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19-本经逢原 >

第6章

019-本经逢原-第6章

小说: 019-本经逢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一山草部
远志
内容:x苗名小草x 
辛苦温,无毒。甘草汤泡,去骨,制过不可陈久,久则油气戟入喉 
。 
《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久服轻身不老。 
x发明x 远志入足少阴肾经气分,非心经药也。专于强志益精,主梦泄。盖精与志皆肾所 
藏,肾气充,九窍利,智慧生,耳目聪明,邪气不能为害。肾气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 
心,故迷惑善忘。不能闭蜇封藏,故精气不固也。小便赤浊,用远志、甘草、茯神、益智为 
丸,枣汤服效,取其为阴火之向导也。昔人治喉痹失音作痛,远志末吹之,涎出为度,取其 
通肾气而开窍也。又治妇人血噤失音,及一切痈疽搐鼻,治脑风,杀乌附毒,惟水亏相火旺 
者禁服,以其善鼓龙雷之性也。《本经》言治咳逆伤中,详远志性温助火,非咳逆所宜,当 
是呕逆之误,以其性禀纯阳,善通诸窍,窍利则耳目聪明,强志不忘,皆益肾气之验。《别 
录》云,去心下膈气非呕吐之类乎,一切阴虚火旺,便浊遗精,喉痹肿痛慎用。苗名小草, 
亦能利窍兼散少阴风气之结也。 

卷一山草部
淫羊霍
内容:x一名仙灵脾x 
辛温无毒,羊脂或酒炒用。 
《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 
x发明x 淫羊霍手足阳明三焦命门药也。辛以润肾,温以助阳,故《本经》治阴痿绝伤等 
证,真阳不足者宜之。坚筋骨消瘰 ,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强气 
力。一味仙灵脾酒,为偏风不遂之要药,惟阴虚走精、强阳不痿禁服。 

卷一山草部
仙茅
内容:辛温,有毒。忌犯铁器,酒浸,焙干用。 
x发明x 仙茅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惟阳衰精冷、下元痿弱,老人失溺,无子,男子禀 
赋素虚者宜之;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为害叵测。按《医说》云∶一人中仙茅毒 
,舌胀退场门渐大与肩齐,以小刀 之,随破随合, 至百数始有血一点出,曰可救矣。煮大 
黄、芒硝与服,以药掺之,应手消缩。此皆火盛性淫之人过服之害也。然川产者少,伪充者 
多,不可不辨。 

卷一山草部
玄参
内容:x一名黑参x 
苦微寒,无毒。反藜芦。 
《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x发明x 黑参入足少阴肾经,主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亢而僭逆,咽喉肿痛之 
专药。又治伤寒阳毒,汗下不解,发斑咽痛,心下懊 ,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者俱用。 
玄参专清上焦氤氲之气、无根之火。《本经》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并可清有形 
热滞,故消瘰 结核。治目赤肿痛,《本经》又云,补肾气,令人明目,不特治暴赤肿痛。 
总皆散清火之验也。但其性寒滑,脾虚泄泻者禁用。 

卷一山草部
地榆
内容:苦涩微寒,无毒。去梢,酒拌,炒黑用。 
《本经》主妇人乳产痉痛,七伤带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 
x发明x 地榆入足厥阴,兼行手足阳明,体沉而降,善入下焦理血。《本经》主乳产痉痛 
,七伤带下五漏者,是指去血过多,肝风内生之象。又云止汗止痛,除恶肉,疗金疮者,以 
其能和血也。若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 
口噤不食。又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以其能散血热也。烧灰,香油调,敷火烫 
,乃借火气引散血中之火毒耳。梢专行血,不可混用。 

卷一山草部
丹参
内容:苦平微温,无毒。酒炒用,反藜芦。 
《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x发明x 丹参气平而降,心与包络血分药也。《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 
,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止烦满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按∶四物汤治妇 
人病,不问胎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唯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 
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之神品。然其性长于行血,妊娠无故勿服 
。大便不实者忌之。 

卷一山草部
紫参
内容:x即牡蒙,又名童肠,三四月间遍地茸生,高三五寸,逐层起台,开紫花者是也x 
苦辛寒,无毒。反藜芦。 
《本经》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 
x发明x 紫参入足厥阴兼入足太阳、阳明血分,故治诸血病,及寒热血痢,痈肿积块。即 
《本经》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之谓。瘀血去,则九窍利,而二便通矣。古方治妇人肠覃, 
乌喙丸中用牡蒙即紫参也。仲景治下痢、肺痛,用紫参汤,取其散积血也。但市人罕识其真 
,详痢下肺痛皆胸中气结之故,每以紫菀代之,虽气味之寒温不同,疏利之性则一。 

卷一山草部
紫草
内容:甘咸寒,无毒。色深紫而脆者良。淡紫质坚者曰紫梗,不入药。 
《本经》主心腹邪气,五疳,补中益气,利九窍。 
x发明x 紫草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其功专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 
热毒盛,大便闭涩,色干枯,而毒不得越者宜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盖紫草凉血, 
血凉则毒出。世俗误以为宣发之药,非也。若已出而色红活者不宜,或白陷,及大小便利者 
忌之。《本经》言,治心腹邪气五瘅者,乃活血利窍之义。发痘即活血利窍之大端也。言补 
中益气者,营血和,则中气受益矣。 

卷一山草部
白头翁
内容:x一名野丈人x 
苦微寒,无毒。产齐鲁,苗长叶白者力优,生柴胡中短小者力薄 
,得酒良。 
《本经》主温疟狂猖,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腹痛,疗金疮。 
x发明x 白头翁味苦微寒,入手足阳明血分。《本经》言苦温者,传写之误也。其治温疟 
狂猖寒热等症,皆少阳、阳明热邪固结之病,结散则积血去,而腹痛止矣。《别录》止鼻衄 
,弘景止毒痢,亦是热毒入伤血分之候,仲景治热痢下重,有白头翁汤。盖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秃顶,鼻衄,及热毒下痢紫 
血、鲜血,用此并效。但胃虚,大便完谷不化,痢久下稀淡血水者勿服,以其苦寒降泄也。 

卷一山草部
白及
内容:苦辛平微寒,无毒。反乌、附。 
《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 
x发明x 白及性涩而收,得秋金之气,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本经》主败疽伤阴死 
肌,皆热壅血伤,胃中邪气亦邪热也。贼风痱缓,皆血分有热,湿热伤阴所致也。其治吐血 
咯血,为其性敛也。用此为末,米饮服之即止。试血法∶吐水盆内,浮者肺血,沉者肝血, 
半浮半沉者心血,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煮熟,蘸白及末每日食之,其治金疮及痈疽方 
多用之。 

卷一山草部
三七
内容:x《纲目》名山漆,一名金不换x 
甘微苦温,无毒。(广产形如人参者是,有节者非)。 
x发明x 时珍云∶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刃箭疮要药。止血散血定痛,为末掺之 
。吐血衄血,崩中下血,血痢,产后恶血不下,并宜服之。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 
嚼烂罨之。青肿者即消。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此阳明、厥 
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独用研服尤良,取其专力也。一种庭砌栽植者,以苗捣敷, 
肿毒即消,亦取散血之意。 

卷一山草部
黄连
内容:苦寒,无毒。产川中者,中空,色正黄,截开分瓣者为上,云南水连次之,日本 
吴楚为下。治心脏火生用。治肝胆实火,猪胆汁炒。治肝胆虚火,醋炒褐色。治上焦火,酒 
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气分郁结肝火,煎吴茱萸汤炒。血分块中伏火,同 
干漆末炒。食积火,黄土拌炒。解附子、巴豆、轻粉毒,忌猪肉。 
《本经》主热气目痛 伤泪出,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x发明x 黄连性寒味苦,气薄味浓,降多升少,入手少阴、厥阴。苦入心,寒胜热,黄连 
、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实热,去心窍恶血。仲景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泻心者 
,其实泻脾,实则泻其子也。下痢胃口虚热口噤者,黄连、人参煎汤,时时呷之,如吐再饮 
。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诸苦寒药多泻,惟黄连、芩、柏性寒而燥,能降火去湿止泻痢,故血 
痢以之为君。今人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罔顾寒热多少,便用黄连,由是多致危殆。至于 
虚冷白痢,及先泻后痢之虚寒证,误用致死者多矣。诸痛疡疮,皆属心火。眼暴赤肿痛不可 
忍,亦属心火。兼挟肝邪俱宜黄连、当归。治痢及目为要药,故《本经》首言治热气目痛, 
及肠 腹痛之患,取苦燥之性,以清头目、坚肠胃、祛湿热也。妇人阴中肿痛,亦是湿热为 
患,尤宜以苦燥之。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左金丸用黄连 
、吴茱萸。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口疮用细辛、黄连。治下血用黄连、葫蒜,皆是寒因热用 
,热因寒用,而无偏胜之害。然苦寒之剂,中病即止,岂可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生发冲和 
之气乎。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性虽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 
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近代庸流喜用黄连为清剂,殊不知黄连泻实火。若虚火而妄 
投,反伤中气,阴火愈逆上无制矣。故阴虚烦热、脾虚泄泻,五更肾泄,妇人产后血虚烦热 
、小儿痘疹气虚作泻,及行浆后泄泻,并皆禁用。 

卷一山草部
胡黄连
内容:苦大寒,无毒。忌猪肉,犯之令人漏精。 
x发明x 胡黄连苦寒而降,大伐脏腑骨髓邪热,除妇人胎蒸、小儿疳热积气之峻药。同乌 
梅止小儿血痢,同鸡肝治小儿疳眼,同猪胰疗杨梅疮毒,同干姜治果子积,皆取伐肝肾热邪 
也。小儿肾气本实,故可当此。若脾胃肾脏不足者,服之夺人天元,为害不浅。惟霉疮用胡 
黄连、当归、甘草、猪胰水,酒煎服,二剂辄效,以其直达下焦,善搜淫火之毒也。 

卷一山草部
黄芩
内容:苦寒,无毒。中空者为枯芩入肺,细实者为子芩入大肠,并煮熟酒炒用。 
《本经》主诸热黄瘅,肠 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x发明x 黄芩苦燥而坚肠胃,故湿热黄瘅、肠 泻痢为必用之药。其枯芩性升,入手太 
阴经,清肌表之热。条芩性降,泻肝胆大肠之火,除胃中热。得酒炒上行,主膈上诸热。得 
芍药、甘草治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佐黄连治诸疮痛不可忍。同黑参治喉间腥臭。助 
白术安胎,盖黄芩能清热凉血,白术能补脾统血也。此惟胎热升动不宁者宜之;胎寒下坠及 
食少便溏者,慎勿混用。丹溪言黄芩治三焦火。仲景治伤寒少阳证,用小柴胡汤。汗下不解 
,胸满心烦用柴胡桂姜汤。温病用黄芩汤。太阳少阳合病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心下痞满用泻 
心汤。寒格吐逆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方,皆用黄芩以治表里诸热,使邪从小肠而泄,皆 
《本经》主诸热之纲旨。其黄瘅肠 泻痢之治,取苦寒以去湿热也。逐水下血闭者,火郁血 
热之所致,火降则邪行,水下血闭自通矣。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 
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 
隆。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着,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 
。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 
治妇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若血虚发热,肾虚挟寒,及妊娠胎寒下坠,脉迟小弱皆 
不可用,以其苦寒而伐生发之气也。 

卷一山草部
秦艽
内容:苦平微温,无毒。雷公云,左文列为秦,治湿病。右文列为艽,治香港脚。今药肆 
多右文者,慎勿混合。 
《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x发明x 秦艽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 
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痛,肢节烦疼及挛急不遂,有 
热则日晡潮热,用以祛风胜湿则愈。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 
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 
痛,及下体虚寒,痛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今庸师喜用秦艽,且不辨 
左文、右文,凡遇痛证,动辄用之,失其旨矣。 

卷一山草部
柴胡
内容:x即茈胡x 
苦平,无毒。入解表药生用,清肝炒熟用。 
《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x发明x 柴胡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足少阳胆经之药。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禁 
汗吐下,惟宜和解,以其经居半表半里。《本经》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 
使清阳之气上升。而胃中留结宿滞亦得解散矣。仲景治伤寒寒热往来,胁痛耳聋,妇人热入 
血室,皆为必用。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 
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切牙之患。虚劳寒热多有可用者。劳有五劳 
,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则柴胡为必用药。劳在脾胃有热,或 
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可用。东垣补中益气用之者,乃引 
肝胆清阳之气上行,兼升达参、 之力耳。疮疽用之者,散诸经血结气聚也。今人以细者名 
小柴胡,不知小柴胡乃汤名也,若大柴胡汤而用银州者,可乎?按∶柴胡为少阳经药,病在 
太阳,服之太早则引寇入门。病在阴经,用之则重伤其表,误人不可胜数。其性升发,病患 
虚而气升者忌之。呕吐及阴火炎上者勿服。若阴虚骨蒸服之,助其虚阳上逆,势必耗尽真阴 
而后已。奈何操司命之权者,多所未悟也。 

卷一山草部
银柴胡
内容:甘微寒,无毒。银州者良。今延安府五原城所产者,长尺余,肥白而软。北地 
产者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勿令犯火,犯火则不效。 
x发明x 银柴胡行足阳明、少阴,其性味与石斛不甚相远,不独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 
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入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若用北柴胡升动虚阳 
,发热喘嗽愈无宁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 
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卷一山草部
前胡
内容:苦微寒,无毒。甄权曰∶甘辛平无毒。白色者良。去尾用。 
x发明x 前胡入手足太阴、阳明、少阳,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诸疾, 
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为痰气之要味。治伤寒寒热及时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