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文学 >

第4章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4章

小说: 知道点中国文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⒔夂螅阋恢背晌凭倏际宰钪匾慕炭剖椋卧髑寮赋淖龉偃恕⒍潦槿宋薏皇芷溆跋臁T诠湃诵哪恐校堵塾铩肥切奚碇喂谋ρ怠W菔强凭俜铣院螅堵塾铩啡允嵌潦槿司K卸恋氖椤=裉欤檬槿允且话嬖侔妫⑿辛恐笫蔷说摹K纬趺嗾云沼小鞍氩柯塾镏翁煜拢氩柯塾镏绿健钡拇担沤袷ハ偷亩潦榫っ鳎嘶安⒉晃!   
    《论语》就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是语录体的散文,其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比较易懂,用词力求言简意赅,所以多为一些格言警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读来琅琅上口,意味深长。孔子的这些名言警句,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也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第一部分仁者无敌———亚圣孟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镵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苏洵    
    过去有一个小孩子,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母亲守节。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孩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带着孩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了街上,离杀猪宰羊的人家很近,这个小孩儿就模仿起做买卖和屠杀的活计。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孩子见了,一一记在心上。母亲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这个小孩子就是先秦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的孟子,这个故事也就是广为传诵的“孟母三迁”。    
        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后来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成为孔门后学。他以孔子为榜样,怀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游历各诸侯国,向统治者宣传他的王道思想、仁政主张。但诸侯为了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采纳法家和兵家的学说,认为孟子过于迂阔,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使得孟轲也像孔子当年一样,四处碰壁,终不得志。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学和著述。他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事,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学生,如公孙丑、万章、乐正子等。他和学生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言论整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共7篇,每篇又各分上下,依次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篇名取自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的字,没有特定的含义。《孟子》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他认为人都有天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人之四端的萌芽,这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之所在,而恶则是后天受到外界影响才产生的。孟子强调,人们只要自觉努力,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道德完善的圣人;只要尽心、知性就可以知天,事天的途径就是修养心性。在人性善的基础上,孟子形成了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在修养方面,孟子强调人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自觉精神,明确提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要“舍生取义”,还提出了要养浩然之气,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自觉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等极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有因于此,孟子的文章也气势雄伟宏大,感情真挚热烈,长于说理和论辩,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作,为后人所推崇。     
    《孟子》行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势”,由于孟子善辩,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常常将对方逼问得“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词锋犀利,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义正言辞、大气磅礴;论证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直达主题,如《告子上》中的“鱼与熊掌不能得兼”一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鸦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读来觉文气如飞瀑一般,直落而下,不可中断。而析理,又似剥笋,层层深入,直至中心。    
    《孟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事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在《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一节中,针对梁惠王提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以“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为喻,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惠王答道“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实际上是批评梁惠王在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同其他统治者立场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别的统治者那么残暴罢了。这其中也用了欲擒故纵、请君入瓮的手法,引梁惠王上钩,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处于非常窘迫的境地。此外还有“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一曝十寒”等等,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    
    孟子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就是散文创作,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孟子》论辩机敏、文气浩然、语言通畅、洗练准确,历两千余年,孟子作为思想家的形象仍旧跃然纸上。    
    


第一部分集百家之大成———荀子

    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有人喜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所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地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    
    如上是荀子所作的关于“性恶”论及“礼”的一个论证,以解释道德上的善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况博学善辩,年轻时便到学者荟萃的齐国“稷下学宫”讲学,齐襄王时曾三次被推为“祭酒”(学宫之长),成为享有很高声望的学者。以后,他游历秦、赵等国,从事政治活动,同这些国家的当权者讨论富国强兵问题。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况也受株连而免官,居于兰陵,直至老死。    
    荀况在教育上和著述上很有成就。在秦统一中国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思想家韩非和政治家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今本《荀子》32篇除最后6篇一般认为是荀况门人所记外,其余各篇都是荀况的著述。    
    如果说孟轲承继子思学说,形成了儒家正统派的话,那么荀况则猛烈抨击子思、孟轲,形成了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反对孟轲,不在于反对孟轲对人的重视和高扬,而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与孟轲不同。荀、孟分歧的基本点在于:孟轲对人的理解,重在发掘出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出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相反,荀况对人的理解,则重在肯定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外部世界入手来塑造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简言之,孟轲是由“内圣”而“外王”,荀况则由“外王”而“内圣”。这种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了荀、孟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形成了荀况的独树一帜的人学体系。    
    在《荀子》一书中,荀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荀况指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他认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有不同的职能。同时,荀况又强调,人虽然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强加于自然界,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与其崇拜天、歌颂天,不如像畜养万物那样将天驯服;与其顺从天、歌颂天,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使之为人类造福。    
    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也是《荀子》一书的重要内容。荀子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伪”之分,就是把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品质区分开来。他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本能的物质需要,并不具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礼义规范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必然引起人们对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争夺,导致强者害弱,众者暴寡,天下大乱。总之,人性恶而非善。孟轲讲人性善,是不对的。荀况又认为,必须对人的恶的自然属性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礼义规范的善的社会品质。这种善的社会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伪”,是人为的意思,指人的社会品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于文化环境影响,经过长期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荀况十分重视教育学习对于改造“性”的作用,他指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在初生之时声音一样,没有区别,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教化,长大以后便具有不同的教养和习俗。可见教育学习对人性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荀子曾做《性恶》来辩驳孟子的性善论,《劝学》是作为《性恶》篇的副产品出现的,然而今天读来,《劝学》却成为妙绝千古、孺子可诵的名篇。《荀子》书中的文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述缜密,风格质朴;并且能够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事例作为论据,巧妙运用比喻,反复论证;用词简练,善于运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篇》)    
    荀子的文章,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回味。文章开篇即开宗明义地讲出核心观点,鲜明果断。然后广泛用喻,文字浅显易懂却含义深切,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篇》)    
    这一段文字几乎都在使用譬喻,或正或反或并列,变化多端,生动巧妙地说明了学习要不断积累、用心专一的道理。    
    《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荀子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第一部分柔弱胜刚强———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在谈到《老子》这本书时说:“《老子》许多年来一直是我的床头伴侣。其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例如,当我研究心理学时,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机构的专业人员,我从这本书学到了许多有关政治和领导的知识。我把它作为最喜爱的礼物送给身为企业家和高级经理的朋友们。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老子》,其实是一部用韵文写的哲学诗,短短不过5千言,却蕴含着深邃丰富的思想,洋溢着玄远浪漫的情致,凝结着荆楚之地哲人的智慧,是中国古文化的一枝硕果累累的哲学之花。从对后世的影响来说,《老子》为此后的中华文化创造提供了一个可以不断阐释、开出新意的“文本”。    
    《老子》的作者即老子,现在一般多认为是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他生活的时代约与孔子同时而稍早。他是一个见闻广博、知识丰富、思想深沉的学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晚年隐居著述,著成《老子》,开创先秦道家学派。    
    今天流传的《老子》一书,共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篇,下篇为德篇,汉代以后又被称为《道德经》。据现代学者考证,《老子》可能是道家后学根据老聃的思想言论记述、整理、加工而成的,约在战国初年成书,以后又有不同版本流传。然而,不管怎么说,《老子》代表了先秦时期的原始道家思想,则是确定无疑的。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样,都生活在春秋末期,都对当时的社会大变动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但他又与孔子不同,没有那种修己治国的政治抱负和游说谋官的积极性,而是力图置身于社会大变动的激流旋涡之外,冷静地思考宇宙人生,任凭自己的思想在天地古今之间遨游,从而讲出了一番关于“道”的“玄之又玄”的哲理。正是这样,他的哲学思想既含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又具有较高的思辨色彩。在哲学思维水平上,老子比孔子更胜一筹。    
    《老子》的哲学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第一次把“道”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