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现代艺术-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不是一种‘形’。‘态’比‘形’有更大的涵盖力,它不如‘形’
明确,但无处不在,无处不渗透。这种东西难以建立,也难以去掉,
所以稳固。这种状态的形成可以使艺术家获得一种不拘小节、不泥守
规矩的自由。就后现代的眼光看,对艺术的评价已经不是从形式上去
衡量了。所以,在了解美国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时,着眼点不必太多地
放在当代美国艺术家如何画的。倒是更应该注意他们是怎样看待世界,
怎样对待自己的,和由此反映出来的他们的人和世界的新关系。”
现代主义艺术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
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
生了与大众的隔膜。正如有人指出的,现代艺术将大众分成懂它的和
不懂它的两部分人,而懂它的人总是少数。
塞尚派的“为艺术的艺术”尚且如此,杜尚派的“反艺术的艺术”
就更让大众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尽管杜尚及其弟子们标榜
“艺术大众化”,鼓吹“人人都是艺术家”,但结果适得其反。他们
将垃圾当艺术品的做法和他们的“得意忘象”的概念艺术离大众更加
遥远。
无论是形式语言、表现主题、还是审美功能,现代艺术都做的是
“减法”。伴随着艺术风格形式化和观念化的演进,现代艺术一步步
摆脱了宗教和政治,远离了文学和现实,摒弃了可见的世界。当艺术
变成了无象无形、纯形而上的意念时,艺术家感到了“不能承受之轻”。
除了作为自由的化身之外,艺术家最终沦为社会生活的边缘人。在后
现代主义时期,艺术重新做起了“加法”,这一艺术风格和观念转变
的真正意义在于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复苏。今天,艺术家不仅用人性
化的艺术语言表达着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社会生活的关心,而且竭力
想要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他们全心全意地想与社会合作,千方百
计地迎合大众审美趣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艺术史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历史,正如美国
艺术评论家哈罗尔德·罗森伯格所写的那样,“现代艺术已经是过去
的风格,这种过去的风格一向是在一个阶段上以杰作、代表人物和传
奇相配合的”。现代艺术史与其说是一部艺术风格演变史,不如说是
一部由一连串先后出台、亦即“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艺术大师演出的
活报剧。那时,一个艺术家可以领导一股艺术潮流,带动一种社会风
气。人们崇拜英雄,制造英雄。现代艺术史经由这些英雄人物个人生
活的传奇色彩的渲染显得更加有声有色,可圈可点。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共同的风格,因
而也就不存在什么至尊的权威。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没有大师”就
意味着平庸堕落;对于那些习惯于盲从的人来说,“没有领袖”可能
就不知道路该怎样走了。然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后现代主义意味
着更彻底的民主、平等和自由。虽然后现代艺术是以现代主义的反叛
者的面目出现的,但它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产儿,在它体内仍然保留了
现代主义的部分基因。且不说后现代艺术仍然延用了现代艺术的种种
形式、语言,甚至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追求平等、倡导自由、亲近
大众、关心社会的态度也可以从达达主义那里找到理论依据,只不过
当初艺术家是站在高处以种种有形或无形的艺术告诉大众什么是自由
平等,如今他们已经脱去了英雄的外衣,将自己完全融入大众,并用
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宣告了一个真正的人
人平等的艺术时代的来临。这就是上文已经提到的自由民主思想从
“形”到“态”的蜕变升华。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现代艺术粗暴的偏
激,就没有后现代艺术温和的折衷。没有现代艺术的日新月异、千变
万化,就没有后现代艺术的异彩纷呈、多元共存。正如丹尼尔·贝尔
所指出的,“后现代主义所遵循的发展路线也就是现代主义合乎逻辑
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外面的世界:美国当代艺术展”不是西方甚至不是美国当代艺
术的全部,但它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带来了西方
艺坛的新信息。与那些云山雾罩、莫衷一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相比,
这个展览形象直观地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