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3章

正说明朝十六帝-第3章

小说: 正说明朝十六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他的同村,是 幼时游戏的玩伴。正是这些人在战斗中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为朱元璋夺得天下。待到朱元 璋登基成为皇帝后,他们之间却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这些功臣心里也许难以及 时适应这种改变,而朱元璋却是一个多有顾忌的君主,矛盾于是不可化解。朱元璋之所以大 开杀戒,史家通常认为是他为继位者扫清障碍,永保大明江山。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他 大开杀戒不以为然,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 ,让太子朱标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文武功臣进行解释:“汝 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 ”意孝陵神功圣德碑思就是说,我杀人就是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 坐天下。可是,他在为子孙扫除障碍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后来,他的孙子建文帝锐意削 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难”,夺取天下。假使当时蓝玉等能征惯战的开国功臣还在,朱 棣未必敢兴兵,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    
    


第一部分 太祖朱元璋第1节 草莽中走出的“真龙天子”(6)

    朱元璋不仅屠戮功臣,也注意严肃整顿吏治。这与他来自底层,看到元朝因吏治腐败导致灭 亡的教训有关。他在明初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认为乱世须用重典,法外用刑的情况很严重 ,遭到惩处的官吏很多。    
    空印案。按照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各府、州、县都要派遣官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务情况 ,户部审核清楚才算了结。户部的审核很严格,钱谷数字如稍有不合就得重新造册填报。重 新造册不算困难,主要是账册上要有地方衙门的印信才行,而从中央到地方重新盖印往返要 很长时间,因此地方官员习惯带些备用的空白文册,一旦遇到驳回的情况,只须重新填写而 不必往返了。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户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认,没有人去追究。再说 ,这种文册盖的是骑缝印,也不能用作他图,没有什么危害。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 发现这种情况,非常震怒,认为是故意欺骗他,下令将各地衙门长官主印的一律处死,佐贰 官杖一百充军边地。很多人蒙冤受死,其中就包括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他是当时人公认的 好官。    
    郭桓案。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串通舞弊,吞盗官粮。 朱元璋十分重视,将他们全部逮捕。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人亦 牵连在内。最后追赃粮700万石,郭桓等数百人被处死,各地布政使官员入狱被杀者又有数 洪武刻本《御制大诰》万人。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因此破产者不计其数。    
    不难发现,朱元璋所处置的大多数都是官吏,而对小民则很信任,甚至亲自接见粮长,被赏 识的马上授予官职。这又体现出了朱元璋自身的小农情结。    
    从洪武十八年(1385)开始,朱元璋亲自制定、颁布《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 》和《大诰武臣》,其内容主要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以及侵扰百姓等问题。四编大诰 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竟达15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太祖谥 册    
    、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由于朱元璋采取的一系列惩贪 倡廉的有力措施,明初的吏治改变了元末“赂遗权要”、“蠹政厉民”的腐败风气,日趋清 明。他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虽然杀戮过重,但确实整饬了吏治,同时强化了中央集权 ,从而为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朱元璋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元璋出生: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    
    属相:龙卒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    
    享年:71岁谥号:高皇帝    
    庙号:太祖陵寝:孝陵    
    父亲:朱世珍(又名朱五四)母亲:陈氏    
    初婚:25岁配偶:马皇后    
    子女:26子,16女继承人:朱允文    
    最得意:开创大明基业最失意:太子朱标早逝    
    最不幸:幼年经历悲惨最痛心:马皇后病逝    
    最擅长:刚猛治国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    
    (2)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王天有主编:《明朝十六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4)修晓波、田澍:《明太祖——朱元璋》,学苑出版社,1997年    
    (5)孙正容:《朱元璋系年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建文帝朱允文建文帝朱允    
    


第二部分 建文帝朱允文第2节 建文新政(1)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个放牛娃、寺庙里的小沙弥,经过十几年的戎 马生涯,一举扫荡群雄、推翻元朝,开创了大明基业。他深知,创业难,守业亦难,因此, 明东陵(朱标墓)    
    十分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他登上皇位的同时,就册立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延请名儒宋 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 1392)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史称“懿文太子”,这令朱元璋异常伤心。 朱元璋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了考验,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继承人。按照嫡长子继    
    承制,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选,可惜他在10年前就死了,这样朱标次子朱允文就成为    
    首选。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文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此外,朱元璋也曾考    
    虑过从几个儿子中选择。二子秦王朱此时最长,但他实在是不成器,荒唐成性。四子燕王朱    
    棣文韬武略,是个不错的人选。一次,朱元璋对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时,翰    
    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    
    ”朱元璋于是下定决心,九月,立朱允文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遗诏命皇太孙朱允文继位。朱元璋在遗诏中    
    明东陵享殿遗址    
    说朱允文“仁明孝友”,这是为史家所认同的。朱允文14岁时,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患有重病    
    ,身上有个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文尽心伺候,日夜守在身边。朱标去世后,朱允文将三    
    个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对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并没有让他们觉得孤独。朱元    
    璋病逝前,脾气异常暴躁,许多人担心因此遭到祸患,朱允文亲自服侍,常常整夜无法入睡    
    ,但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文,21岁的时候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承继了朱元璋开创的一统南 京明故宫午门天下,改年号为建文。然而,细心的大臣会发现,新君的脸上并没有君临天下 的惊喜,更多的则是愁容。是啊,年轻的皇帝面前有两道难解的题目:一是如何改变太祖建 国以来形成的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氛围;二是如何解决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 。也许太祖朱元璋生前并没有想到,外表仁弱的皇太孙登基伊始就开始着手变革他所开创的 大明王朝。    
    建文新政    
    洪武年间,经过太祖朱元璋的整治,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 治较以前大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杀”,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政治气氛非常凝 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    
    建文帝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秀才朝廷”。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时,南京 贡院    
    军事衙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    
    。《大明律》中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    
    ,而武将得封公侯者甚多,称王者也不少。这种局面下,文官在议论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    
    建文帝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宝之时,他 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乃祖父“洪武”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见建文帝治国 方略的改变。他还立即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 士,授之官职。    
    建文帝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兵部尚书齐泰,洪武十七年(1384 )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进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会试第一 ,与齐泰同榜。翰林侍讲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幼时就以聪敏机警著称,后师从 当代名儒宋濂,诗文为时人所推崇。据说后来成祖入南京继帝位时,怪僧姚广孝怕成祖方孝 孺像杀他,为之求情,说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正是因为建文帝所依赖的大臣 多为这样的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    
    这种情况下,文人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担心像洪武朝那样动辄以一言获 罪的情况,因此他们胆量也大了,对朝政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这也是 后来大批文臣甘愿为建文帝殉难的原因。    
    宽刑省狱。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他认为: “法严则人知惧,惧则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宽则人慢,慢则犯者众,民命反不能保。 ”因而,屡兴大狱,杀的人很多;还使用了许多恐怖的刑罚,如抽筋、剥皮、阉割、凌迟等 ,因此有获罪的大臣跪求“臣罪当诛,谢主隆恩”,比较起来,能被砍头也成了幸运的事。    
    建文帝在当皇太孙时就已经意识到太祖用刑过猛,因此登基后力图改变这种情况。他在做皇 太孙时就向祖父请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与历朝法律作比较,认为《大明律》 用刑过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较重的部分律法。其父朱标生前曾练习处理国事,以宽大为怀。    
    朱标死,太祖也叫朱允文断刑狱之事,朱允文一如其父风格。那时,他就获得了广泛的称誉    
    。如今即位,他要全面改正洪武吏治,力图创造出和谐的宽政。    
    建文帝即位仅一个多月,下诏全国行宽政、平反冤狱。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 ,一批无辜的官吏得以恢复自由,被发配远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乡。据记载,建文朝监狱里 的罪犯比洪武朝减少了三分之二。建文帝的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对太祖朱元璋严刑峻法的一种 调整,也反映了建文帝与太祖执政风格的迥异。    
    


第二部分 建文帝朱允文第2节 建文新政(2)

    减轻赋税。建文元年(1399)正月,建文帝令减轻江浙地区的田赋。明初以来,江浙地区的 田赋明显重于其他地方,这是因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区的缙绅当年依附张士诚而采取的惩治 措施。另外,朱元璋特意规定江浙人不许担任户部的职位,目的在于防止江浙人偏袒家乡。 明故宫玉带桥建文帝则认为江浙重赋只是用惩一时,不应该形成定制,既然田赋减轻了,浙 东人自然也可以担任户部的官职。他还针对寺庙侵占民田的情况,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 过5亩,多余的要退官分给农民。    
    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长,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熏陶,缺少对现实的了解,而且他 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读书人,因此改革中难免有理想主义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议,甚至 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他还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职。中国 后世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崇古情结,言必称三代,似乎那时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时的社会 是理想的,今不如昔。其实,且不说井田制是否真正的执行过还有争论,即使有过井田制但 在今天的情况下,复古这些制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建文集团过重 的文人气息,成为他最后失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锐意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保证大明国祚绵长,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政 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分封宗 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 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朱元璋认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    
    ”,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    
    。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    
    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    
    认识到宗藩为“三忧”之一(另两忧为边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许有人要    
    改变这项政策,甚至加以杀戮。然而他没有想到,在他刚刚辞世不久,他亲立的皇太孙就因    
    此而丢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成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难以入眠。建文帝知道,虽 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 己放在眼中。他还清晰地记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场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开玩 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儿乃有今日!”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见了,责问朱棣怎敢如 此无礼。建文帝急忙为朱棣开脱,但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从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宗藩 问题了。    
    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 标就是周王朱。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 其抓捕,送至京师。建文帝将周王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 起来。为什么首先选择周王呢?周王朱,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 四年(1381)就藩开封。这次削周王名义上是因为周王次子告发他“异谋”,其实还有另外 一层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对手, 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为妃所生(在此问题上有异议,见下节),关系最 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废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 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