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妈妈说,从今天起,每天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多烧一炷香,保佑你文昌照命。”
“多谢妈妈!不过‘场中莫论文’,即使文昌照命,只怕主司瞎眼。”
“你考过几回了?”
“你是说会试?”龚定庵答说,“两回。”
“一二不过三。这回一定遇见眼不瞎的主司。”
“但愿如你所说。”龚定庵问,“燕红,你那首词,最后那几句,意何所指?”
“‘便千万商量,千万依分付。’这还不够明白吗?”
“多谢你肯如此委屈。不过,我是指‘倘燕燕归来’那三句;顾千里说,你有把我当作离巢之燕,不归故垒的顾虑。是吗?”
“不!他弄错了;你也忽略了,上面有一句‘花间好住’,我是想另外找个花木清幽的所在,静静地等你的好消息。既已迁居,燕子归来,就只有认我写诗之处了。”
“解说得好!”龚定庵很欣慰地说,“这下我放心了。”
“你原来有什么不放心?”
“怕你不信任我。”
“没有的话。”燕红问说,“你是回杭州过年?”
“还不一定。”
“怎么呢?”
“这回到杭州,是去料理一点家务,如果顺利的话,我要到上海陪我两位老人家过年。不然就在明年正月底、二月初动身;路过苏州,我要在这里多住几天。”
“那时候我不会住在这里了。”
“喔,对了!‘花间好住’,你是不是已经看中了什么地方?”
“是的。”燕红答说,“我早就看中了,离这里不远,闹中取静,花木扶疏。可惜你要走了,不然我领你去看看。”
“这回不行了,我明天一早就得走。”龚定庵考虑了一会,暗地里作了个决定,起身说道,“明天中午,我请顾千里陪你去看房子。”
燕红有些困惑,房子是早已看好了的,也早就想迁居了,只为与龚定庵一见倾心,终身有托,因而当机立断,尽快移家。原是自己安排好了的已成之局,何用顾千里陪着去看房子,莫非顾千里说房子不好,自己就得打消原意?
她不知道龚定庵另有想法:他认为燕红既然表示“花间好住”,是为了守候他会试的捷报,那么她迁居的一切费用,便须他来筹措,说请顾千里陪她去看房子,实在是请顾千里来为他经纪其事。
回到自己船上,已是黎明时分;龚定庵连衣服都来不及换,便写了一封信,关照阿兴说:“你到顾老爷那里去一趟,说我有极要紧的事跟他商量,最好马上能来。”
顾千里也是待朋友很至诚的人,接到信息,即时便随着阿兴来践约。龚定庵将他昨夜与燕红会面的情形,细细说了一遍,随即郑重请托。
“千里,我只知道她对那座房子很中意,其余的情形,房主是谁,她是买是赁,一概不知。我的意思,最好典下来。还有件事,恐怕要费你的心,请你设法借几百银子给我,让燕红付房主作为定金。我在杭州等你的信,典价多少,我一起汇寄给你。”
“给你垫几百银子,倒是小事。不过,”顾千里说,“燕红何以匆匆作此决定?她迁居以后,是算‘摘牌子’从良了呢?还是另构香巢?这些,先都要弄清楚。”
“我没有问她。”
“这就是你糊涂了。如果是前者,你当然义不容辞;倘或移居以后,仍旧开阁延宾,你想想,你替她出钱营香巢,算啥名堂?”
“她已经说过了,她迁居是为了等我。”
“果然如此,也还罢了。不过,内中恐怕还有不得已的缘故,等我去看了再说。”
“拜托,拜托。不过,千里,你说还有不得已的缘故,请问,那是什么?”
顾千里迟疑了一下,答说:“我是瞎猜的。你等我的信好了。”
回到杭州不久,龚定庵接到顾千里的信,道出了燕红急于迁居的一段内幕,原来从她急于择人而事的消息一传,毛遂自荐的人很不少,却无一能够入选,甚至有的自惭形秽,只见过一次面便知难而退。
惟一的例外是个姓杨的,行二,苏州府属的昭文县人;父亲做过一任道员,因案休致,算是在籍的绅士。杨二本人进过学,风度翩翩,而且颇有文采,燕红的意思倒有些活动了,但就在论及嫁娶之际,她才发现杨二是个武断乡曲,什么包漕米、把持地方公益事业、包揽诉讼、欺侮孤儿寡妇等等,凡是歪秀才所做的坏事,此人无一不做。燕红自不免失望,但亦不无庆幸之感,幸亏及时看出杨二的原形,得以悬崖勒马。
但杨二却不放过她,经常登门,或者打茶围,或者请客打牌摆酒;既然悬牌应客,自有门户中的规矩,纵然不喜此人,却不能不勉强应付,杨二却渐渐不能忍耐了,一再向她们母女催问从良的条件;而燕红也觉得支吾不下去,私下忖度,只有杜门谢客之一途,因而才悄悄去觅新居。
就在这时候遇见了龚定庵,在燕红的感觉中,恰如绝处逢生,死心塌地赋了那首《摸鱼儿》明志。
“伊人新居,清幽绝伦。”顾千里在信中这样写道:“房主刘姓,姑苏式微世家,久慕文名,闻为兄所营金屋,亟言无不可商量。弟言于薛氏母女,照兄所示,与房主议定,典价五百金,以三年为期;一年之内如找补七百金,即作为买断。弟本已备妥全数,惟燕红坚谓伊稍有积蓄,只肯受二百金,作为借款。现已成券,涓吉乔迁。”
得此结果,龚定庵颇为欣慰,但有件事放不下心;燕红迁居,当然是脱籍而有了良家妇女的身份,但杨二既是无恶不作的武断乡曲,只怕对燕红还不肯放手。因此,他切切实实地写了一封信给顾千里,除了再三道谢以外,郑重以燕红相托,请他“保护”,勿使受杨二的骚扰。
这封信刚刚写好,又接到顾千里的第二封信,打开来一看,信中有信,信面上写“人公子亲启”,下面是用胭脂画成的一只燕子,自然是燕红了。
信中自然亦是谈新居,对顾千里深表感激,连日忙着移家;只说定居以后,写字读诗,静等明年初春良晤;对于杨二,只字不提。这种心情,龚定庵当然能够了解,事成过去,如春梦之无痕,越快忘记越好,何必再提——她亦可能根本没有想到,顾千里已将她这段烦恼,向龚定庵和盘托出了。
第二部分复燕红的信
于是又写了复燕红的信,向账房支了四百银子,将阿兴唤了来吩咐,专程到苏州去投信,四百银子一半还顾千里,一半给燕红过年。
“你到了燕红姑娘那里,悄悄打听一下,是不是有个姓杨的在纠缠骚扰?”龚定庵格外嘱咐,“要私下打听,不要著痕迹。”
“是。”阿兴问道,“要不要等回信?”
“要的。”龚定庵忽然想起一件事,沉吟了好一会说,“你把信跟银子交了以后,不妨问一声:是不是有回信?燕红姑娘一定会说:有的。这时候你就说:最好信上能带一笔,问一问少奶奶好。这话要说得很自然,作为你自己的意思。”
阿兴有些困惑,这话做下人的何可胡乱建议?不过主人如此吩咐,只好先答应下来再说。
正在书房中谈着,吉云来了;她是听老妈子说,阿兴要去苏州;又知道龚定庵在账房里支了四百两银子,特为来问个究竟。
“我在苏州摇了一场摊,输了几百银子,跟顾千里借的;快过年了,人家等钱用,我不能不叫阿兴送去还他。”
吉云并不怀疑他在撒谎,只说:“那就索性到上海去一趟,晚两三天再走。”
“为什么呢?”
“我要做点点心,给老太太送去。”
杭州的风俗,包粽子不在端午,而在年下;包粽子有好几道手续,所以需要两三天的工夫。
“迟两三天倒无所谓,不过东西太多,他一个人照顾不下来。再派一个人吧!”
于是另外派了一名仆人刘成,随同阿兴一起出发,船到嘉兴要分手了,往东是上海,直北是苏州。这是到上海的航船,应该阿兴上岸,另行觅舟;哪知他路上受寒重伤风,虽不是要紧的病,体力毕竟受影响,一只皮箱里八个大元宝,竟提它不动了。
“阿成哥,没办法,你要送我到苏州。”
刘成同意送他到苏州,但途径不一样,主张先一起到上海,然后转往苏州。理由是:第一,这年天时不正,腊月中忽然回暖,如果先到苏州,再转上海,耽延日子,那些点心可能会变味;其次,航船直到上海,不必换船,比较方便;最后,到了上海道衙门里,要人要船,都很方便,不比在嘉兴雇船,费钱费力。
“格外还有一项好处,老爷衙门里有两位师爷,医道好得很;请他们开一帖药你吃,出一身汗病好了,轻轻松松到苏州,有多好?”
阿兴为他说动了,跟着他原船到了上海,见了“老爷”没有什么话说;见了“太太”话就多了,老家的上上下下都要问到。尤其是对阿兴,他是“大少爷”贴身的书僮,送点心是“大少奶奶”派的差使,怎么会派到他。
“我是要到苏州,大少爷派我去还一笔银子。”
“是哪个?”
“顾二少爷。”
“是不是号叫千里的顾二少爷?”
“是的。”
“大少爷跟他借的钱?”
“大概是的。”
“为什么跟他借?”龚太太问,“是不是大少爷赌输了?”
阿兴知道“老爷”、“太太”对“大少爷”爱赌这件事,都很讨厌;而且事实上也并没有赌,所以斩钉截铁地分辩:“不是,大少爷在苏州连牌都没有打一场。”
“那么,为什么跟人家借钱呢?”
“这,这就不晓得了。”
看阿兴支吾其词,龚太太越发追问得紧:“大少爷这趟回去,在苏州耽搁了几天?”
“我算算看。”阿兴屈着手指数,“一共四天三夜。”
“为什么要耽搁四天三夜?”
“因为朋友请客,都留他。”
这是人之常情,龚太太不疑有他,便又问说:“借了顾二少爷多少银子?”
“二百两。”
龚太太心想,顾千里家道殷实,二百两银子在他不算回事,何必特为派专差去送还?而且这笔款子究竟作何用处呢?
疑云一起,便私下又找了刘成来问,这一问发现了阿兴的话不实在。于是而有第二次的查问。
“大少爷叫你直接到苏州去的,是不是?”龚太太问。
“是的。”
“你到嘉兴要换船,因为箱子太重提不动,要刘成送了你去?”
“是的。”
“箱子里装了几个元宝,你提不动?”
这一下,阿兴知道有麻烦了;意慌心乱之下,犹冀打个马虎眼可以过关,便回答说:“大少爷自己装的箱,里头有多少我不知道。”
“刘成!”龚太太说,“你同阿兴去把那口皮箱抬了来,他一个人提不动。”
皮箱是暂存在内账房,在中门以外,阿兴在路上埋怨刘成,不该说实话,刘成自然不服。
“我怎么晓得大少爷另外有话交代你?太太问我,我当然要老实说,这哪里好怪我?”
想想也真难怪他,如今只好向刘成问计了:“箱子一提进去,太太当然要打开来看,数目不符,我怎么说?”
“你不是已经说了吗,不知道!没有开箱不知道,开了箱子你就知道了,这是啥道理?”
“啊,啊。”阿兴恍然大悟,反正咬定“不知道”就不错。
于是等箱子一打开,整整齐齐八个大元宝排列在箱内,四周塞着旧棉絮,以防滑动。“大元宝”是俗称,正式的称呼名为“官宝”;各省征收漕米,例有“折实”,即是缴银代米,那些散碎银两,由藩司衙门同炉熔化,铸成元宝存库,所以称为“官宝”,定制足五十两一个,八个便是四百两,与阿兴所说的数目不符。
“怎么会是四百两?”
“回太太,我刚才说过了,大少爷自己装的箱,我不知道。”
龚太太想了一下说:“大少爷总有信给顾二少爷,你拿来我看。”
阿兴无奈,只有把信交了上去;龚太太叫丫头用热手巾将封缄之处,慢慢烫透,小心揭开封皮,抽出信来一看,真相大白了。
第二部分龚定庵与燕红有嫁娶之约
龚太太暗暗心惊,但世家大族,处事另有法度;当时声色不动,将信重新封好,箱子亦依旧上锁,吩咐刘成照他们原定的办法,送阿兴到苏州办完事,直接回杭州。
到了晚上,等龚暗斋到签押房去看公事以后,龚太太第三次传阿兴到上房问话。
“这燕红是谁?”
“是——”阿兴心一横,不再想法子为龚定庵掩饰了,因而清清楚楚地答说,“是山塘的姑娘。”
龚太太在苏州住过,知道这所谓“山塘的姑娘”便是勾栏中人,当下又问:“你见过没有?”
“见过。”
“是怎么样的人。”
“山西人。”
“我不是问她的籍贯,是问她的人品。”
这一下是阿兴发问了:“太太是问她的相貌,还是本事?”
“都要问。”
“相貌是好的。本事会作诗。”
龚太太不觉失声:“原来是诗妓。”
“还会吹箫。”阿兴又说,“大少爷就是听见她的箫声,才同顾二少爷寻了去的。”
“喔,大少爷一共跟她见过几次面?”
“两次。”
“只有两次,就要娶她回来了?”
这话阿兴就无从回答了,龚太太是从信中看出龚定庵与燕红有嫁娶之约,阿兴却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另外二百两银子是送燕红的?”龚太太问,“大少爷是怎么交代你的?”
“交代我顺便打听打听,有个姓杨的秀才,有没有到燕红那里去噜嗦?”
“那是怎么回事?”
“我不晓得。”
“你不晓得怎么去打听?”
“不晓得莫非就不能打听?”
居然是抢白的语气,龚太太贴身的丫头月华便即呵斥:“阿兴你昏头了!哪好这样子对太太说话?”
龚太太倒没有生气,沉吟了一会说:“阿兴,你明天跟刘成一起走好了。回杭州以后,不要跟大少爷说我问过你燕红的事。”
“是。”
于是龚太太命月华将信照样封好,交了给阿兴。然后跟月华谈论心事。
“你看大少爷荒唐不荒唐?老爷要知道了,一定是场大风波。”
原来龚家诗礼相传,最重敦品励行,龚定庵的祖父龚敬身,以理学文章自任,以程朱韩柳为宗师;龚暗斋做学问,所致力的是《礼记》。龚家的家规,若非年过四十而无子,不准纳妾,更莫说作狎邪游。
但龚定庵生性不中绳墨,只为他才气大,且为独子,所以龚暗斋格外容忍。这回准他纳妾,是出于龚太太的成全,因为吉云虽然贤淑,但直率而欠含蓄,缺少一份温柔婉转的女人味道,所以龚定庵对她,只有夫妇之义,稍欠伉俪之情。知子莫若母,龚太太认为要羁縻龚定庵,能改变气质,留意功名,只有柔情;因而以需要吉云留在南边为理由,拿纳妾作为龚定庵中进士的奖品,好不容易劝得龚暗斋点头,但龚定庵将来所纳之妾,自然是小家碧玉,说娶个勾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