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这就很特殊。在世间没有这种现象,无论中国、外国,古时候、今时候都没有。不过在中国古代的教学,与佛法有一点类似,那就是一本教科书,从你初学一直学到老,一本教科书。譬如中国过去念书人读的《四书》,《四书》大家比较熟悉。实际上那个时候的人也分科,有专门一生学《四书》,有专门学《易经》,有专门学《礼记》,也有专门学《春秋》,它也分科。所以他能够成为历史上留名的学者有道理,一门深入,几十年修学他有心得,所以他能够讲学,他有著作留传给后世。
这一本书,小时候启蒙就念,念到老还念不厌,这样的教科书世间人称它为经典、经书。经书这个意思是超越时空,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你永远都享受不尽。佛家的这些经典,经典是佛教的教科书,比儒家的更殊胜。儒家的教学我们知道,一世,人的一生;而佛法的教学三世,在时间上讲长,佛法讲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这些事实理论在经典里面都有很详细的介绍,很详细的说明。如果理论你明白,这个事实你就会相信,因为这些事实有理论根据,让你不能不信。如果这桩事情没有真实的理论依据,这事未必可靠,它确实有理论依据。它的教科书超越时空,尤其是大乘经论,《华严》不但是大乘,大乘当中的大乘,古大德称它作一乘的佛法,比大乘还要高,大乘当中的大乘,这称为一乘佛法。凡是这一类的经典必然超越时空,就是此地所讲「身遍一切位」,初学的可以修学最高班级的学分,最高班级的修学也不舍一年级的教学,这正是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道理是什么?第一个是真性,大乘经典都是从自性里面生,不是从意识里面生。世间的典籍、书籍,为什么没有这种效果?世间人写文章用思考、研究,统统落在意识心里面,意识心有范围、有界限,所以它跟一切法不能够融通、不能够贯穿,道理在此地。如果这个法门(这个方法门径),理论与修学方式是从自性当中建立,这个界限当然没有了,这是一个道理。另外一个道理是诸佛菩萨的弘愿,那个心愿没有界限。世间人他的心愿有界限,只是想著为自己好,为我的家庭好,充其量为我的国家好,再大一点,那很殊胜、很了不起,为我们这个世界好。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在太虚空当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而已,比我们这个地球大的星球不知道有多少。科学家告诉我们,太阳比地球大三十一万倍,地球只有太阳的三十一万分之一,两个要一比的话,小得很可怜。可是太阳在太空当中不是大的星球,比太阳大的又不知道有多少,我们能想到吗?佛菩萨的心量,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人家心量多大,所以他的愿力不可思议,他的愿力跟心性完全相应、完全相同,自性本具又有心愿的愿力贯穿著。
这个意思,古人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大家好懂。「能以方便,随入一地」,任何一地,这个地不是指十地,是指菩萨修学的地位;狭义的说法,从圆教初住菩萨起,初住菩萨就拿到学位。就像我们世间法一样,世间法的大学有三个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此地讲的学位是博士学位,你就拿到。通常我们说小乘佛法,小乘修学毕业了,圆满,拿到第一个学位,第一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所以诸位要晓得,阿罗汉是佛门学位的名称,就彷佛现在学校里面讲学士,你拿到这个学位。再向上提升,比这个更高的一个学位称为菩萨,菩萨也是学位的名称。第三个,最高的学位称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成佛。大乘经上讲的诸佛就是这个意思,从初住到等觉叫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所以一样在佛的地位,佛的智慧、功德也不平等。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像我们世间学校一样,每个人都拿到博士学位,几十个博士在一起,他们的智慧能力也不平等,但是统统都拿到博士学位。到什么时候才平等?博士里面的差别有四十一个差别,到究竟圆满佛,那个时候就平等。为什么?他的障碍断尽,他的智慧圆满现前,这个是平等。如果障没有断尽,智没有圆,等觉菩萨也不平等,等觉跟等觉也不平等,这种理跟事是我们可以能够想像得到。
这个地方所说偏重在愿力,愿力摄持一切地。经文上讲『能随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方法就是佛法常讲的法门,方法门径。将方法比喻作一个门,门是能够通入的意思,入佛之门,你从这个门里面可以入佛,入佛之门你就作佛。佛是什么?佛是智慧德行圆满的人。印度人称他作佛陀,佛陀是印度话,我们中国翻成,从意思上翻,觉者,觉悟的人。觉悟,不迷惑,大觉,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一切现象无所不觉,这从空间上讲。要从时间上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他也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叫真正觉悟、彻底觉悟。我们人能做到吗?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能。为什么能?你本来就是如此,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你本来知道。现在为什么不知?迷了,迷了就叫众生,悟了就叫做佛,所以这个事情是我们的本能。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本觉本有」,本有当然可以恢复;「不觉本无」,不觉是我们现在迷,这是心性里头没有的。没有,当然可以断,使我们深信破迷开悟有可能性,一定可能。我们怎么迷的?几时迷的?佛在经上都讲得很清楚。用什么方法破迷?用什么方法恢复我们的智慧?恢复我们的德能?这就叫方便门。方便门多,无量无边,法门无量。
这经文好,『而以一切愿海所持』,这句话重要。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大愿太多太广,把它比喻作海;海是深广的意思。世尊为我们开导,将一切诸佛如来的弘愿归纳为四大愿、归纳为四条,四条就好讲。即使是我们现在星期六讲的《无量寿经》,介绍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诸位要是细细把它归纳,也不出四弘誓愿,也不出这四大类。由此可知,这四大愿可以说是一切诸佛如来的总愿、通愿,我们一定要重视。《华严经》上所讲的这些菩萨,说四十一位也可以,说五十一位也可以,都是四弘誓愿贯彻摄持,所以他地地都摄一切地,道理在此地。
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怎么发法?菩提心到底是什么?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这四愿圆满落实。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看看这个心量不是为自己,起心动念哪里是为自己?为众生。为哪些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大。尽虚空遍法界,当然包括我们的地球,包括我们的国家,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城市,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家庭,全包括了,你说这个心多大。看到众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看到众生得乐,就是自己得乐;自他不二,这是真心的流露。世间人心量很小,起心动念范围界限非常的拘束,佛告诉我们这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是迷。真心像大海一样,迷了之后变成一个小水泡,大海里面一个水泡。迷的人把水泡当作大海,不知道整个大海是自己。由此可知,第一愿岂不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吗?哪里是外头来的?我们迷得太久,无始劫以来就迷,佛不给我们提醒,我们怎么会知道?想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这么一桩事情,谁想过这么一桩事情?佛这么一提醒,我们才想到这桩事情,愈想愈有道理,所以这一愿就是圆满自性法尔流露。
度,「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关键在个「度」字。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关怀、爱护、尽心尽力去帮助,这叫度。度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在众生有苦难的时候。现在有几个人晓得,众生遭难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几个人晓得?认为现在这个世界,许许多多的灾变与我们人不相关,天然灾害、自然灾害,把责任都推掉,推得一干二净。他能够说出一番大道理来,我们迷人听听觉得他说得不错,满有道理,把责任推干净。佛不是这个说法,佛讲世界上种种的灾变,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从什么地方生?从人心里面生的。人心善,我们生活环境就善,风调雨顺;人心不善,外面环境就乱。环境跟人心有密切的关连,佛在经上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同修当中你们如果学过法相唯识,对这个道理应当更清楚、更明白。
物质的现象是什么?是阿赖耶的相分。精神的现象又是什么?是阿赖耶的见分。见相同源,同一个自证分。精神的现象、物质的现象,都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而且是先有精神再有物质,那物质与我们心理怎么会没有关系?所以佛才说「境随心转」,境是环境,小的环境是我们身体这一身、生活起居,小环境;大的环境,我们居住的地球;更大的环境,这是讲宇宙太空;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从哪里来?我们自性变现出来。《华严》里面所说,我们现在还没念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怎么会没有关系?诸佛如来所住的,本经上讲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凡夫所居住六道的法界、十法界,都算是凡夫;这里面一切的一切依正庄严,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把这个基本的道理,你参透了,你明白肯定了,然后你就晓得,所有一切外面自然灾害,与我们的念头息息相关,哪里说没有关系?
世尊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这种转变有两种∶一种是共业,一种是别业。别业是我们个人,个人在生活上的感受,这属於别业。大家共同要遭遇的,这是共业。没有这个共业,在共同灾难里面他可以幸免,他可以不受难。我们世间人讲他很侥幸,其实哪里是侥幸,他没有这个业,这个我们要了解。今天,现在这个世界灾变异常,我们从资讯里面所得到的讯息,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严重。最近我们晓得有一些重大的灾变,电视、报纸都不报导,为什么不报?想必是大家知道这些灾变,人心惶惶,会影响我们情绪,就不报。世界上有许多聪明人,也有许多有慈悲心的人,总是想把这些灾变能消除,或者能够减缓、能够退后。能不能做到?能。怎样做法?还是要从教学,让社会大众普遍都觉悟、普遍都回心转意,灾难就可以化解。
譬如经上讲得非常明显的,水患,水患从哪里来的?贪心来的。佛在经上讲,贪心的时候流口水,看到好吃的东西吃不到就流口水,贪心,贪是水。现在世间人贪心太重,所以要遭水灾。水灾,科学家讲,大概在二十年、三十年之后,麻烦可大,有大水灾来。水从哪里来?南北极的冰融化,现在在开始化冰。科学家的估计,五十年之后,南北极的冰化了之后,海水水位就要上升;水位一上升,沿海地区全部被淹没掉。他们认为这是自然灾害,现在科学虽然发达,没有办法把南北极的冰块维持现状,叫它不融化,他做不到。海水温度上升,造成外国人所谓圣婴现象,现在全世界气候都不正常,海水温度上升。佛讲的没人相信,佛说这是众生贪造成,贪瞋痴造成。火山爆发,大地震,火山是怎么爆发?瞋恚心。人一生气,那个火就往上升,火山要爆发。人心不平,佛给我们讲,地震的原因;愚痴是风灾。深入经藏的人,听了佛这个说法会点头,佛说得没错。
现在这灾难,给诸位说,水灾、风灾、火灾、地震,统统都要来了,怎么办?我们自己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相信佛的话,佛不欺骗我们,我们断贪瞋痴慢。不但要断悭贪,积极的去修布施;不仅要断瞋恚,更应当修慈悲心;不但要断愚痴,要求智慧。愚痴的对面是智慧,贪爱的对面是布施,瞋恚的对面是慈悲,傲慢的对面是谦虚恭敬。我们真诚心断这些烦恼,我们修布施,学习布施、学慈悲、学智慧、学谦敬,在这个大灾难当中,大家要受这个共业,我有别业,别业不受这个共业,这个灾难可以度过。佛教给我们,你相信不相信?你如果肯相信,真肯干,这个灾难可以度过。真正学佛的同学们,我们不但自己要认真去干,消除业障,转移境界,《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来是个真正觉悟者,他能转境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
四弘誓愿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晓得,你能断烦恼,你就能转境界,而且转得非常明显、非常殊胜,效果很明显。第一个容貌转变,以前是凡夫的容貌,是业障习气很深厚的容貌,这一转转成佛菩萨的容貌,清新秀丽,不一样。容貌会转,会转得很清新、很慈祥,让大众接触你、看到你,生欢喜心,生敬重之心,它有这个效果。第二个体质转,本来体质多病,现在这个体质不生病,所有一切病不治自然就好,体质转。转变境界一定从自身,因为自身是最贴近的第一个境界,然后再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逐步逐步往外去推展。真的转变环境,真正能做到随心所欲,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真的,不是假的。有求必应是转变,如果你要不会转变,那你有求就不应。所以这个东西在佛菩萨面前去求求不到,泥塑木雕的佛菩萨,你求他,他怎么会帮助你?泥塑木雕的佛菩萨,虽然他不会说话,他也不会保佑你,你向他求,什么也求不到,他有一个好处: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是让这尊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见到佛像如同真佛在,想到佛在经典上的教诲,是提醒这个意思。不见到佛像,佛讲的道理忘掉,提不起来;一看到佛像就想起来,佛教给我们应当怎么做法,菩萨教给我们应当怎么做法,这个功德利益就很大。供佛像是这么个意思,决定不是迷信,我们要清楚、要明了。
佛教给我们断烦恼、改习气,诸位想想看,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是不是贯穿一切的地位?从初发心到等觉位都离不开,「而以一切愿海所持」。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求学。你要不求学,你什么时候才能恢复你自性的智慧德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实在讲不求学也可以达到,慢,时间慢,如果又肯勤学,可以把开智慧的时间提前。以前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如果你不肯发心努力去求学,完全靠参禅、念佛、修定,等著开悟,真的是能开悟,不是不能开悟。他举个例子,譬如十年你才能得定、才能开悟,如果你一面听经、一面研教,你五年就可以开悟,把开悟的时间提前一半。这是当年老师劝我学教,我们想想很有道理,可以把开悟的时间提前,那就是要学佛法,要研究经教,研究经教要深入义趣。
前几天跟诸位说过,怎么样才能深入?要断烦恼。烦恼断一品,你深入一品;断两品,深入两品。不断烦恼,为什么不能深入?烦恼是障碍,你障碍除掉,性德才显露。「一切众生」,这《华严经出现品》里头说,「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跟诸佛如来的智慧德能完全平等。佛的智慧圆满,佛的相貌庄严,佛的相里面无论任何部位,找一个缺陷都找不到,圆满相,好相。我们凡夫相哪有这么圆满?缺陷太多。
每个人都想自己有个好相,哪一个人不喜欢美、不喜欢漂亮,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