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文学 >

第12章

知道点中国文学-第12章

小说: 知道点中国文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选》选录先秦到梁800年间的诗文752篇,其中分为赋、诗、骚、诏、册等37类,大致可以概括为诗歌、辞赋、杂文三大类,计诗歌434首,辞赋99篇,杂文219篇。所选作家除无名氏外,共129人,前代的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都被选入,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是可以称为“先士茂制,讽高历赏”的,多数皆有定论且为当时文人所重。    
    任何“文选”都体现了编选者的选文标准和原则。萧统认为,衡量文学作品的根本标准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事”不仅指创作活动这件“事”,更主要的是指构成创作的题材和事物。在萧统看来,构成创作题材的事物是有意义的对象,必须经过作者的选择提炼并升华出意义。但是仅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字,是因为它必须通过艺术的构思,以华美漂亮的文词来显示“事”的意义。《文选》的选录标准反映了当时文学潮流的一般趋向和文风的时尚,也让人看到艺术文学和应用文学走向各自独立的现实,泛“文学”的概念开始分化,文学自身的独立性自觉性开始显现出来。    
    依照这种标准,《文选》不收经、史、子三部类的文章;虽史书中也收有少量的论赞,那是因为它们“综辑辞采”,“错比文华”,具有文采,而大量选入的是辞、赋、诗,其中楚辞、汉赋、尤其是六朝潘岳、陆机、谢灵运、颜延之等人的作品占的比例最大,十分鲜明地突出了《文选》主要作为艺术文学选集的特色。    
    无论在文学史还是文学古籍的校刊整理方面,《文选》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首先,它影响着文学家在文学界的地位。虽然《文选》对所选文学家未加评价,但在对象的选择方面,就表明了编选者的态度,这对后世之褒贬具有导向作用。其次,对文学观念的发展,对文学特性的认识,具有重要影响。魏晋以来,文史哲不分家的现象开始改变,文学的独立性为大家所重视。《文选》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以大量的实证例子,揭示出了艺术性文学的本质特征,从内容表达、形式表现等方面,提供了艺术文学的范本。自《文选》问世以来,人们在创作上不仅以它为模特加以效仿,而且还开辟了“文选学”这一研究的专门领域,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再次,《文选》成书于南朝梁代,当时编选者所见到的文本,与今日留存的文本,许多都有差异,而且不少文本至今已经亡佚了,所以《文选》所保存的古代作家的作品原始文本,对古籍整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文选》受到各个时代文人学者的重视,成为士子的必读书,具有文章学教科书的作用。以现代观点来看,《文选》是把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尤其重视形式美,不十分注重思想内容的意义。然而过去的文人学士,主要是借此学习做文章的方法,在辞藻、典故运用等基本功方面得到教益,即从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入手,找到进入文学殿堂的门径。    
    从今天的观点看,《文选》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由于它强调典雅华丽、引古征事,过度看中形式的美文特征,一些清新素朴之作便不入法眼,那些思想内容丰富、极有生活情趣的作品也被忽视了,南朝自然清丽的民歌一首不见,这也显示了编选者的贵族偏见。第二,分类过于琐细繁杂,并有不当之处。琐碎的分类,固然可以使读者了解文章体裁在六朝时的发展状况,但过于琐细,反而不利于文体的发展,以及对于文体的整体把握。第三,由于编选者特定的审美标准,为了适合自己的口味,不惜删改割裂古诗文原貌,这样不仅有损原作的形式原貌,而且也增加了理解作者本意的难度,甚至会造成内容意义的误释。第四,有些收入的文章,由于考证不严,整理不精,误将其他人的文字当做作者之文的错误屡有发生。尽管如此,《文选》并不因为编选中的问题而失去灿烂的光辉。    
    《文选》的价值可从“文选学”的形成见出。所谓“文选学”,就是以《文选》的研究和注释为主体的一项专门学问。早在唐代,就有两个著名的《文选》注本,即李善的注本和五臣注本。前者将《文选》分为60卷,引用书籍达1689种,注释探幽发微,准确注出了词语典故的来源及意义,对于理解作品的内容、了解作品背景都有极大帮助。五臣注本是指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5人合作的《文选》注,成书于718年。五臣注本疏漏不少,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但是也有其价值,有些注释也表现出比李善注明白易懂的长处。    
    总之,《文选》作为第一部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选本,以其新颖的文学眼光和明确的艺术标准树规立范,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不可低估,时至今日,它体现出的文学观念,尤其是对文学特征的认识,对我们仍有启迪作用。    
    


第二部分古代文学的奇葩———《木兰诗》

    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民歌兴盛的时期。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在内容和风格上南朝和北朝的民歌也呈现出很明显的不同之处:南朝民歌内容较狭窄,多侧重于爱情方面,比较活泼,缠绵;北朝民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对游牧生活,战争,人民生活以及爱情婚姻等都有一定的描写,它体裁多样,自由且灵活,体制更丰富多变,总体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迈。其中最为杰出的为《敕勒歌》和《木兰诗》两首。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这是一首只有27个字的北朝民歌,包含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静山、平川、苍天、茫野,加上清风掠过时所现之牛羊,动静结合,描述出北国草原的富饶和壮丽。同时也抒发出北国人民对养育他们的土地、对游牧生活的热爱之情。    
    另一首《木兰诗》同样出自于北朝,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里的一支奇葩,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杰作。它通过描述一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出一位千古传颂的巾帼英雄。它全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即开头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诗歌先用织机声引出木兰的叹息声,引起读者的好奇:木兰为何叹息?后引出可汗点兵,家中无男儿,父亲年迈的现实情况和决定替父从军。运用东、西、南、北排比,表现出战争的迫近和出征前的忙碌。最后用了“旦辞……不闻……但闻”来写路程的遥远和木兰对家乡和父母的惜别之情。主要描写了木兰的焦虑、思考、准备和出征。其中对儿女情怀的述写表达木兰对父母之孝,军书急迫,而替父从军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塑造了木兰的善良。    
    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分简洁的笔墨,描写了木兰10年的征战和凯旋归来的情景。用战争的可怕和残酷反衬出一个坚强而勇敢的花木兰。    
    三、从“归来见天子……,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辞官和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之情。木兰完成使命,并且立下战功,面对天子的赏赐而不为所动,只求回家与家人团聚。这进一步证明了木兰替父从军,为国效力,并不是为功名利禄。进一步刻划了木兰的正直和淳朴。木兰还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描绘了家人的快乐的兴奋。木兰恢复女儿面目,同伴的惊诧以及表达出的对这位女中豪杰的赞叹,一切都让人感觉喜悦轻松。    
    四、即最后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在文章的结尾之处,作者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写出了对木兰从军12年,但未被发现女儿身的赞颂,表现出木兰的谨慎和机敏。    
    该诗用叙事的手法,描述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首先木兰是一位纯真朴实的少女,另一方面又是一位跃马疆场而不为功名所动的英雄。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者的勤劳、善良、深明大义的精神,而且她的形象不仅在于善良和勇敢,同时是智者和理性的体现,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哲学中的高度的人生智慧,表现了中华民族刚柔相济,能屈能伸,出入有道,进退自如的人生观,从而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做出了极好的诠释。    
    《木兰诗》不仅思想意义深刻,同时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一、它作为一首叙事诗,详略得当。为突出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长达10年的背景,并对这丰富的材料,作了细致的剪裁。着重于木兰从军、离家、辞官、还家四部分,使全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对军旅生活相当简略,叙事粗细恰到好处,从而把一个十分感人而鲜活的巾帼英雄形象塑造的完美得当。二、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作者没有刻意描述木兰怎么英勇,如何坚强,而是多了一些“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思念之情,来表现爹娘与女儿间的深情。叙事与抒情交叉进行,真正做到了融情于事。三、《木兰诗》用词丰富多彩,极富韵律。诗中古朴自然的口语和精妙绝伦的律句相结合,既有五言,又包含杂句,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比喻,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有夸张,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有对偶,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有排比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另外作品的韵律有民间歌谣的特点,以平声韵为主,不避重字,几句换一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流畅和谐,极富音乐之美。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久远,影响十分广泛。后被改为多种戏曲形式,久唱不衰。它不仅代表诗歌艺术的水平,更主要的是塑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她已经不只单纯地代表一个代父从军的英雄,而是一个为了追求男女平等和寻求女性解放的人物的典型。《木兰诗》代表着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对我国诗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它对后世文学和后世民族精神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大乘佛学之颠峰———僧肇

    僧肇三十岁就死了,否则他的影响会更大。    
    ———冯友兰    
    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观世音受如来之命化身为一名老和尚来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取经”,取的是什么样的经呢?观世音在和身为名僧的唐僧讲经辩论的时候,指斥唐僧所传之“经”,为小乘佛经,只可度己难以度人;西天如来佛祖处,有九九八十一卷大乘佛经,可普救天下众生。那么何为大乘佛经呢?    
    公元5世纪,在中国的佛教大乘一宗大师是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印度人,出生的国家在今新疆省内。他于401年到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在此定居,直到413年逝世。在这13年中,他将许多佛经译为汉文。此后,小乘、大乘的经文都陆续被翻译过来,但是只有大乘在中国的佛学中获得永久的地位。鸠摩罗什教了许多弟子,其中有些人很出名,很有影响。其中最出色的就是僧肇,大乘佛学的水平在僧肇那里达到巅峰。    
    僧肇(公元384年—414年),京兆(今西安附近)人。他先研究老庄,后来成为鸠摩罗什弟子。他领会了魏晋玄学的存在本质论,学会了鸠摩罗什传译的龙树系中观空宗的哲学思辨,并且又“不落两边”、“不离两边”,将二者加以融汇贯通,创建了带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佛教哲学体系,从而把中国佛教哲学理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写了几篇论文,后人辑成一集,称为《肇论》。    
    《肇论》的第一论题为《物不迁论》。佛家讲“三法印”。首印“诸行无常”,无常即迁流不息之意。今讲不迁,正是针对小乘执着无常而不懂其真义者而言。论中有云:“必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又云“静而常往”,“往而常静”。均主张动静一如。往即不往之意。他根据龙树的“不去不来”的理论,以破斥小乘有部执三世恒有的主张。其中“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放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这是在讨论世界的运动问题。它认为事物的流转变化是假象,其本质是不动的,过去的事物只存在于过去,现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现在,“故曰静而非动”。“不迁”就是不动。它只肯定事物变化的间断性而否定其连续性。万物每刻都在变化。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存在的任何事物,实际上是这个时刻的新事物,与过去存在的这个事物,不是同一个事物。《物不迁论》中还说:“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梵志每时每刻存在着。此刻的梵志不是从过去来的梵志;过去的梵志,不是从现在回到过去的梵志。从每物每时变化来看,我们说有动而无静;从每物此时尚在来看,我们说有静而无动。僧肇的理论,具体化了第二层次的二谛。在这个层次上,说万物是有是静,说万物是无是动,都是俗谛。说万物非有非无,非动非静,是真谛。    
    《肇论》第二论是《不真空论》。“不真”指“假名”。万物以假名盾来是不真,执着假名构画出来的诸法自性当然是空。所谓“不真空”,就是“不真”即“空”。当时三家讲般若都以无解空,而对于“无”和现象之“有”的关系,解释各有不同。《不真空论》将“有”与“无”两方相统一,而批评三家的说法。认为有是有其事象,无是无其自性。自性并非事物本身所固有,而是假名所具有的。因此,假象之相非无,但所执自性为空,这就叫做“不真空”。另外,小乘讲空,是“析色明空”,以事物帐本有微积成,经过分析,才见其为空无,这叫“待宰割”以求空。说不真即空,就是讲万物原来是空,不待分析。其中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见《大藏经》卷四十五)这是在讨论世界的存在问题,其主要论点是说一切人和事物都生灭无常,缘会则生,缘了则灭,所以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后世的三论宗人很推尊僧肇,常常把他和鸠摩罗什并称,有“什、肇山门”之语,吉藏在所著《大乘玄论》卷中将他提高到三论宗实际创始人的地位。直至明末,智旭在《阅藏知津·中土论》中,列《肇论》为第一,认为僧肇学说最契原经精神。    
    


第二部分众人皆醉我独醒———范缜

    人生好比树上开的花,遇到风花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