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类历史 >

第14章

帝国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类历史-第14章

小说: 帝国的正午--隋唐五代的另类历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其〃反形未具〃;仍下诏处斩;籍没其家。侯君集地下有如;知道张亮这老哥们也到地下与自己相聚;可能会为之一笑。(事见侯君集事传)
  摧凶克敌恃宠矜功——陈公侯君集
  看见侯君集三字;总想起少年时代听单平芳评书《隋唐演义》中那个瘦小枯干、行事如水浒中鼓上蚤时迁一样的偷儿。成年后细读《唐史》
;发觉此公和演义中人大不相似。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史载:〃性骄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可见;是个二吊子弓马玩家;但肯定机谋方面有过人之处。
在李世民秦王府中;侯君集极受信任;数从征伐;累军功封全椒县子。玄武门之变;侯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后;立封潞国公;赐邑千户;拜右卫大
将军。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李靖伐吐谷浑;侯君集与任城王李道宗为副手。一路上侯君集进献不少奇计;都为李靖采纳;大破敌军于库山;又与王爷李道宗自为一军;从
南路挺进;历破逻真谷;逾汉哭山(估计是当地人起的名字;从前汉军肯定于此战死不少);经途二千余里;盛夏降霜;山多积雪;连途转战;过星宿
川;一路上数次与敌大战;每战必胜;获牛马无算;斩获颇丰。他帅兵士一直行军;直到北望积玉山;观黄河源头;然后凯旋;与李靖一军会于大非川;
平定吐谷浑。
  贞观十一年;改封陈国公。转年;拜吏部尚书。侯君集行伍出身;入秦王府后才开始读书;聪颖异常;竟能典选举;定考课;出将为将;入则参政;
为时人所叹美。
  侯君集一生最光辉的事迹;当属他独担重任;率唐军平灭高昌的壮举。
  高昌;就是汉朝时候的车师。距长安以西四千三百里(从唐书);有三十一城;先都交河;后移至高昌;是西域大国;胜兵万人;土壤肥沃;麦果
丰饶;以葡萄酒知名。隋朝时;朝廷封其王鞠伯雅为车师大守;弁国公。唐高祖武德三年;伯雅死;其子鞠文泰嗣位;遣使告哀;高祖派使臣前去祭吊;
正式承认了其藩贡国地位。
  鞠文泰开始还很〃孝敬〃;经常贡献奇珍异兽白玉盘什么的;又上贡一对大狼狗;能曳马衔烛。贞观四年;鞠文泰还亲身入朝;回去时获赏赐甚厚
;大打秋风而回;其妻还被赐姓李;封常乐公主。
  按理说鞠文泰亲朝天子;又获巨赏;应该安心臣服才是。但此人在朝贡时经过唐朝西边久经战争之地;见人民稀少;城邑空虚;就心中升起轻唐
之念。渐渐地;鞠文泰把西域诸国经过高昌前往唐朝的商人和贡使都扣押起来;又暗中和突厥人勾结;攻打唐朝另外的西域属国伊吾。不久;竟胆大
妄为;和突厥连兵进攻唐朝另一属国焉耆;拔克三城;尽掳男女而去。焉耆王上表告状;太宗大怒;说:〃高昌数年无状;没有尽藩臣之礼;其国中模
仿我大唐;设置官号;今年岁首;万国来朝;文泰独不至。高昌还不断拘押西域来使;离间邻好;所谓恶而不诛;何以劝善!〃
  贞观十四年;太宗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等人将突厥等西域归附军数万人征讨。
  当时;唐朝众大臣都以为行经沙漠;用兵万里;恐难取胜;而经高昌界处绝域;得之难守;不如不伐。太宗坚执不从;侯君集身受皇命;浩荡而来。
  鞠文泰做梦也想不到唐朝会真的出兵;他常对左右讲:〃我先前去唐朝贡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假使唐兵攻伐;军队人数多;路上不能有足
够的军需供给;如果兵发三万以下;我高昌力能制之。加之沙漠艰险;唐军即使能来也疲惫至极;我以逸待劳;不用忧虑啊。〃等到听说唐军已到达
碛口;这位西域名王一下子惶骇无计;未见唐兵;竟活活吓死。其子鞠智盛嗣立。
  侯君集率军至柳谷;侦察兵报告说鞠文泰这几天就要下葬;其时高昌国人毕集。诸将要求趁发丧时起兵突袭。侯君集独表异议:〃天子以高昌骄
慢无礼;使吾辈恭行天罚。如果我们趁人发丧时偷袭;非问罪大国之师所为!〃于是全军整装;鼓行而进;类似拿破仑战场上那种双方光明正大的进
击。
  高昌大兵汇集于田地城;城坚墙厚。高昌人起初还有斗志;固城自守。侯君集军队携带了威力巨大的撞城车和抛石机;巨石飞空;尖车推城;很
快就一攻而入;俘获男女七千多口。接着;大军前行;直逼都城高昌。
  鞠智盛无奈;来信乞怜;表示〃有罪于天子者乃先王;今已无罚丧身;我本无罪;望候尚书哀怜。〃侯君集回书:〃如能悔过;应束手投降!〃鞠智盛
还不肯出降;侯君集命人填其城壕;又大发抛石机;并树十丈高楼;于楼顶指挥抛石机落点;巨石纷下;高昌守兵顿成肉泥。早先答应和高昌里外为
援的西突阙兵;到此时还影都没有;他们自已的部落西逃千余里;哪还顾得上邻家。 计穷之下;鞠智盛出城门出降。侯君集马上分派兵马;接连攻灭
其余城池;平灭高昌;带着俘虏的高昌国王及将士、刻石勒功而还。此次远征;下高昌三郡、五县、二十二城;得人口三万七千七百户;马四千三百
;其国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非常值得人玩味的是;侯君集军到之前高昌国内有童谣流唱:〃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
手自消灭。〃鞠文泰当时让人搜捕初唱者;最终也未抓获;不知是何为所为。唐太宗以高昌故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留遣兵马镇守。
  虽立此平国大功;侯君集仍不免犯下前辈平灭西域将领的过错——私取宝物。他属下战胜的将士得悉总管大拿高昌宝物;也纷纷效仿;竞相来
盗窃。侯君集上梁不正;也不敢阻挡;怕他们把自己也连带告出来;以致于高昌一国宝物被掠一空。
  大军回京;御史们早把弹劾奏章报上;功劳再大;赏罚应分;迎接侯君集的不是红地毯和凯旋乐曲;而是国家大狱。
  还是中书侍郎岑文本有远见;认为功臣大将不能轻加屈辱;上书列举汉朝李广利、陈汤、晋朝王浚以及隋朝韩擒虎等大将事迹;并以黄石公
兵法内容作为补充——〃《军势》一书中讲;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希望太宗
以帝王之德;含弘为美;弃人之短;收人之长;使侯君集能悔过报效。〃奏上;太宗很觉有理;下诏把侯君集放出。
  侯君集立此殊勋;回京就被关进大狱;虽然日后放出;仍然终日怏怏不快。
  贞观十七年;多年一起共事的老哥们张亮出任洛州地方官;与侯君集道别;侯君集乘机激怒他说:〃怎么;被排挤出京城了?〃张亮不乐;答道:〃
当然是你背后排挤我;还能怨别人吗?〃
  侯君集闻言;激起心中积恨:〃我功平一国;回来就被天子谴怒;哪还有机会背后挤兑你!这种日子我过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吗?我和你一起反了
吧!〃
  张亮为人外忠内诈;一转身就把侯君集的话密告太宗。李世民毕竟大度君王;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我唐朝功臣;刚才的话只有你和他两
个人知道;如果审验成狱;你们都不会承认有谋反之语。〃太宗就把此事压下;对待侯君集如初;不久命人图侯君集等二十四人像于凌烟阁。
  当时;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怕被父亲废掉;暗中准备谋反。知道侯君集心怀怨望;太子就通过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当时为东宫属官)与他
牵线;两人数次密谋。侯君集深知李承乾气量劣弱不能成大事;但仍想借机旁图;就答应一起干;举手对这位太子说:〃此好手;当为殿下用之!〃
  虽如此;毕竟谋反事大;侯君集常常夜中惊醒;一醒就再也睡不着觉;四转叹息。他的妻子很奇怪;劝他说:〃您是国家大臣;怎么会这样?如有辜
负国家之事;还是自首的好;肯定能保全性命。〃侯君集也不应声。
  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供出侯君集。他那作为牵线人的女婿贺兰楚石为了活命;又诣阙上告岳父谋反的实情。对这么一个共事几十年的
老功臣;太宗亲自审问;说:〃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自己亲自问你案情。〃侯君集最初还狡辩;但太子、贺兰楚石等人证及书信等等物证俱在;最终
辞穷服罪。
  太宗临朝;对百官讲;侯君集于国家未安之时有大功;我想活其一命。但谋反是封建社会不可饶恕的大罪;群臣争进;都讲:〃君集之罪;天地所
不容;必诛之以明大法。〃
  无奈;太宗又回到私室;对跪伏于地的侯君集讲:〃与公永别了;从今而后;以君之故;我不忍复上凌烟阁!〃言毕;皇帝唏嘘泣下;痛哭不止。君集
也自投于地;泣不能起。
  读各类唐朝史书;此情此景;均可感觉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处;透过千年烟云;仍可想见李世民身为帝王之尊;当其时也;肯定没有一丝矫饰
做作;他一定是回忆起这位勋臣与他自己年青时代的豪情友谊;想起连骑冲杀;攻城掠城的浴血艰难;加之故人病死、被杀无数;至此廖廖;不能不
凄然伤情。
  按刑法;侯君集被斩于四达通衢。这位大将临刑之时;容色不改;对监刑将军说:〃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为唐家大将破灭二国
(高昌国以及与李靖一起灭的吐谷浑);还是有微功可陈。为我对陛下讲一声;留下我一个儿子活着以守祭祀。〃(谋反应诛满门)监斩官驰奏;特
诏原其妻及一子;徒于岭南。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张公瑾
  张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高祖李渊建唐;张公瑾投归;后为尉迟敬德等人荐于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门之变前;
李世民让占卜的人烧龟甲卜吉凶;张公瑾恰巧从外而入;拿起龟甲扔在地上;进言道:〃凡行卜签;是以决嫌疑;定犹豫;现在应该举事不疑;用得着
卜卦吗?如果卜不吉;势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细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张公瑾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门之外;成为李世
民日后登基的关键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其党羽进攻玄武门;张公瑾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
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礼及当时风俗;辰日不能哭泣);谥
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骁勇虎臣义气将军——卢公程知节(程咬金)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两句俗谚;中国人耳熟能详。估计提起程知节;除研究历史的学者以外;肯定会出现许多茫茫然的
脸;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位程知节是谁。所以;通俗演义小说的民间力量;可以把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涂改(或美化或丑化)得与本来全非。 程知节
;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他年青时就骁勇异常;善于马上击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乱之中;程咬金聚数百徒众;捍卫乡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
为内军骠骑。当时李密简选八千名勇敢异于常人的兵士;以四骠骑统领;号为内军;程咬金即四骠骑之一。李密常对人讲;〃此八千人可当百万军〃。
  李密与王世充交战时;程咬金领内马军与李密在北邙山指挥。王世充率众猛攻单雄信统领的外马军(单雄信也是隋唐之际大名鼎鼎的好汉)
;李密见状就命程咬金与裴行俨前去支援。裴行俨也是勇猛骑将;先行冲阵;行到中间被流矢所中;滚落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骑先行;击杀敌人
;王世充那些争前想斩大将人头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马把受重伤的裴行俨抱上马;两个人骑一匹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骑兵追击;由于马上
还有裴行俨这名伤员;程咬金的动作不如平时灵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计不是胸部等致命处);这位大英雄牙关紧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断;
顺手一带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斩其头;后面追骑大骇;谁都不敢再近前;最终两个人平安归营。(裴行俨就是《隋唐演义》中第三条好汉
裴元庆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战;号〃万人敌〃;降于王世充后;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杀。)
  李密与王世充大小近百战;胜多败少;但洛水之战大败;败投李渊。程咬金、单雄信、秦叔宝等人不得已;归于王世充。
  这位隋炀帝宠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枭雄对这几位大将〃接遇甚厚〃;很希望他们帮助自己扫平天下。相处没多久;程咬金就对秦叔宝说:〃王世
充器量浅狭;平时胡乱妄语;喜欢诅咒发誓;迷信神怪;简直就是个跳大神的老娘们儿;根本不是拨乱济世之主!〃(此外;据笔者估计;王世充是胡
人后代;长相很想李金斗;没有人君之貌;也是众将不附的原因之一吧)
  不久;王世充与李世民战于九曲;程咬金等人列于战阵;忽然与秦叔宝等人拨转马头;面向王世充说:〃蒙您接待;极欲报恩。但您性多猜疑;身
边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边久留;今谨奉辞!〃言毕;与左右数十人跃马而奔唐军。王世充身后数万兵马;但因惧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睁睁望
着他们离去;无一人敢蹑追其后。
  归唐后;程咬金〃每阵先登〃;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军功封宿国公。
  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为了剪除秦王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咬金外调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咬金对李世民以言相激:〃大王
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请大王您也速下决心!〃
  玄武门之变后;升为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年间;改封卢国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终的忠臣之一。
  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程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击其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十二月;程咬金引军至鹰娑川
;遇突厥强兵四万骑;其前军总管苏定方师五百骑驰迎冲击;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一千五百多人;缴获的战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胜计
。副大总管王文度非常忌妒苏定方的大功;对程咬金说:〃现在虽说是获胜;但官军也有死伤;千万不要急追敌寇;应自结方阵;慢慢谨慎前行;遇敌
则战;万全之策。〃更出格的是;王文度还对人讲皇上有密旨给他自己;让程咬金及全军归他指挥;并下令军队不许深入追敌。可怜远道万里的唐军
士卒终日骑行马上;严冬朔风;身被重甲缓缓而行;粮草不继;人马相继冻病而死。
  苏定方劝程咬金:〃我们出师目的是为了歼敌;现在反而坐困自守;敌来必败;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为大将;怎么可能又密诏副手发号
施令;其中肯定有诈。请下令把王文度抓起来;飞表上奏皇上弄个清楚。〃英雄老矣;此时程咬金全无青壮年时代的锐气;摇头不从。
  唐军至恒笃城;有胡人数千归降。王文度说:〃这些人等我们离开;肯定又会反叛;不如全部杀掉;还能得大笔资财。〃
  苏定方切谏:〃这样干我们自己倒成贼了;怎能称得上是为国伐叛!〃
  程咬金默许王文度。几千胡人被杀得干净;王文度〃分其财;独定方不受〃;史书虽未明讲程大将军也贪财宝;但〃独定方不受〃;已表明程老自己
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儿。(不知苏定方得罪谁了;在《隋唐演义》中;这么以为雄威的大将军竟成为一个奸臣角色)
  回师以后;事情败露;王文度因矫诏当死;特除名免职。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大英雄晚节不保;杀降利财;贪生怕死;令
人遗憾。虽然不久又怕朝廷起用为刺史;毕竟气短;程咬金上表退休。
  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终于家。赠骠骑大将军;赔葬昭陵。其后代下场都不错;次子尚公主;几个儿孙都为金吾将军这样的高
级禁卫军将领。
  德行淳备良谏纯臣——永兴公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与其兄虞世基均为陈朝知名才俊。隋灭陈后;与兄被征入长安;时之比之为〃二陆〃(陆机、陆云)。虞世南的哥
哥、隋朝内史侍朗虞世基;却是隋炀帝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