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蒋子龙短篇集 作者:蒋子龙 >

第7章

蒋子龙短篇集 作者:蒋子龙-第7章

小说: 蒋子龙短篇集 作者:蒋子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平均数,正是通过这个平均数可以看到许多问题,想到许多问题。每个生命都是普通的,有些基本需求是不能不维持的。普通生命想度过一个不普通的一生,或者是消闲一生,该在哪儿节省,该在哪儿下力量,看着这个调查表便会了然于胸。

  不要指望时间是公正的。时间对珍借它的人和不珍惜它的人是不公正的,时间对自由人和监狱的犯人也无公正可言。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

  时间对青年人和老年人也从来没有公正过。人对时间的感觉取决于生命的长度,生命的长度是分母,时间是分子,年纪越大,时间的值越小,如「白驹过隙」。年纪越轻,时间的值就越大,「来日方长」。

  时间,你以为它有多宽厚,它就有多宽厚,无论你怎样糟踏它,它都不会吭声,不会生气。

  时间,你认为它有多狡诈,它就有多狡诈,把你变苍老的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蹉跎一生,最终后悔不迭的是你。

  时间,你认为它有多忠诚,它就有多忠诚,它成全了你的雄心,你的意志。

  有什么样的生命,就有什么样的时间。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时间观念,就会占有什么样的时间。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证实时间与空间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任何脱离空间的时间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人如果能超光速旅行就会发生时间倒流,回到过去。

  倘若有一天人类能徵服时间了,生命真正成了时间的主人,世界将是什么样子呢?



书的征服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所以,书是人类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禁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房子里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书虫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它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它征服。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一一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谈“信”

  谁没有写过信?谁没有接到过信?可谁能一下子说得出信为什么叫信?

  信是一种庞大的文化现象,其所以被称为信是有许多缘由的。记得有一本书里说过,最古老的“信”字写做“伈”。此说虽未必可考,但我却以为很有道理。人有心才叫信,人有心才会写信。送去的是信,实际是写信人的心;对方接到的是信,其实也是写信人的心。当然,心也会变色、变味、变坏,因此信也有战书、黑信、诬告信、匿名信……《说文解字》里说:“信,诚也。”儒家的五字道德箴言在“仁义礼智”之外也还有一个“信”。孔老夫子在《论语》里格外强调:“与朋友应交而有信”,守信,重信。所以,当一个人接到一大堆邮件的时候,最想先打开的就是信。在一大堆信里最想先看的,是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人的来信,特别是情书、家书。

  也正因为信有如此大的魅力,世界上才有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信,而且又因为信发生了无数奇奇怪怪的事情。我国的古代有“烽火报信”、“飞信驰檄”;皇帝调兵的信件是“虎符”,军事密信又称“阴符”、“阴书”;还有“鸿雁传书”、“鸡毛信”、“葫芦信”、“诗信”、“画信”……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本是一信,竟成了千古绝唱:“夫戎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古代的男人不喜欢呆在家里,或外出征战,或外出赶考,或外出经商,或云游天下、求道访贤,或风流浪荡、想阅尽人间春色……这不免就产生了大量“思良人”、“盼回归”的书信。空房独守的弃妇、怨妇们穷其才思,想靠书信打动男人,把他们招回到自己身边。《全唐诗话》里记载了一位叫薛媛的少妇,盼夫久不见归,便亲手为自己画了一幅像,再写上一首诗寄给丈夫:“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其夫南楚材见到这封“诗画信”后毅然返乡,与才女妻子终老一生。

  那些没有薛媛这般诗才和画才的女人,只要用心思,还会想出其他表达感情的方式。如传口信、带东西,在中国尽人皆知的传情信物是红豆和梅花。同样,国外也有类似的“物信”、“图信”、“羊尾信”、“声音信”等等。公元六七世纪,波斯人进攻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这个游牧民族便给来犯者送去一只飞鸟、一只青蛙、一只地老鼠和五支利箭。其意思是警告入侵的波斯人,赶快像惊鸟那样飞走,像青蛙那样四散奔逃,像老鼠那样打个洞藏起来。否则,就只有尝尝西徐亚人的利箭了!那时,国与国之间送斧头就表示宣战,送烟管则表示求和。人与人之间表示友好、亲密、爱情,要送树叶、树枝、羽毛、贝壳等等。

  在人类的书信中最丰富多彩的就是求爱信或示爱信,又称情书。同是讲一个“情”字,人类讲了几千年,却没有讲够,因为还没有讲透。有的讲得痴,有的讲得智,有的讲得巧,有的讲得拙,有的弄巧成拙,有的歪打正着,有的靠情书成就了美满婚姻,有的因情书破坏了爱情……人生有情世间,信是有情物。研究信就是研究人,“说信”就是在说人之情。通过信的变迁,可看出人类情感的变化,以及表达情感方式的变化。一部人类感情史就藏在信里。今天,由于电子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的概念越来越宽泛,容量也越来越大,在“信”的后面加上一个“息”,便呈爆炸的趋势。“信息”有了商业价值,也就有真有假,远不是原来的信的味道了。

  信——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诚信是人类的崇高美德,惟愿“信息爆炸”不要把“伈”也炸没了。

  《人民日报》(2002年03月23日第八版)



躺着的选择

  在人的进化中最大的骄傲就是由爬行改为直立行走。可人们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却是:“好吃不如饺子;舒服莫过倒着。”原来直立是很辛苦的,躺倒了就成了一种舒舒服服的享受,可以恢复疲劳,还不算诸多快乐快乐之一就是过眼瘾阅读。

  我的课外阅读就是从躺着开始的,《十三侠剑》、《雍正剑侠图》、《大八义》、《小八义》等等都是在农村的火炕上打着滚读的。到十九岁参军之前,所有闲书几乎都是躺着读完的那个时候除课本以外的书都叫闲书,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一拿起书就想躺下,全身放松,筋骨趴架,即使没有床铺也得随便找个地方栽歪下来。当兵后讲究军容风纪,被子要天天叠得像豆腐块,叠好了就恨不得直到复员都不再碰它,哪还敢在上面打腻!就靠这种行政命令才一点点把见书就躺的毛病扳过来。

  不能随便躺了,就觉得躺着读书更美了。但,人在躺着的时候对书是有所选择的,不是所有的书都能躺着读。比如《东周列国志》,那种严酷的杀戮和权谋会让你躺不住。还有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某些作品,躺着读太累,还会让你失眠。《聊斋》、梅里美和雨果的作品是最适合躺着读的,充满刺激,读得过瘾,而且一放下书就能呼呼大睡,不做梦或者做美梦。

  岂料到中年以后,这一习惯渐渐改变了。躺着不愿意再读小说,愿意读一点智慧的有味道的东西。比如我现在枕头边上放着的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和邦达列夫的《瞬间》,每天读上两三篇,有时读一个人的,有时比较着各读一两篇,像睡前喝一杯葡萄酒一样,现在已经不能赖在床上昏天黑地读个没完没了啦,一本书要好几个月才能读完。

  随着年龄的不同,人对享受的理解和需求也不同了,阅读习惯自然也就跟着发生变化。

  我基本上是个杂食者,凡人能吃的东西都吃,喜欢吃白面馒头,也能吃玉米面的饼子,还可以吃大米、小米、红薯、南瓜以及各种蔬菜和肉类。但必须轮换着吃,不能让我长时间地只吃一种东西。我向来很惊讶和羡慕那些对一部好作品能百读不厌的人,可以张口就说得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两部作品,我却从没有〃百读〃过一部作品,连〃十读〃、〃五读〃都没有(上学时的课本除外)。因此说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品,也说不出对我毫无影响的作品。对我毫无影响的东西早就忘记了,凡我能记得住的作品就应该说对我都起过一定的影响。

  能躺着读书真好,应该抓紧时间享受这种快乐。有朝一日躺着看不清字了,那就离着光剩下躺着不远了。



文革后小说简介

  文革以后至八十年代末,是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十几年里,小说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各种新思潮、新流派、新主题、新创作手法、新表现样式层出不穷,在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上和文学艺术的探索上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诚然,从我们今天的认识水平来看,当时的小说仍具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受那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所局限,很多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是,没有昨天,哪有今天?我们今天的认识水平,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后的新的社会历史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思想领域内许多开拓者的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的;而文革后至八十年代末的作家们,正是一批以文学形式为改革开放事业鸣锣开道者,正是一批在文革后一片荒蕪的思想领域里的奋力开拓者,是他们的笔,打破了当时一个又一个的文学禁区、思想禁区;是他们,用文学形式实践了思想的解放,并用文学形式把新的思想观念传播给广大群众。也许,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这新一代人的自以为高明的思想认识水平。

  这里略叙一下文革后小说方面出现的思潮、流派:

  1.伤痕文学。文革后最早出现的文学潮流。其作品主要是揭露文化大革命对人们心灵、人际关系、人性,乃至肉体的残害。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莫应丰的《将军吟》、刘心武的《班主任》等。后者在作品中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呼声。

  2.反思文学。不再局限于揭露文革的错误或罪恶,而是思考产生文革悲剧和现代迷信的社会历史原因,思想的触角也不再局限在文革期间,而是伸向了文革前的十七年,对五七年反右、五八年大跃进等运动都进行了再认识、再评价。代表作: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王蒙的《蝴蝶》、《布礼》、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古华的《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为党中央提出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鸣锣开道。一方面,是对旧体制存在的弊端和矛盾进行深刻的揭示;另一方面,提出作家自己的改革方案、模式、理想。当然,作家毕竟不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模式、理想不一定完全妥当,因此,这类作品最重要的历史意义乃是在于其对旧体制的批判以及反映改革与反改革的思想斗争。代表作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锅碗瓢盆交响曲》、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等。

  4.农村题材文学。反映当时农民所处的极端贫困的生活、历次政治运动对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大锅饭式”的农村经济组织所产生的各种弊端,也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现象和农民的新希望。代表作: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陈焕生系列小说、何士光的《乡埸上》、张一弓的《赵镢头的遗嘱》、蒋子龙的《燕赵悲歌》、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5.军事题材文学。反映这一时期部队生活。代表作: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李斌奎的《天山深处的“大兵”》、朱苏进的《射天狼》、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高山下的花环》写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许多弊病和矛盾,如战争前夕,在北京当高官的女人千方百计走后门将儿子调离前沿部队;内地兵工厂出产的不合格产品——两发臭弹,致使一位极优秀的战士丧生;在战埸上牺牲的英雄梁三喜临终前从胸口掏出的不是染血的党费之类,而是一张欠账单;一个连级干部牺牲在战埸上,抚恤金只有550元,而他留下的欠账单上却有700多元,烈士的母亲和妻子千里迢迢赶来部队领骨灰,还得替烈士还欠款,等等。

  6.青年题材文学。代表作: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郑万隆的《同龄人》、路遥的《人生》、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铁凝的《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王蒙的《风筝飘带》、阿城的《棋王》等。

  7.知青文学。代表作:梁晓声的《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叶辛的《我们这一代年青人》、《风凛冽》、《磋砣岁月》,张抗抗的《红罂粟》、孔捷生的《大林莽》、张承志的《黑骏马》等。它们歌颂了“一埸‘荒谬的运动’中的一批值得赞颂和讴歌的知青”、歌颂了那种“凄苦和煎熬、沉重和悲壮、认真和严峻、追寻和探索融合在一起的人生经历”。

  8.乡土文学。代表作: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小荷才露尖尖角》、《瓜棚柳巷》、《柳敬亭说书》、《烟村四五家》等,写的是大运河沿岸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