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妻-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夹了几口菜吃了,也不欲在贵妃这儿久留:“什么时候你下谕旨让那娘儿俩进宫,也通知朕一声,让朕也瞧瞧惹得小九打上人家门去的那孩子长得有多漂亮。”
贵妃笑着应是。
只是,没等贵妃下谕旨,大魏的边关便遭了秧。
燕北关八百里急报,鲜卑王率鲜卑骑兵,逼近燕北关。
燕北战事,一触即发。
还不到开朝的日子,所有朝臣却都聚集在含元殿上。
御座上的元武帝脸色铁青。
燕北关的消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传达才能让京城所知,而在这段时间里,燕北关的情况有什么转变,他们并不知道。
之前元武帝已经下了一连串的命令,兵部正式凸显在了六部面前。
各种改良武器、辎重粮草,本是一直便备有的。如今战时紧急,燕北关处情况不明,这些所需必须尽快运抵燕北关。
晚一天,或许燕北关处的形势就要更为严峻,时间不等人。
但是,现在诸位大臣却在为派谁去燕北关,争论不休。
因为涉及到国界、边关,又正逢燕北关有将领回京换防,燕北关处的军务说不定有所懈怠。
这场仗,从燕北关传来的八百里急报上可以看出,如今的燕北关将领,对此战也没有十足把握。
因为在急报上的形容里,燕北关将领提到了鲜卑王几乎是“倾举国之力”。
从兵力上来说,燕北关处防军恐怕比不上鲜卑王所率领的军队。
那么,这次运送辎重粮草的朝廷官员,也担负着激励军心的重责大任。
惯例上,这样的人应该从皇室中选,尤其是皇子。
但谁也知道,这一去,说不定就回不来了。
谁知道鲜卑人会不会成功攻占燕北关呢?
太子身为储君,自然要安稳坐镇后方,所以他虽然面上紧张,却仍旧作壁上观。
祁王礼王恨不得遮掩住自己身形,让元武帝注意不到他们。
祝王难得出现在了朝上,却微微垂首,浑身裹满了郁气,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气息。
岑王打了个哈欠,有些无聊地看着争来论去的朝臣们,眼底写满了不屑。
而瑞王,眸色沉沉,微垂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而朝臣们嘴里不时蹦出太子、祁王、瑞王等人的称呼。
这也正是元武帝脸色发青的原因。
军情紧急,他的儿子们一个个仿佛事不关己一般,而他的臣子们,却还有闲心在这里争论谁去燕北关更好!
元武帝只觉得气血上涌,猛地站起怒喝道:“都别吵了!”
玉阶下顿时鸦雀无声,元武帝手下一指:“太子及五王、皇子们出列!”
第二百三十三章 人定
元武帝已成年的儿子们顿时都站了出来。
元武帝的长相虽然有些显老,但他爱美人儿,后宫里就没有姿色平平的宫妃,所以他的儿子们长得都不赖。
如今他一令之下,所有儿子都站出列,便能看得分外清楚。
一溜儿的俊男,足以体现皇室血统的优良。
瞧见齐整的儿子们,元武帝按下了怒气,几息之后方才开口道:“燕北关战事不明,粮草武器需尽快运抵,另外,朕还要分派五万人马,前往燕北关援军。辎重和军队,需人统领前往。”
元武帝扫过玉阶下的儿子们,声音沉沉:“身为皇家人,你们也知道此事,兹事体大,耽误不得。此番前去燕北关,谁肯自荐?”
此话一出,阶下却无人应声。
元武帝略感失望,视线不由停驻在了几个参与朝事较多的儿子们身上。
岑王一向光棍,也知道自己最近惹了元武帝不快,元武帝极为不待见他,眼瞧着兄弟们一个个装鹌鹑,顿时“噗嗤”一笑,懒洋洋说道:“父皇,儿臣就不去了,领军押运粮草武器这种事儿,儿臣没那本事,也不抢那功,儿臣这身板儿也经不起折腾,难说不会半道上就折返回来。再者嘛,儿臣怕死得很,谁知道到了燕北关还能不能活。”
岑王话说得太过直白,大殿中更是鸦雀无声。
元武帝的脸色顿时一沉。
“知道自己没本事,仿佛你还很得意?”元武帝冷哼一声:“朕瞧着你也没那本事。”
元武帝表明了对岑王的不满,朝臣们也暗暗道岑王不分场合,已失圣心。
岑王眯着眼笑,丝毫不觉得这对他有什么影响,说完话便闭了嘴,继续欣赏着兄弟们明里暗里的心眼儿算计。
元武帝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见有人出列,深吸一口气道:“没人自荐吗?”
太子眼睛滴溜溜转了转,视线在祁王、礼王和瑞王身上打了个圈儿。
若说这件事最为合适的人选,莫过于五位王爷。但祝王的身体不适应长途奔波,岑王又挑明了他不会去,所以便只剩下了这三位——既在民间有些威望,又多少有些能稳固大局的能力。
那到底推谁出去呢?太子暗自想着。
可没等他先考虑个清楚,元武帝就又出声了。
“既然没有人自荐,那么——太子,你来点人吧。”
太子闻言顿时惊诧,猛地抬头看向元武帝,惊愣的神色一览无遗。
这倒是取悦了元武帝,元武帝微微一笑:“太子点人为将,前往燕北关。”
一瞬间,祁王和礼王的视线顿时都看向了太子。
暗地里,祁王和礼王已经开始了联盟,太子对此也略知一二。
但对太子而言,礼王的威胁倒在其次,祁王在文臣中的威望更让他忌惮。
太子顿时心定,正要开口说点祁王前往燕北关,嘴刚张开却又猛地闭上,眼中的惊诧让他差点闪了舌头——祁王在他即将开口的当口,用口型对他说了两个字。
宇文。
这两个字对太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知道?他怎么会知道?他在威胁我!
太子的心乱了,目光游移不定。
上首的元武帝见他迟迟没有决定,不由轻咳了一声唤他道:“太子。”
太子立刻看向元武帝,见元武帝蹙眉,顿时心慌起来,急眨了好几下眼睛方才伸手出去,原本指向祁王的手一顿,微微一偏,指向了瑞王。
瑞王似有所觉,缓缓抬头,对上太子的视线,又垂眸下去。
“好。”元武帝自御座上站起身,道:“既然太子点了瑞王为将,那朕,就封瑞王为正四品忠武将军,即刻前往燕北关。”
刘桐惊愕地抬头,眼睁睁看着瑞王向前一步,沉稳地撩袍、下跪,掷地有声地应道:“儿臣遵旨。”
大局已定。
刘桐瞪大眼,一时间竟然做不出任何动作。
他心跳已经紊乱,只觉头脑发热。
五哥要去燕北关?
五哥要去打仗?
就这么决定了?
刘桐下意识地上前一步,身后有人拉住了他的后襟,微微有些虚弱的声音传来。
“九哥,不要冲动。”
刘桐退回步子,扭头看向出声之人。
“十二弟……”他的声音异常沙哑。
十二皇子点点头,轻咳一声道:“瑞王或许另有打算。”
“我知道,我知道,可是……”
刘桐当然知道,若是瑞王没有应对之策,不会就那么一句话不言便接了这个圣旨。
可是,五哥是要去燕北关啊!是要去正要打仗的燕北关啊!
从前五哥还和他猜测过,燕北关也好,鲜卑人也好,或许当中都有人和太子有过交易往来,五哥从未在军政之事上留过心,此去若是遭了人算计,又或者直接因为战争而有什么闪失……
刘桐蓦地看向正在玉阶之上与瑞王和大臣们交代各项准备和行军事宜的元武帝。
恨意一闪而逝。
他重又垂下了头。
早朝直到临近晌午方才散了,元武帝留了皇子们留宫用午膳。
一切准备今日就会就绪,明日一早,瑞王便要奔去燕北关。
由此,这一顿午膳,也算是元武帝为瑞王践行。
此行瑞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需要在到边关之后,激励燕北驻军,将鲜卑人赶出燕北关之外。
今年气候适宜,鲜卑之地也并无任何不妥,想来供应他们与大魏作战的粮草也定然不缺。
鲜卑王年轻气盛,刚登王位,就要下决心先干一番大事出来。
这场仗,说不定会是场持久之战。
刘桐听着元武帝对瑞王的一一嘱托,面无表情。
熬到午膳结束,瑞王还要去忙碌清点行军路上一应物资,匆匆离宫。
刘桐紧随其后。
瑞王大步走着,一边与刘桐交代他离京后的诸多事宜。
“等会儿我让良朋列个单子,上头都是需要你多给些关照的新晋官员,这些人,务必要和他们保持良好联络。”
“我民间那边的朋友若是有困难,找上王府寻求帮忙,我会让你五嫂给你托信,你记得能帮的地方就尽量相帮。”
“我不在京中的时间,你不要与太子他们起冲突,交代你办的事你就办,其余的事情,关注即可,不要插手,免得招了他们的眼。”
“还有你自己,切忌不可冲动。”
瑞王说到这儿,停了脚步,看向刘桐,深吸一口气道:“我不在京中,你要学会韬光养晦,低调为人,一切,等我回京之后再说。”
第二百三十四章 机遇
刘桐静静看着瑞王,心里的惶恐无限蔓延。
五哥的话,仿佛是在以备万一的交代后事一样。
“五哥……”他舔了舔干燥的唇,眼睛急眨。
与刘桐兄弟二十载,他在想什么,瑞王一看便知。
他笑了笑,轻拍了拍刘桐的肩,轻声道:“放心,我很惜命,不会让自己有事。我不怕真刀真枪,反倒是你,暗地里看不见的算计太多,你务必要谨慎小心。”
瑞王继续朝前走,刘桐跟上,到了宫门口,刘桐还要跟,瑞王阻止他道:“军务大事,父皇没有点你随行,你还是不要接触为好。回去吧。”
“五哥……”
“对了。”瑞王转身看向刘桐:“我走之后,你寻常若无事就多带着九弟妹去瑞王府,一来,让九弟妹和你五嫂说说话,免得她胡思乱想的;二来,也好让阡儿他们兄弟能和父辈叔伯多来往交流,尤其是阡儿,正是记事的年纪,开始懵懂知事了,在妇人手中教养,可能会被养得安分胆小,你多与他说话,多带他出门,也好让他多长点儿见识,以后行事也能大气些。”
刘桐自然颔首,瑞王想想也没旁的要交代了,凑近他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让他深夜来瑞王府后,便让他回去,自己径直朝军马所的方向赶去。
刘桐没有走,目送着瑞王匆匆离去的背影。
不知道他站了有多久,身后忽然发出一记轻笑声。
刘桐蓦地回头,就见到岑王似笑非笑地斜眼望着他。
“九弟,干嘛呢?”岑王笑嘻嘻地展开折扇,扇了两下风或许是觉得有些冷,又收回扇面敲了敲后背:“我瞧着你在这儿干站着都已经有好一会儿了,不无聊啊?”
刘桐声音平平道:“岑王在这儿干看着我呆站都不觉得无聊,我干站着,能有多无聊?至少比不过岑王。”
刘桐说完话,绕过岑王就要走,岑王忙追了两步,嬉皮笑脸道:“九弟别走啊!今儿个那么高兴的日子……”
刘桐猛地顿住脚步,看向岑王的目光里暗含凶狠:“岑王觉得,今个儿是个高兴的日子?”
“可不是吗?”岑王哈哈一笑:“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太子拱手就让给了瑞王。你说,这是不是个高兴的日子?”
刘桐目光晦涩暗明,没有吭声。
岑王啧啧两声:“九弟啊就是关心则乱,在你看来,去燕北关是件险事,可是对瑞王来说,这可是个大好机会啊,不然,瑞王怎会一句意见都没有,太子点了他,他就领旨了呢?之前查那妓楼杀人案子,他好歹还说了两句呢。”
刘桐仍旧不吭声,抬步走了。
岑王这个人他一向看不透,说他正吧,他干的有些事,又让人摸不着头脑,只觉得给人添乱——比如说他送调|教好了的婢女给自己兄弟。
可说他邪吧,具体又说不上他到底哪儿邪了,似乎他也没干什么坏事——除了时不时给包括太子在内的所有兄弟们添添堵。
之前瑞王和刘桐瞧着,还觉得岑王也有夺权的野心。可后来又发现,他这样阴晴不定的时候多了去了,真是个怪人。
刘桐打定主意不接岑王的话茬,岑王似乎也不期待刘桐与他对话,自顾自跟上刘桐的脚步,说得乐呵。
“这一去燕北,就带了五万兵马。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瑞王到了燕北关,如果想要招军买马,朝廷也是鞭长莫及。臣子们都在说,与鲜卑人的这一场仗,估计要打好些时候……啧啧,这样一来,瑞王在边关之地经营个几年,等凯旋回朝,那势力,可不是现在能同日而语的。”
岑王笑眯眯看向刘桐:“九弟,你说是吧?”
刘桐眉眼低垂,自顾自走着。
“九弟不吭声,我也知道,怕祸从口出嘛。”岑王一副“我懂”的表情,拍拍胸脯:“九弟放心,这些话,我不再对第二人说。”
岑王笑眯眯一脸高兴,刘桐瞧着他那样不得劲,沉默地找到华泽牵马等候的地方,拉了缰绳上马,对岑王一拱手,驾马而去。
岑王拿着折扇敲击手心,眯着眼看着高远的亮堂的远处天空,伸了个懒腰。
“对嘛,文走不通,就要走武这一条路。太平盛世怕什么?怕的就是不太平啊,哈哈……”
刘桐回了府,常润之迎上来,目光有些焦灼。
燕北关开战的时对百姓还封锁着消息,但自有那消息灵通的,从旁的渠道得知了一二。常润之也是其中之一。
早朝谈了那么久,足以可见这件事有多棘手。
迎上刘桐匆匆的脚步,常润之忙让丫鬟去端茶给他解渴,一边问道:“早朝上没事吧?在宫里吃饱了吗?”
刘桐几步跨进屋,先灌了一大口茶水,方才深呼吸道:“让厨房上碗粥来。”
常润之忙吩咐,跟着刘桐坐下,盯着刘桐。
刘桐苦笑一声:“父皇让太子点将前往燕北关,太子点了五哥。”
“瑞王?!”
常润之顿时惊愕:“瑞王从未行军打仗过,怎么……”
“不需要五哥行军打仗。”刘桐道:“燕北关现在需要的是一个能镇守后方的主心骨,这个人选需要代表朝廷,需要有一定威望,有皇室血脉的人最佳。”
刘桐长叹一声:“父皇封了五哥一个忠武将军,但说白了,五哥就是个监军,负责后方运作燕北关战事,打仗的事,由不得五哥置喙。”
“那瑞王去燕北关……”
这不是白跑一趟吗?
刘桐不言,摩挲着茶盏边沿,好一会儿才道:“五哥沉得住气,兴许他另有打算。或许,燕北关战事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也说不定。”
这话越说到后面,刘桐的声音越低。
可常润之还是听了个完全。
她承认刘桐的话是有可能的,但这有多难,想必刘桐也是清楚地知道的。
要在战火纷飞之地立足,首先就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光这一点,就已经足够让人提心吊胆,更别说要在那种整日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环境中,想办法收拢人心,建立巩固权势……
而这一切,无一不需要瑞王自己谋划,自己开辟。
这一次,瑞王身边没有足以将性命交托的伙伴,对瑞王而言,若他陷入险境,则孤立无援。
燕北关之行对他来说,是危险远大于机遇。
第二百三十五章 弱点
常润之细细想了想,有些明白瑞王的想法。
瑞王已经正视了他对皇位的野心,但迫于种种客观因素,他在现阶段被元武帝有意冷落、弃用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建立起足够让他与太子相抗衡的势力。
如果早朝上太子没有点他的名,或许他还可以继续韬光养晦,低调蛰伏以待时机。
但太子点了他,他自知没有办法躲过,所以欣然接受,打算孤注一掷了。
若是他能经营得好,对他来说,这就是个助他增长权势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