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下台内幕-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淡化“台独”主张和发展两岸关系,但是“台独”这一基本立场没有改变。
岛内外“台独”合流,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台独”势力和民进党的重要活动之一。李登辉和台湾当局对“台独”的政策,由蒋家父子时期依法制裁转向“宽让和忍让”后,海外“台独”分子纷纷突破国民党当局“出入境黑名单”的控制回台,组织“台独”活动。
第六部分:“党主席”的阴谋与“台独”联手(2)
“台独”势力为实现向岛内发展计划,1986年11月14日,民进党海外组织代表团公开闯关回台。1988年8月19日,“世台会”第15届年会在台北县召开,与民进党联手举行“台湾人之夜”活动,这次会议是岛内外“台独”势力“大合流”之始。次年“世台会”在高雄召开第16届年会,“会长”李宪荣偷渡回台。1989年9月28日,许信良由福建外海偷渡入台,但被判刑6年8个月。1989年底“独盟”副主席郭倍宏突破黑名单的限制,闯关潜入台湾,造成当时风靡一时的“郭倍宏旋风”;1991年10月间“独盟台湾本部”成立,郭被推举为“第一副主席”。
1990年6月28日,李登辉建议的“国是会议”召开。他邀请“台独”代表人物彭明敏、陈唐山、蔡同荣等参加会议,这无疑是宣布已经放弃对“台独”人物的制裁,等于宣布“台独”势力可以返台活动参政议政。对李登辉的“恩赐”彭明敏并不领情,以“政治目标不一致”为由,拒绝参加会议。1991年10月,“独盟台湾本部”成立,“独盟主席”张灿被推为第一任主席。12月间他闯关回台,以“叛乱罪”被捕,时隔不久张被释放,活跃在“台独”阵营和台湾政坛。“独盟”在台“现身”,公开成立组织和公开活动,可以说海内外“台独”合流已经完成。
1990年11月起,岛内的“台独”团体召开多次沟通会议,决定联合起来,在“分进合击”的原则下,推动“主权独立运动”。海外“台独”组织在施明德出面召集下,于1990年11月进行了几十年来海外“台独”组织的首次大整合。与此同时,岛内外的“台独”势力又于1991年3月和6月,分别在马尼拉、日本千叶进行了两次“海内外乡亲恳谈会”,联手推动“台独”运动。在马尼拉会议上,各种“台独”势力明确决定“帮助民进党发展”,“力促民进党成为台独主力”。1992年“台独联盟”提出“独盟应在民进党之下推动台独”,在此原则下,海外“台独”组织的重要头目大多加入民进党。“独盟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人已为民进党员,“独盟”成为民进党内主要派别之一。“台湾民主运动海外组织主席”许信良即两次出任民进党主席;“台湾人公共事务会”的核心成员蔡同荣、杨黄美幸、谢聪敏等人成了民进党的骨干分子。
李登辉不仅支持“台独”势力返台活动,而且还于1991年5月17日取消了打击“台独”的法律依据“惩治叛乱条例”和“刑法第100条”。“台独”势力向岛内转移,两股“台独”合流,与李登辉为代表的国民党当局的纵容密切相连。正是李登辉的“独台”主张,成为内外“台独”势力合流的大背景,成为“台独”势力和民进党进行“台独”活动的大前提。
“台独”势力在岛内立足后,政治影响和实力有所扩张,“台独”主张日益公开化。民进党是由“党外运动”发展而来,在“党外运动”高涨时期,“台独”是非法组织,以“基督教长老教会”为代表的“暗独”组织提出“住民自决”,“坚决主张台湾的将来应由台湾1700万住民决定”。当时的一些“台独”分子以“争民主”为名同时兜售“台独”理念,呼应“基督教长老教会”的主张。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成立后,在“党纲”中宣称接过“住民自决”的口号,声称“台湾的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民主、普遍、公平而又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住民自决”成为分裂分子鼓吹“台独”的主要口号。
随着李登辉推动“宪政改革”的进程,“台独”组织合法化、“台独活动”公开化的深入,民进党很快把“住民自决”发展为“独立建国”。在1988年4月17日民进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临时会上,通过的“4·17决议文”声称两岸间只要有不符合民进党政治主张的情况出现,“台湾应该独立”。1990年10月,民进党在“第四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1007决议文”公开主张,“我国(即台湾)事实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及外蒙古”。在次年8月和10月,民进党借“人民制宪会议”提出“台湾共和国宪法草案”,借第五届代表大会通过“台独党纲”,声称“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主权自主自立的台湾共和国及制订新宪法之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在李登辉的纵容下,“台独”活动日益猖獗民,以公民投票选举决定”。民进党在这里不仅提出了“独立建国”的目标,还提出了完成的方法,即“公投民进党成立后,发展迅速,成为国民党执政的最大威胁台独”。
“台独党纲”出笼后,引起台湾民众的疑虑,深恐民进党将两岸带向战争的边缘,导致民进党在多次重要选举中受挫。在接连几次败选的打击后,民进党开始对“台独党纲”进行淡化处理。1995年上半年,民进党内“务实台独派”公开提出要修改“台独党纲”。同年9月13日,时任党主席的施明德在美国公开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民进党若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标志着民进党由主张“建立新而独立的国家”转变为鼓吹“维持现状就是独立”的“事实台独”,企图“借中华民国之壳,行台独之实”,具有极大的欺骗性。1998年7月,针对克林顿总统在上海提出“新三不政策”,民进党中常会发表“七点声明”声称:“台湾为一已经独立的国家,任何改变台湾独立现状的要求,都必须由全体台湾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加以认可。”民进党在这里不仅是对“事实台独”的肯定,还提出如果要突破“事实台独现状(或者理解为如果在现在已经‘台独’的基础上实现两岸统一)”要通过“公民投票”,即“公投统一”。这一口号,成为民进党的基本政治主张。1999年5月8、9日,民进党第八届二次代表大会在“七点声明”基础上,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草案。
“台湾前途决议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第二、台湾并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片面主张的‘一个中国原则’与‘一国两制’根本不适用于台湾。第三、台湾应广泛参与国际社会,并以寻求国际承认、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为奋斗努力的目标。第四、台湾应扬弃‘一个中国’的主张,以避免国际社会的认知混淆,授予中国并吞的借口。主权独立更动现状诉诸公投。第五、台湾应尽速完成公民投票的法制化工程,以落实直接民权,并于必要时借以凝聚国民共识、表达全民意志。第六、台湾朝野各界应不分党派,在对外政策上建立共识,整合有限资源,以面对中国的打压及野心。第七、台湾与中国应透过全方位对话,寻求深切互相了解与经贸互惠合作,建立和平架构,以期达成双方长期的稳定与和平。”
该“决议文”集“台独”主张之大成,提出的“七条”招招皆“独”。关于“住民自决”,只是把要实现“台独”需要公投改为要实现统一需要公投;关于“独立建国”,只是把“台湾应该独立”改为“台湾已经独立”;关于“事实主权”,只是把“维持现状就是台独”改为“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此外,该“决议文”更想表达的观点有二:
一是“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其主权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其附属岛屿,以及符合国际法规定之领海与邻接水域。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其目的就是要制造出“属于中国的台湾地区是主权独立国家”的神话,否认海峡两岸事务是中国内部事务的客观事实,宣扬台湾不再需要另外“独立”,以确认“两岸两国”,为台湾这个“国家”挂上“中华民国”的招牌。二是拒绝统一。以前分裂势力与民进党把重点放在“需要、应该台独”方面,讨论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分裂祖国、实现“台独”的内容,现改为“台独已经完成”,因此把重点放在拒绝统一方面,如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与“一国两制”、寻求国际承认、尽速制订“公民投票法”等,以对抗统一,实现“台独”。
民进党此一“台独”策略的调整,放弃“激进台独”主张,走“温和台独”路线,对民众有相当大的欺骗性。此后,民进党在选举中不断有所收获与进展。如1992年“立法委员”选举、1993年县市长选举、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1997年县市长选举等都获得胜利。
然而,民进党的实力增长,实际上是在李登辉的配合下实现的。李登辉一方面打击党内异己,排除党内“反独”力量;另一方面,纵容“台独”势力的发展,与民进党勾结,推动“独台”政策,让民进党得以坐大。
第七部分:内恶斗弄分裂新党的诞生(2)
带头分家的是“新国民党连线”。“新国民党连线”成立于1989年8月25日,由国民党内一批革新派人士组成,主要成员有赵少康、王建煊、陈癸淼、王滔夫、洪秀柱、蔡壁煌、洪昭男、郁慕明、周荃等人。
国民党内非主流派在1990年“二月政争”之后,与主流派的矛盾越来越大,双方的对立越来越严重。由党内竞争恶化至立足党外竞争,由志同道合变为志不同道不合,是在1992年12月19日举行的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以后。因为选举结果不太理想,主流派全部怪罪于“新国民党连线”身上。
国民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成了两派分手的时机。非主流派意识到主流派的险恶用心,感觉到党内生存和发展空间正在逐渐消失。非主流派一直坚持在国民党内抗争的目的有二。一是保住在党内的地位,现在反击无效,与其被招安或被压制,还不如放弃已经没有含金量的权力,重新组织新的政党与国民党放手一搏。二是希望留在党内,阻止李登辉把“中国国民党”扭向“台湾国民党”。如今国民党已经滑向“独台”,“是无可救药了”,与其为李登辉“背书”,还不如重新开辟反对“台独”和“独台”的战场。
对喝国民党奶水长大、靠国民党余荫成长的“新国民党连线”来说,如果要脱离国民党,剪断与国民党的脐带,并非易事。“新国民党连线”对此不是没有考虑,他们认为在国民党、民进党竞争的背景下,两党虽然在维护台湾“安全”、全面“本土化”、谋求“国际生存空间”等“独台”和“台独”方面,有着许多共识,但在争夺执政权问题上,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岛内许多选民既不满意国民党的腐败,对日益黑暗、混乱的政治舞台的对抗心理越来越大;也不放心民进党的“台独”诉求,担心“台独”带来社会动乱和战争。这样,必然会给“投国民党一票不甘心,投民进党一票不放心”的选民提供一个选择的目标,有可能在各类选战中异军突起。
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筹备过程中的争论,成为新党成立的催化剂,也成为新党成立的舆论准备。正如赵少康所说,本来对国民党中央还抱有希望,但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发展眼见是一言堂的局面,国民党已不可能接受任何改革意见;“新国民党连线”在党内权力结构中寻求发展空间,进行体制内改革已成幻想,我们是被逼上梁山,既然上了梁山泊,就需要有个寨子。国民党部分元老得知此消息后,并未采取任何行动予以阻止。在他们看来,李登辉已经决心走“独台”路线,对主流派来讲,正要把非主流派赶出国民党去,“新国民党连线”的出走未尝是坏事。
1993年7月28从国民党中分裂出来的新党日,“新国民党连线”秘书长李胜峰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将不参加国民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并拟于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前脱离国民党另立新党。8月10日,“新国民党连线”核心人物、“立法委员”赵少康、郁慕明、李庆华、周荃、陈癸淼、李胜峰等,在“新国民党连线”办公室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组建“新党”。“立法委员”王建煊也在会上宣布加入新党,并以上述6人一起担任发起人。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许信良、“立法委员”张俊宏和一些新党的支持者到会祝贺。
周荃在会上宣读了新党“组党宣言”和“基本政治主张”。新党在“组党宣言”中说:今天,小老百姓要发言——大家不甘心于国民党、民进党之间只能两坏取其轻。我们有权从“投一票给国民党不甘心,投一票给民进党不放心”的矛盾中,投出有用的一票来唤醒两党的金权梦、执政梦。新党还提出了壮大“中华民国”、三党合作避免台湾被“出卖”、直接民选“总统制”、保障人权、“国防”科技化、反贪污、反金权等“八大政治主张”。周荃表示,新党的目标是“革新政治,安定政局,制衡两党”;新党的方针是“以国会为中心,以民意为导向,以选举为手段”;新党的组织是“不设党主席,只设召集人,不设基层”;新党的入党方式是“不必宣誓,不交党费,认同理念”;新党的反对目标是“反台独,反腐败,反特权”;新党的理念是“认同三民主义,追求政治民主,发展两岸关系”。
8月22日,国民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闭幕的当天,新党轰轰烈烈地举行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58位发起人,包括“中央民意代表”、学者、文化界人士、中小企业负责人、劳工、残疾人士及民众代表。8月25日,台湾第74个政党——新党,正式在“内政部”登记。
新党的成立,在台湾地区的政坛上引起较大的震动。被排挤出中常会、在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因为李登辉漏提为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而闹得满城风雨的许历农,公开发表文章,认同新党的理念,为新党鼓劲叫好。在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前夕成立的国民党内次级团体“新同盟会”,集结了一批非主流派人物,其中有郝柏村、李焕、蒋纬国、许历农、梁肃戎等人,也有各军兵种的代表人物,许历农出任名誉理事长,冯沪祥任秘书长,“新同盟会”则无疑成为新党的“天然同盟者”。
新党的出现,随时都可能起到削弱国民党的作用,同时也会导致许多对国民党不满又不满民进党的选民转向支持新党,岛内政局和力量对比因此出现新的变数。当然,新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新党是从国民党非主流派脱胎而来,所以带上了“外省人党”的胎记;新党现有的基础是在台北等都会区,所以带上了“都会党”的印痕;新党强烈反对金权勾结,所以开展政治活动所需的巨额活动经费和不断攀升的选举费用成为沉重的负担;新党的“关键性少数”是建立在国民党和民进党对立的基础上的,如果国、民两党合流则新党的“关键性少数”成为“无用的少数”。
第七部分:内恶斗弄分裂新党的诞生(2)
新党一成立就活跃在台湾政坛。一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