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

第4章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第4章

小说: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接着说:“不仅不封赏而且还妒贤忌能,贤能的有功的还要被陷害,遭怀疑呢!”
刘邦笑了笑说:“你们说得很不全面,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用人上能够知人善用,
任人唯贤。我重用了三名大贤人。其实在深谋远虑上我不如张良,在治国安民上我不如
萧何,在统兵攻城这方面我更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够重用这三位当世豪杰,所以才能取
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失败的根本哪!”
智  用
  原文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
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
亦不逆人也。
  译文
  将帅将兵出征想夺取战斗的胜利,必须考虑到天候、战机、人的素质这几方面的因
素,要顺天候、得战机、具备相应的战斗力。所以在顺应了天候、也具备了相应的战斗
力,但时机却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兵是逆时,在具备了相应的战斗力,有了成熟的战机,
但不具备天候条件下出兵是逆天,在顺应了天候、抓住了战机,但却不具备士兵相应的
战斗力的条件下出兵是逆人。明智的将帅,领兵作战是决不会逆天、逆时、逆人的。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的是将领的指挥素养。文章指出,将领用兵要“顺天、因时、依人”,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注重“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又从反面强调,不能“逆天、逆
时、逆人”。这样正反两面论述,把这些要求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了。
  讲求“顺天、因时、依人”,在临战指挥上确实太重要了。曹孟德可算得我国历史
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他打败袁绍百万大军,横扫北方大地,所向无敌。但他在赤壁
却遭了惨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吃透“天时”。曹孟德统领八十三万大军,浩
浩荡荡,直下长江,大有一口吞掉孙权、刘备之势。但是,在长江水战,他的北方士兵
不能适应。正当他为此苦恼时,庞士元给他献了一条“连环计”,让他用铁环把战船锁
在一起,三十只或五十只成一排。这样一来,连在一起的战船果然十分平稳,不怕风浪。
曹孟德十分高兴,以为稳操胜券了。谋士程昱提醒说:“船都连锁起来,固然平稳;但
是,敌人如用火攻,就难以躲避了。不能不防。”曹孟德说:“凡是用火攻,必须借用
风力。现在正是严冬季节,只有西北风,怎么会有东风、南风呢?我们在西北方,敌军
都在南岸,他们如用火攻,是烧自己的军队,我怕什么?如果是十月小阳春时,我早就
提防了。”曹孟德这是只知一般规律,而不知特殊情况,结果算计不如诸葛亮、周瑜,
大小几千只战船,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八十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拓例
  顺应时势寻良机
  《列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两家父子做了同样的事,因此而得到的祸福却大
相径庭。
  战国时,鲁国有一个姓施的老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儒学,另一个爱好兵法。
后来,喜欢儒学的这一个,凭着自己的渊博知识和一套以德治国的学说,去游说齐王,
得到齐王的重用,做了王子们的老师。那个爱好兵法的,来到楚国,向楚王纵谈法治,
楚王对他的见解大加赞赏,委任他为军政大臣。两个儿子身居显位,他们的亲人也跟着
沾光,尽享荣华富贵。
  施老的邻居孟老,也有两个儿子,与施家二子所学相同,但家业却一直不兴盛。孟
家父子羡慕施家的富有,于是上门请教,打听求官的门路。施家二子以实相告。孟家父
子一听,事情原来是这样简单,自己却没想到。为以前白白地放弃高官厚禄,深感后悔。
邻居这么多年,谁不了解谁呢?施家儿子能做到的,孟家的人绝不会更差!父子三人这
样想着,心里很是兴奋。孟老将两个儿子送上旅程,就象送他们去上任一样快意。
  孟老的一个儿子前往秦国,大谈以礼治天下的好处。秦王却一句也听不进去,最后
竟发起怒来,斥责说:“当今诸侯混战,强存弱亡,什么能比军事、经济更要紧?照你
的说法,用仁义治国,这不是叫我束手待毙吗?”说完便传令卫士,将此人施以宫刑,
然后逐出国境。
  孟老的另一个儿子来到卫国,劝说卫侯以法治国,积蓄力量,跟诸侯抗衡。卫侯不
高兴地说:“我的国家比较弱小,在大国征战的形势下得以保全。服从大国,爱护更小
的国家,这是唯一可行的策略,也是卫国平安无事的原因。如果借助武力,大国以为我
要对抗它,小国以为我要吞并它,四面树敌之后,你想我还能安稳地坐在这里么?如果
就这样放你走,会让其他国家以为我被你说动了心,将会造成不小的祸患”。于是命人
砍去此人的一只脚,并派人把他送回鲁国。孟家两个儿子,已经变成了废人,父子相见,
抱头痛哭。想起施家出的主意,便顿足捶胸,谴责施老父子欺骗了他们。
  施老对邻居的遭遇也很同情,连连安慰,劝住了他们的哭声,心平气和地说:“我
们邻居多年,谁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呢?请听我说一说这祸福为何不同。一般地说,
赶上好时机,做什么都顺当,时机一过,便什么也做不成。你们的方法和我相同,为何
结果又和我不一样呢?这就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绝不是行动上有什么差错。况且,天
下之事,既没有固定的理,也永远没有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
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这用或是不用,是没有对与错的分别的。顺应时势,
寻找良机,以灵活的头脑去应付一切,这是不可缺少的智慧。如果不具备这种智慧,既
使象孔子一样渊博,象姜太公一样多才,又怎能不四处碰壁呢?”孟氏父子恍然大悟,
脸上的怒气一扫而光,诚恳地说:“我们全都明白了,您别再说了!”
不  陈
  原文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
人之治理也,安其居,外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
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
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
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译文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懂得治国规律的君主是不依赖军队这种国家机器的,具有军事才
能善于用兵的将帅也不以战争,摆开交战的阵势为最终目标,善于布阵的将帅根本不用
向对方发起攻击就能获胜,不以兵戎相见为乐事,善于指挥战斗的人则能永远立于不败
之地,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将帅则不会被敌方所消灭。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主要是让
老百姓生活安定,勤于工作,人们安居乐业,不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纠纷,这就是上面所
说的“善理者不师也”的意思。上古时代,舜修刑典,还让大臣皋陶作了掌理刑法的官
员,可是老百姓无人冒犯法令,因此也就不用对任何人施加刑法,这就是“善师者不陈”
的意思。大禹征伐的苗族,只派舜手持舞蹈用的干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这就是
“善陈者不战”的意思。齐桓公在南讨楚国,北伐山戎的过程中,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这就是“善战者不败”的意思。楚昭王时楚国受到吴国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国求
救,后事又返回了秦国,这就是“善败者不亡”的意思。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领兵作战的最高指挥艺术:“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
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这和我国历代军事名家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
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是人们刻意追求的治国领兵的尽善尽美境界。历史上能做到这一境
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很少的,诸葛亮作为论据列举的尧、舜、禹、齐、楚的事例,都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圣贤之人所创造的,实在并非一般帝王将相所能做到。
  拓例
  诸葛亮运筹退敌
  建兴元年八月,司马懿出兵五路攻打西川:第一路,派使臣收买鲜卑国王,让其出
十万羌兵攻西平关;第二路,派使臣封官赏赐南蛮王孟获,让其出兵十万从南面攻打益
州、永昌等四郡;第三路,派使臣修好东吴,许给割地,让孙权出兵十万,攻峡口,取
涪城;第四路,命降将孟达出动上庸兵十万,攻汉中;第五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
带兵十万攻阳平关,取西川。五路大军,总共五十万,五路并进,让诸葛亮首尾不能相
救,无法抵挡。有人报告后主:魏军五路大军来取西川,报告丞相,不知什么原因,丞
相几天不出来料理事务。后主急忙派人去宣召诸葛亮入朝,却回说丞相染病不能出来。
第二天,众官在相府前等了一整天,仍不见出来。杜琼入奏,请后主圣驾亲自前去。后
主车驾到相府门前,看见诸葛亮一个人,拄着竹杖在池边看鱼。后主在诸葛亮身后站了
很久,才慢慢说:“丞相好了吗?”后主问魏兵来犯之事。诸葛亮大笑,扶后主到内室
坐下,奏道:“五路兵到,臣怎么会不知道!我不是看鱼,是在想事。现在四路兵已被
我退了,只有孙权一路,我也有了退兵的办法。只不过还没找到合适的使臣,所以在考
虑。陛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后主又惊又喜。接者,诸葛亮又说:“先帝把陛下托付给
我,我哪敢有丝毫怠慢。只不过兵法贵在使人不测,怎能泄漏给别人呢?马超被羌人认
为是神威天将,我已派人去让他坚守西平关,埋伏了四路奇兵,这一路不必担忧了。我
命魏延带一军南下,布好疑兵计,蛮兵多疑,必定不敢进,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李严
和孟达有生死之交,我回成都时,已写了一封书信,作为李严的亲笔信派人送给孟达,
孟达必然推病不出,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阳平关地势险峻,我命赵云坚守不出,曹真
没办法攻破,不久也会退兵,第四路也不必担忧。我还密调关兴、张苞领三万兵,驻扎
在紧要之处,作为各路救应,以保万全。我调动这些人马,都不经过成都,所以无人知
觉。曹丕有过侵犯东吴的事,孙权必定不会轻易出兵,只有四路获胜,他才会出兵。现
在需要派一位善辩的人出使东吴,陈说利害,先退东吴。我还未找到合适的人,所以还
在思考。何必劳动圣驾亲临呢?”随后,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和好。五路大
军不战自退。
将  诫
  原文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故行兵之要,务揽英
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机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
静潜鱼,动若奔獭,央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
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
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
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
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
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译文
  《书经》说:“戏辱君子,就无法得到他的真心,蔑视小人,也无法使他们竭尽全
力为自己服务”。所以,将帅领兵的要诀是:广泛笼络部下的人心,严格有关赏罚的规
章和纪律,要具备文、武两方面的能力,刚柔并济,精通礼、乐、诗、书,使自己在修
身方面达到仁义、智勇的内涵;领兵作战时,命令士兵休息就应让士兵象游鱼潜水一样
不出声响,命令士兵出击时就应让士兵象奔跑中的獭一样突跃飞奔,又快又猛,打乱敌
人的阵营,切断敌人的联系,削弱敌人的势力,挥动旌旗以显示自己的威力并且让士兵
服从指挥,听从调动,撤兵时部队应象大山移动一样稳重,整齐,进兵时则要疾如风雨,
彻底地摧毁败军败将,与敌交手则拿出虎一样的猛势;对待敌人,还要采取一些计谋:
面对紧急情况应该想办法从容不迫,用小恩小惠诱敌进入设置好的圈套之中,想尽办法
打乱敌军稳固整齐的阵势,然后乱中取胜,对小心谨慎的敌军要用计使他盲目骄傲起来,
上下不一,用离间术打乱敌军的内部团结,对异常强大的敌人想方设法地削弱他的力量,
要使处境危险的敌人感到安宁以麻痹敌人,让忧惧的敌人感到喜悦,使敌人疏忽起来;
对投到我军的战俘要以怀柔的政策来对待,要使部下的冤屈有地方伸诉,扶持弱者,抑
制气势凌人的部下,对有智谋的部下要尽全力亲近他,用他做参谋,对巧言令色的小人
要坚决打击,获得了战利品要首先分给部下;另外,还要注意这样几点:如果敌人势弱,
就不必用全力去攻击他,也不能因为自己军队力量强大就忽视了敌人,更不能以自己能
力高强就骄傲自大,不能因为自己受宠就到部下那里作威作福;对于整个战事的进行,
要先制定详实的计划,要有万全的把握才能领兵出征,不独自享受战场上缴获的财物、
布帛,俘虏的男女人等也不自己独自役使。身为将帅作到了这些要求,严格号令,将士
一定会积极作战,在战斗中效命疆场。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待人心”和“尽人力”问题,这就抓住了治军用兵的根本。文章
用“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非常鲜明突出地说明“得人心”的重要。得人心,这
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并非人人能做到。如何做到?诸葛亮提出了“严赏罚、总
文武、操刚柔、说礼乐、先仁义”等五项,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是达到“得人心”的
根本办法。
  接着,作者一气陈述了二十五种进退之术、克敌致胜的办法,也就是“尽人力”去
取得胜利的具体战术。这二十五种战术,既讲了进退之战法,又讲了瓦解敌人,团结盟
友的策略,讲得十分细致,十分精妙,任何一员将领都应牢记在心。接着,作者又列举
了六条禁忌,进一步从反面补充丰富了论述。正如作者最后归结的,为将之人,如有做
到作用所说的各项,自然能对军队号令自如,部下人人乐于效命,何愁不能取胜呢!从
这一篇论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战略战术深有研究。确有独到之处。
  拓例
  约法三章得民心
  公元前207年8月,汉高祖刘邦率兵进军武关,在谋士张良和武将周勃的配合下,
采取以假乱真,声东袭西的方法,很快突破秦军主力消灭了守关的秦兵,杀死了主将。
  接着部队乘胜进军,不久攻占了都城咸阳。
  正在刘邦率兵进城途中,远远看见前面走来一支好像送殡的队列,走近一看,原来
是秦王子婴带着他的大臣前来投降,子婴手捧王冠,脖子上套着二尺白绫,表示投降后
准备自尽。刘邦和他的将士们看到这个可卑的秦王,痛恨已极。
  刘邦进了城都,来到阿房宫,看见宫内雄伟壮丽,富丽堂皇,高兴得直拍手,他一
边拍手一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