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指南录 >

第19章

指南录-第19章

小说: 指南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村子最大的一间竹楼的门吱呀一声打开,数架床子弩摆了出来,弩头在朝阳下闪着寒光。第二标统领杜浒一身戎装,立在弩后,嬉笑道:“邹大帅,末将奉文丞相之命,在此伏击,你部今天被我包围,阵亡人数三百,剩余人马溃败,只有投降的份儿了”。

“你”,邹洬和林琦羞得满脸通红,回头看向麾下士卒,只见大伙一个个垂头丧气,显然对这个结果失望万分。


“还有五里不到”!林琦拍了一下自己的头盔,无限懊恼。

“没事儿,咱们从头来过,好在杜魔头不是真鞑子”,到底是一军副帅,邹洬很快从失望中回过神,将自己腰中宝剑解下,作为战利品交到杜浒手里。


“走了,大伙回去吃饭,今天加菜”,杜浒笑嘻嘻的招呼一声,带着比第一营军容差得许多的第二标人马齐唱凯歌。

第一营,在上溪村被伏击,“溃散”。

第二营,在弯子岭陷入绝地,前后谷口被堵死,“粮尽而没”。

第三营路上忽略了来自侧翼骑兵,遭到突袭,营正“战死”。

第四营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第一标副统领张唐带着第四营“攻打”四姑岭,结果他跑到了娘娘山,与预定目标差距二十里”。

……

油灯下,邹洬翻检训练报告,额头上冷汗滚滚而落。已经是深秋叶落时节,山风吹过,让他脊背阵阵发凉。


第三阶段训练开展十几天来,每一营官兵都不断遭受打击。如果文天祥安排的伏兵真是北元人马,百丈岭上第一标,至今已经全军覆灭。破虏弓、破虏炮,这些神兵就要全落到李恒等人手里,成为他们攻城掠地的利器。

他终于理解了白文天祥在获得太平银场大捷后,突然蛰伏起来的理由。第二阶段训练结束之前,这支队伍缺乏合格的士兵。而第二阶段训练结束后,破虏军缺乏的是合格的武将。如果以这种状态下山,遇到李恒、张宏范这些疆场老手,不到三个月内,破虏军必然全军覆没,重蹈赣南兵败的覆辙。

“凤叔,元甫,二位对此,你有何良策”,文天祥亲自捧了杯茶,放到了邹洬和箫明哲手边。


“哦”,邹洬和箫明哲半晌才从练兵记录上回过神,看看与往常一样镇定自若的文天祥,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二人自勤王以来,身经百战。自诩知兵,百败不过是因为时运不济。经过这十天来的打击,终于有一点点明白,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时运,而是人,包括士兵和将领的素质。


“李恒和张弘范用兵手段,还高出这很多啊”,文天祥坐到了邹洬对面,话语中带着一丝叹息,“一年来,大宋名将俱以凋零,我辈想重整旧日山河,路还甚远……”。


“丞相,末将明白了,今后努力苦炼,不辜负了丞相这番心思就是”。箫明哲放下练兵记录,翻身拜倒。如今他身上,骄傲之气暂时被磨砺干净,剩下的只是一心一意的求知渴望。

“末将自请降职,到第二标去重新接受训练”,邹洬见箫明哲拜倒,跟着跪了下去。他是文天祥的副手,军中第二号人物。可经历了这几天的训练,邹洬突然醒悟道,以目前自己的本领,很难当得起这个大任。他是个气度恢宏的汉子,明白了自己能力有限,马上想到的是破虏军第一标主帅的位置让给有能力者。


“起来吧,二位忘了我教的军礼了吗。铠甲在身,跪起来麻烦。况且我希望咱破虏军男儿,不对任何人曲膝”。文天祥伸手相搀,训练的目的,是让众将积累经验,而不是怪罪某个人。

“是”,邹、箫二人领命,站直了身体,并拢右手五指,放掌于耳前,给文天祥行了个标准的破虏军军礼。

文天祥郑重地给二人回礼,指引二人,来到参谋铺好的沙盘前。沙盘对邹、箫二人已经不算是新鲜玩意,文天祥在苏醒后第二天即命人开始制作。如今幕僚们制起沙盘来动作迅速,参考陈子敬带弄来的地图,片刻之间就可以堆出百丈岭附近一地全貌,连溪流、山涧都清清楚楚。

“炼兵不是为了挑错,降职的事情,休要再提”,文天祥指着沙盘,低低的说,“练兵的事,有急有缓,现在,我们需要以战代炼”。

“丞相的意思,我们要出击”,邹洬迟疑地问,文天祥的心思,他有些摸不透。


文天祥点点头,把手指放到了百丈岭南方,“是要出击,打几个小仗,一方面锻炼将士们的作战经验,另一方面,积小胜为大捷”。

“积小胜为大胜,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八路军的战略思维,在文天祥的脑子里盘旋环绕。他的心思,随着战略布署的下达,飞回了文忠所在的年代。蒙古侵略者也好,日本侵略者也罢,对于华夏古国而言,都是侵略者。纵使蒙古后来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但在这个时代,他们却是敌国,需要采用对付日本侵略者的手段来对付。

文天祥至今接受不了,文忠记忆中那些阶级的论调。但他却渐渐明白,自己在守卫什么。如果蒙古将来毕竟要融和成华夏的一部分,那么,自己此时作战的全部意义就不是在守卫大宋王朝,而是在守卫一种文明。让这个柔弱却充满温情的文明在剧烈的民族融和过程中,得以蔓延下去。让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融和,不再以炎黄子孙的热血为代价。

此战结束,将不再有一个民族,整体上作为别人的奴隶。不知这个信念,与圣人的千秋正义相差多少。尽管圣人的子孙已经接受了忽必烈的册封,但华夏的膝盖,却不应随着一个理念的屈服而跪倒。

这是一种坚持,不会虽时空的不同而改变。无论一个个征服者挑着什么大旗,刀尖上滴多少血。

文天祥思索着,勾画着,一个战役的雏形,在沙盘上慢慢展开。(快捷键:←)(快捷键:→)




  
第三章 选择 (二)
该章节的地址:siyuan/Html/Book/21/1606/278113。htm


福建宣慰副使黄去疾缩在皮袍子里,激灵灵打了个冷战。

在乱世中,做一个择主而侍的臣子很难。纵使像黄去疾这样自诩为擅于申时度势者,有时候内心深处也很迷茫。当年他靠拍贾似道的马屁官运恒通。贾似道倒台后,他又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投靠了陈宜中。虽然作为一个兼职武将,他黄某人屡战屡败,但这不妨碍他一路加官进爵。

如果不是遇上了文天祥,凭借当年的升官速度,黄去疾可以保证自己在大宋灭亡之前,能升到枢密副使,以副丞相的身份体面的投降北元,慷慨的大元皇帝忽必烈肯定会授予他与丞相相当的文职。虽然大元初立,十来个丞相封得有点多,但毕竟挂着丞相的名号,可以光宗耀祖。

可自从遇到文天祥后,一切机会都被这个倔强的书生搅了。他居然要求自己带着军队北上抗敌。蒙古兵是那么好惹的么,黄去疾至今还记得在杭州外围与北军那次遭遇,他所部伍万多人被三千多敌军杀得溃不成军。那还是蒙古人刚渡长江,不适应江南水网地形的时候。

于是,黄大人英明果断的率部弃“暗”投“明”了,拉着大将吴浚,将汀州献给了北元。谁料到北元皇帝忽必烈手下太守一级的宋将太多了,已经不稀罕。居然派了个太监来问,“汝等何降之易耶?”,好在黄去疾早有准备,贴切的回答道,“贾似道专国,每优礼文士而轻武臣,臣等久积不平,故望风送款。”

忽必烈听了这话,派遣中书左丞叱责说,“似道实轻汝曹,特似道一人之过,汝主何负焉!正如汝言,则似道轻汝也固宜!”这不是直接打人的脸么,贾似道轻视大伙,居然是应该的,早知道这样,黄去疾绝对不会这么晚投降。

“阿嚏”!黄去疾打了个喷嚏,眼泪鼻涕一块向下流。邵武军地处山中,不像汀州的气候那么暖和。想着心事,悔意重重的他愈发觉得寒冷。白铜造的火盆里,添满了上好的香炭,依然压不住空气中的寒意。

早知道文天祥会退入武夷山中,黄去疾就不会跟着页特密实来邵武了。原计划跟在蒙古人后边,捞些战功,让朝廷里瞧不起自己的人就此刮目相看,顺便在邵武这地儿的金坑银矿之间捞上一票,将来好打点上司。谁知道,页特密实这个莽夫打下了邵武后,忙着去抄大宋朝廷的老窝,带着蒙古兵跑了,把他黄大人委任为新附军都督,给蒙古人看家。

这家是那么好看的么?文天祥就在百丈岭中,今天出兵袭击江源,明天骚扰建宁,几千兵马神出鬼没,像长了翅膀一般,一击便退。江源银场,建宁金场,几个月来,凡是能产金银的地方,被文疯子抄了个遍。不但害得汀州、邵武两地的守将大折钱财,还拖累得朝廷发怒,下旨叱责福建路的降官们征剿残匪不利。命令福建参政知事王积翁迅速入山,平息文部余孽。

百丈岭,就在邵武军的辖地内。一群降兵降将推来推去,剿灭文天祥的重任,当仁不让的落到了黄去疾的肩膀上。想想福建参政知事王积翁布置任务时那副嘴脸,黄去疾就觉得头疼。瞎子都看得出来这个姓王的家伙在幸灾乐祸。去年张世杰攻打泉州,他派人和宋军暗通款曲,被汉军副都元帅刘深参了。一口邪火没地方发,逮着谁就把谁向火坑里送。这福建路上,除了蒲寿庚,就是黄去疾对他王积翁的前途威胁大。所以明知黄去疾没胆子去捋文天祥的虎须,王积翁还是命令黄去疾三个月之内消灭匪患。

“唉;贰臣难为啊”,黄去疾叹息着,将手炉放到了檀香木书案上。机灵的婢女赶紧跑上前,将黄大人的手炉擦干净,收好,换过一壶香茶给大人消渴。

“你们下去吧,让师爷把王将军和李将军他们找来,商讨对敌的办法”,黄去疾挥挥手,斥退了忙碌的婢女和书童。思前想后,这入山剿匪的事情还得安排,现在不比当初,眼看着大宋就要油尽灯枯了,新附军对于朝廷来说已经属于鸡肋。如果不起到点威慑地方的作用,谁知不讲情面忽必烈会怎么处置?征讨安南,调入云贵,还是作为替死鬼兵发日本,反正不会有好结果。一向嗅觉敏锐的黄去疾从大元朝廷最近一系列动作和人事安排上,就知道元朝准备整顿这几十万人马,免得养虎为患了。

“大人,您找我们”,门帘挑处,吹进一股冷风,刺得黄去疾又接连打了几个喷嚏。冲进大堂的统军万户王世强看到黄去疾狼狈的样子,自觉莽撞,叉着手立在门口,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进,啊啊,阿嚏,进来,别站在那,过来烤烤火,这倒霉的天气”,黄去疾用上好的绢帕擦着鼻涕,平和地吩咐。在将领眼中,黄大人一直是个好官,待属性宽厚,有财也知道与士兵共享。如果不是战场上,跟在这样一个上司后,日子很好混。所以黄去疾手下的将领也跟他关系密切,平时大家称兄道弟,看不出职位差别来。

“是,谢大人”,王世强恭恭敬敬的施了个礼,侧着身子走进大堂,八尺多高的身躯躲躲闪闪的贴到白铜炭盆边,显得特别骣弱。他是个福建本土人,白净,富态,脸上总带着童叟无欺的笑容。本来是一幅好相貌,但看人的眼神却躲躲闪闪,仿佛刚偷吃了狗肉的小沙弥般透着底虚。

虽然是诸兵种里最让人看不起的新附军,但将领们彼此之间也讲究个派系,王世强原本不是黄弃疾的嫡系下属,凭借给蒙古人当向导两度破了福安的功勋升职为新附军万户。蒙元初立,官职秩序还没确定,金、夏、宋三国官秩相杂,光丞相就封了十几个。对于来降的宋将,动辄则以都督之职相委,低级的武将更是帽子封得漫天飞。王世强的万户职位不值钱,加上出身于行伍,做不得诗,弄不得文,所以不能被新附军中地方官出身的将领王积翁等所容纳,只好跟了黄去疾。

今天见黄大人对自己这么客气,王世强的心里就接连打了几个突。本来白净的脸孔对着火盆,却烤出了几分青灰色。

黄去疾捧着茶杯,幽幽的叹了口气,以一种推心置腹的口吻问道:“世强啊,咱们共事也快一年了,自从你入我门下,本都待你如何啊”!

听了上司的话,王世强知道自己终久还是躲不过一劫,头皮发麻,嘴巴上却带出了几分武人胆色,“知遇之恩,如同再造,都督有命自管吩咐,风里来,雨里去,末将觉不皱一下眉头”,边说,边欲跪倒表示忠心,临了,却没忘记加上一句,“不过,大人,眼下春节将至,腊月出兵,实属不吉”。

“起来,起来,本都问你几句话,又不是让你现在就领兵去和文疯子开战”,黄去疾病伸出双手,将高了自己半头的王世强硬生生搀扶住。不用问,他也知道王世强不敢领兵去对付文天祥,如果眼前这个家伙是个有担当的主,也不会心甘情愿的带领蒙古人攻打自己的家乡。可黄去疾也有黄去疾的难处,麾下两万多人马,十几员战将,大多是跟着他在汀州降元的,也都曾经是文天祥的旧部。让这些人去征剿百丈岭,没出兵,气势上就先输了三分,到时候真有那么一两个莽汉受了文天祥的人格魅力感召玩一个阵前起义,手下这支队伍就垮了。队伍垮了,作为新附军都督,黄去疾也就没了和蒙古人讨官要俸的资本。恐怕接着的下场就是充当劝降使节,给文天祥祭刀这一条路。先前几个活生生的例子在那摆着,大将吴浚,福安知府王刚中,这些手中没有兵的人在蒙古人眼中,就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委个谈判大员的职位,送到宋营,被守将一刀砍死,既省了一份俸禄,又消灭了隐患。

王世强的眼神从顶头上司的脸上扫过,确定了黄去疾不像安慰自己,方才顺着上司的手站起来,胖胖的手擦去眼角挤出来的眼泪和额头急出来的汗,哽咽着说道,“大人如果硬要末将去山中送死,末将也愿意为大人效劳。只怕是末将去了,杀不得文天祥,反而分散了我军兵力,正中了对付逐个击破之计”。

“嗨”,黄去疾再次长长的叹了口气,眼下情形实在尴尬,对着几千盗匪,自己手持两万大军,反而成了守势。“世强啊,本都督也知道你的难处,可你也应该明白,如果咱们不采取些行动,朝廷就会对咱们采取行动了。咱们以为腊月兴兵不吉,可蒙古人不信这个啊……”。

“末将倒是有个办法,请都督定夺”,门帘啪的一挑,走进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身穿大宋衣冠,却顶了个蒙古皮帽,显得不伦不类。看样子此人跟黄去疾彼此间关系不错,入门前也不通禀。

黄去疾惊喜的回头,看见心腹将领李兴、张元、黄天化接连走了进来。刚才隔着门帘献策的是李兴,黄去疾的结义兄弟,山贼出身。当年奉诏前往临安勤王的时候被陈宜中安排在黄去疾的手下,是黄部唯一一个能上阵打仗的将领。

“鸿元,你有什么办法,赶快跟哥哥说说”,黄去疾见了李兴,立刻换了付江湖嘴脸,话里话外透着热情。

“朝廷下旨让咱们安顿地方,又没让咱们一定砍了文大人的头。打败文天祥困难,让他不再来福建给大伙添乱,却是容易”?李兴冲黄去疾拱拱手,显得对击退文天祥胸有成竹。

“李将军,请说,请说”,王世强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上前一把拉住了李兴的手。

千夫长李兴明显不适应王世强的热情,抽出手来,在皮甲上擦了擦,对着黄去疾正色说道:“自从太平银场一战后,都督可曾听说文大人骚扰过江南西路”。

“没有,这还真是奇怪,照理说,江西建武军那边士兵更少,又是文疯子熟悉的地头,他应该向北打才对,没来由盯着咱们的地方不放”。黄去疾迟疑着回答,顺便更正了李兴对地名的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