阻隔,在交通还不发达的一千三百多年前,人们如果走陆路到印度去,只好绕一个大圈子:从长安出发,经过今甘肃、新疆,向西越过葱岭(帕米尔),进入中亚细亚,再由兴都库什山脉的缺口,到达北印度的旁遮普。这条道路是漫长而危险的,特别是要通过茫茫千里的大沙漠,险阻万重,随时随地都可能把性命送掉!

    困难虽大,却挡不住唐僧的决心。他并且以前人作为楷模,用事实激励自己。这楷模就是:公元5世纪初,佛教徒法显和智严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印度,取得了佛经。唐僧说:“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拿这两位前辈作榜样!”

    可是,他的决心一开始就受到了挫折。挫折首先来自朝廷方面。因为这时唐王朝还没有

实现全国的统一;北方及河西(今甘肃省境内黄河以西地区)一带,存在少数民族突厥侵扰的威胁。所以国家对老百姓出境的限制极其严厉。法律规定,凡是出国的人,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并且领得“过所”才能出发。他约好几个同伴,正式向朝廷提出申请。可是,他们的申请迟迟没有得到批准。

他们等待了好久,始终杳无音讯。别人都退缩了,只有唐僧毫不灰心。他一边等待出境的机会,一边专心致志地学习印度和西域各国产语言文子,偷偷打听从陆路去印度的路线,为出国西行进行各种准备。

唐僧在长安隹 得久了,渐渐明白,唐王朝政府之以不像隋朝推崇佛教,还有一个皇帝本人信仰的问题。

唐朝的皇帝姓李,道教的祖师老子李耳,也姓李。

唐高祖为了表示自已的祖父先多么了得,就自称是李耳的后代,并且此而抬高道教的地位,把佛教放在道教之下。

唐武德九年,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即位做了皇帝,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对于佛教的看法与他父亲相同,因而,唐僧提出的关于出境请求还没有得到批准确,

安一带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大多给霜、雹毁损,收成极坏。老百姓都饿着肚子,成了统治者头痛的“饥民”。

    唐太宗李世民拿不出许多米面填饱“饥民”的肚子,又怕他们铤而走险造成麻烦,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缺粮的人都可以逃荒到丰收的地方去要饭吃。

    趁着这个机会,唐僧提了个简单的行李包,混在外出逃荒的人群中,离开长安,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他走出长安没有多久,碰到了一个法名叫孝达的和尚。这和尚是从秦州(今甘肃天水)来到长安学习佛经的,眼下正准备返回秦州去。唐僧听说他正好也往西走,就和他结伴同行,到了秦州。

    在秦州,他遇到了一些从凉州(今甘肃武威县)到秦州送官马来的人。这批人正要口凉州去,于是,他就随他们到了凉州。

    凉州是河西的大都市,唐朝西境的国防重镇;奉命镇守这一地区的凉州都督李大亮,严禁人民私自出境。唐僧没有“过所”只好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暂且住下来,慢慢想办法。

这时的唐僧,已经在佛学界颇有名声,他到达凉州的消息,很快在各个寺院和佛教徒中传了开来。人们请求这位高僧为大家讲讲经。他就在一个寺院里,为当地人士讲了一个多月的经。

    唐僧讲经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不仅获得了凉州官绅百姓的崇敬,也使参加听讲的西域各国商人感到钦佩。原来,唐朝政府虽然禁止百姓西行,但却不禁止西域人特别是西域商人东行到凉州等地做生意。所以,往来于凉州的很多西域商人,每逢唐僧开席讲解佛经时,都跑去听讲。他们回去后,纷纷在本国君王面前称赞唐僧博学多才、满腹经文,说得西域各国的君王和僧人们,都望眼欲穿地盼着唐僧能到他们那里去讲经。

    唐僧在凉州的名声大振。有人向都督李大亮报告了这一消息,并且说,这个从长安来的和尚可不是只在凉州讲讲经就算了,他要到天竺去取经呢!

    李大亮听说他想要西行,这件事关系到自己的职责,就派人把唐僧找来,问:“法师到凉州一个多月了。不知法师究竟为了什么从京都长安来到这边防僻地?”

    唐僧毫不隐瞒地口答:“贫僧想要西行,求法取经,学习佛教真义,所以从长安来到凉州。”

    李大亮听说他果然打算西行,面孔一板:“朝廷明令,无论什么人都禁止西行。法师又没有出国的‘过所’,怎么可以出境!你还是快快口长安去,否则,别怪我无礼!”

    唐僧听李大亮的口气这么硬,料定即使说破嘴皮也别想得到他的同意,于是只得默默地退下。

    他闷闷不乐地口到借住的寺院。寺院的当家和尚慧威法师见他愁眉不展,就间他为什么事担忧。唐僧如实地把自己的志愿和今天见李大亮的情况说了一遍。

    慧威法师十分同情唐僧,他想了大半夜,决定派手下两个小和尚惠琳和道整,、带引唐僧偷偷溜出凉州。

    第二天夜里,唐僧怀着感激的心情,由惠琳、道整两个小和尚护送,悄悄离开了凉州城。 

    私自出境,当然是一件严重犯法的事情)唐僧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可是,万一叫官兵发觉了,不仅西行求经学佛无法继续,还会连累慧威法师和两个小和尚。他们三人只好白天休息,晚上赶路,一步一步地走过张掖(业),出嘉峪关,几天后赶到了瓜州(今甘肃安西)。

途中,道整先去了敦煌;到瓜州后,唐僧看慧琳年纪既小,身体又不好,估计他也行不得远路,就打发他回凉州去了。

  

五  滞留瓜州

  

    瓜州刺史复姓独孤,单名一个达,他和凉州都督李大亮有很大的不同:李大亮不信佛,对出家人一点不客气;独孤达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唐僧这位高僧极其恭敬有礼。

    独孤达把唐僧接到他那里住下,了解了他西行的原由,然后问:

    “法师既然立志西行,我决不留难。但是,法师对于西行的路线,是不是打听清楚了?”

    “实不相瞒,我只想着去天竺取经学佛,对于西行的路线却还不大清楚。”

    “那我倒可以贡献一点意见。”独孤达说着、把西行的路线向唐僧作了一番介绍。

    从瓜州西行,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北道,一条是南道。南道由瓜州到敦煌,从敦煌过去,沿着今天的阿尔金山脉,经鄯(shan善)善(今新疆若羌县)、于阗和田,今新新疆和田县),折向西北到莎车,然后从那里越过葱岭,进入今中亚细亚地区,再向西南行,可以到印度。这条路线比较艰险,不大好走。

    北道比南道安全些:由瓜州向北到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然后沿天山南麓西行,经屈支(今新疆库东县)到疏勒,由疏勒越过葱岭,进入今中亚细亚地区,再向西南,到  (计)宾(今克什米尔一带),它的南面,就是北印度了,当时商人的旅行队伍大多走北道。

    唐僧听独孤达说明了路线,心想自己路既不熟,又是单身西行,当即决定走北道。

   “可是,走北道也困难重重哪!”独孤达说,“从瓜州向北行五十多里,就有一条葫芦河(今疏勒河)。葫芦河河身上游狭窄而下游宽阔,水深流急,很难渡过。河面上虽说有一座桥,但是河对岸桥头的玉门关上,有军队把守,没有‘过所’,决不会放你过去!”

    唐僧皱了皱眉头,沉思起来。

    独孤达想,唐僧单身一人,往西行去多半会死在半路上,还是劝他打消这念头。留在瓜州为大家讲讲经吧。

    他接着就说:“玉门关是西行的必经之路。就算你出得了玉门关、)前面还有八百里莫贺延碛(泣,莫贺延碛又名沙河,即今大戈壁沙漠)。那里有五座烽火台,每座相距一百多里,上面都有军队把守,专门拦阻私自出关往西行的人。因为沿路只有烽火台下才有水草,所以,它们也等于是必经之路。法师没有‘过所’,当然也是通不过的。”

    “要是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都通过了呢?”唐僧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关和五台到底通得过通不过,但是把路上的困难了解得详细一点,总是有好处的。

  “那还有八百里大沙漠呀!这是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的不毛之地,上无飞乌,下无走兽,没水没草,人马难行。大风一起,沙尘会把天空全都遮住;风过后,沙石如雨,旅行队伍往往不幸被活埋在沙石下面。沙漠里的天气又变化莫测,白天烈日当空,热风似火,弄得旅行的人气都透不过来;夜里磷火闪闪。寒风如刀,可以活活把人冻死。途中常可见到堆堆尸骨,他们都是因企图穿过戈壁沙漠而丧生的人,令人看了毛滑惊然,就算这大沙漠也被你闯了过去,也只到了伊吾。再往前去,我就不清楚了,听人说,后半程的危险还有许多呢!”

    唐僧听到这儿,不仅大体上了解了沿途的艰辛,也明白了独孤达劝阻自己西行的意思。但他早已下定决心,哪管生死安危,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于是,他向独孤达合掌致谢,并重申了自己的志向。

独孤达见他如此坚定不移;只好恳切他说:“法师既然执意西行取经,我也不敢拦阻。但是这条道路上实在充满着危险,还望法师三思而行!”

唐僧笑了笑,说:“多谢你的关照。但我宁死也要去天竺,不取到真经决不回长安!”

    独孤达听了这话,也就不再说什么,请他先去歇息。

    就在唐僧与独孤达谈论西行路线的时候,有一名军士骑着快马驰进了瓜州城。他是凉州都督李大亮派来送一份公文的。

    瓜州一个名叫李昌的州吏接过公文,打开一看,不由得吃了一惊。

    公文上赫然写着:“有一名从长安出发已过凉州的僧人玄奘,要去天竺取经,各州县应严密捉拿,不得私藏……”

    可是,李昌对于佛教比独孤达还虔诚。他虽说从没见过唐僧,但就凭公文上说的“从长安出发”,“要去天竺取经”两句,便对这位意志坚强的和尚肃然起敬了。

他叫送公文的军士回去复命,自己则向手下人悄悄打听,有没有外地和尚到了瓜州。

    一问,果然有一个从东边来的和尚,眼下正在本州刺史独孤达那里。

    李昌了解到这一情况,不由得犹豫了。他想把凉州都督发来公文这件事报告给独孤达,又怕独孤达胆子小,见到公文反而不敢保护唐僧,那就坏了大事了。但是,不报告独孤达,自己就要担当隐匿公文、包庇人犯的罪责。他左思右想,反复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还是不报告,出了事由自己一人承担,就是被杀了头,也是为佛门做了件好事。

    当天夜里,李昌来到唐僧的住处,见左右没人,压低声音问:

    “法师大名可叫玄奘?”

    “这个,嗯,这个……”唐僧不知李昌的来意,支支吾吾,不敢明说。

    “法师不必多疑,尽管实说,如果真是玄类法师,弟子一定为您想办法。”

    唐僧见他说得挺诚恳的,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