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个是智慧。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遵循这六个原则,这就是行佛之行。布施是放下、是舍,我们自己有多余的,别人有缺乏的,一定要帮助别人。我们多余的,里面事事物物很多,别人所缺乏的也很多。物质生活上所缺乏的,我们有能力要帮助人;精神生活所缺乏的,更应当帮助别人。
  在物质上,譬如财物,佛在经上常说「财为五家共有」。菩萨绝不积财。佛在经上常讲「积财丧道」,为什么?人没有财的时候,对财还没有贪心;有了财,贪心随著就起来,愈是有钱愈吝啬,愈舍不得。你看看在佛门里面布施的,都是些没有钱的人、生活很清苦的人,布施很慷慨、很大方;有钱的人很吝啬,一毛不拔。那些财他能带得去吗?一样都带不走!你跟他讲,他也晓得,晓得还是放不下,还是不肯帮助别人。真的如佛所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舍财修福,福报是能带得去的,财带不去!修福也要抓住机会,机缘现前,你要是不掌握到,修福的机会失掉,再想修福没机会了。由此可知,真正能修福的人,还是有福、有慧之人;没有福、没有慧,想修福修慧都没有机会,你才晓得难!何况在这个世界,共业、别业错综复杂,学佛的人对於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一定要看清楚,要看明了。尽我们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尽心尽力修福修慧。修真正能带得走的,我们干;带不走的,决定不干。所以钱要用,愈用愈多,不用就没有了;不用,铜钱会生锈,就没有了;愈用愈多。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一点都不错。我们学佛,佛先把果报摆在面前给你看。在此地有个非常殊胜的果报,你们天天看了没在意,没看出来,我们这一次《华严经》启请,李木源居士做代表,这是真正的果报。十年前他得癌症,医生跟他讲顶多活六个月,你看他活了十几年。他是怎么转过来的?他没有看医生,也没有吃药,也没有去求神仙,心理上转过来的。以前是个凡夫心,凡心!所以他才得病,他有烦恼。得病之后他觉悟、回头了,知道没有希望,身也要死了;一切放下,身心清净,替佛教做工作,为众生做工作,做一天算一天,也不想明天,等佛来接引往生。做了十几年,愈做愈健康,愈做他精神愈好。这是学佛的果报好处摆在我们眼前,真的是一无所有,心想事成。他不是想自己,不是想私利,想佛法、想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为利益众生,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著想。所以他相貌转,身体转;相随心转,身体体质也随心转,生活环境也随心转;生活环境是依报。这是我们眼前一个例子。
  我这次到台湾办一件事情,在那边听说台湾南部有一位老太太,没有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现在在台湾很出名,人家叫她慈悲菩萨。这个老太太的行谊,做出榜样给大家看。他们告诉我,他们家里有一块地被别人侵占,许多年这个纠纷都不能解决。她去看占领土地的那个人,跟他讲:「我把你看作我自己的爸爸一样,我非常恭敬你,我这土地你喜欢用尽管去用,不管你用多少年,你不用再还给我,你用的时候尽管用。」这个人听了这话,就受她的感动,自动把地就还给她。什么样纠纷、纠缠都没有办法,非常顽强,她这几句话真能感动人,出自於真诚,并不是来要,出自於真诚。你需要用你用好了,你用跟我用没有两样!有一次她丢了五千块钱,很欢喜,捡到的人他可以用!她没有懊恼,没有烦恼,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她的儿子有个摩托车,花一万五千块钱修好,车有点毛病,修好了。修好之后被人偷去,她喜欢得不得了,幸亏修好了,要不然他骑这车会出车祸。你看看,她这个存心念念都给别人,都是替别人想。他们在乡下种一个菜园,她种的菜种得特别好,这是依报随正报转;别人的菜园跟她连起来长得就不如她。她那个菜园是告诉人家,随便什么人想吃菜,都可以到她菜园去拿。有一天她先生在菜园里看到有人在那里摘菜,就问他:你为什么到这个地方?他说:这是慈悲菩萨的菜园,我们大家都可以采。她先生没话说。她也不需要特别照顾,这证明依报随著正报转。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不顺利。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她做到了,她的行谊感动许许多多人。出家人会说,做不到!人家不会说,统统做到了。行佛之行,真正能放下,真正能舍得。她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求生净土。她不会讲经说法,专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佛法重要的是在行!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没用处!要紧的要在行,真正把它做到;真正能放下,真为一切众生。
  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违背情理法的事情不能做。忍辱就是耐心,不论做什么事情,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精进是要求进步,不是说放下就什么事不做,还有精进!求进步,不但要做,还要希望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哪里不做?所做不是为自己做,是为一切众生做;为自己做的放下,为众生做的提起来,总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换句话说,这个身体活在这世间为众生活的,这个身体是为众生工作的,不是为自己。自己的放下,为众生的、为佛法的这个提起来。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那叫定功。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太多,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诱惑,而且诱惑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六根不被六尘诱惑,不被境界所动摇,这就是禅定。这个禅定不是叫你每天盘腿面壁,盘腿面壁的禅定没用处;不受一切诱惑,这个禅定就起作用。般若智慧是一切通达明了,不糊涂,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叫行佛之行,这是十行位所讲的。
  十回向位,那是完全拓开心量,就是刚才所说的,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法这就叫佛法,这叫做回向。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修因证果就是「信、住、行、向」这四个纲目,这四种修行。这四种修行,再给诸位说,这里面不是有先后,不是有阶段,先修这个阶段,然后再进入那个阶段,不是的,每一行里面圆满含摄这四种行,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所以此经,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生活怎么不美满?真正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境界在《华严》,等讲到经题的时候,我再跟诸位细说。所以这部经我们的学习,一定要能够契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要学过佛菩萨的生活。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华严经》就是普贤法界,就是普贤的生活,普贤的榜样,普贤的模范,是一切法中最殊胜、最美满的。
  到十地,这登地。登地是完全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四弘誓愿里面圆圆满满的实现他第一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用什么方法?信、住、行、向,自己修成,也以这个方法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信佛菩萨所信,住佛菩萨所住,行佛菩萨所行。拓开自己的心量,像经上所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就是十回向。从十地到十一地,到究竟果位。等觉、妙觉在本经里面说了十一品:十定、十通、十忍、阿僧只、寿量、诸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这是讲正报;随好光明、普贤行、如来出现,一共有十一品经是讲等觉跟妙觉。这是《华严经》第二个部分,是很大的一部分,讲「解」。你解了以后,你才晓得怎么行。
  第三分是「托法进修成行分」。法是万法,一切万法,六根所接触到的,你就懂得怎么修行,《华严》妙就妙在此地。学了《华严》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六尘说法,才懂得佛在经上常讲「尘说刹说,无间断说」,我们就能够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时时刻刻都在「大方广」、都在「佛华严」之中,你这才能契入,真正成行,成就我们的修行。如果说成就修行,不如成就我们美满的生活好懂!那个行就是美满的生活,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同。这是一品经「离世间品」,有五卷,这一品经很长。
  最后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完全示现榜样给社会大众去观摩,启发社会大众过诸佛菩萨大圆满、大自在的生活,完全展现给大家看。末后这一分在八十卷里面有二十一卷经文,叫「入法界品」。在四十卷经里面有四十卷,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卷)  1998/5/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02
  「大方广佛华严经」,今天我们先介绍经题。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有很长的玄谈,玄谈就是在未讲经文之前,将全经的大意做一个介绍,介绍得非常详细,当然也有相当的深度。古时候听经的人,老同修都是喜欢听玄谈,所谓的是谈玄说妙;这一部分多半是法师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确确实实可以提供给后学做为重要的参考。但是这一部分如果对於初学的人来讲,他没有读过全经,对全经大意未能够接触,听了之后反而感到茫然,因此近代讲经的一些大德,都把这一部分舍弃掉。除了华严宗为了自己的家风,还有一些人遵循「十门开启」的方式。可是绝大多数讲全经大意多半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五重比十门就省一半,简单多了。可是五重玄义对於现代人来讲,依旧是很难令人接受,所以今人讲经不但十门开启不谈,五重玄义也不说,只说一个讲经的因缘,然后就开始讲经题,接著就入经文。这固然是一种方便,也适合於现代人的要求,所以我们今天也采取这个方式。将这部经的玄义,我们计划放在全经讲完之后,大家把《华严经》从头到尾听过了,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来谈这个玄义,再谈玄说妙那就很有趣味了。这是预先给诸位同修申明的。
  这部经的题目虽然只有七个字,七个字里面所含的义趣是无尽的深广;这个无尽不是一种夸张,不是虚说,是真实的,实实在在无有穷尽。世尊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也就是这个事实的真相。清凉大师解释经题,他把它分作六对。第一对就是「经」这个字,跟上面「大方广佛华严」称之为一对。「经」是教学的统称,佛的教学,这个教学教的是什么?内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六个字是意思、义,这就是「教义一对」;这个义是义理。第二对就是经题里面的「严」字,庄严的严,这是说别题,「大方广佛华」这五个字是别说,「严」是总说,这就是「总别一对」。第三,我们都从下面往上面看,「华」这个字,华是能庄严,「大方广佛」这是所庄严的,有能严、有所严,「能所一对」。
  「佛」这个字,佛是人,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庄严的这个人,而「大方广」是能庄严的法。由此可知,什么才叫真正的庄严?世俗的谚语所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佛像要庄严一定要贴金,人要穿华服,华丽的服装,戴上珍宝璎珞以这个为庄严,而在佛法里面把这种形相用来表法,这个只是形相上的庄严,实质上是什么?实质上是「大方广」。你如果明了「大方广」,通达大方广,入大方广,那是真的庄严,那是真实的庄严,这个就是「人法一对」。世尊是我们修行成就的一个好样子,他做出样子让我们学习,我们如何能够得到他这样圆满的果报;在佛法里面讲果德,说果德现在人很难听得懂,说果报大家比较容易明了。怎样才能够获得像如来果地上这样究竟圆满的果报?你一定要懂得修学的方法,修学究竟圆满的方法就是「大方广」三个字。这部经自始至终,给诸位说,就是讲「大方广佛华严」六个字。文如其题,题如其文,这部大经就是讲这六个字。佛修因证果,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向佛陀学习,都应当知道修因,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佛门常说的「无上菩提」。所以这是人法一对。
  第五「广」这个字,「广」是讲作用,前面两个字「大」跟「方」都是讲本体,宇宙一切万法的理体跟现相。「大」是说体,「方」是讲现相,有体一定有相,相离不开体,体也离不开相,体跟相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古德对於这桩事情,为了让听众容易明白契机,所以常常用比喻说;比喻里面最常用的是用金跟器,这是世间人之所爱好,都欢喜黄金。黄金是体,黄金做出来的这些首饰那就叫器。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这个镯是器,我们用黄金做一个项炼,这个项炼是器。金是器之体,器是金的相状。如果我们用黄金造一尊佛像,这尊佛的现相这是属於器;仔细看看它的体,体是黄金。从这个比喻上,不难懂得体跟相的关系是决定分不开。如果说我只要黄金,我不要这些形相,不要相,说实在话金也没有了。你把这个金熔化成一块,它有一块的相,捏成一坨有一坨的相,你说我相都不要,相都不要那金就没有了。所以现相跟性体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体的作用是现相,体能现种种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自性是本体、理体)所现出来的。这一切现相的作用,相的作用是变化,所以我们讲用,有体之用,有相之用。「广」这个字是体之用、相之用统统都包括在里面,它的作用就广大无边。这个就是「体跟作用一对」,这是第五对。
  第六对这是讲「方」这个字。刚才讲,「方」是现相,「大」是自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能现、能变,所有一切现相是所现、是所变。这六个字就将整个宇宙人生理事、现相、作用就统统说尽了。佛虽然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我们听了之后依旧感到非常的茫然,只得到一个含糊笼统的轮廓,正是所谓「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要想深究其所以然,那就全经所说,全经所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之所以然,说明它所以然的道理。因此这七个字,每个字里面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六个字,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题里面; 你就看到《华严经》上所讲「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不思议,普贤菩萨契入这个境界,末后一品叫「入法界品」,四十经里面经题意思很圆满、很明显,「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多无碍,一多不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你能够契入,深深的契入,你就入「大方广佛华严」,这个时候应该称你叫普贤菩萨;你不是普通菩萨,你入这个境界你就是普贤菩萨。用什么方法入?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能入,「大方广佛华严」是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能所不二。
  因此,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说「方」,七个字都方。譬如我们讲大,「大」这个字,是「体大」,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诸位要知道,大小之大是相对的;相对的大,不大。这个「大」是不思议境界,没法子说,不得已用这个字来形容它、来赞叹它。所以这个「大」是赞叹的意思、是形容的意思,不能够落在数量上;大小是个量,落在量上就错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大而无碍。世尊在《楞严经》上说了一个比喻,我们的心性,我们每个人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