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清朝求生记 >

第78章

清朝求生记-第78章

小说: 清朝求生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让他做吧,虽有些上不了席面,但一说起来,我也是有些馋了呢。”太后点头。

“让他做是做,可千万别说是考他啊,不然他还不吓着了。”小十六和小十七对要去传话的宫女说,一边说还一边笑着。

“两位爷觉得好笑吗?”云锦不能说别人,只好拿他俩开刀,“要知道,在平淡之中才能见真章,把那些个山珍海味做好吃了,有什么难,难得就是这些个平常之物,能把这个做好了,那才是真手艺呢。”

“好,好一个平淡之中见真章,云锦倒是有些见识的。”康熙笑着走了进来,先给太后行了请安礼,“儿子给皇额娘请安。”

康熙起身后,其他人又开始给他请安。

“皇帝,封玺仪式可是结束了?”太后等这些请安仪式都完成后,才笑着问康熙。

“是,儿子可以松泛两天了,所以来陪陪太后。”康熙笑着点头。

“你长年忙碌,难得清闲,就好好歇歇,不用总惦记我,有这些个小辈们陪着,我也是高兴的。”太后慈祥的对康熙说。

“他们是他们,儿子是儿子,”康熙笑着摆摆手,“再说昨儿儿子在您这儿进得香,云锦那主意出的不错,今儿个她不用到儿子那去了,我就想着她肯定又会跑到您这来,所以就过来看看她是不是又要弄出什么花样了。结果刚一进来就听她说平淡之中见真章什么的,这话是有些道理,但却从何说起的呢?”

“是云锦说要考考我宫里的御厨,让他做个疙瘩汤。”太后说起来还是觉得很好笑。

“疙瘩汤?”康熙听后也笑了,“云锦想出来的吃食倒是一贯的具有乡土气息。”

正文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上,云锦来自民间,本来就是个小家子气的,自然'这些个平常之物了。”云锦冲康熙笑着说道,“虽说是些粗浅之物,就象太后所说的,上不了大席面,不过偶尔试之,也是个趣儿,皇上不也说昨儿个进得香吗?”

“总是有你说的。”康熙摇头笑着,然后吩咐宫女,“那就这么着吧,你去告诉御厨,今儿就做这个,做好了朕有赏。”

“等一下,”云锦喊住那个宫女,“麻烦你跟御厨说,让他再做些个家常的配菜,务必要以清淡为主,那些个小咸菜也要准备着,还有,”云锦看看小十六和小十七有些个郁闷的神情,估计是觉得只吃疙瘩汤太简陋了,不能解馋,想想他们正在长身体,也是需要吃些肉的,于是又吩咐,“再烤个羊腿,做个黄泥焖鸡。”

所谓黄泥焖鸡,其实就是叫花鸡,不过在宫里云锦不能这么叫而已。宫女听完云锦的话,答应着出去了,等云锦回头一看时,太后和康熙正在冲自己乐呢,这才想起来这不是在延禧宫里,尤其是康熙还在这儿,自己哪好这么大摇大摆的使唤人。

“云锦逾矩了,还望太后、皇上见谅。”云锦不好意思的向他们二人施礼。

“云锦怎么跟我见起外来了,早就说了,你在我这里就该是这样才对。”太后笑着点头,“而且你刚吩咐的也是为了孝敬我们,想的也很是周到。”

“太后疼云锦,云锦知道,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今儿皇上不是在这儿吗?”

“这句话是这么用的吗?”康熙瞅着云锦失笑,“再说朕在这儿又如何,还妨碍你了不成?”

“皇上言重了,云锦可是绝对没这个意思,”云锦涎着脸冲康熙笑,“云锦的意思是,您虎胆龙威,气势天成,云锦在您面前可是不敢放肆。”

“总算是你还有个不敢。”康熙轻哼一下。

“皇上,瞧您说的,云锦不敢的可是多了,”云锦又看看太后,“太后可以给云锦证明,云锦是再胆小也没有了。”

“行了。皇帝别逗她了。”太后笑着转移了话题。“云锦。你今儿个怎么和他们几个走一起了?”

“是几位爷念着云锦对宫中地年俗不了解。所以特意带云锦各处逛逛地。”云锦笑着看看那几个小阿哥们。“太后。云锦今儿才知道。原来这些阿哥们这么博学。想来也是皇上教导有方。”

“哦。何以有此一说?”太后还没说话呢。康熙倒先问上了。

“回皇上。今儿个宫中不是贴春联吗?几位爷在路上就跟云锦讲了这个春联地历史。可是让云锦长了不少见识。”云锦笑着回话。

“是吗?那你们也说给朕听听。”康熙看着那几个阿哥们。

“我知道。我知道。”十八阿哥本来是在太后怀里地。这时候迈着小腿蹬蹬地跑过来。

“别跑,稳着点走过来,”康熙对他说道。

小十八听到康熙这么说,真叫停下了脚步,稳稳的迈着小四方步走到康熙面前。

“胤祄,你知道什么啊?”康熙对这个小儿子是很疼爱的,对着他满面笑容的问道。

“我知道第一副春联是谁写的。”小十八大声说道,并赶紧把云锦教他的说了出来。

“说的很对,”康熙点头称赞,“胤祄能记住这些,真是聪明,这是谁教你的啊?”

云锦忙偷偷的冲小十八摇摇手,可却是晚了,小十八那嫩嫩的小手已经指了过来。

“是云锦教的。”稚嫩清脆的嗓音也彻底的粉碎了云锦的希望。

“朕就知道是你,”康熙看了云锦一眼,“也只有你,书里正经的东西不看,只注意这些个。”

“皇上教训的是,云锦以后一定潜心苦读,赶明儿个去考个状元来,给您增光。”云锦做出一副认真的样子,语气也很坚决。

“你这丫头,就会说这些个话来逗人。”太后听云锦这话后先就笑了。

“让你正经读书,你就说考状元,难道不考状元就不能正经读书了不成?”康熙也是啼笑皆非,“算了吧,朕也不管你如何读书了,你也别去考那个状元,万一真要是撞上了,朕也是不敢用你。”

“太后,你看皇上啦。”云锦用小孩告状的口吻跟太后说。

“怎么了?”太后不解,“皇上不是已经不要求你认真读书了吗?”

“太后,您没注意,皇上刚才说云锦要是撞上了,什么叫撞上了啊,那不是说云锦是是”云锦期期艾艾的,没说出下面的话来。

“瞎猫。”十格格却在一旁说了出来,一边说一边笑着。

“噗哧。”

屋里其他人也都笑了出来,只是碍于老康在场,笑得比较含蓄罢了。

“十格格这话可是不对了,”云锦笑着看向十格格,“皇上绝不可能是这个意思的,如果皇上真要是把云锦比成瞎猫,那状元不是都成了死耗子了?”

“太后,你看云锦啦,如月才不是这个意思。”十格格上前扯着太后的衣袖撒娇着告状。

“我知道,我知道,你没这个意思,”太后拍拍她的手,笑着说,“好了,不说这个了,我还想听听他们说这个春联的事呢,都是云锦打岔。”

“我打岔?”云锦用手指着自己,故作委屈的说,“这可是冤出大天来了,太后,您是见了皇上,就不疼云锦了。”

“你这丫头,还跟皇帝吃醋不成?”太后笑着用手虚点着云锦。

“还说不是你打岔,那你现在是做什么?”康熙笑睨着云锦。

“好嘛,就算是云锦打岔好了,云锦现在就闭嘴,请各位爷快说给太后听吧。”云锦也适可而止。

十五、十六、十七阿哥轮流着把春联的典故说了一遍,连那首诗也念了出来。

“原来这春联里还有这许多事儿,也难为这几个孩子记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太后听后连连点头。

“太后,”小十七眼睛转了转,瞅了瞅云锦,“还有一个典故,刚才没有说到。”

“哦,还有什么?”太后忙问道。

云锦一见小十七瞧自己的那个眼神,就知道他是要编排自己,可也没有办法阻止,只好恨恨的瞪着他,眼睁睁的看着他把自己不知道宫里的春联是白色的事儿说了出来。

“不是学了规矩了吗?为何连这个都不知道,可见得是你偷懒没好好学。”康熙顺口就说了出来。

“这事儿也怨不得云锦,教规矩也没有教得这么细的。”云锦也不好跟

嘴,倒是太后说了句公道话,“可怜她自小离家,没7)77人的年俗,有些个不明白也是有的,你们多跟她说着些,象今儿就很好,能知道去带她出来各地看看。”

“是呀,为这个事儿,云锦可是着实的感谢几位爷呢。”云锦笑盈盈的看着小十七,“十七爷,刚才那关于春联的典故您可是说的不错,只不知您对对子的才能如何?”

云锦不能去跟康熙计较,可不会就这么轻易的放过了小十七,父债子还,何况也是小十七先惹自己的。

“对对子?这个我不在行。”小十七倒也干脆,直接认熊。

“原来十七爷您也有不在行的东西啊。”云锦拉长了声音说道,照搬康熙说自己那话来说小十七,“十七爷不是在做学问了吗?为何连这个都不在行,可见得是您偷懒没好好学。”

“怎么,云锦,朕说你,你不服气吗?”康熙淡淡的问道。

“哪有?”云锦忙对他展开讨好的笑容,“皇上能屈尊教训云锦,是瞧得起云锦,云锦只觉得是天大的荣幸,哪里会不服气呢,就是因为皇上的话说的太正确了,所以云锦才会用嘛,就象,就象大家时不时的引用孔子孟子的话一样。”

“你倒是会奉承。”康熙扯开一丝笑容,“油嘴滑舌的。”

“如果说云锦油嘴滑舌的话,这事儿那可就要怨太后和皇上了。”云锦看着他们两个笑。

“这又跟我和皇帝有什么关系了?”太后纳闷着。

“要不是你们对云锦这么好,云锦哪能吃得着这么多的油水啊,没有油水,云锦就是想油嘴滑舌也不成啊。”云锦说完还故意吐了吐舌头。

“哈哈,”太后笑了好一会儿,才对康熙说道,“云锦这孩子就是会逗我开心,也亏得她常过来陪我,又变着法的给我弄些个可口的东西,是个懂事的。”

“嗯,云锦能如此,朕也放心不少,是应该赏的,”康熙也笑着点头,又对云锦说,“不过,朕还是想听听你出的对子,如果确实好,朕会一并赏你,如果不好嘛,那朕可是要罚的。”

你说这老康讲理不讲,好了把两份赏变成了一份,不好不但没赏,还得罚,什么好事都成他的了,云锦暗自腹诽,亏他还总说我财迷呢,照这么看来,他才是最大的财迷。

“皇上吩咐,云锦焉敢不从。”好在云锦早就想好要出什么对子了。

刚开始云锦说春联的时候,本来是想把乾隆那个“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出来的,可又一想,那个南通州是在江苏了,现在说它可是不怎么应景,后来她想起那次群里讨论的那个集句联来,觉得倒是可以拿来一用,那引用的都是些名句,康熙总不能挑出错来吧。

集句联是指从现有的词句中分别选取两个句子,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这种方式起源于宋朝初年,王安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后来梁启超对此也很是醉心,他曾于半年间做宋词的集句联二三百副,但最终收入书中的只有五十副左右,其余的均被他自己淘汰了,估计可能是对仗不甚工整的缘故。

云锦本来想引用梁启超的来着,不过一来是记不住那么多,记住的意境又与现在的情况不相符,而且看康熙他们似乎只做诗,很少作词,不知是不喜欢,还是不擅长,不管是为什么,自己还是不要硬往上撞为好,好在自己还记住了鲁迅的那一副,之所以会记住那个,不是因为它朗朗上口,简单好记,恰恰相反的是,当初云锦初看此联时,不仅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而且有些字连怎么读都不知道,故而特别的去查了一下,并由此记住了它,时时的拿它去唬人,现在倒是正好可以拿出来唬唬这些清朝人。

“云锦出的上联是:望而勿迫”,云锦

清清楚楚的说了出来。

“好,看来刚才是冤枉你了,你这书看的真的是长进了呢,连集句联都说出来了。”康熙目光一凝,然后笑着说道。

“你们几个,可知道此句出自何处吗?”康熙问那几个小阿哥。

这句话取自《离骚》,那“”二字的读音是yanzi,是一个山的名字,古代常用它来指日落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希望太阳不要下山了。这几个皇子中最大的十五阿哥虚岁也才十二岁,就算是六岁开始上学,课业也是相当的繁重,不只要学习满文、蒙文、汉文等语言文字,还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哪能这么快就学到离骚。所以他们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那些小的把目光都定在了十五阿哥身上。

“回皇阿玛,儿臣愚昧,不知此句出自何处。”十五阿哥一脸惭愧的上前回话。

正在这时,有人来报说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到了。

“让他们进来。”康熙一挥手,十五阿哥退到一边。

云锦则是有些过意不去,自己本是想难为小十七的,没想到最难受的居然是十五阿哥,于是她看着十五阿哥的眼光就有那么几分歉意,十五阿哥倒是没有生气,还回了云锦一笑,只是那笑里多少有些落漠。

“儿臣胤禛(胤祥)给太后请安,给皇阿玛请安。”四阿哥和十三阿哥进来之后,先行请安。

“你们怎么过来了?”等其他人向这两位阿哥请完安之后,康熙才问他们。

“回皇阿玛,儿臣是来交差,那手套已经发放完毕了。”四阿哥上前禀告。

“哦?这么快?”康熙一愣。

“回皇阿玛,我们昨天从宫里出去后就把手套分发到各地方了,四哥看还有时间,想着百姓们能早用一天是一天,所以就临时决定马上开始发放,从昨天再加上今儿一上午,就发完了。”具体细节由十三阿哥负责说明。

“哦,百姓反应如何?”康熙问道。

“皇阿玛,您看这么快就发完了,就知道百姓是多么踊跃了,不只京城,连周边的百姓知道这事儿,也都涌来了。”十三阿哥笑着说,“还有,皇阿玛,我们还给您带来件礼物。”

PS:

改错说明,之锦今天发现一则考证,说十四阿哥是在康熙四十五年才改名为胤祯的,之前他一直叫胤禵,所以之锦也将文中的名字照此改过了,特此说明。

今天周末,加更一章,也算是对这件事的一个小小的补偿,下一章会在晚上发布。

正文第一百一十五章还让不让人活了

你们把这差事办得这么好,就比送什么礼物给朕都强了十三说发放手套之事,很是高兴。

“其实这礼物也不是我们送的,而是百姓送您的。”十三阿哥笑着说明。

“百姓送的?”康熙一愣,“百姓居然还有礼物要送给朕,快拿来我看。”

十三阿哥走到外边,拿了一把伞进来,那伞倒是一般的伞,只是上面却挂着好多小布条。

“这是万民伞,百姓居然给朕送万民伞?”康熙有些个激动,接过伞去仔细观看,“只是为了发送手套的事吗?”

“回皇阿玛,百姓说他们能衣食无忧,是您勤政爱民的结果,现在您居然连暖手之物,也替他们想到了,皇恩浩荡,他们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最后就做了这个万民伞,委托四哥和儿臣转给皇阿玛,以示他们对皇上的感激之情。”十三阿哥回话,“只是这万民伞本是送给官员之物,送与皇阿玛有些不太合适,但总也是百姓的一片诚心,拒之也是不妥,所以四哥和儿臣还是将它收下了。”

“收的好。”康熙将伞放在一边,还是一脸的兴奋,“谁说这伞只能送给官员,这是民心啊,朕当然要收,这个礼物太好了,朕很满意。”

“皇上,说到礼物,十五阿哥他们也准备在除夕献给您一份礼物呢。”云锦看他们事儿已经说完了,赶紧见缝插针。

“云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