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

第7章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7章

小说: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不战,把明军的主边部队拴在郏县,同时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一直向北,绕过嵩山,
从背后袭击离汝州仅几十里的白沙。由于白沙是从洛阳到汝州的必经之地,攻占白沙,
就断绝了明军的运输线,数万明军的粮食供应顿时成了大问题,军心动摇。汝州城下的
明军哗变。孙传庭见势不妙,决定自己先回洛阳筹运粮饷,而让总兵陈永福留下指挥大
军。本已军心不稳的明军,见主帅突然离去,更加混乱,许多士兵纷纷离去。农民军内
部又查获了向孙传庭暗送情报的奸细,清除了隐患。李自成抓住战机,集中兵力,积极
反攻,步兵与骑兵互相配合,使明军仓皇失措,不得不迅速撤退。
  这时,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明军携带的大量战车无法前行,士兵们又不愿推车。
数千辆战车停在路上,挡住了明军的退路,车倒马翻。农民起义军趁机追上明军,明军
大乱,毫无斗志,却又无处藏身,死者达数千人之多。明军总兵高杰见大势已去,急忙
带领明军向西逃窜。农民军紧紧追击,不给明军喘息的机会,一昼夜追击二百里,终于
在孟津将明军全部阻截住,并将其围歼。明军死亡4万余人,战车也损失殆尽。仍然留
在郏县来不及撤退的陈永福所部明军,也被农民军包围,大部被消灭。先期返回洛阳的
明军主帅孙传庭,眼看全部覆没,自杀未遂,被手下的残兵拥入潼关。
  汝州决战以后,明王朝用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有生力量便几乎被全部消灭,再也无
力向农民军发起进攻。3个月后,李自成率军攻占陕西,随后进入山西、直隶(现河北
省)。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
朝的统治就此结束。
审  因
  原文
  夫因人之势以伐恶,则黄帝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武不能与争功
矣。若能审因而加之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译文
  如果能顺应百姓的心愿来征伐邪恶势力,就是黄帝也不能与这样的行为相比,如果
能借助百姓的力量,群策群力获得胜利,那么就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与这样的功劳相
比。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以德威服人,则在下的各路英雄都会屈服这样的将帅之下,
四海之内,各方豪杰则也会甘心受到节制。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用兵原则,提出出兵要“审因”和“威胜”。所谓“审因”,就是
要顺应时势,师出有名,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打正义的战争。师出有名,打正义战争,
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威胜”则要求为将之人,善于凭借这种群众拥护而形成的群众
力量的优势取胜。一员将领能达到“审因”和“威胜”的要求,就可以成为万夫莫当的
大将,征服四海的豪杰了。
  拓例
  姜子牙伐纣灭商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残酷暴虐、荒淫无度的庸君。他肆意杀害宗
室大臣,毒刑整人。他以残害百姓为乐。有的忠君大臣多次强谏,纣王竟不悔悟,反而
恼羞成怒,杀的杀,赶的赶。有的大臣没办法只好弃官愤然出走。像纣王手下的名臣姜
子牙就是其中的一个。
  周武王决心发兵来灭商,推翻纣王的残暴统治。他先暗中派人到商,察看国情,了
解情况。不久,被派去的人捎信说:“商朝国势危殆,民心动乱。”武王认为伐商的时
机还未到。后来,武王又接到报告说:“商,现在是坏人当道,宗室离心离德,一场大
的暴动正在酝酿着。”武王还是按兵不动。最后,被派去的人又捎信说:“商朝的百姓
只是内心愤怒,闭口不敢说话,却咬牙切齿。”这时武王觉得伐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于
是他联合八方诸侯国,向商朝发起总攻。昏庸的纣王自以为自己兵多士众,派出17万
大军迎战。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两军相遇后,商朝前军的奴隶兵突然阵前暴动起义,倒
戈反击,杀得商兵全军溃败。纣王逃奔鹿台自焚。
兵  势
  原文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大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
孛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
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
则听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译文
  大凡将帅领兵出征要注意三种情势: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
和条件。天时,就是指天气晴朗、气候温和适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正常,没
有不祥的征兆,这是有利于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墙高垒于险峻的地势
之上,有深沟、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复杂,深不可测,还有唯一的羊肠小路还曲折迂
回。人和,就是君主圣明将帅贤达,三军上下守礼守法,整齐统一,士卒个个都能效命
沙场,粮饷充足,武器坚利。卓越超群的将帅如果能凭借天时,就地利,依人和,就可
以所向无敌,大获全胜。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出兵打仗的战术原则。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
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拓例
  洛涧挫敌锐气
  公元四世纪,中国呈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南方,西晋皇族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政
权。在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建立了政权,史称16国。公元357年,前秦的苻坚自
立为帝。经过多次战争,苻坚统一北方,积极准备南下灭晋。
  公元383年5月,苻坚率几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南下攻晋。东晋派出
谢石、谢玄、刘牢率军迎战,但东晋的军队只有8万人,前秦的军事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地位。10月18日,前秦先头部队攻克寿阳,并派梁成率5万军队进到洛涧,以阻挡
从东面赶来援助的晋军。东晋的援军受阻,只好退守硖石。这时,苻坚得知在硖石的东
晋军队兵力很少,粮食也不足,便以为可以一举消灭东晋。于是,他把大军留在项城,
自带8千轻骑赶到寿阳,并派朱序前往晋军营中劝降。朱序本是东晋将领,战败被俘后
被迫投降。他到晋军营地见到谢石、谢玄后,不仅不劝降,反而告诉谢玄和谢石,前秦
的军队准备不足,各路兵力尚未集结完毕,并建议趁此良机,进攻前秦军队的前锋,挫
其锐气。谢石和谢玄接受朱序的意见。11月,晋军前锋刘牢率五千精兵强渡洛涧,夜
袭梁成的营寨,大败五万前秦军队,歼灭1万5千人,主将梁成也被晋军斩杀。与此同
时,谢石、谢玄率军水陆并进,一举推进到淝水东岸,与前秦军队隔河相对。
  洛涧一仗,东晋军队打击了前秦军队的锐气,鼓舞了晋军将士的士气,坚定了以弱
胜强的信心。原来看不起东晋军队的苻坚,站在帮阳城头,看到河对岸的晋军阵营严整,
士兵的刀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心里非常慌乱,以至错把河对岸山上的草木也当成晋军
士兵。后人谓之“草木皆兵”。他再也不敢轻视晋军,下令严守淝水,不许晋军渡河。
  晋军在洛涧之战中虽然没有与前秦主力交锋,但已为在不久后的淝水之战中大败前
秦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胜  败
  原文
  贤才居上,不肖居下,三军悦乐,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劝以刑
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
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译文
  军队出师必胜的条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担任着重要职务,没有才德的人被贬斥到
最低位置,三军将士情绪高昂,团结统一,上下关系和睦,士卒服从命令,勇敢善战,
军容威武雄壮,法纪严明。军队出师不利,必然伴随下列征兆:士兵懒惰、散漫,不遵
守军纪,全军将士非常畏惧对敌作战,兵卒不讲信义,不畏惧刑罚,对敌军实力估计过
高,内部不团结,彼此之间通常的话题是与利益有关的事情,喜欢猜测事情的吉凶祸福,
附会各种无稽之谈,军内流言蜚语盛行,军心涣散。
  解析
  本篇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谈论导致胜败的种种征兆,这是将领作出投入战斗判断的重
要参考。所谓不打无把握之仗,就是要判断出取胜的把握方能投入战斗嘛!在诸多征兆
中,诸葛亮特别强调“贤才居上”,把让贤德之人担任要职列为取胜的最根本条件。从
根本上说,这还是一个用人问题,只有任用贤德之人担任要职,军队才能团结一致,才
能军风端正,士气高昂,保证必胜。
  拓例
  诸葛亮说吴抗曹
  赤壁大战之前,北方曹操力量最强大,处于攻势地位。而孙权、刘备则处于劣势、
守势地位。特别是刘备连吃败仗被曹军赶的直往南跑。曹操带领大军南下,孙权、刘备
面临曹操号称百万的大兵只好准备应战。两军决战需做各种工作,而廓清内外环境是很
重要的方面。就内部而言必须统一认识。刘备集团内部比较一致,决心抗击曹操。孙权
集团则战和不统一。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紧急,请派我去向孙权求援吧。”刘备同
意了他的请求,诸葛亮领命去了东吴。
  当时孙权驻军在柴桑,正在观望刘备和曹操的龙争虎斗。诸葛亮来到这里,对孙权
说:“天下大乱以来,您起兵占据了江东,刘备也在汉水以南招募军队,和曹操争夺天
下。现在曹操已削平群雄,基本上平定了北方,最近又攻破了荆州,威名震动四海。刘
备没有安身之所,好似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才跑到夏口。将军您应估量自己的力量来
应付眼前的局面:如果您不能依靠吴、越的兵力与中原的曹操抗衡,不如早点儿放下武
器,捆起盔甲,向曹操称臣。现在您表面上装出服从曹操的样子,内心里却迟疑不决,
另有打算,在事情已危急到如此时刻还不能决断,大祸很快就要临头孙权问道:“如果
像您说的没力量抗衡就投降,刘备为什么不向曹操称臣投降呢?”
  诸葛亮答道:“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能守节而不屈辱投降,何况
刘备作为皇族的后代,有盖世无双的才能,许多贤士都仰慕他,投奔到他的门下,就好
像水流向大海一样,如果他的事业不成功,那是天意,怎么能因为暂时的挫折就投降曹
操称臣呢?”
  孙权有些不高兴了,吼道:“我也不会投降曹操的!我怎么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和
十万将士去受别人控制呢?现在除了刘备,没人能够抵挡曹操,但刘备刚刚打了败仗,
怎么能再和曹操相抗衡呢?”
  诸葛亮说:“刘备虽然在长坂打了败仗,但现在归队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还有
精兵上万人,刘琦手下的将士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听说
追赶刘备的骑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他们现在的情况,如同‘强弓发出的箭,到
射程末了时,它的力量连鲁地出产的薄绢也不能穿透’一样已经不堪一击了。这种做法
为兵法所忌。而且,北方人不习惯于水战,再加上荆州百姓是被逼着归附曹操的,这些
都是打败曹操的有利条件。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出猛将统率几万大军,和刘备同心协
力,一定能打败曹操。曹操兵败,必然会退回北方,这样,刘备的荆州和您的东吴,势
力就会增强,三分天下,各据一方的局面就形成了。成功与失败,就在现在了。”
  孙权听诸葛亮如此一说,茅塞顿开,非常高兴,便派周瑜、程普、鲁肃等带三万大
军,与刘备合力抵抗曹操。
  孙刘这两大集团解决了内、外环境问题便为全心全力、集中精力与曹操决战扫道路,
创造了条件。最终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假  权
  原文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
束猿猱之手,而责之以腾捷,胶离娄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
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吕之谋,韩、白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
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译文
  将帅是军队中的关键。他悬系着千万士卒的性命,关系着战争的胜败结局,左右着
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挥军队的权力全部交给将帅,就好象用绳索捆住
猿猴的手足却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树木,跳跃飞奔,又好象用胶带粘贴人的双眼,却要求
他辨别各种颜色,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赏罚大权被权贵所操纵,主将没有任何可
以自主的权力,上下必然会被私心、利力所笼罩,人苟且于私利,就没有人会为国家效
命,更没有旺盛的斗志。那么,就是有伊尹、吕不韦那样出类拔萃的才智,有韩信、白
起那样的功绩,也不能自保。所以,孙武说:“将帅一旦领兵作战,一概不从君命”。
亚夫也讲:“在军中,只有将帅的命令可听,没有听见君主的诏令”。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兵权问题。这个问题,诸葛亮在《将苑》的第一篇文章《兵权》中,
已有论述,不过侧重点不同:《兵权》论述的是统兵之权,是总的指挥权;《假权》一
文着重论述的是临阵指挥之权,强调“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要求保证将领临阵指
挥的全权。文章一开头就用了三个排句,突出说明这个指挥权关系重大。接着,文章又
用比喻加以论证,最后还引用孙武和周亚夫这样杰出的军事家的名言加以证明,可见诸
葛亮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也确实太重要了,诸葛亮自己就有切身之痛。当
他四出祁山,好不容易连胜司马懿,打出了大好形势时,后主刘禅却听信宦官的谗言,
下旨召回诸葛亮,意欲削权防变。诸葛亮无奈撤兵,结果功号一篑,白白葬送了大好形
势。最终诸葛亮没能征服中原,抱撼而死。授予将领全权,确实是用兵的根本。
  拓例
  审时度势破敌军
  建安十六年,偏将军马超等人谋反,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建安十九年,韦康旧部赵
衢、尹奉、姜叙等人起兵征讨马超。姜叙在卤城,马超在冀城,赵衢等人诱使马超出城
攻姜叙,便冀城空虚,赵衢等人乘机攻入冀城,将马超的妻子杀死。马超攻卤城不下,
又回不了冀城,他只好逃奔汉中。姜叙等人兵少,不敢贸然去追。
  姜叙派人找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与手下诸将商议此事,诸将都说没有曹操的命令不
便行动。夏侯渊却认为,将在外,应当审时度势,怎么有利就怎么干。他说:“曹操在
邺城,从这里去往返一趟就有四千里地,等命令来时,姜叙他们早就被马超打败了,非
赶快去救援不可。”
  于是,夏侯渊命令部将张郃率五千步骑兵,从陈仓一条小路上去追击马超,他自己
在后面押运粮草督阵。马超如丧家之犬,战斗还没打响,他就跑了,丢下的大批军用物
资,成了张郃颌的战利品。夏侯渊赶到时,支持马超谋反的各县,都已献城投降。
  和马超一起叛乱的韩遂,此时正在不远处的显亲,夏侯渊想袭击显亲,斩杀韩遂。
韩遂得到消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