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4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一笔钱,这笔钱我估计决定够用,我才敢答应,我才晓得这是古人把这个事情交给我做,现在居然中国佛协、宗教局都欢喜。我知道诸佛护念中国,龙天善神保佑中国,中国强大一定能够维护全世界的和平,整个世界人有福,所以我要把这一套珍宝分送给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下一步我们再来商量如何来培训人才,法宝有了,要有人讲解,要有人弘传,「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都是大慈方便,我们要能体会这个意思,要知道如何学习。
学习是下面这一句,『往劫修行极清净』。好事要做,佛在《金刚般若》上多次的告诉我们,离一切相,修一切善,那就是「修行极清净」。事要做,丝毫执著不能有,不但不能有执著,还不能有妄想分别,以极清净的心、极平等的心去做。做什么?大乘佛法里面,世尊教导菩萨生活行为六个守则,第一个布施。而法身大士就不讲布施,讲供养,为什么?法身大士见性了,普通的大乘菩萨还没见性,所以只说布施,不说供养;法身大士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所以说供养。大经里面所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法身大士供养;你没有这个认知,你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跟你讲布施。六度是教一般菩萨的,教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华严经》在第六回向章里面,给我们讲了一百多个项目。总体的来说,布施就是现在所讲的服务,为众生服务,无条件的服务,无私的服务,无有代价的服务,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布施。如果我为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有代价的,是有条件的,那就不是布施波罗蜜,那是服务;波罗蜜是圆满的意思,就不是圆满的服务,这个服务里头有缺陷;圆满的服务,没有条件,没有代价。那一天佛协刀副会长说,这就是牺牲奉献,我说连牺牲奉献这个念头都没有。有「我牺牲,我奉献」,还是有条件,还是有代价,这个念头都没有。就跟什么?自己为自己服务,你还谈什么条件?还谈什么代价?这个样子才能做到圆满的布施,在普贤菩萨讲圆满的供养,尽心尽力的供养,观察一切众生的需要,满足他的需要。
今天一切众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觉悟,是明理。为什么我们现在搞成这个样子?就是无知,无知到了极处。佛菩萨慈悲,佛菩萨不怪我们,佛菩萨说得好: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无足怪也。没有人教给我们,我们的父母没教给我们,我们的老师没教给我们,我们又不是生而知之者。我给同学们也说得很多,也讲得很仔细,我这一生这一点成就,得力於有幸遇到三位善知识。我能够有一点成就,没有别的,我也很坦白的告诉大家,好学。我自己能好学,老师肯教,才有这么一点成就。老师是真肯教,学生不好学,那也是枉然!好学是要真正做到;给你讲的,你听懂,你相信了,你明白了,你做不到,那有什么用处?那等於零。所以一定要把你所信的、把你所理解的落实到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好学。你能做到一分,你就得一分的功德利益;你做到两分,你就能得两分利益;你做不到,你一切都落空。纵然能说,能说不能行,还是抵不过业力;换句话说,你还是跳不出轮回,还是免不了三途。你能把你所信、所理解的落实,你才能得真实利益。真实利益是永脱轮回,与诸佛菩萨同行。《华严》末后入法界,用现在的话说,入诸佛菩萨生活的范围,外国人讲入诸佛菩萨的俱乐部,我们修学佛法终极的目的在此地。所以生活、言行、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极清净」这三个字重要,清净还不够,清净到极处,宗门里面所谓「一丝不挂」,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事情要做,样样都要做,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弘法利生。做不能著做的相,弘法不著弘法的相,利生不著利生的相,这才清净,这个才叫修行。凡夫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著相,所以总是落在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圈圈里面。佛教我们修行,就是修正,怎么修正?不落在这个圈圈里头,还是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应酬,就是不落在这个圈子里头。这个圈子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再说得具体一点,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我们要跳出这个圈圈,这个行才极清净。
世尊四十九年的教诲,留下来的这些经论,浩如烟海。古人常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道从哪里读起,佛家的经卷是《二十四史》的十倍,我们从哪里入手?这才要抓纲领,才要讲原则。我们净宗建立之后,我们提出修行的纲领,五个科目,从三福做起;三福、六和,从这里下手,再提升到三学、六度,最后提升到普贤十大愿王。纵然在这一生当中我们达不到普贤行,最低限度要能完成菩萨行,菩萨行是三学、六度。这五个科目简单扼要,这个提出来之后,我又用二十个字归纳一个中心,希望同修们常常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念念不离开这十句。前面五句是存心,常存此心,常用此心。真诚心,人家用虚伪对我,我以真诚对他。为什么?他搞六道轮回,我要超越三界。不能说别人用虚伪对我,我也用虚伪对他,那就错了。他搞六道轮回,我也跟他一样搞六道轮回,我错了。他虚伪,我真诚;他染污,我清净;他不平等,我平等;他迷惑,我用智慧;他自私自利,我用慈悲爱心;他行他的道,我走我的道。他能够觉悟,能够回头,好!不能回头,我们也不能生烦恼。诸佛菩萨看到芸芸众生都不生烦恼,都不著急,我们著什么急?佛在经上常讲,先自度,然后才能度众生。先自度就是先自己要认真学习,落实在我们生活行为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看破是什么?明了,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叫看破。放下是丝毫不沾染,彻底放下,生活、工作随缘,唯有随缘你才能享受大自在。末后总结到念佛,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才得究竟真实的大圆满。我给它总结十句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就跟《华严经》上说的一样,「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圆融无碍,每一条里面都包含其他的九条,任何一条都圆满具足其他的九条,这叫佛法。
佛法是觉悟之法,真的觉悟了,真的明白了,你真的在学佛,你真在行菩萨道,过佛菩萨的生活,而后你才真正利益一切众生。众生得到多少利益,那是他的根性不一样,各人所得的利益也不相同;利根得利益多,钝根得利益少。利根的人一看、一听觉悟了,如实修行,得的利益大。钝根的人听了之后,半信半疑,似明不明,理解得不够彻底,信心会动摇。这也有好处,佛法讲在他阿赖耶识里头种了一点善根,这一生不能成熟,来生来世遇缘接著再干,哪一生缘成熟了,他这一生就成就了。缘成熟了,一定是依教奉行。真的理解,真的相信,这是缘熟了。缘熟,这个人一生必定成就。这一生不是讲来生,就在现前,现前他的思想、意识、行为就跟诸佛菩萨一样。怎么晓得?经典是证明,他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跟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同,这就叫证果。证果是自己证明自跟佛是一不是二,佛所讲的就是我所想的,就是我所做的。我想的、我做的,他这上都写清楚了,都说明白了,完全相应,这叫证果,信解行证。如果我们展开经卷,自己想的跟佛想的不一样,自己见解跟佛的见解不相同,自己所做跟佛所说的相违背,你纵然是有信、有解、有行,没证;没有证,不得受用,证才得受用。真的证得了,不要说圆满,不要说多分,少分的证得,你的生死就自在。如果念佛往生,少分证得生凡圣同居土,多分证得生方便有余土、生实报庄严土,圆满证得生常寂光净土。
所以经不能一天不读,一天至少要读三遍,早晨要读,下午要读,晚上要读。我们做不到,世尊当年在世六时读诵,至少我们要有三时,我们才有救。读诵要深解义趣,这就是先度自己。先度自己,自己契入境界,自己有信心,决定没有疑惑,然后才『化导众生无有边』。第二句、第三句都是说因行,第二句是自修、自行,第三句是化他。换句话说,我们真正做到了,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我们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教导别人断疑生信。为什么?我自己一点怀疑都没有,佛所讲的字字句句我都证明,证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证明字字句句是从我们自己真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决定不是从他意识里面生出来的。意识里面生出来的可以质疑,不是从意识里头生的,是从自性里头自自然然流露出来,我们证明、证实了。「化导众生」,「化」是教化,「导」是诱导,教化是言教,诱导是身教,我们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众生才可能相信。我们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众生不相信,他有妄想,他有分别,他有执著。众生根性有不相同,所以菩萨做种种示现;小乘根性的人,佛菩萨示现声闻、缘觉度他们,他们非常尊敬;大乘根性的人,就示现佛身、菩萨身来接引,他们欢喜信受。
唐朝道宣律师给我们留下一则公案,很能发人深省。道宣律师持戒很严,律宗的祖师,日中一食,感得天人供养。实在说,这样大修行人,我们凡夫不认识他,不知道他的大德,也不懂得供养的福报,天人知道,天人每天中午送供养给他。而当时当代有一位高僧窥基大师,这是法相宗的祖师,他的作风跟他完全不一样,道宣律师修苦行,窥基大师享受荣华富贵。窥基有一天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律师在这边修行,特地去探访他,而道宣律师也正好想利用这个机会去感化窥基大师。想去感化他:你这种作风方式违背了佛陀教诲,怎么可以出家人贪图这种享受?窥基大师出家,传说是三车法师。那个时候他是尉迟敬德的外甥,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将,封侯的,用现在话来说是高干子弟出身,贵族出身。玄奘大师认识他,知道他是菩萨再来的,一定要求他出家。所以他提三个条件,他说:我出家,过出家人清苦的生活我不干;他说:我要带一车黄金;他喜欢读书,我要带一车书;需要人伺候,带一车美女伺候他。听说玄奘大师都答应他,所以叫三车法师。道宣律师要藉机会好好教训他,看看人家修苦行,得到天人供养。他们上山,当然两位大师在一块谈得也很愉快,一个是来造访的,一个是有意思来感化他的。到了中午,过了中午,天人也没送供养来,过后窥基大师就下山了。到第二天,天人中午送供养来的时候,道宣律师就责备他:昨天中午你为什么不送供养来?昨天道宣律师饿了一天,没东西吃。这个天神就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山的四周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这个话,满身流冷汗,惭愧!错看了人。原来以为去感化他,他的心清净,比他纯得太多;他还有心去感化人,这个心就不清净。道宣律师清净,窥基大师是极清净,那怎么会一样?这个就是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摄受众生对象不一样,两个做的都是对的,一个是接受小乘根性的人,一个是接受大乘根性的人。大乘根性,一般享受富贵,你叫他修苦行,他不干,他不来。
所以佛教化众生大慈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是一个方法、一个门径能够摄受一切众生。所以《华严经》末后开两千法门,最后「入法界品」,佛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来启发我们,让我们真正明了,世间有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摄受,於是我们恍然大悟,所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教学,都是诸佛菩萨示现的。《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我们知道这个原则,应以大乘根性得度者,即现大乘而为说法;应以小乘而得度者,即现小乘而为说法,不就这个意思吗?应以佛法得度者,即以佛法来给他说法;应以基督教得度者,即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就是这么回事情。所以每一个宗教的传教师都是佛菩萨的化身,肉眼凡夫看不出来,在这个地方说这是正法、那是邪法,都看错了,全是诸佛菩萨再来的。不但所有宗教是诸佛菩萨再来的,一切世间不同行业、不同众生不同种种示现,无一不是佛菩萨慈悲教诲。我们凡夫没有智慧,读了《华严》,学习《华严》,这才真正觉悟了,真正明白了。
《华严经》上的示现,学佛的人就是一个人,我自己一个人,除我之外,所有一切人事物无一不是诸佛菩萨化现的。一切诸佛菩萨都为我,他示现的是善人,教我在顺境、在善人不起贪爱之心;他示现的是恶人,示现的是逆境,是在教导我,在恶人、逆境里头不生瞋恚心;无一不是教导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心,修真诚、慈悲。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抓住这个纲领,整部《华严》你就得到了。《华严》在哪里?《华严》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华严》里面所讲的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就是我们面对的一切人事物,所以叫《大华严》。华严是活的展现,不是这八十卷经卷;八十卷经卷是个指引,为我们真正敲开「大方广佛华严」的大门。如果自己还不晓得,还认为自己很不错,自己还作师、还作祖,你就完了,你就颠倒了,你就堕落了。作学生、作凡夫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一个之外,全是诸佛如来的化现,我们就入华严境界,你就真正彻悟大方广,你就契入佛华严的生活,这才是「化导众生无有边」。诸位想想这众生是谁?众生是自己,自己是众生。你要不懂,你去念念《六祖坛经》,你就知道这个众生的意思。这个众生不是指芸芸众生,是指自己这个众生,自己这个众生无有边。
这首偈子里头,意思无尽的深广,清凉大师注解里头,「上句果大,下句因深」。「往劫修行极清净」是因深。「一切佛法依慈悲,慈悲又依方便立」,这两句话说得好,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俱称深广」,方便也深广,慈悲也深广。所以自己真的通达明了,这一觉就能够成无上道。宝髻天王是从这个地方悟入的,宝髻天王确实是非常良好的华严根性,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203
请看经文,三十三天偈颂第四首:
【我念法王功德海。世中最上无与等。发生广大欢喜心。此宝光天之解脱。】
这首偈是宝光幢名称天王的赞颂,他得的法门是「恒见佛於一切世主前现种种形相威德身解脱门」。我们听他的赞颂,一定要能明了他所得的法门。世主,用现代的话,就是国家社会的领导人。一个国家的国王是世主,大的世主;像中国一个省的省长,像美国一个州的州长也是世主,这是中等的世主;每一个县市长,这是小的世主。由此可知,佛家所讲的世主,就是现在所说的领导人。把这个意思引伸,每个行业里面的领导人也是世主。尤其是现在社会里面大的企业家,跨国的公司行号,往往他们的员工有几万人,乃至於几十万人,那也是世主。世主是集人间之富贵,富是有财富,贵是有地位,他在这个世间有崇高的地位,得到群众的尊敬,他有很大的财富,为一切众生造福。凡是有地位、有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