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再造宏碁 >

第3章

再造宏碁-第3章

小说: 再造宏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伙伴前来向我道谢,我摆出“余恨未消”的态势告诉他:“我只不过是帮我老公,不是帮你!”    
    耐心建立共识    
    照理说,宏碁的转型是不应该拖这么久的。在公司发生亏损的那一年,施振荣就准备推动“快餐店模式”,宏碁电脑改为纯粹生产主机板,在市场当地组装电脑,但是多数的伙伴却都反对。有时候我会催他:“为什么不赶快做主机板?”他说:“说过好几次了,他们都不赞成。”看得出来,他为这件事非常忧虑。    
    大家不支持,也只好慢慢熬了。因为施振荣曾经允诺,如果公司成长迟缓便要辞职以示负责,1992年,他就真的向董事会提出辞呈,但是,董事立刻发表联名信来挽留他。    
    开股东大会的前一天,施振荣显得格外沉默与沉重,为了让他开心一点,我告诉他:“这样吧,如果明天有股东要你下台,我马上就去买机票,我们去环游世界。”看我兴致勃勃的样子,他不禁笑了出来。    
    后来,我们一起到美国去着手整顿,下飞机之后,他没有像往常一般直奔公司,而是先在饭店里和微软及英特尔的总裁通电话,告知他们,公司经营团队因为刘英武辞职而改组。然后,便决定开始推行快餐店模式。接下来好几天,他不断说服美国的同仁接受这个方案,最后,他们才勉强同意试试看,这个模式至此正式展开。    
    我想,愿意花一年多的时间说服同仁接受自己方案的经营者,大概很少见。但是,之后,我们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让这项工作上轨道。    
    在改成市场当地组装之后,我们的海外事业单位遭遇到很大的经营难题,因为他们原来只负责营销,对组装与采购都不在行,因此,我们派出一个小组协助各地事业单位。依我的观察,这些员工都很努力,但还是缺乏建立全方位管理体系的经验,所以成本不免偏高,但施振荣还是很有耐心地让他们去试。    
    能说这么做不对吗?我想,既然要授权,该付的学费总是要付的。    
    视富贵名利如浮云    
    施振荣始终就是这样单纯、信任他人,不会称兄道弟、说动听话,只是执著地一直做下去。这样的个性,在宏碁前任董事长殷之浩先生身上也看得到。    
    殷先生和施振荣都具有工程背景,又同为创业者,大概是因为惺惺相惜,殷先生很疼爱这个小学弟。1984年殷先生投资宏碁之后,对我们也是完全授权与信任。当公司陷入困境时,殷先生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有时开会开到一半就睡着了,并不是很清楚我们在讨论什么,但到要做决策的时候,他除了支持之外,完全没有别的意见。当时,他的一个幕僚对宏碁有诸多负面的批评,他听了很生气,不许幕僚说宏碁不好。    
    经过再造工程之后,宏碁已经重新步入轨道,施振荣也重新找回自信。有时候,他看我在进行改革工作,还会开玩笑地说:“这哪里是改造,我那个才能叫改造。”    
    多年来,施振荣一直把培养人才当作最重要的事,如今也有了成绩。    
    像卢宏碁镒刚毕业进公司的时候,还很年轻、生涩,现在已可以独立推动宏碁国际股票在新加坡上市,主持上千人的全球经销商会议。林宪铭和李耀负责宏碁电脑和明,也都领先同业。他们早期参与公司投资,如今也有了一些财力,但是他们都还是像以前一样朴实。    
    像欧洲宏碁的吕理达,到现在一张股票都没卖过,他的部属告诉我:“有时候吵归吵,看他对公司向心力这么高,也只好努力帮他。”以前常常挑战施振荣看法的宏碁科技总经理王振堂,有一次有感而发地说:“现在真正体会到,做一个领导人需要很大的包容力。”    
    看着他们各个都已经具有独当一面的大将之风,施振荣常说,他很以宏碁的第二代接班人为荣,我认为他很有理由这么说。    
    宏碁刚创业的时候,孩子还小,我带他们去公司帮忙发薪水,告诉他们:“宏碁是靠这些叔叔努力工作才得以发展,他们很辛苦,应该把公司交给他们。”现在看起来,这样的决定对伙伴与孩子都是对的。    
    其实,不管是接班、授权、员工入股,还是建立人性本善的文化,都反映了施振荣的个性—看重人性的价值,而看淡钱财与权力。他曾经说过:“只要看这个世界上那么多财大势大的人,行为乱七八糟,道德还不如普通百姓,就会觉得追求财势真的没什么价值。”    
    还好施振荣不是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非常简单,他向来对吃穿都不挑剔,有什么就吃什么,衣服都是在打折的时候买的。有一次,朋友找他去唱卡拉OK,他破例超过11点才回家,看到婆婆还在等他,此后就再也不曾晚归。他很不喜欢商场上五光十色的交际应酬,因为“实在不觉得有什么意思”。    
    这些年,我也培养了几位接班人,并打算在三五年之后回归家庭,也希望施振荣能够尽快和我一起享受退休生活,我告诉他:“我希望有一天能一起看棒球,边走边吃冰激凌。”    
    但不管如何,眼前宏碁才刚开始另一个阶段的创业,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不管三年五年,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就没有松懈的本钱。    
    现在,当公司有杰出表现的时候,施振荣偶尔会笑着问我:“你看我做得怎么样?”    
    “不错!”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以伙伴身份说的真心话。    
    (本文由林文玲采访整理)


前言第6节 缘起挑战的哲学

    常有人问起,我的座右铭是什么?大约五六年前,我思索这个问题,写下“挑战困难、突破瓶颈、创造价值”这几句话。    
    我想,无论是人生、社会,乃至于企业的生产线,瓶颈有所突破,就可达到更高的效益,因为许多资源往往都在瓶颈处被浪费与耗损。但是,所有的瓶颈也都是困难所在,否则,企业早就达到了最高价值的境界了。因此,要突破瓶颈,必先挑战困难,这是我的一个基本逻辑。    
    然而,在挑战困难、突破瓶颈时,不免遭遇失败;所以一个人愿不愿意面对现实、屡败屡战,便成为挑战困难时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人生的历程,是一个渐进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的长期挑战过程,因此,除了从失败中学习、不断充实之外,也不得不讲求策略,在遭遇困难时,或者暂缓,或者绕道前行,因为最终目的是突破,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暂时不能突破,就得耐心等待或先迂回试探。这又是挑战困难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    
    宏碁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印证这样的挑战哲学。    
    虽然,这些想法都是事后归纳,并非创业之初就有如此严密的思考逻辑;但在此之前,有若干的“因”,造就日后宏碁与我的种种发展。    
    人生因缘    
    第一个“因”,是我不喜欢跟附他人的个性。    
    小时候,我是个内向、不喜欢出风头的人。但是,我的想法总是和别人不太一样,也不喜欢人云亦云,中学的时候,大家都想考医科,我很不以为然;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想到海外发展,我也很不认同,为什么非得当医生或到海外去?    
    尽管个性有些叛逆,但因为我一直是好学生,所以不能表现出来,不敢做坏事,于是就要找些正规的途径发泄,试着走出一些不同的路子。    
    例如,我从学生时代就不认为“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创业之后,就努力把宏碁建立成一个同仁共同拥有的企业,用实际行动打破这个刻板印象。而宏碁自创品牌、强调人性本善及摆脱家族企业经营模式,都是因对时下一般企业的做法不苟同,而另辟发展之道。我也相信,这些做法有助于企业突破成长的瓶颈。    
    第二个“因”,是求学过程中发觉了自己的潜能,使信心不断增强。    
    念中学的时候,原本我的成绩并不算突出,在同学当中仅仅名列中上。但高二那年,有一次学校公布数理化考试成绩,我竟然拿下全校第一名。其实我对理科并未特别用功,特别下工夫的文科反而读不好,但由于这个因缘,让我产生很大的信心,奠定日后往理工方向发展的基础。    
    考上交通大学之后,因为人文课程并不是理工科系的重点,老师分数打得很松,大家都能拿高分。最后平均下来,我以第一名毕业,并考进交大的电子工程研究所。    
    而学生生涯对我日后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大学时代社团活动的历练。    
    我是交大在台复校的第一届学生,当时全校只有七十几个同学,因此就有机会担当“无中生有”的角色,催生许多新社团。我喜欢摄影和乒乓球,就成立摄影社与乒乓球队,后来还创办棋桥社和排球队。在那个阶段,无论是在人际关系、领导统御,还是服务团队的技巧方面,都得到初步的磨炼,也使我具备了尝试创新的胆识。    
    例如,我举办学校首次的摄影展,以及全校研究生乒乓球循环赛,都是当年交大校园里的盛事。    
    创立宏碁之后,不论是进入微处理器市场还是推出台湾第一部个人电脑,都是从“无中生有”。为了推广新科技产品,我们不断翻新活动方式,扩大活动层面。由于有学生时代办活动的历练,宏碁日后一再挑战创新,我也从未怯场过。    
    挫折中寻找成长契机    
    第三个“因”,是就业时期掌握学习与发展的机会,逐渐积累实力。    
    就业之后,我担任的职务是研发工程师,所从事的工作,成果都较为具体可见。从计算器、电子笔表,到4位的微处理器发展系统,都是台湾首创,甚至是世界第一。而且,技术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整合性越来越强。    
    在就业初期,我的薪水从未增加,但也因为不计较薪水,所以很容易“被起用”,职位从工程师一路升迁到担当决策的主管,比同侪有较多历练的机会,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因为从事新产品开发,难免遭遇失败,所以我对挫折也就能够处之泰然。    
    宏碁创立后,虽然面对的事情、人物、策略大不相同,但从本质来看,只是这些“因”在不断重复循环而已。    
    人生的历程,可能会在“挑战困难、突破瓶颈、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里往上发展;但也可能在遭遇挫败时,导入恶性循环当中—在挫折后失去信心,致使往后更常受挫。事实上,这两个循环是同时并存的,只是较强的循环呈现显性,较弱的循环是隐性。正面的循环,是通过不断的行动与实践培养出来的,越练越顺、越有信心。负面的循环,则是源自犹豫观望,不敢出手,越往悲观面看,就越觉得每条路都不可行,便老是在死胡同里打转。    
    因此,在面临陷入负面循环的危机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让自己重新导入正面循环。    
    20年来,宏碁遭遇不少挫折,也付出不少学费,我想,我大约是台湾付出学费最多的企业负责人。写这本书的想法,就是希望与大家分享自己在面临负循环时,如何反复检讨找出解决之道,再次进入正循环的若干经验与心得。    
    寻找组织竞争力    
    我认为,身为一个领导人,要带动一个企业,必须要借助别人的力量,顺势而为。既然如此,就必定要先了解别人的想法,并认同别人的期待。    
    宏碁的核心理念之一,正是我长期观察社会、了解年轻人的期待之后,综合制定的愿景(愿望及远景)—“龙梦成真”,中国人要在国际上扬眉吐气。    
    因为有这样的期待心情,我们都共同经历了一段“少棒热”:家家户户半夜守在电视机旁,观看少年棒球的实况转播,在中华队获胜之后欢欣流泪,岛内一片欢腾。我相信,正因为多数台湾人都有在世界崭露头角的共同理想,宏碁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一起打拼。    
    但光有理想仍不能使组织有效运作,还必须创造凝聚团队精神的环境。“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具备坚强向心力的企业却并不多见。其中的关键,在于组织成员之间有没有共同的利益。    
    因此,我们的核心理念之二,就是建立“利益共同体”,让大家对公司的成败有切身感,愿意全力以赴。    
    另一方面,虽然目标相同可以产生较大的力量,但多数人又都希望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拥有自己的风格(例如,大多数的人都讨厌天天穿制服),因此,企业必须满足成员独立自主的成就感。在这个原则之下,宏碁一方面不断将一贯的企业文化本质灌输给员工;而另一方面,对企业文化的阐释与执行,又鼓励各单位主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形成其特质与差异化,这形成了宏碁第三个核心理念。    
    但是,组织规模越大、成就感越大,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大。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分散风险?宏碁的第四个核心理念,是采用高度分散式的授权管理与员工入股制度,来达到兼顾高度成长与风险分摊的目的。    
    发挥团体力量来成就共同目标,我所希望掌握的要领是:既能大—就是大到足以追求共同的方向与理想,又能小—就是小到只在执行上鼓励大家各自发挥,来得到成就感。这是在非常难以取得平衡,甚至是互相冲突的情形中找出一个可行的模式。    
    在以下的章节中,我将详述宏碁20年来为了实现共同愿景,发展出全球特有的“宏碁模式”的历程,包括化解从属之间的对立关系、强调“人性本善”的企业文化;改写一贯作业历史的“快餐店模式”;打破集权式层级组织,实行分散式“主从架构”;以及摆脱跨国企业的威权管理模式,实施全球性合伙的“全球品牌、结合地缘”。    
    这些经营哲学,都与传统的控制/管理模式背道而驰,但却是宏碁得以走出电脑产业革命时期的困境,并创造另一个成长高峰的主要原因。    
    于是,有些国际学术机构开始对宏碁管理产生兴趣:为什么宏碁可以这么分散、授权,却不怕失控?    
    反向思考,突破窠臼    
    循着正向的思考逻辑,分散的确容易导致失控;但反过来想,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必须结合很多人的力量才能办到,因此,我们就不得不分享,不得不授权。况且,大数多人也都认同分享与授权是正确的,既然如此,最关键的就应该是努力改进授权的管理能力,而不是光想到失控就停摆了。再换个角度看,为了怕失控,就强把大家控制在一起,导致公司运作缺乏效率,在市场上无法与对手竞争,到头来公司还不是难以为继?    
    在我的经验当中,许多事情往往在正向思考中陷入困局时,运用“反向思考”反而可以出现很多活路,而且它也相当有助于突破人生与事业经营的盲点。    
    举例而言,目前社会中充斥着汲汲营私的风气,因为按照正向思考,个人的利益必然置于众人利益之前,但如果运用反向思考,个人利益大可以放在众人利益之后。    
    众所周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真实人性的写照。一个人再怎么无私,都还是先替自己设想,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积极地,甚至是强迫自己先为他人着想的话,他人的利益将被摆在哪里?仔细想想,即使先为别人打算,别人的重要性真会高过自己吗?恐怕还是自己的利益会重要些,但如果不优先考虑别人,他人的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