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536-影像中的司法 >

第13章

5536-影像中的司法-第13章

小说: 5536-影像中的司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实际上不是那么简单。要不怎么大柱子赔一盆鸡蛋也不要,赔300块钱她也不要,肯定不是嫌少,因为老张在计算的时候已经对大柱子是亏待再亏待,对她则是优待再优待了。原因似乎是电影里说的,这树是她老伴留给她的纪念,可那树还活着呀?只是一根小树杈折断了,只要精心培育,枝繁叶茂指日可待。    要理解问题的根本,了解老人的心理是关键,特别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村委会孙主任为什么谈三奶奶色变,说她不是盏省油的灯,不正是因为她喜欢没事找事儿吗?一个孤独的老人,在温饱不愁的情况下,最需要的就是有个人陪伴。而丈夫死得早、脾气又糟糕的三奶奶长期一人独处,很希望能“引人注目”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她一有机会就“找事儿”了,而且故意纠缠不清。    这些情况,如果不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只是就案论法,是不可能观察就案论法到的。正是找到了“老人孤独”这么一个“症结”,知道如果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便暂时能压住这一茬事儿,不定哪天又冒出别的问题折腾一番。老张这才不惜花大力气,也要让儿媳妇和三奶奶和好。    做儿媳妇的思想工作也是颇有学问的,基本可以概括为软硬兼施。如果说到家里探访并耐心劝导是软,那召集全村人上法制课,大讲特讲遗弃罪就是来硬的了。    叫全村的人都来接受法制教育,无非是要给三奶奶的儿媳妇造成“全村人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舆论压力。不过,在这里老张似乎有点故意装不懂法。因为事实情况是三奶奶把儿媳妇赶出家门,而不是相反,何况也未造成严重后果,显然不构成遗弃罪。他纯属糊弄群众不懂法,吓唬人呢!    田成有先生曾举过一个类似的例子:Q告W打人,但已过诉讼时效,在调解前法官对Q说:“你起诉已经超过了时间,依法我们是不该管的,所以一会儿你调解时态度不要太硬,少要点钱,图个和气。”接着法官又对W说:“你这个事情很恶劣,现在Q只要你赔一点医药费,已经算不错了,把事情闹大了你不会有好结果。”    此种情形下法律的强威慑力,源于普遍民众对(抽象的)国家法律不了解而产生的畏惧感。利用这一策略来平息纠纷、维护稳定是一项乡村司法者屡试不爽的司法技术。    四    影片以三奶奶装晕为界,展示了两种有着显著差异的司法模式及其各自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命运。    前一种,法官老张依程序办案,照法律判决,是接近严格的“规则之治”式的司法。从效果上看,这种模式失败了,同时也是纯粹法官的实践在中国乡村境域中的失败。后一种,我们看到了一个走出法庭、深入事件背后以及扮演政法干部角色的法官,这是“纠纷解决”导向的司法模式。很显然,因为更适合于这个尚未开始或者并未完全现代化的乡土中国,它成功了。    “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之间的矛盾是中国法律社会学的一个经典主题。当看到三奶奶在法庭上晕倒,老张不得不搁下手中刚刚念完的判决书时,一种西西弗斯般的悲情涌上心头:“规则之治”似乎那么的近在咫尺,离现代化法治仿佛只有一步之遥,可要走完这一步却是如此艰难!


中国篇一为什么调解?(图)

    为什么调解?    ———评《法官老张轶事之审牛记》    曹志民         【片    名】:法官老张轶事之审牛记    【编    剧】:赵冬芩    【导    演】:高峰    【主    演】:李心敏,马恩然           【出品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海报来源】:china/chinese/2004/Aug/649278。htm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法官老张轶事之审牛记》是围绕一起在农村发生的争牛纠纷而展开的。老栓家那头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小牛被他当作自己的“闺女”一样,心疼的不得了。他每天都带着“闺女”出去散步,还不准村里人说它是牲口。谁说了小牛的不是,他立刻会翻脸。一天,老栓带着“闺女”到田里干活,不小心把她给丢了。从此,老栓就像失去了亲生孩子似的,整日失魂落魄地四处寻找。哪知“闺女”原来被邻村的来顺妈误当作自己家丢失的牛犊牵回了家。几个月后,老栓终于在来顺妈的牛栏里找到了让他牵肠挂肚的“闺女”,便喜出望外地带“她”回家了。    来顺妈在村委会主任的陪同下找老栓要牛,说那是她几个月前丢失的牛崽。但老栓执意说牛是自己的,双方争执不下,于是就把官司打到了镇上的法庭。主审法官老张受理案子后感到甚为棘手,凭老栓平时对小牛的心疼劲,他心里明白老栓是不会认错自己“闺女”的。可老栓又拿不出证据证明牛犊是自己的。来顺妈倒是借助村委会主任的号召找来了一帮村民作证,证明牛是老栓从来顺妈的牛栏里牵走的。面对一边是爱牛如女的老栓,一边是穷得揭不开锅,就靠这头牛种地的来顺一家。老张主动、积极地进行调解,奔走于双方当事人之间。路没少走,话没少说,可谁也不让步。无奈之下老张就只得按照法律的规定判决老栓败诉。老栓拿到判决书自然不服,他怎么也弄不明白,明明是自家的“闺女”,为啥经过法庭的审判倒变成了别人家的?在律师的“挑唆”下,他找到省科学院不惜花7 000块钱申请作司法鉴定(给“闺女”作DNA亲子鉴定)。老张得知这个消息可急坏了,因为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7 000块钱落到谁的身上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他再一次使出浑身解数两边周旋,尽力调解此案。结果,尽管老张使出浑身的气力,还是没有阻住老栓拿了准备盖房和儿子结婚用的钱给小牛做“亲子鉴定”。根据鉴定结论,老栓要回了自己的“闺女”。几天后,派出所来电话说刚破获一起盗牛案,追回的牛崽正是来顺妈丢失的那一头。但是,7 000块钱的鉴定费需要败诉方来顺妈承担。这笔沉重的债务对于原本就生活困难的来顺家无疑是雪上加霜。来顺妈继续活下去的信心被压跨,她欲寻短见以求一死了之,来顺也因此被迫辍学。面对这样的结局,老栓一脸茫然,再度陷入困惑。他后悔地说:“我不知道会这样,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想要回我的‘闺女’。”这笔巨额的债务在老张的心里也留下永远解不开的疙瘩。    影片有许多引人深思之处,其中也蕴含了不少法律问题。我无意全面评价,而主要关注法官老张解决纠纷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他竭力使出浑身的解数,试图促成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而不希望用判决了结纠纷。用老张的话说就是:“只有我在中间抹稀泥了。”值得追问的是,老张为什么热衷于调解?    在重法条、重审判的法官同仁们眼里,老张的行为似乎不可理解。他们也许会问,张法官怎么会这样办案呢?按照司法中立、法官消极的现代程序正义理念,老张主动积极单方面地接触当事人,极力劝说其选择调解,甚至不惜在当事人之间“和稀泥”显然违背了法律的基本原则。主张程序正义的学者也会把老张的行为解释为法治意识、程序观念淡薄,重调解轻审判。初看起来,这些解释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符合逻辑的。事实上,在当事人双方都不肯让步的情况下,老张还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判决老栓败诉。如果他法治意识、程序观念淡薄,则无论如何也作不出一个老栓败诉的判决,因为凭着多年的经验,他心里非常明白老栓是不会认错自己“闺女”的。这说明张法官对审判依据的法律很清楚,在判案过程中能尊重程序规则。但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运用程序规则很容易作出决断的方式老张不用,而采取调解的路子?为什么他明知老栓去申请给小牛作亲子鉴定可能赢得法律上的权利,还要极力阻止老栓的行动?一个懂得程序正义的人怎会对此主动反对呢?    只要面对中国具体的社会情景,我们就会发现老张的行为是合乎情理,并且是相当理性的。暂且不涉及其他一些复杂因素(诸如,张法官受“无讼”、“和为贵”等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影响,考虑两家先前是否关系较好,而这种关系可能因诉讼被摧毁等),老张选择调解的路子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实际的纠纷解决策略。作为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一位老法官,老张不像我们在英美法律影片中见到的法官,身穿黑袍,头带假发,高高坐在法官席上,严肃地聆听双方当事人律师的法庭辩论,时不时地敲一下法槌——反对有效,反对无效。他也不像刚从法学院走出来,脸上稚气未脱的法官那样手里捧着法律手册和法学教科书振振有词地说道——根据法律规定,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他长期生活在基层,长期与乡亲们打交道;他知道小牛被老栓视为自己的命根子,也知道那条耕地的牛对母子相依为命的来顺妈是多么的重要;他更懂得乡亲们的生活还很艰苦,昂贵的诉讼费用是其难以承受的负担。来顺妈在村主任的帮助下领来了一群村民作证,证明牛是老栓从来顺家牛栏牵走的。这样一来证明责任就应当由老栓来承担,但老栓一时又举不出证据,牛又不能开口说话,认出主人。如果按照证明责任分配的规则,那么就得判老栓败诉。这样判下来,纠纷势必得不到彻底解决,老栓肯定会通过上诉、上访甚至采取私力救济等方式去要回“闺女”。因为如果判决得到肯定,老栓丢掉了牛不说,还要背上偷牛贼的黑锅,这是他理解不了也承受不了的。这样,老栓肯定不会罢休,如此必定会导致解决纠纷的成本不断增加,甚至很可能会远远超过牛本身的价值。最后,这笔费用不论落到谁的头上都是天文数字,会给其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打击,影片悲剧性的结局也证实了这点。作为一个深察民情、有责任感的法官,他不能不认真考虑这些可能的后果。    另一方面,如果能使双方都作出一些让步接受调解,即使老栓要损点利,但可以避免老栓因败诉而背上偷牛贼的黑锅,从而防范因实体正义的过分偏离而引起不可估测的社会后果(如实施过激行为);也可以避免因老栓的实体权利得到实现,而使来顺母子无力承担诉讼费用被逼上绝路。况且在调解之后,丢掉的另一条牛还有找到的可能。张法官自己也可以避免因诉讼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背上良心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老张主动积极推动调解,甚至不惜用“和稀泥”的方式,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尽管程序上不合法。可惜,悲剧还是发生了,他没有逃脱这场悲剧附加给他良心的负担,那巨额的债务在老张心口留下了永远的疙瘩。    因此,有理由得出结论,法官偏向调解并非是法治意识、程序观念淡薄以及重调解轻审判所带来的结果,而恰恰是在现实条件下所作出的理性选择。我们照搬西方那一套纠纷解决套路,能否有效解决纠纷?当事人购买到的法律服务并非是其初始所想要的,甚至这些服务还给其生活带来灾难。正如老栓迷茫地感叹道:“我不知道会这样,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认为,探讨中国的问题终究绕不过中国国情,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这是最大的国情,而且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有很大变化。我们不得不追问,面对日益激增的纠纷,国家是否有能力为那套精致而昂贵的纠纷解决模式“买单”?如果不能,那什么又是最现实、合理、有效的路子?


中国篇二国家权力展示的艺术(图)

    国家权力展示的艺术    ——评电视系列剧《控辩双方》之《闯关》    蒋  超    【片    名】:《控辩双方》之《闯关》    【导    演】:高群书    【主    演】:巫刚,刘薇薇,王奎荣    【出 版 社】:贵州东风音像出版社    【地    区】:中国大陆    【海报来源】:gzbeauty。 /picbase/ productpic/1372l。jpg        公元21世纪,一头叫做国家权力的怪兽在中国的上空若隐若现。它在磨牙,在喘息,在试图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扑去。它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它是一个幽灵,在电视剧《闯关》中徘徊。    逃  费    石立锋很是憋气:自己贷款赊购的运煤车每个月跑来的那点钱要一分不少用来还债,要持续3年才能还清。而且这3年中还不能出什么差错——天知道会不会出差错?现在是夜里,别人都陪着老婆孩子惬意地看电视,自己还在公路上押车,不知道几点能回去。看看司机常建国和押车的何志军,他们也是一脸的倦意。    “前面是收费站,要交50元的煤炭开发基金。”常建国忽然说。    “闯过去。”石立锋一下子愤愤不平起来。    常建国愣了一下,好像没有听明白。    “都他妈的给他们了,还挣个屁!”石立锋咬牙切齿,国家才不管收了钱我们怎么活呢,“闯过去,闯过去给你20块。”    收费站的那根红白相间的拦路横杆,跟庞大的东风卡车的车头相碰竟是如此的脆弱,“嘭”的一声就飞了。    赚了30。石立锋很高兴。夜晚真是好,夜色让一切朦胧。黑色给人无穷的想象,掩盖一切,使其不可见。不可见就让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冲动得到释放。要是白天,谁敢闯关?想到这里,石立锋为没看上电视而起的不平也没有了。    追  命    胡连利做了5年的收费站副站长。官儿倒是不大,但也不用晚上还要坐在收费站的狭小空间里值夜班。要不是外面喊“有人闯关了”,今晚肯定可以睡个好觉。弄不好还会梦到自己的位置再往上升一点。心情被破坏的他感到一股气往头上涌:敢闯关?    收费站的小型客货两用工具车紧紧跟在运煤车的后面。工具车跟运煤车相比,显得如此渺小。那情形像是一只老鼠在疯狂地追赶一只大猫——胡连利为自己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为此,他还看了车里其他几个人,他们都没注意他,只是都很兴奋,目光灼灼地盯着被追赶的车。胡连利感到自己也兴奋起来:把车拦下来之后……真是令人向往。    胡连利感到前面的运煤车逃得飞快,但已经像醉汉一般左右摇晃。胡连利感到一丝快意:看他们慌成那样,车都开不稳。他又继续想象着把前面的运煤车拦下后的事:他们会不会吓得直哆嗦?胡连利感到自己越来越想知道这个答案了。前面5千米之外还有另一个收费站,但为什么要叫别人来拦截,这种事为什么不自己来完成?胡连利感到自己把油门快踩到底了。工具车这只老鼠差不多快要飞起来,然后直扑到猫的背上。    就在工具车试图超越时,摇摇晃晃的运煤车竟然把它别下了马路。这时,运煤车也慢了下来。    胡连利感到自己的脑门在充血,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烧:这些家伙如此嚣张,看抓到后怎么弄死他们!工具车冲下马路后刚刚一熄火,胡连利还没来得及下令,其他人就快如鬼魅般地冲下车,朝运煤车扑去,那完全是猎鹰捕杀猎物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跟在后面跑的胡连利也打了一个趔趄。当他抬起头时,看到自己的手下李国才已经如幽灵般地踏上了正在加速的运煤车,并登上了脚踏板。胡连利正想象着运煤车的驾驶室里被捕获的三只猎物的表情:悲伤,哀求,绝望,还是其他?胡连利彷佛看到自己呲牙咧嘴的表情,听到了自己狰狞的   笑声。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运煤车没有因此停下来。什么东西从上面掉了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