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文学 >

第27章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27章

小说: 知道点中国文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矫肌D山桃G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这千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总之,通过李千金这一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剧本对自由的爱情、非礼的私奔、男女的情欲都作出率直坦露、毫无畏怯的肯定和赞美,比之《西厢记》更有一种勇敢的气派。这一人物形象与她的剧中身份实际是不相符的,在她身上,更多地表现出市井女子的性格和市民社会的市俗化的趣味。与这样的人物形象及思想情趣相适应,《墙头马上》的语言,以本色通俗、朴素生动为主要特点。     
    与《墙头马上》的世俗化倾向和本色的语言不同,白朴的另一剧作《梧桐雨》更多地表现出文人化的趣味,尤其以典雅优美、富于抒情诗特征的曲词著名。《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标目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剧中描写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杂剧前三折写李隆基自以为太平无事,宠幸杨贵妃,朝歌暮宴,无有虚日,导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掌羽衣曲”的安史之乱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马嵬兵变,是通过舞台艺术形象表现封建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过程的。第四折根据《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写安史叛乱平定后,李隆基从西蜀回京,退居西宫,梦见杨贵妃在长生殿设宴,请他赴席,梨园子弟正准备演出,被窗外一阵阵梧桐上的雨声惊醒。全剧以李、杨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过程。    
    《梧桐雨》的抒情气氛特别浓郁,并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尤其是第四折,全部23支曲子几乎都是唐明皇的内心独白,写他的忆旧、伤逝、相思、愧悔、孤独、哀愁等种种心情,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后13支曲子,通过对秋雨梧桐的描写,反复地以凄凉萧瑟的环境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照,彼此交融,获得强烈的抒情效果。这里仅取最后一曲《黄钟煞》的末节为例:     
    斟量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    
    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它惊觉了。”这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在我国的诗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高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加上作者以10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伤悲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更能透过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可以说,《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另外,白朴的词流传至今100余首,内容大抵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艺术上以清丽见长。他的“叹世”、“写景”之作,如〔沉醉东风〕《渔夫》、〔寄生草〕《劝饮》、〔天净沙〕《春、夏、秋、冬》等曲,俊爽高远,以情写景,情景交融。闺情作品以〔仙吕·点绛唇〕散套为其代表作,文词秀丽工整。还有一些小令吸收民间情歌特点,显得清新活泼。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第四部分曲词最甚的杂剧家———郑光祖

    其词出语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临风生珠玉,诚杰作也。     
    ———朱权《太和正音谱》    
    郑德辉清丽芋绵,自成馨逸,不失为第一流。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倩女离魂》的电影曾一拍再拍,一播再播,前些日子,《倩女离魂》的电视连续剧也播得如火如荼,再加上最近卡通版《小倩》的出现,相信不知道《倩女离魂》这个故事的人是少之又少,可是,也许大多数的人却并不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何处。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人陈玄佑的传奇《离魂记》中,最终成形于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我们现在所拍的电影、电视剧都是在郑光祖的杂剧剧本的基础上改编的。除了《倩女离魂》以外,郑光祖还有很多有趣的杂剧流传下来,接下来我们就对郑光祖其人其作品进行详细的了解。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后期的一位著名的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在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中,他的活动时期较长,作品流传甚广。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使本来颇具文学才情的他开始了杂剧创作。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流传于世者8种,仅留残曲者1种。从流传下来的8个剧目看,《辅成王周公摄政》、《立成汤伊尹耕莘》、《钟离春智勇定齐》、《虎牢关三战吕布》、《程咬金斧劈老君堂》等5个剧目,写的是历史故事,《迷青琐倩女离魂》、《梅香翰林风月》写的是爱情故事,《醉思乡王粲登楼》则写的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的故事。作品题材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与同期作家相比,他居首位。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闪烁着璀璨的艺术光彩。    
    《迷青琐倩女离魂》简称《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也是元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剧情大略是这样:王文举和张倩女原是“指腹为亲”的未婚夫妻。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他与倩女成婚。文举上京应试后,倩女相思成疾,致灵魂离开躯体,追赶文举赴京。文举得官后和倩女回到家中,她的灵魂和那卧病在床的躯体又合而为一,一家遂欢宴成亲。这一剧作不仅情节离奇,而且在离奇的情节中表现了较为深刻的内涵。在根本上,它指出了人的天然情感的不可抑制,正如倩女所唱的“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伸张了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     
    在艺术描写方面,《倩女离魂》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墨细腻但并不感纤巧,文词精美却不显雕琢。第三折写倩女卧病相思,自怜自叹的曲子《普天乐》,把诗词的意境同剧中人物的心情结合起来,用了活脱语言写出,清丽而流动,柔情婉转,哀怨动人:    
         
    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杨花陌上,趁东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西厢记》的启发。这些曲辞接受婉约派词家的影响较多,它写出封建社会青年女子内心的幽怨,使《倩女离魂》成为具有独特成就的爱情剧,对后来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相当影响。    
    和《倩女离魂》同一类型的《刍梅香》,写诗人白乐天的弟弟白敏中和晋国公裴度的女儿裴少蛮的恋爱故事,情节全属虚构。作者是模拟《西厢记》写成的。全剧所表现的思想倾向远不如《西厢记》的鲜明。在主角婢女樊素的唱词和说白中之乎者也,引经据典,带有更多封建文人的气味。剧中某些曲词虽然比较优美,但缺点是过于典雅、工整,缺少生活气息。    
    郑光祖的《王粲登楼》是根据王粲《登楼赋》虚构而成的,在王粲落魄荆州,登楼作赋的场面中,抒发了游子飘零,怀才不遇的感情。    
    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干、栏干在天外倚。(许达云)这里望中原,可也远。(正末唱)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带云)看了这秋江呵,(唱)越搅的我这一片乡心碎。    
                             ———第三折《迎仙客》    
    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许达云)仲宣,既然如此感怀,何不早归故里。(正末云)吾兄,怕不说的是哩。(唱)乍奈我身贫归未得。    
                             ———第三折《红绣鞋》    
    这些曲文中所流露的流落他乡的感慨,特别容易引起封建时代失意的文士的共鸣。明清以来,许多写文人轶事的杂剧,有不少是受到它的影响的。    
    此外,他还有5个取材历史故事的杂剧,以《智勇定齐》为较有特色。它写无盐的采桑女钟离春,貌奇丑,但有超人的智慧和胆识。齐公子以其贤,纳为后。在她的辅助下,齐国大治,战胜了秦燕,被尊为上国。作品歌颂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抵御外敌侵略的巾帼英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郑光祖杂剧在曲词方面显示了不凡的功力。后人论元曲,因此将他置于关、白、马之上,这虽然不合理,但说明他在元曲中的地位确实是很重要的。    
    


第四部分多少春秋,总上心头———纪君祥

    辄慕周勃安刘之计,庶几程婴存赵之忠。                
    ———汪藻《宋高宗登基之表章》    
    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文天祥《无锡》    
    2003年岁末,人民艺术剧院与国家话剧院同时将“赵氏孤儿”这一故事搬上了话剧舞台,两位导演对于这一故事作出了各自的当代阐释,在观众中引起相当反响,各种意见与争论随之而起,《读书》杂志还专门就之进行了座谈,集成《多少春秋,总上心头》的座谈纪录。而《赵氏孤儿》的魅力并不限此时此地,《赵》剧早在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法国伏尔泰由之取材写了一部《中国孤儿》,公演之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而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将之改编为《中国英雄》。这一部名闻内外,影响甚至盖过《红楼梦》的戏剧究竟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左传》和《史记·赵世家》,元杂剧作家纪君祥将之写成杂剧《赵氏孤儿》之后风靡一时。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6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明朱权评其剧作的风格为“雪里梅花”(《太和正音谱》)。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演述春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主要是根据《史记·赵世家》以及刘向的《新序》、《说苑》所记载的历史故事敷演而成。    
    《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1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收藏了孤儿。公孙与程婴之子被害,赵氏孤儿得以保全。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明真相,晋悼公即位,孤儿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灭尽屠家,报仇雪恨。     
    该剧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的托孤、救孤、抚孤和复孤,既表现了屠岸贾的凶残与奸诈,又突出了程婴等的义烈与自我牺牲,构成一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把历史上一些重大政治斗争的原因解释为“忠”与“奸”的对立,这当然是简单化的,此外强烈的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势力压迫的反抗。屠岸贾杀绝赵氏一门300余口,又为了斩草除根而准备杀尽晋国所有婴儿,这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之单纯的“忠”更具人情味的道义根据。包括韩厥决定放走程婴和所携赵氏孤儿时的一段唱词,“子见他腮脸上泪成痕,口角内乳食喷,子转的一双小眼将人认。紧帮帮匣子内束着腰身,低矮矮怎舒伸”,也表达了对无辜的弱小者的同情。因而,他们或杀身成仁、或忍辱负重以实现其自觉承担使命的行为,便有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而剧中程婴的行为,基本的出发点是报答赵朔的平日优遇之恩,这也很容易为统治者所用,以激励臣民为王朝尽忠守节。宋代一再为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修祠立庙、加封爵号,正是出于这种目的。这些特点,对后来写“忠奸斗争”的戏剧有较大的影响。    
    175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把它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并注明“五幕孔子的伦理”。这部剧作确实歌颂了中国的传统道德,但应该注意到,它吸引人的地方还有剧中人物在道德完成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譬如:屠岸贾让程婴棒打公孙杵臼一慕,写得惊心动魄,程婴与公孙两人的自我牺牲,那种前赴后继的复仇精神,屠岸贾的阴险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屠岸贾云'程婴,你不行杖,敢怕指攀出你么?(程婴云)元帅,小人行杖便了。(做拿杖子打科)(屠岸贾云)程婴,我见你把棍子拣了又拣,只拣着那细棍子,敢怕打得他疼了,要指攀下你来。(程婴云者)我就拿大棍子打者。(屠岸贾云)住者!你头里只拣着那细棍子打,如今你却拿起大棍子来,三两下打死了呵,你就做得个死无招对。(程婴云)着我那细棍子又不是,拿大棍子又不是,好着我两下做人难也。(屠岸贾云)程婴,这只拿中等棍子打。公孙杵臼老匹夫,你可知道行杖的就是程婴么?    
    虽然并未过多直接描写程婴的心理活动,但是从俩人的对话中看出程婴极为复杂、难堪的心绪,还有屠岸贾的奸诈和步步紧逼。而公孙杵臼的沉默则显示出他对为救孤而自我牺牲的计划的忠诚。从这些细节处使人物的人格力量与形象特色凸显了出来。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对历史材料进行了加工,作了很多改动,使得故事在结构上显得精巧紧凑。在这些改动中,至关重要的两处是把他人的婴儿变成程婴自己的儿子,另一处是让屠岸贾将赵氏孤儿纳为义子。这种改动使得剧中的3个主要人物程婴、屠岸贾、赵氏孤儿的关系之间充满了张力。在这样的情势下,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戏剧效果特别强烈。    
    


第五部分万仞崛起———明代文学

    情乎?欲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