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孝庄秘史 >

第114章

孝庄秘史-第114章

小说: 孝庄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茉尔笑道:还有呢!皇太后一吃香粳米粥,就想起你做的炒豆腐松,只是不敢委屈你,让你再下一回厨房……    
      董鄂妃道:这算什么!只要皇太后不嫌弃,要我天天下厨房,我都乐意!    
      苏茉尔笑道:只怕皇上老见不着你,他可不乐意了!    
      春雨与小唐都笑起来,董鄂妃抚着腕上的镯子,眼眶逐渐红了。    
    


第十六卷重提多儿衮

      苏茉尔劝道:皇贵妃别伤心。总之一句话,日久见人心!唉!三十年的宫中生涯,什么奇奇怪怪的事儿我没见过!皇贵妃的性情,跟皇太后一定合得来。只是,碍着蒙古,皇太后面儿上对您也只能淡淡的。这点,您要体谅她的难处。    
      董鄂妃忙道:这是自然!我只盼着为皇上分劳,帮着皇上尽孝,丝毫不求什么!皇太后有难处,也千万用不着顾虑我!    
      苏茉尔欣慰地点点头,拍拍董鄂妃的手。    
      小唐凑趣道:皇贵妃,依奴才看啊,您就快要熬出头喽!    
      苏茉尔拉着董鄂妃的手,两人相视一笑。    
      慈宁宫里,顺治跪下道:宛如怕惹人注目,不敢当面向皇额娘谢赏。儿子代替宛如,多谢皇额娘这份意义深长的礼物。    
      顺治诚心诚意地磕个头。    
      大玉儿道:宛如是个好孩子,懂得体谅我的心。    
      顺治赔笑道:皇额娘言下之意,是儿子不懂体谅母亲了。儿子绝无此意,顶多就是“一时糊涂”……    
      大玉儿道:你也不是“一时糊涂”,你对额娘的积怨,只怕很多年了。    
      顺治一怔道:儿子不敢。    
      大玉儿想了想,欲言又止,但仍开口道:额娘呢,也有深沉的积郁,今天既然开了头,就拦不住也不想拦了。儿啊,你恨多尔衮,殊不知,多尔衮却有更多理由可以恨你!    
      顺治摇头道:儿子不明白。    
      大玉儿道:你如今什么都有,爱你护你的额娘,南面独尊的皇位,倾心相恋的爱妃。你试想想,如果有人一时间把这三样都夺走,你恨他不恨?    
      顺治断然道:那自然是恨之入骨。    
      大玉儿道:一时间这三样都被夺走,这……就是多尔衮的遭遇。    
      顺治道:是谁夺了他的额娘、皇位跟爱妻?难道……是阿玛?    
      大玉儿道:你阿玛是个皇帝,皇帝眼中的是非对错,跟一般人的想法是不同的。这些事对他来说,当时都是理所当然必须要做的。可是多尔衮的怨恨注定是刻骨铭心,再也难以弥补了。他太有理由可以恨你,可他是怎么待你的?    
      大玉儿逐渐激动起来,感慨道:当年生你的时候,要不是他不顾一切派人救我,咱们母子俩哪里还有命在!他力保你登上皇位,他拼性命打下江山,他忧劳国事平定四海,不管他是为了谁,终究得益的人不是你吗?你能以弱冠之龄坐享太平天下,最该感谢的人是谁呢?想到这里,我忍不住要为他说句公道话。儿子,多尔衮纵有千般不是,但他始终没有真的当皇帝,就算是对得起你了!    
      顺治微微低头,默然不语。    
      大玉儿接着道:当然,你可以说,你根本不想当这皇帝。但谁能选择自己的命运?可能的话,我还不愿意做人呢!再好比多尔衮,他又何尝有过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呢?    
      顺治沉默半晌,方道:其实,讲良心话,自从儿子亲政以来,深觉责任重大、政务繁难,有时候……也不免佩服摄政王的智能与魄力。    
      大玉儿悲叹道:可是,瞧瞧多尔衮的下场,削爵没产,甚至开革宗室,不承认他是爱新觉罗的一员,但爱新觉罗能有今天,他不是最大的功臣吗?而你,一丝故情也不念,一个恩典也不给,做得未免太过太狠了。一位薄情寡恩的皇帝,会有哪个臣子乐意为他卖命?    
      顺治内疚地道:是,儿子明白了。皇额娘,儿子有个想法,不如……我下道诏旨,酌情开恩,给十四叔一个平反吧!    
      大玉儿摇头道:不行!    
      顺治忙问:为什么?    
      大玉儿道:刚稳下来的局面,再去突然改变,等于是自个儿搅浑这池水。况且……唉,就算平反得了身后虚名,我跟他……这一世的冤屈,是永远平反不了了。    
      顺治道:儿子惭愧。    
      大玉儿道:孩子,你年纪轻,你需要懂、却还没懂的事儿,太多了!最先该懂的,就是人情世故;要是不懂人情世故,你连人都做不好,还怎么做皇帝?    
      顺治一副真心愧悔的表情。    
      岁月匆匆,一晃数年过去了。    
      乾清宫内,顺治高坐御案后,显得自信而威严。    
      顺治道:有人进呈给朕一首诗,叫做“煮粥行”。朕念其中几句,众卿听听。    
      顺治拿起诗稿,用沉痛的语调念道:“去年人壮今年老,去年人众今年少。爷娘饿死葬荒郊,妻儿卖去辽阳道。小人原有数亩田,前岁尽被豪强圈。身与庄头为客作,里长尚索人丁钱。商量欲向异乡投,携男抱女充车牛。纵然跋涉经千里,恐是逃人不肯收。”    
      顺治放下诗稿,扫视众亲贵大臣道:朕读后,心中万分沉痛。百姓有苦难,即是朕及朝廷之过。众卿理应亟思改革之法,以解百姓于水火之中。    
      济度越众而出,不悦地道:皇上!这首反诗是谁写的?竟敢非议咱们的“圈地法”、“逃人法”,真该快点儿抓出来,杀头正法!    
      顺治道:简郡王,对朝廷来说,这首诗不是在“非议”,而是在“忠谏”。“圈地法”、“逃人法”,都是入关之初的弊政,带给百姓深重的灾难与恐惧。朕早就想……    
      济度打断道:皇上!“圈地”是祖宗的规矩,有些愚蠢百姓不肯服从,携家逃亡,这才有了“逃人法”,严加制止。奴才看不出,这有什么错!    
      顺治捺住性子道:简郡王,如果你是个老百姓,辛苦种着几亩田,一家大小足可温饱。突然一个晴天霹雳,整个村子都被纳入圈地,占了你的田,还强迫你投充为奴;你不愿意,想要逃,可是万一被发现,连收留你的人都得连坐被杀。请问简郡王,如果你是老百姓,心里苦不苦?怨不怨?    
      济度道:奴才不管这么多,只知道祖宗成法不可废!八旗亲贵将士必得安置……    
      顺治打断道:祖宗在天有灵,必然希望看见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一定也会赞成朕的想法。    
      济度道:皇上就这么肯定?奴才的阿玛在跟着太祖太宗东征西讨、沙场血战的时候,皇上还不知道在哪儿哪!    
      顺治终于按捺不住,勃然变色。    
      洪承畴好心低声劝济度道:简郡王少说两句吧!这不是跟皇上抬起杠了?不如就事论事……    
      济度愤怒地打断道:洪承畴!你少嗦!皇上就是被你们这些南蛮子带坏的!    
      顺治怒道:够了!朕一向用人惟才,无分满汉,此大清天下将得以长治久安之根本。你却出言不逊,大违朕之本意,朕问你该当何罪!    
      洪承畴道:请皇上息怒,简郡王不过是一时口快,并无别意。    
      顺治见济度、众亲贵皆不服之色,便勉强按捺情绪,冷冷道:简郡王,你阿玛郑亲王对大清朝劳苦功高,看在他去世不久的份上,朕姑且恕你这回,从轻发落,罚俸一年,以为警惕!〖KH*3/4〗    
      众亲贵大臣鱼贯而出。亲贵甲乙伴着一脸悻然之色的济度。    
      一亲贵道:王爷,回头咱们好好儿喝一杯,给您道恼、消消气。    
      济度道:哼!这口气我咽不下!才亲政几年,就把祖宗的规矩、八旗的功劳都给忘了!他也不想想,如今各处还有不少反叛的势力,要打仗,靠谁?不靠咱们八旗劲旅,莫非靠那些舞文弄墨的南蛮子!    
      另一亲贵道:说得是啊!皇上老爱跟那些汉人学士在一块儿,开口子曰闭口子曰,沾染了南蛮子的习气,唉!祖宗要是看见,也得痛心疾首啊!    
      一亲贵叹道:汉人学士也就罢了,宫里头还有半个小南蛮子日夜陪着皇上。长久下去,这影响怎么得了!    
      济度道:哼!我可不能眼睁睁瞧着!总有一天,要那些南蛮子知道厉害!说完,他悻悻然疾速离去。    
    


第十六卷喜脉

     慈宁宫里,董鄂妃将一匹天青色的厚纱拿给大玉儿看,说道:奴才上回听见皇太后说,看腻了那些七彩缤纷的绣件。奴才想了想,特地上内务府去找,果然找到一匹前年江宁织造进贡的霞影纱,您瞧,雨过天晴的颜色,厚实透气,做帐子正好。奴才想,只绣上松竹梅这岁寒三友,反显得素净幽雅。不知道皇太后喜不喜欢?    
      大玉儿道:喜欢得很。对了,我记得……只不过是偶然提了一句,怎么,你就记住了?还花了这么多心思去想去找,办得正合我意!你这孩子啊!是不是有玲珑七窍心?    
      董鄂妃道:奴才只怕做得不够细心、不够好。    
      大玉儿道:唉!凭良心说,你侍奉我,比皇帝还要殷勤周到。    
      董鄂妃道:这都是奴才本分当为的!    
      苏茉尔进来喜道:皇太后!三阿哥回宫了!    
      大玉儿惊喜道:真的?人呢?快带来我瞧瞧!    
      佟妃携着约五岁的小玄烨进来,玄烨欢喜地奔向大玉儿道:皇阿奶!我好想你啊!    
      大玉儿紧搂住小玄烨,怜爱地道:皇阿奶也好想你啊!可是小玄烨要避痘,得住在外头,如今“见喜”过就好了!来,皇阿奶瞧瞧,两年不见,大了许多啊!    
      佟妃道:奴才给皇太后、皇贵妃请安。    
      大玉儿问道:这回三阿哥“见喜”,很顺利吧?    
      佟妃禀道:回皇太后的话,很顺利。两位嬷嬷照料得十分用心。    
      大玉儿感叹道:唉!祖宗保佑啊!    
      小玄烨天真可爱地道:皇阿奶!您瞧,我脸上多了几个小白点儿!    
      大玉儿道:傻孩子,这就算幸运的啦!    
      苏茉尔道:脸上多了几个小白点儿,还更显得俏皮呢!    
      众人都笑了。    
      玄烨道:皇阿奶!我可以住在宫里,不再跟您分开了吗?    
      大玉儿笑道:当然!不分开了!    
      董鄂妃道:看得出来,三阿哥是真的跟皇太后亲呢!    
      大玉儿道:佟妃啊,老实巴交,也不太说话,怪可怜见儿的,生了个阿哥,却是这么机灵,真逗人爱!    
      董鄂妃走向佟妃,握住她的手,诚挚地笑道:佟妃妹妹虽不太说话,可是天性淳厚、与世无争,将来是福泽无穷呢!恭喜妹妹!三阿哥见过喜,你一颗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    
      佟妃道:多谢皇贵妃,没忘记三阿哥,时常给他送去吃的、玩的、穿的……    
      董鄂妃道:这有什么好谢的!我只不过怕内务府他们事儿多,想不周全。阿哥为了避痘,住在外头,看不到爹娘,已经够让人心疼了!怎么能让他受委屈!    
      大玉儿、苏茉尔对望一眼,看着董鄂妃,心下暗自赞许。    
      坤宁宫里,娜木钟和淑妃正在闲谈。    
      淑妃道:皇后,外头有人在说,皇上为什么还不立太子啊?    
      娜木钟道:阿哥们都还小嘛!而且……哼!哪一个也不够资格!    
      淑妃道:皇上会不会是在等……    
      娜木钟问道:等什么?    
      淑妃道:等那狐媚子生下阿哥啊!    
      娜木钟变色道:她是半个南蛮子,她的儿子,更不够资格!    
      淑妃道:皇上硬要抬举,谁能说句“不够资格”?如今她连皇太后都巴结上了,宫里的大小事情,皇太后都跟她商量,简直一天都离不了她!    
      娜木钟恨恨地道:狐媚子就是狐媚子!哼,想跟我比肩,当上皇太后?做梦!    
      乾清宫里,深夜,顺治批阅着奏折,董鄂妃亲侍案旁,一会儿研墨,一会儿奉茶。    
      顺治看得有点儿心烦,将一份奏折翻开,草草一阅,正要批,董鄂妃道:这份折子难道不重要?皇上这么轻易就处置了?    
      顺治漫不经心地道:不用看了,还不是老套!    
      董鄂妃劝道:纵然是过去的成法,皇上是不是也该仔细看看,说不定能想出有什么应兴应革的事项呢!万一疏忽了,那可怎么好?祖宗的基业,都系于皇上一身,我晓得皇上辛苦,可是……顺治笑道:好好好,说你不过,我再仔细看看!其实,我只是看你这么累了,还要硬撑着陪我,实在不忍心,所以只想快点儿批完。    
      董鄂妃道:我不累!一点儿也不累!    
      顺治道:怎么不累!光是成天在慈宁宫伺候,就够累了!    
      董鄂妃道:再累也是欢喜的。如今皇太后疼我,就跟疼女儿一样……    
      顺治道:瞧你瘦的!这样疼法,真是不疼也罢!    
      董鄂妃笑道:皇太后不理我,您生气;皇太后疼我,您又这样说。皇上也太难伺候了!    
      顺治道:哼!还有人比我更难伺候呢!    
      董鄂妃道:谁啊?    
      顺治道:那些亲贵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对我毫无敬畏之心。每当我捺着性子,想跟他们解释我的治国理念,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可是,只要一旦减损了他们的既得利益,马上就翻脸,搬出“祖宗成法”来压人!唉!真是不可理喻!脾气再好的人,也会被他们气坏!    
      董鄂妃道:皇太后常说:“事缓则圆”。皇上,有些事儿,硬是急不得。    
      顺治道:可是,我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心里怎么能不急!    
      董鄂妃道:我明白!不过还是请皇上三思而行,不要操之过急。    
      顺治道:想操之过急,怕也没这力气。你瞧,大大小小的事,臣下一道奏章,写得容易;送到我面前,就简直堆积如山!    
      董鄂妃道:只要皇上不嫌我嗦,我就陪皇上批这堆积如山的奏章。    
      顺治戏谑道:你哪是陪我!分明是当“监察御史”,怕我偷懒!    
      董鄂妃微微一笑。顺治怜爱地抚着她的脸道:唉!人人都说,皇贵妃是“三千宠爱在一身”,谁知道你的苦呢?天天熬着寒夜,陪我批奏章。你啊,被人嫉妒得可真冤枉!    
      董鄂妃摇摇头,与顺治相视微笑,默契于心。    
      小唐守在承乾宫寝殿外,顺治匆匆跑来,微喘气道:怎么回事儿?太医怎么说?    
      小唐道:回万岁爷的话,这会儿太医在诊脉,还不晓得呢!奴才听春雨说,一大早,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