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丁香花 >

第5章

丁香花-第5章

小说: 丁香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顾千里讲完,龚定庵大为惊异,不道风尘之中,亦有此不合时宜之人。不过,他走南走北,阅历甚深,有“妆点山林大架子”的名士,就有矫揉造作、纯盗虚声的名妓;这燕红是不是这类人物,先要打听打听。    
    “她的诗怎么样?”    
    “还不错。”顾千里答说,“早个几十年,应该列入随园门墙。”    
    “有捉刀的人没有?”    
    “没有,没有。我当面看她作过诗。”    
    “这笛子吹得不错,想来是好音乐的?”    
    “不错,她倒是多才多艺,也会吹箫,也会弹筝。”顾千里说,“也怨不得她架子大。”    
    听这一说,龚定庵便决意要访一访燕红;不过,“艺是如此,”他问:“色又如何?”    
    顾千里想了一下,以两字为答:“冷艳。”    
    龚定庵便急于要见识了,他说:“常说风尘中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不道山塘堕溷,可与邓尉之花等量齐观。走,走,这回是我作东。”    
    一行四众,敲开燕红的妆阁,来应门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妪;她就是燕红的生母,自然认识顾千里。大概是车马久稀,所以看深夜有客见访,颇有惊喜之色,叫出人来将灯烛都点了起来;连阁外回廊的羊角风灯都发光了。    
    “薛太太,你不必太费事;这位龚老爷是当今大名士,慕你家姑娘的名,特为来看看她。龚老爷明天就要回杭州,辰光不多,你把你姑娘请出来吧!”    
    但燕红却一时不能现身,薛太太亦不见露面,纵使茶果满桌,殷勤款待,亦不免慢客之嫌;顾千里的一个朋友,也是苏州世家子弟的徐子森便冷笑着说:“拿热脸换她的冷气,真犯不着。如果不是陪龚大哥,我早就走了。”    
    龚定庵却有耐心,因为原知她架子大,心里已有准备;他担心的是顾千里言过其实,燕红并非风尘中的梅花。    
    原来燕红姓薛。龚定庵心想,自南北朝以来,河东薛氏,便是大族;便即问道:“她是山西什么地方人?”    
    “不知道。”顾千里答说,“等下你自己问她。”    
    他此时的心境约略如试后望榜。到得帘钩微响,定睛看时,又恰如乡试中第四名时的那种感觉。高中在“五经魁”之内,多少是喜出望外的。    
    “顾老爷,多日不见了。”燕红问道,“哪位是人公子?”    
    行了!顾千里心上一块石头落地了。他虽觉得燕红对龚定庵会另眼相看,但并无十足的把握,倘或仍旧端起她那自命不凡的架子,岂非大煞风景,照现在的情形看,是无论如何不会有焚琴煮鹤的出现。    
    “你也知道‘人公子’这个称呼?一定是读过归佩珊的词。”顾千里指点着说,“这位便是。”    
    燕红便殷殷下拜,口中说道:“在我真是幸会。不过——”她笑笑没有再说下去。    
    接着,又跟其余两客见了礼,薛太太已用干净手巾,裹着一把乌木镶银的筷子,带着娘姨来摆席了。    
    “寒夜客来,幸而有酒。不过没有什么好东西吃,请包涵。”    
    龚定庵只含笑看着她招呼席面;顾千里自告奋勇做主人,吩咐拿局票来,两个陪客都不肯叫局,说夜深了。只有顾千里写了素秋的局票,叫相帮传送。    
    燕红待客,倒不是那种冷若冰霜的神态,一一敬酒,最后到了龚定庵身边,斟满了酒,在他身后坐了下来。    
    于是龚定庵开口了:“燕红,你是山西哪一府?”    
    “蒲州。”    
    “果不其然,我猜想你应该是蒲州人。”    
    “这一猜从何而来?”    
    “听你的口音。”    
    燕红不信,“我生在蒲州,久居正定。”她说,“家乡口音很少了。”    
    “虽少瞒不过龚老爷。”顾千里说,“燕红,你知道不知这龚老爷家世?”    
    “只知道是上海道龚大人的大少爷。”    
    “那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知道不知道龚大人是金坛段家的乘龙快婿?”    
    “原来人公子是段老先生的外孙,那就怪不得能听出我的微薄乡音了。”燕红举杯说道,“请饮第一杯。”    
    “好个请饮第一杯。”顾千里笑道,“看来定庵今天是不醉无归了。”    
    “那不正好灭烛留吗?”有个陪客接口。    
    勾栏人家当然容许开开这种玩笑,但初次见面,而燕红的身份又与众不同,这“灭烛留”四字便显得有些轻薄,因此没有人答腔。    
    龚定庵仍旧接续他自己的话题:“蒲州我到过;舜都蒲坂,就是蒲州,古迹无其数。”他问,“你是哪一县?”    
    “城里。”    
    “那就是永济县?”    
    “是。永济附郭。”    
    “永济的古迹,”顾千里笑道,“应该是普救寺吧?”    
    这也有点开玩笑的意味,《会真记》中“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西厢”,便在普救寺中;燕红点点头说:“我小时候去过,那时还不知道张生跟莺莺的故事;等知道了,反倒觉得当时不知道的好。”    
    “其故安在?”    
    “因为可以为我留下一片怅惘之思,心里常常在想:当时要知道有这么一段哀感婉艳的故事,细细凭吊,那有多好?”燕红又说,“如果真的凭吊过了,也就丢开了。”    
    


第二部分请到我船上来

    便这几句话,就不是庸脂俗粉所说得出来的。龚定庵心想,若得此人长相厮伴,不但可以谈诗、谈史,而且可以谈禅。转念到此,心中一动,绮思便如怒马奔腾,不受羁勒了。    
    适时素秋来出堂差,看到燕红春风满面的神情,自不免惊异;同时别有会心,悄悄向顾千里说道:“早点散吧!”    
    “早点散”是让龚定庵得与燕红单独相处;顾千里有心撮合这一头露水姻缘,所以在席面上开门见山地挑明了。    
    “燕红不愧佳人,定庵更是不折不扣的名士。今夕秋夜亦是春宵,我们不打扰了,明天来拜读定庵的定情吧。”    
    陪客相偕起身,定庵微笑不作声;燕红则避了开去,由她的母亲出来周旋。    
    “辰光还早,各位吃了粥再走。”薛太太说,“是野鸭子香粳米粥。”    
    “留着明天来吃。”顾千里一路走,一路回答,却有意坠后,另有话说。    
    点灯笼招呼轿子,乱过一阵将两个陪客打发走了,顾千里将跟出来送客的龚定庵,拉到僻处去密语。    
    “这燕红有意择人而事。你们今天不妨深谈。”    
    “是的。”龚定庵问道,“明天中午有事没有?”    
    “有个约会,不过不要紧,有事吗?”    
    “如果你的约会能够辞掉,明天中午请到我船上来,或许有事奉托。”    
    “好。”顾千里慨然应诺。    
    等龚定庵回到厅上,已是灯火悄悄,但引入燕红的卧室,却又别有洞天,帘幕深垂、银烛高烧,临窗花梨木的方桌上,另外摆了四样精致肴果,“五更鸡”坐在一把中号银壶里,酒香四溢,未饮就先有飘飘之致了。    
    但桌上却只摆着一副杯筷,龚定庵便说:“你怎么不陪陪我?”    
    “等一等。”燕红提起银壶,先为他斟满,“且先满饮一杯,驱驱寒气。”    
    龚定庵点点头,一饮而尽;等她再来斟酒时,他捏住她的手说:“第二杯,得要一起干了。”    
    “我,我叫她们拿杯筷来。”    
    等她回身去唤娘姨时,龚定庵便毫无顾忌地在她身后,恣意注视;她的衣服换过了,卸去灰鼠缎袄,穿一件雪青宁绸密行的薄棉袄,外罩一件玄色软缎的长比甲,束一条绉纱汗束,腰肢婀娜,装束俏皮,从背影看去,绝不能想像她会是此地胭脂。    
    等她回过身来,他依然作刘桢之平视,但见神清如水,秀而不寒,心里在想:母亲大概一定也看得中意。    
    这样视线随着她的身形转移,毫无顾忌的贪婪神色,倒将燕红看得不好意思了,垂着眼为他斟着酒说:“索性等我卸了妆再来陪你。你先慢慢喝着吧!”说完,放下酒壶,拿起筷子,为他布菜,最后自己挟了块素火腿放入口中,一面咀嚼,一面走向梳妆台。    
    坐下来打开镜套,先卸玉钗,后卸珠环,鬓边一串珠兰却仍留着,然后拔去玳瑁簪子,将头一晃,抖散了头发,像一幅黑缎子样地披在脑后,拿粗齿黄杨木梳略梳一梳,伸双手到后面揽起头发,一转一盘,松松地做成一个云髻,随即拿起一面手镜伸到脑后去照看。    
    龚定庵手持酒杯,却仍是满的;因为一喝酒,双眼少不得有片刻要离开梳妆台,实在难舍。等着她拿起手镜,不由得脱口念道:“‘入手三盘梳掠,便携明镜出花前。’”    
    燕红回眸一笑,随即持镜起身,一面走近龚定庵,一面说道:“我改三个字好不好?‘便持明镜到尊前。’”    
    “尊”字双关,通酒樽之樽。龚定庵知道她的诗妓之名,不是浪得,便即问道:“拜读拜读你的窗课如何?”    
    “那不等于班门弄斧?”燕红放下手镜说道,“我们谈谈。”    
    把酒倾谈,互道身世。原来燕红果然出身晋唐以来便为河东大族的薛家。十岁时随父迁居直隶正定府的石门;来到苏州,只是半年前的事。    
    “半年以前呢?”    
    “在徽州。十六岁到广德,十七岁到祁门,十九岁到徽州,二十岁丧父,至今四年。”    
    “这样说是二十四岁。”龚定庵说,“花样年华,正如月到中天。”    
    “过此就不好了。所以——”她双眉微蹙,顿现幽怨。    
    “怎么?”龚定庵定睛看了一下,举杯说道,“来,‘与尔同消万古愁’。”    
    “为你这句话,我不能不干。”    
    相偕干了杯,龚定庵笑道:“说实在的,我还不知道你的愁是什么?”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为何不未老先嫁?”    
    “谁来娶我?”    
    “我!”龚定庵手指着鼻子,大声答说。    
    燕红斜睇着他,好半天才说了句:“你这个‘我’字,好像说得太快了一点吧?”    
    “什么时候才不算快呢?”    
    “我也不知道。”燕红低低说道,“只怕我没有那份福气。”    
    龚定庵不知道是她信口敷衍的话,还是她真的有此感想,想一想只好用以退为进的说法。    
    “只怕倒是我没有这份福气。”    
    “你是客气话。翩翩浊世,才大如海,只怕名姝而愿为夫子妾者亦大有人在。”    
    “你这顶高帽子太高了,我实在无法承受。”龚定庵正一正脸色说道:“燕红,你如果有心,咱们不妨谈谈;倘若无意,亦当尽今夕之欢。”    
    燕红点点头,却不作声;慢慢啜饮着酒,然后问道:“人公子,你猜一猜我这半年来,向往的是谁?”    
    “谁?”    
    “河东君。”    
    明末以来,金陵秦淮、吴门山塘的名妓,不知凡几,燕红独独向往“河东君”柳如是,足见其胸次不凡。龚定庵心想,她这一见便有委身之意,当然是把他看成“江左三大家”之首的钱牧斋了。但钱牧斋娶柳如是,是在松江舟中,花烛交拜,但有元配陈夫人在,是所谓“停妻再娶”,为法所不许;不过这是在流寇遍地的崇祯年间;钱牧斋又是在籍的绅士,所以没有人来管这种闲事,成了个“两头大”的局面,这比顾眉生嫁“江左三大家”之末的龚芝麓,有妾之名,得妻之实,还受了清朝的诰封,更为难得。    
    细想这段虞山韵事,龚定庵自然而然地要考虑了,燕红是不是在暗示,要娶她便得如钱牧斋之于柳如是,以正室相待?这是不可能的,父母不许,吉云不愿,己亦不忍。    
    于是他亦暗示:“河东君之福是非分之福,以致钱牧斋一死,便生‘家变’,河东君以死相抗。礼法虽非为钱牧斋等人而设,但‘糟糠之妻不下堂’,正妻在而别娶一正妻,蔑视人伦,不能为此老恕。”    
    “好一番议论!”燕红笑着回答,不过笑得有点勉强。    
    原来燕红确有试探之意。当然也不是真的希望像柳如是那样,与龚定庵成为花烛夫妻,只求他能别营金屋,除了岁时令节,平日不必向吉云夫人修妾媵之礼。却不知他对这一点,能做到多少?    
    


第二部分窥测她的意向

     “蒲州真是好地方。”龚定庵也在窥测她的意向,故意把话题荡了开去,想在不经意之中看出她的内心,他说,“地灵则人杰,你们薛家尤其了不起。”    
    “可惜也有人辱没了祖先。”    
    “谁?”    
    “像我不就是?”    
    “就算沦谪风尘,也是薛涛。”    
    一听这话,燕红顿时双眼闪闪生光,充满着喜悦。“人公子,你把我比作薛涛,实在太夸我了,”她说,“我带着一部家谱,因为辱没先人之故,从来不敢也不肯拿给人看。今天可要献宝了。薛涛是四川人,她如果是我这一族的,就绝不敢起名为涛,因为我们祖先中就有一位薛涛。”    
    说完,燕红从书柜中取出一部封缄完好的家谱,原来她家本籍是蒲州府城以北的汾阴,如今称为荣河;在晋朝有个薛兴,官拜尚书右仆射封安国公;他的儿子便叫薛涛,袭爵以后,官至梁州刺史。    
    “梁州设治汉中,薛涛本来是长安良家子,也许就是梁州刺史薛涛之后,流寓在陕西,可惜薛涛的家世,无从查考了。”    
    “就是能查考,亦不过让人资为谈助而已,于本人毫无益处。”燕红接着又说,“薛涛在成都,伺候了十一个节度使,这种日子,我不知道是怎么过的?”    
    “你想过怎样的日子呢?”龚定庵问,“是像河东君那样?”    
    “河东君的日子过得也很辛苦,她甚至于要到舟山去慰劳义师;平时要替钱牧斋接待宾客,这也是我办不到的。总之王侯门第,不是我安身立命之处,我倒情愿像西施那样,跟着范大夫,五湖四海,到处为家。”    
    这又是一个龚定庵所无法承诺的条件,因而他笑笑不作声。    
    “你觉得我的想法,太荒唐了?”    
    “不!”龚定庵想了一下说,“范大夫是不得已而去国。我在想,如果在烟水胜处起一座楼,多藏图书做伴;闲来扁舟双载,吹笛吹箫也好,作诗作词也好,这样的日子,也就差不多了。”    
    “这就是神仙!岂止‘差不多?’”燕红问道,“你说‘扁舟双载’,还有一个是谁?”    
    “那要问你。”    
    “问我不如问你的吉云夫人。”    
    “她不会像钱牧斋的陈夫人那样大方的。”    
    “我也并不指望她作陈夫人。”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龚定庵情不自禁地握住她的手说:“我明年进京会试,你要替我祝告,场中得意;倘或中了,我的心愿就能见诸事实了。”    
    “你的心愿是什么?”    
    龚定庵沉吟了一下:“我想填首词,请你替我写下来。”    
    燕红听他要作词,喜动颜色,亲自去取笔砚素笺;龚定庵亦起身蹀躞,一个圈子兜下来,看她持笔在手,便也站住了脚。    
    “是一阕《浪淘沙》,题目叫做‘书愿’。”    
    等燕红写下曲牌题目,他便朗声念道:    
    “云外起朱楼,风烟聚首,笛声叫破五湖秋;整我图书三万轴,同上兰舟。”    
    燕红写完了说:“这是半阕,‘过片’呢?”    
    龚定庵点点头,接下来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