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信强二OO一年三月十七日,我和往日一样,翻阅《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发现关于日本的右翼漫画家小林善纪《台湾论》的一些报导,引起我极大的关注,后通过蔡省三(国民党原少将,抗日将领,著名的时事评论员)夫妇从香港带回一本《台湾论》原版书,看后特别愤怒,作为一名中国的卡通画家,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一个积压多年的创作愿望展示给广大读者,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中日历史,并努力使它符合历史事实,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为我们的卡通漫画创作一些扬眉吐气的东西。于是,我走访了中国许多有关抗日战场和遗址,同时,也拜访了一些抗日幸存者和抗日英雄,又一春夏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实,耗时一年才编成的这部《论日本》,书中均是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本人出生于抗日家庭,祖父辈们在胶东战场与日寇浴血奋战,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幼时母亲也对我说起日寇在我出生的家乡江西上饶的一些暴行...
《当年游侠人》 第一部分工诗未必非高僧(1)——关于寄禅工诗未必非高僧 当年游侠人近代湘僧敬安(1851—1912),字寄禅,俗姓黄,自称山谷后人。因在佛前燃二指供养,故号“八指头陀”;说话口吃,书信中亦自称“吃衲”。十八岁投湘阴法华寺出家,后历主湖南五大寺和宁波天童寺,1912年筹组中华佛教总会,被公推为会长,同年圆寂于北京法源寺。寄禅生前,诗名、僧名均满天下,唯有友人叶德辉不大以为然,谓其诗自高而僧则未必,理由是:“工诗必非高僧。古来名僧,自寒山、拾得以下,若唐之皎然、齐己、贯休,宋之九僧、参寥、石门,诗皆不工;而师独工,其为僧果高于唐宋诸人否耶?”(参见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编“中晚唐诗”节)“工诗必非高僧”;反过来,“高僧必不工诗”。这是个很有趣的命题,可惜叶氏的论证不够严密。“高僧”与“名僧”不是一回事,慧皎作《高僧传》,即有感于前人之传“名僧”而不传“高僧”:“若...
小说排行榜:/top.aspx 《冷雨敲窗》 作者:朱国良著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106156号金盏文丛(第一辑) 开本850×1168毫米1/32印张111字数2494千字 2003年12月北京第1版2003年12月杭州第1次印刷 印数:11000套 ISBN7801714016/I·285 总定价:198.00元(共十册)(本册定价:30.00元) 朱国良,笔名燕山客、何戈等,男,1954年生于杭州,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创委会副主任,浙江日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自1976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已发表各类作品达600万字,著有《剑气萧心集》、《砚边闲话》、《浮生梦影》等散文、杂文、随笔、言论集,各类作品多篇多次获全国和全省奖项。 忠厚不朽 小事情的演绎中往往闪发大哲理的光华。我前些时遇到的一件小事,便替我找到了这方面的注脚。有位中年女士,骑车上街,在拐弯时不小心被汽车碰破了皮,流出了血,当对...
「现在是什么情况?」 沙哑的男中音在宽广的书房里显得有些空寂。 混血儿给人的既定印象不外乎「好看」、「英俊」、「美丽」,无奈这些刻板印象并不适用在章柏言身上。 乍看到他本人,任何人心中会涌现的形容词可能是严厉,可能是冷漠,可能是不近人情,但无论如何都不会跟任何外观上的美貌与否有关。 并不是章柏言不「好看」,只是他性格显露于外的特质,往往已压过单纯的外貌问题,而形成深刻的冷酷形象。 他的眼瞳如融化的上等巧克力,头发是一种带着栗色光泽的深咖啡色,他的皮肤因为酷爱运动而晒出一身古铜,立体的五官极为深刻。 章家的男人,从不以温柔儒雅闻名。 他们天生就有一股强势的压迫感,身怀东方色彩的脸孔,却欲在西方人的世界里打下一片天地,绝对不是只靠翩翩风度就行了。 他们必须勇、悍、猛、狠,对敌人完全不留余地。 他们的眼神锐利,削直的鼻梁陡峭如刀,横飞的剑眉充满煞...
新《晃晃悠悠》——像狗尾巴一样晃悠的青春 爱情——就是找到一个能进行满意性交的挚友,与其共同享受肉体交流和思想交流所带来的快感。生活——由于太过复杂,一时解释不清。还是借用萨默塞特·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的一段儿议论来表示我的看法吧:“人生不过是一种格局而已,生活既无意义,也无必要,生活只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已……一切均无关紧要,一切都微不足道。” 作者:谢天:iamxietian@vip.sina 引子 我的脑海里常常回想起那些夏日慵懒的黄昏。一天的暑气渐渐褪去,街道、胡同被绿色的槐树、柳树和其他我叫不上来名字的树包裹着,疲倦而美丽。 我和小文就在这些街道上、胡同里溜达着,在吃完饭闲坐于路边乘凉的人们中间悠闲穿行。我们有时拉着手,有时不拉;我们走得很慢,步履轻松,漫无目的,就这么一直走到天黑。 大多数时候小文都在向我说着什么,通常是一些她学校里面或者...
陈香梅传奇:她在东西方的奋斗 作者:胡辛 1981年元月2日,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报,均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一位女子与邓小平握手的照片,并发表了新闻。 她,就是陈香梅。 陈香梅的名字,在中国大陆不胫而走。其实,也只是年轻一代对她比较陌生,老年人谁不知晓,这位当年中央社的第一位女记者、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夫人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 第一部 生于昨日 序言 陈香梅 题赠胡辛教授 又见江城散柳棉, 韶华春梦百感牵, 琼楼高处愁如海, 未必楼居便是仙。 名作家、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胡辛女士为我写了传,这是我和她多次见面、多次会谈后才拍板的。当然我读过胡辛教授的作品,而且又由南昌大学潘际銮校长特别介绍,对胡女士十分推许。但我当初还有点犹疑,因为我曾接触过中英文作家,有数位也想写我的生平,我都没答应。主要原因是我本人生平做事比...
引言 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时的情况吗?那些在生育高峰期(1947年至1961年)出生的人——他们曾支持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进行的一些充满激情的事业,如反战运动、水门事件、民权运动等;与此同时,挣钱和拥有牢固的基础变成了驱动力,获得成功成为人们的最终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意味着获得权力、威望和金钱。尽管这时人们非常关注个人成功,但在这个十年结束时,人们普遍有一种不满足感,看上去人们似乎迫切需要集体主义精神,“难道这就是全部吗?如果这就是成功,那为什么我没有觉得自己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我的生活没有变得更有活力?我没有变得更加成功?” 进入新千年之际,我们在渴望拥有某种东西,某种超越成功的东西。我们不再只想着谋生,我们希望自己能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为自己,还能为其他人做出贡献。“我一代”正在摸索成为“我们一代”的方式。和父辈留给我们的世界相比,我们非常渴望能留给后...
《67.天 才 家 庭 鬼 灵 精》作者:黎孅[内容简介] 她正得意自己报了好友『出卖』之仇,却乐极生悲「砰」的一声撞上一面『肉墙』,这『肉墙』不但霸王硬上弓的夺去她的初吻,还用皇帝钦点嫔妃的语气对她说──「你,小女孩,只能做我的妻子!」俗话说「烈女怕缠郎」,他和他那天才家庭一起对她强力Push,她这娇娇女只好弃械投降,下嫁於他,怎知这『青仔丛』竟怀疑她红杏出墙,还打伤她好友的老公!气得快吐血的她决定『带球跑』,让他後悔一辈子… 第一章 『天才家庭鬼灵精 』 作者:黎孅 陈诗织在成堆的设计图中抬起头来,对上女儿那双精灵般的眼睛,不晓得她这个宝贝女儿又在打什么主意了。 她很忙,没空陪女儿瞎起哄,等她忙完这一季的服装展示会再说吧! 连姿妍,大家都叫她姿姿,灵活的眼神散发出晶亮的光芒,才十四岁的她,脑子里装的全是如何整人的技巧,更懂得如何利用自己天真纯洁的外表,扰乱人们的判断力,加上...
《温柔一刀》作者:温瑞安一、不像人的人到开封府来碰运气的人,王小石是其中之一。他年轻、俊秀、志大、才高,远道而来,一贫如洗。但他觉得金风细细、烟雨迷迷,眼前万里江山,什么都阻不了他闯荡江湖的雄心壮志。就连春雨楼头、晓风残月的箫声,他也觉得是一种忧愁的美,而不是凄凉。王小石跟许多人有点不同,他带了一柄剑。他的剑当然用布帛紧紧里住,他并非官差,也不是保镖,衣着寒酸,而且是个过客,若不用布把这利器遮掩起来,难免会惹上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被厚布重重包裹起来的剑,只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剑柄是弯的。剑是直的。剑柄也是直的。他的剑柄却是弯如半月。“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如果王小石不是因慕黄鹤楼之名,借路过特意在湖北逗留,游览一下这名楼胜景,就不会见到白愁飞。假使他没见着白愁飞,那么往后的一切就不一定会发生。就算发生,也肯定会不一样。...
“1993年,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以《石油风云》一书登上美国普利策奖领奖台的美国人丹尼尔·耶金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由石油出口国正式变成了石油进口国人们难以忘怀,就在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曾自豪的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基本可以自给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中国经济滚滚向前的巨轮带来了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据统计,2004年,中国进口原油超过1亿吨,占全国能源需求总量的28%。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的石油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五,消费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从石油出口国向进口国的转变,正是中国经济生机勃勃的标志。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更有实力了。然而,中国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为世界各大报章媒体提供了丰富的话题:“谁来供应中国的石油需求”、“中国油气威胁论”、“中国寻求能...
第一章朝阳照耀,这是一个平和的初秋之晨。混浊的黄河之水卷涌起几丈高的怒涛,咆哮着急速冲过,将静寂悬挂在空中的阳光冲成碎片。于是碧空也带了枯黄的影子,无声息地将清廖的光景黯淡下去。在明代中叶,黄河还仿佛洪荒不可征服的巨人,肆意蔑视着人间的一切。一叶扁舟航行在怒涛之中,却如磐石一般,任凭风吹浪打,也不倾斜,平稳地向前缓缓漂行着。舟上三人,正是郭敖、铁恨与李清愁。郭敖站在船头,黄河之水翻涌鼓啸,大片地河水宛如暴雨般打在他身上。上官红还是逃掉了,而少林已灭,武当正在面临风雨飘摇的境地。郭敖脸上怒意越来越浓,突地一声长啸,挥掌向眼前的河水击去!那河水正奔腾冲荡,被他一掌打得斜泼出去。但这自然之力何等巨大,眼前万丈洪波才略退缩,立即被滚涌而来的波浪推得又向前压来。两股力量相交,风波更转猛恶,发出一阵沙哑的嘶叫,凌空向小船扑下!郭敖大笑,任由那滔天的巨浪将身上打得一片湿。铁恨...
--《冤家宜结》作者:歆菲内容简介:他从不曾遇过这样的女人——对于得罪她的人,毫不留情的修理对方,再像个女王似,高傲的离开。看来这次他真的踢到铁板了。不过,怪的是,他一点都不生气,反而觉得很好玩。可是,他老觉得她有些面熟……不会吧?!她是妹妹的死党,今天的伴娘?!什么?!她竟对妹妹说她遇到一对神经病情侣?!有没有搞错?!他身价如此之高、外型如此迷人,行情更是水涨船高,是她太没眼光吧!这梁子,结定了!真是个花心男!女朋友一不在,就忙著跟别的女人纠缠。这种没节操、没自制力的男人,恶心毙了!虽然他是死党的哥哥,人也长得颇为帅气,但,抱歉!她不是肤浅的外貌协会会员。吓!瞧他身边的女人多嚣张,以为她会怕她?错!她不但不会怕,还会当场……小说系列:单行本男主角:巩书怀女主角:江乐芙其他人物:巩书柔,张庆威故事地点:台湾时代背景:现代...
第四章丁老先生大约一年以后死的。自从那次大折腾以后,丁老先生轰轰烈烈病一场。这场病大伤元气,待身体渐渐复原,一头花发的光泽都没了,干巴巴的,仿佛旧透了的棉絮。那眼珠子也失了神,眼皮若不是硬撑着,自然而然就往下垂。早到了脱棉袄的季节,追月楼上依然放着大青瓷炭盆,暗红的木炭堆里,常常迸出极亮的火星来,一闪又一闪。铁架子搁着药钵子,冒热气。门窗关紧了,药味,烟火气,熏得人头昏眼睛睁不开。有时候,太阳也射进追月楼。透过宣纸糊的玻璃窗,阳光失了威。只有在这期间,丁老先生才挪地方,移到太阳底下坐。丁老先生再也不记日记。他成天懒懒地坐在那,懒懒地晒太阳,懒懒地打瞌睡。追月楼静得就像一幅画,一幅基调纯灰色的画。黄老先生的来访,已经增加不了追月楼的生气。没人知道丁老先生在想什么。他好像什么都不在想,又好像什么都在想。“满门抄斩”这个旧式的词,搅得丁家上上下下确实紧张了一阵。明轩打听到,少荆不仅是教育部次长,...
《飞镝弑父》 总序编辑推荐——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著名编辑家、中国文联原书记处书记江晓天——中国电视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著名文艺评论家杜高《飞镝弑父》 总序色彩斑斓的长篇历史画卷(代 序)江晓天“帝国的草原”挖掘了一位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匈奴王国的开国领袖冒顿单于。从散见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里的简要记载中,作者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巧妙地为这位人物铺设了一条光辉的生命之路,让今天的读者读到了匈奴史中最辉煌的一页。书中作者对冒顿单于的大智大勇与作为一个君王的雄图大略描绘得十分突出、十分充分。为了振兴匈奴的大业,他能付出一切代价,作出一切牺牲,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与屈辱,又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胆识与凶残,极富智慧地战胜了一个个强劲的对手,一步步登上了他事业的顶峰。由于作者在各种困境中,在爱恨情仇的纠葛中去刻画主人公,使主人公立体地、透明地矗立在读者...
生在福中的李承晚—————六代单传的老来子 李承晚的家庭,五代以来都是单传独子,像一缕细线延续了李氏家族的生命。李夫人40岁那年已有两个女儿,她的生育年龄即将过去。据说,一天晚上,她梦到一条大龙从天而降,飞入她的怀里,醒来惊喜交集,将始末告诉她的丈夫和女儿。龙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孕妇们相信佛的缘分果报和不可思议的故事,这一次的预兆是灵验的,1875年3月25日一个健硕的婴儿呱呱坠地了。 李承晚初名李承龙,因为他是母亲梦龙受孕而生,这新生的婴儿取了一个这么隆重的名号,因为他是“六代独子”。他受到家人的宠爱,视同李家之宝,哺育抚养,自然是无微不至了。韩国的婴孩所受的爱护较其他国家的婴孩多,几乎就是娇生惯养。他们常常伏在父亲、母亲、奶妈或是哥哥姐姐的背上,两腿叉开,用一块布缚住,几乎就是背着长大的。由于身体的接触,婴孩一直有安全与温暖之感,当孩子啼哭时,母亲只要松开布带,...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阿信>正文回目录第28节:这个男子只穿着一条短裤作者: 赵玉皎 译 [日]桥田寿贺子 阿信感觉自己的身体轻盈无比,飘飘忽忽地向天上飞去…… 不知过了多久,阿信悠悠地醒转过来,轻轻地睁开眼睛。一瞬间,她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眼前是一张男子的脸,阿信蓦地发现自己原来被这个男子抱在怀里躺着,不禁大吃一惊,挣扎着要坐起来。 男子温和地问道:"醒了?" 阿信发现自己一点衣服也没穿,躺在稻草中,是和一个陌生的男子躺在一起的,而且,这个男子只穿着一条短裤! 阿信这一惊非同小可,颤声问:"你……你是谁?" 男子说:"已经没事了。好好躺着,很快就好了。"说着,他站起身来,利索地穿上粗陋的衣服。 这是一间简单搭起来的小屋,屋子正中的地炉里旺旺地烧着柴火,红彤彤地温暖着小屋,炉子上吊着一个锅,咕嘟咕嘟地像是在煮着什么东西。男子说道:"现在给你喝点热汤吧!"...
隐藏的镜子 第一章 邀请“在透明玻璃的另一端的你的脸, 让我看见了未来无边的灰, 在清醒的瞬间, 我望见了你我的脸。 分不清谁是光,谁是影, 我睁不开疲惫的双眼, 在现实与你所创造的虚幻之间, 我试著去忘却, 让悲伤吞噬心灵, 却无法让所有幻灭。 在毁灭的最後瞬间, 我望见……狰狞的,他的脸…… …… Annu.G.lavender ” 。。。。。。。。。。。。。。。。。。。。。。。。 今天终於把拖了两个月的稿交给那个正儿八经的在我家门前说了三天要切腹的日裔责编,以经将近一周没有好好的休息的脑子开始闹别扭了,在头疼得半死的状况下,唯有不情不愿的从药箱底下把止痛片摸出来往下咽。 就在我往床上倒的同时,那台永远都会在最不该响的时後响的电话不识时务的铃声大作起来。...
跋这几年来,我基本上在散文研究和散文创作之间涂抹,用在研究上的“墨”重些,在创作上则淡些。读过我散文的朋友说我应该多写些散文,而另外一些朋友和我的老师说我应该做研究并说有好的艺术感觉对研究有益。他们都很了解我。我是否了解我自己呢?一次,有位作家朋友来苏州,闲聊“测”了后说如果搞创作,成就在研究之下。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只是笑了一下,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没说。我没有选择的困惑,甚至觉得不存在选择的问题。现在分工太细,这也是社会不断技术化的一种表现。灵魂很难分工。精神很难分工。分工多了,残缺也就多了。我想做的是能够寻找到发挥学识与才情的结合点,在学也浅才也疏因此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中,这样的寻找是不能放弃的。书话,是我在寻找的一个结合点之一。在写作书话时我常有愉悦的感经典文集,以解读经典作品来解读历史,筛选与解读的过程也就是重建20世纪中国散文史的过程,由此书话又可以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