馥香记-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嬗檬痔搅颂胶粤缡撬担骸袄浼魏危俊焙呛牵贤房赡芘碌酶忻鞍。缡羌饲榫捌呒耍拖胱约和度胨校磺贤防卫伪ё。挥兴莱伞G贤纷陨毕铀涞墓适滤斐汕Ч判μ浮
钱老头就算不死,如果像当时的众多文人一样坚持不做清朝的官也能让人原谅。但钱老头却又趋炎附势,率先当了汉奸。清·史惇《恸余杂记》载:“豫王(多铎)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刚髡辫而入矣。”钱汉奸之丑态真令人作呕。
以钱谦益为首的朝臣剃了头发,手捧明境图册和人民户口向清豫王多铎行四拜礼,二十余万军马解甲受降。钱汉奸劝多铎说:“吴地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毋须再烦兵锋大举。”果然,南京城里并没有出现扬州十日那样的大屠杀,钱汉奸就恬不知耻地自认为保全了一方百姓。看了这些,我觉得钱汉奸倒和汪伪汉奸之类有点类似之处,事隔三百多年,汪伪汉奸也是以“抗日必亡”,抗日只能增加无谓牺牲为由美化粉饰自己投敌的行径。
别看柳如是对于阮大铖什么的能屈身逢迎,但在民族大义上却丝毫不含糊。她对钱汉奸的行为深恶痛绝,当钱汉奸要到北京授职时,其他降臣都举家北上,像秦淮八艳中的顾媚,就随她当时也成了汉奸的老公龚鼎孳进京,还弄了个一品诰命夫人。但柳如是却坚决不和钱汉奸一同进京,给钱汉奸送行的时候,她穿了全身红色的衣服(表示不忘朱明),引起很多人的惊讶感慨,说:“柳君亦丈夫哉!”而且在钱汉奸走后,柳如是更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来表达对钱汉奸的愤慨。她公然大搞婚外情,和别的男子亲热,让钱汉奸没有戴上满清给他的红顶子前就先戴上一顶绿油油的帽子。
再说钱汉奸,到了北京,清廷其实并不看重这些降臣叛将们,尤其钱汉奸这样玩笔杆子的家伙,于是只授了他一个礼部侍郎的小官。钱汉奸枉作小人,也是愧悔交作,不久就托病回家。钱谦益辞职回家后,钱谦益的儿子向他告发柳如是“与人通奸”的行为,钱汉奸倒还有几分自知之明,不仅没责备如是,反而怒骂其子,说“国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乃以不能守身责一女子耶?”是啊,钱汉奸没脸没皮在先,柳如是只不过以此来表达她对钱汉奸的失望罢了。
据说自此以后,柳如是对钱谦益的感情一落千丈,经常嘲笑他。有次钱老头游山,见到一处泉水极清,就想洗洗脚,柳如是就冷笑道:“此沟渠水,岂秦淮河耶?”钱汉奸顿时满脸如紫猪肝状。钱谦益晚年不得意,叹气说:“要死啦,要死啦!”柳如是就怒叱道:“你不死在乙酉年(明亡时),死在现在,不晚了吗?”
绝命从容绝代才
在柳如是不断地讽刺中,钱谦益也略有点良心发现,也曾做过一些反清复明的事情。所以在顺治五年,受到牵连,被总督衙门捕入了大牢。柳如是不顾当时产后卧病在床,冒死上书总督府,要求代夫受刑,并带了大把的金钱四处打点行贿。中国的事情历来是有钱好办事,看来还是金钱起作用,受了四十天牢狱之苦的钱谦益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劫难。钱出狱后,对柳如是更加敬爱,对柳如是全力营救他脱险很是感激,钱说:“恸哭临江无孝子,徒行赴难有贤妻。”不顾他原配的妻子尚在,公然称柳如是为妻,这在那个妻和妾地位区分严格大不相同的时代是很罕见的。
可惜,钱老头年事已老,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病逝,终年八十五岁。钱汉奸虽率先投敌,但后来乾隆却不卖他的帐,说:“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人,在前明时身跻膴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顺,洊陟列卿。大节有亏,实不足齿于人类……”将之列入贰臣传,这是后话。
此时柳如是已四十七岁,和钱谦益生有一子一女。柳如是嫁到钱家时,钱谦益的正室陈夫人还在,另外还有几房侍妾。但二十多年中,钱家的经济大权一直掌握在柳如是的手中,这在钱氏家族中人看来实在不可容忍。钱谦益一死,抢夺家产的斗争必然爆发,这就是所谓的“钱氏家变”。钱家人聚众大闹,他们欺负柳如是的女儿和儿子幼小,当着柳如是的面百般叫骂,拷打管家,抢去银器古玩和地契,并一再登门要银。钱家恶棍们狂嚣:“我奉族贵命,立索柳氏银三千两,有则生,无则死!”结果柳如是冷静地让这些家伙们:“稍静片刻,容我开帐。”然后登楼立下遗嘱,从容上吊自杀。
得知此事后,钱家恶棍们吓得“弃帽逃窜”,后来因家主新丧,迫死主母而获罪。虽然也有的说法是,钱家人四处行贿,后来恶棍们都予以轻判,但柳如是子女财产因此得到保全,当无疑问。
对于柳如是最后的自尽,有人说成是为钱谦益殉节固然不全对,但如果说纯粹是由钱家人逼死的也未必。柳如是是个性格刚强、久经世面的女子,从她四处打点营救钱谦益出狱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只是想对付钱家人,她恐怕有的是办法。她完全可以行贿官府,让官府出面弹压一下钱家人。柳如是应该是一个渴望在政治上有作为的女子,从她的表现可以看出来,她绝对不是个甘于当个家庭妇女就罢休的女人。
也许她的死正是因为那个时候她已经生无可恋:她爱的人死了,爱她的人也死了;最重要的是,她看不到有任何复国的希望,所以她的心也死了。她本来就觉得生无意趣,而以此让钱家人获罪伏法其实就是顺便玩的一出“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的游戏吧。我觉得正像《倚天屠龙记》上的殷素素自杀将死时,还不忘把少林方丈叫过来,假意将屠龙刀的秘密告诉了他,从而使少林寺几十年不得清静一样,柳如是一样的狡黠如此,至死不变。
柳如是没有和钱谦益葬在一起,孤坟独葬于虞山下。钱谦益是和他的正妻埋在一块的,不过这也算不得是一种遗憾,柳如是恐怕泉下有知,也不会以此为憾,她不应该只属于那个做过汉奸的钱谦益。
残编点滴残山泪
柳如是的才学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也许是沾了老公钱老头的光,柳如是的诗文保存的最多,有《戊寅草》、《湖上草》、《尺牍》等众多的作品。质量也是相当好,这里选几首最喜欢的和大家分享:
杨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很是清丽可爱,虽然不免有些堆砌软靡,但宋诗以后多半如此,如是此诗,当属佳作。个人感觉,柳如是的词作得比诗好:
金明池·寒柳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迷离,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舫,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春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郁达夫先生说柳如是的诗词堪称“秦淮八艳”之首,当非虚言。国学大师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说自己亦有“瞠目结舌”之感,陈先生尤其喜欢上面这首《金明池·寒柳》。笔者还很喜欢她这一首词:
踏莎行·寄书
花痕月片,愁头恨尾,临书已是无多泪,写成忽被巧风吹,巧风吹碎人儿意。
半帘灯焰,还如梦里,消魂照个人来矣,开时须索十分思,缘他小梦难寻你。
这首词不少句子全系口语,结构精巧,颇有易安风味,实在不错。柳如是还有《梦江南》十首,也写得很好。钱老头虽称为“文坛领袖”,当时的作协主席,也没有见他做过这样好的词。柳如是还有《男洛神赋》这样古灵精怪的东东,很是好玩,这也反映出她的思路之新颖。
柳如是的字写得相当好,她喜欢当时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字画,就临摹多年,以致能以假乱真。她的画也很出色,虽然流传下来的比较少,但是故宫博物院藏有她的《月堤烟柳图》。此图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算来正是刚和钱谦益结婚不久,图上有钱谦益写的跋:“寒食日偕河东君至山庄,于时细柳笼烟,小桃初放,月堤景物殊有意趣,河东君顾而乐之,遂索纸笔坐花信楼中图此寄兴。”
据说故宫藏品定级是很严格的,一般元代前的不论好坏,一律一级,元代后则分为一、二、三级。现藏的女性画家的作品故宫有300多件,但一级品只有管道升的《墨竹图》和柳如是的这个《月堤烟柳图》。由此可见,柳如是在绘画上的成就之高了。
总体来看,柳如是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子,不拘名教礼法,心高气傲,却又将民族大义看得极重。相比之下,钱谦益等文坛领袖、知识精英们到了国难之时,却变成一付奴才脸,竟不如曾身为妓女的柳如是有几分傲骨。这正是人们所叹息,所感慨的,可能也是陈寅恪先生倾晚年之力研究柳如是的原因吧。
陈先生曾为柳如是写过一首诗,就以此作结吧:
高楼冥想独徘徊,歌哭无端纸一堆。天壤久销奇女气,江关谁省暮年哀。
残编点滴残山泪,绝命从容绝代才。留得秋潭仙侣曲,人间遗恨终难裁。
湘江竹上痕无限——端生重续《再生缘》
聊将彩笔写良缘
明清两代,由于时代离我们今天比较近,而且刻板印刷也逐渐普及,所以有诗文著作流传的才女相当多。像明末的叶小鸾、黄媛介、方维仪、李因等等,都是颇有几分名气的才女。清朝单说袁枚收的随园女弟子如席佩兰、孙云凤、孙云鹤、廖云锦这类的就数不胜数。
那天,有朋友得知我正在写才女,就问“可写了女状元孟丽君吗?”呵呵,孟丽君如果真有其人,自是千古罕见的超级“才女”,但可惜她是文艺创作中虚构的人物。本书既不戏说,更不写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不过他这一问倒提醒了我,记起了孟丽君故事的作者——才女陈端生。很令人遗憾的是,有好多人对于孟丽君这个小说戏剧中的才女耳熟能详,但是对于真正的才女——作者陈端生却十分陌生。
陈端生(1751-1796年),杭州人,是当时名人陈句山(1701-1771)的长孙女。她除了《再生缘》之外,还著有《绘影阁诗集》,可惜失传。她的妹妹陈长生也是才女,是袁枚所称赏的女弟子之一。
孟丽君这一形象就来源于她所创作的长篇弹词小说《再生缘》。《再生缘》的原本由于是弹词这一形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普及。但是《再生缘》在文学上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曾有人称之为“南缘北梦”,是说南方以《再生缘》最佳(陈端生为杭州人),北方以《红楼梦》为首。而且《再生缘》在思想上也很有值得称道之处,在那个女性受到压制的时代,孟丽君这种艺术形象有很宝贵的思想价值。不过可惜的是,和《红楼梦》一样,《再生缘》也是一本没有完成的作品,其中原因我们后面会说到。
上一篇说过,陈寅恪先生晚年曾倾十多年精力,专门写了《柳如是别传》一书。陈先生晚年,也对《再生缘》十分重视和关爱,写了近80页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对前后两茬作者的生平勾沉索隐,使我们对陈才女的生平和经历清楚了不少。
陈端生母亲汪氏是曾任云南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女子,对陈端生的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陈端生将《再生缘》故事的起点放在云南,这应该是受她母亲的影响吧。也许她小时候,母亲就给她讲云南的故事,所以她的头脑中云南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陈端生只有一个妹妹相伴,她写《再生缘》的初衷,就是给母亲和妹妹两个人看的。根本没有想到出版赚稿费,也没有想到流传千古什么的。
陈才女的《再生缘》,写法比较独特,凡在每一卷的开始和结尾,陈才女都写出了自己的身边情况和时令物候,因而明确地保留下了作者写作的年月。这种特点,倒近似我们在网上的博客日志,给我们研究她的创作历程带来不少方便。
《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陈端生十八、九岁时写的,那时她还在闺中当姑娘家。动笔之时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秋天: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这是《再生缘》开篇所述,说明了写作的季节,写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五(农历,下同),完成了前三卷。那时她才满十八岁,写作地点是在北京的外廊营(据说位于现在北京大栅栏地区的中西部)。
第二年二月初七日又开始写,写到五月二十七日,又在北京完成了四、五、六、七、八共五卷。据说一卷大约有四万多字,五卷就二十万字之多,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写了这么多,速度相当惊人。要知道那时候,都是用毛笔写,要砚墨,写起来也比较麻烦,这个速度是令人惊叹的,可想陈端生的勤奋。
陈端生的创作没有丝毫的功利思想,虽然写得很辛苦,但她觉得却乐在其中,陈端生写道:
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隔墙红杏飞晴雪,
映榻高槐覆晚烟。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
不久,她父亲陈玉敦由北京去山东,赴登州(蓬莱)同知任,她跟随着到了登州。我们知道蓬莱那个地方有蓬莱阁,风光很优美,陈端生也很兴奋,描述道:
地临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空中楼阁千层现,岛外帆樯数点悬。
在蓬莱的这段时间内,陈端生没有沉溺于好山好水好风光,反而写得更快,写到快过新年时又完成了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六卷。那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1770),她年满十九岁。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初头,她又继续写,写了两个月的光景,又完成了十五、十六共两卷。十六卷合共六十万字左右,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只写了一年半光景,陈端生可谓下笔神速。但到这时她的母亲却生了病,到此年秋初就去世了。
母亲的去世对陈端生来说打击很大,母亲是她的读者,她的《再生缘》本来就是写给她的母亲看的,如今她的母亲走了,她一度也丧失了写作的兴趣。
半轮破镜镜难圆
陈端生二十三岁时嫁给范菼为妻。范菼是陈端生的祖父好友范璨之子,浙江秀水人,与陈端生母亲是同乡。当时范菼是诸生,尚未中举。但范菼的父亲范璨是雍正年间的进士,曾任湖北巡抚、安徽巡抚、资政大夫、工部侍郎等高官。所以也不是穷人,陈端生到范家,也不会太受穷。
陈端生婚后的生活还算是可以的,她如此描述婚后的生活:
幸赖翁姑怜弱质,更忻夫婿是儒冠。挑灯伴读茶汤废,
刻烛催诗笑语联。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
应该说还是幸福和美的。陈端生不久便生了一个女孩,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但从现在的记载中无从得知是男是女。不过这时候她的创作却几乎停顿,一个可能是母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