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失落的黎明 >

第17章

失落的黎明-第17章

小说: 失落的黎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达300米的大峡谷纵横交错,车辆几乎无法通行。夏季骄阳似火,每天12个小时的暴晒使这里的阴地气温也高达40℃。这一地区严重缺水,食品更是无法找到。
目前,阿尔及利亚政府调集5000名士兵封锁了这一地区,并招募了300名熟悉当地情况的撒哈拉地区的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为大部队当向导。
德国政府也组成了一个代号为“沙漠”的危机处理特别委员会。德国、英国、奥地利和瑞士的警察、刑侦专家以及情报局的特工纷纷赶赴撒哈拉,侦察机不时飞越案发地区进行热感航拍。法国方面也提供了卫星照片,以配合这次沙漠搜索行动。
然而,撒哈拉绑架案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危险在于,无论是强盗还是恐怖分子,他们都毫不在乎人的生命,而他们的对头阿尔及利亚政府军也在长年的血腥内战中变得麻木不仁,军方的强硬派主张立即动手清剿,而不管人质的死活。
不久,德国总理派特使赴阿尔及利亚,向阿总统转交了一封信,请求他尽一切努力保全人质的生命。阿总统当然愿意与欧洲合作,但却不肯放弃对恐怖组织的强硬政策。这使欧洲有关国家与阿尔及利亚政府的谈判变得颇为艰难。对这类事情,阿方一贯的原则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用武力进攻来解决。
欧洲人深知处理此案非常棘手,风险极大。首先,人们不知道人质被关押的具体方位,其次不清楚有多少武装人员看押着这些人质。专家认为,在大漠之中,一点动静就可以传到几公里开外,采取突袭的可能性不大,贸然采取军事行动只会殃及人质的生命。因此,欧洲涉及绑架案的七国政府都非常谨慎,不敢惊动绑匪。数周以来,几国政府表面上不动声色,表现得异常“克制”,实际一直在与阿政府积极磋商,想方设法,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此案。各国首脑都提出,只要阿政府愿意与绑匪进行谈判,本国将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帮助。
但无论是欧洲国家,还是阿尔及利亚,都不知道此事怎样才能圆满了结。令他们特别头疼的是,这伙绑匪对怎样了结此事也没有什么想法。迄今为止,他们既没有站出来承认对事件负责,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们下一步要干什么也无法预测。情况十分复杂,大多数人都不乐观。
英国一家刊物称,绑匪已开出释放人质的条件,每个人质的赎金为200万欧元,但这个报道未得到官方的证实。
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分析道:“此次人质危机面临的又一麻烦,是当事国在处理危机中透露出的微妙关系,现在,各国已避免‘向阿尔及利亚政府施加压力’。
“根据空军的侦察结果,阿尔及利亚政府确定人质已被转移到马里。这让马里政府成为解决危机的关键环节。有消息说,可能由马里政府向绑匪支付赎金以救出人质,然后各国政府以赞助马里经济发展的名义逐步归还这笔费用。此外,马里的一个游牧部落首领目前正在马里总统和绑匪间斡旋,此人和伊斯兰恐怖组织有私交。
“目前,欧洲各国、阿尔及利亚和马里官方都对绑架案的谈判保持沉默,诸国的复杂态度,让人们为人质的命运担忧。”
正当阿尔及利亚喧嚣不已的时候,在利比亚与乍得北部接壤的提贝斯提高原,三辆陆虎越野车平稳而迅捷地穿越在荒凉的原野上。狂风大作,掀起满天的沙尘和砾石,使人看不清他们的行动。

 
撒哈拉 2
这里是北非台地的主体,地表起伏平缓,海拔一般在200到500米,中部隆起许多高地和死火山,最高峰是提贝斯提高原上的库西山,海拔3415米。由三个山脉把提贝斯提高原与中央撒哈拉沙漠、塔西里?阿杰尔联结着。这些山脉都是由沙岩构成,由于水和风的侵蚀,现在它们是由超过1000米高度的沙岩形成。
这里的气候极端干燥,年降水量大都不足100毫米,昼夜温差大,多强风和沙暴。多干谷,少植物,地面主要是石漠、砾漠和沙丘。整个区域是一片荒野,根本无人居住,因为没有水源,也很难找到食物。
在夜色和沙尘暴的掩护下,越野车很快钻进了一个山谷,里面竟然有零星的植被,出现了一丝绿洲的罕见景象。
全副武装的人们围了上来,他们大都穿着已变成土黄色的阿拉伯长袍,围着黑色头巾。
从第一辆车上下来的是护卫,他们与迎上来的人亲热地打着招呼,拥抱着。第二辆车上缓缓走下来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个东方人。在他身后又出现了几个中国人,显然是他的随行人员。老者的神色很镇定,淡淡地看着四周。
第三辆车上跳下来一位阿拉伯老人,众人看着他,轻声地欢呼起来。他便是双手沾满血腥的恐怖组织头子哈桑?萨巴赫。
哈桑向大家挥了挥手,对身边的副手说:“好好招待李先生,他可是我们最尊贵的客人。”
“是。”那人跑过去,对那几个亚洲人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几个持枪的人过来围住他们,将他们带走了。
哈桑走进山边的一处土屋,赛义夫正等在那里。见到他进来,赛义夫对他敬了个军礼。哈桑亲切地上前去,与他紧紧握手。
赛义夫按了一下开关,一堵墙壁打开来,露出了向下的阶梯。他陪着哈桑向下走去。
“情况怎么样?”哈桑问。
“没什么大的变化,一切正常。”赛义夫答道。“那个美国人没什么价值。德国人在‘挖掘机’上撑了5次,也都招了。他确实是德国情报部的特工,不过他这次出现在中东,是为了查找那些被绑架的欧洲游客的线索,跟我们那些走失的克隆战士没关系。这个德国人现在已经彻底崩溃了,一提‘挖掘机’,你问什么他都说。”
“唔,那个中国人呢?”哈桑显然对此很感兴趣。
“他的确很能熬。”赛义夫笑道。“已经上了‘挖掘机’17次,就是铁人都能熬成汁了,他倒是还行。我们现在已经在试6级了,他每次都能撑上1个多小时。”
“真是难以置信。中国人的大脑难道与众不同?”哈桑兴致勃勃地说。“呵呵,你带我去看看那个可敬的年轻人。”
他们走进过道,赛义夫在前面恭敬地领路。一直走到过道的尽头,赛义夫让守卫打开锁,推开紧闭的门,走了进去。
这是一间全封闭的石室,中间有一张床,上面躺着一个人,身上盖着棉被。
哈桑上前去,仔细打量着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只见他脸色惨白,憔悴至极,已经不成人形了。
“他的情况看上去好像不太妙。”哈桑温和地说。
赛义夫耸了耸肩:“医生说还不会死。”
“挖出什么东西来没有?”
“可以说没有。我们一直看到的都是一个年轻女人,好像是他的初恋情人。我们的专家说,这个情人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所以他满脑子都是她。”
“看来是个重情义的孩子。”哈桑微笑。“赛义夫,我实在是很好奇,你说他到底能熬多久?”
赛义夫也笑:“这也是我现在很好奇的。”
哈桑探出手去,轻轻触了触那年轻人冰凉的额头,柔声说:“好孩子,坚持住了,好好让我瞧瞧你。”
赛义夫笑道:“我相信他一定能够满足您的小爱好的。”
哈桑缓缓地点了点头。
忽然,那个年轻人动了动。
哈桑和赛义夫都注意地看着他。
英翔挣扎了好一会儿,才勉强睁开了眼睛。他一声不吭地看着哈桑,虚弱的眼神似乎没有焦点。
哈桑细细地打量着他,和蔼可亲地问道:“孩子,你还好吗?”
英翔什么都没说,又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赛义夫笑道:“我看他现在是不可能有力气说话的。”
哈桑呵呵地笑道:“你还对他做过什么?看来不像是光用了‘挖掘机’。”
赛义夫显然很愉快:“我也挺好奇的,所以让人搞了点小实验。”
哈桑笑着摇了摇头,但没说什么。
赛义夫笑道:“我只是想看看,特别讲究礼义廉耻的中国人在经受了性虐待后,还能在‘挖掘机’上熬多久。”
“呵呵,你这不是要他的命吗?我还想看得久一点呢。”哈桑微笑着,脸上并没有责怪的神色。“他是块好材料,我想另外再做点实验。”
赛义夫笑道:“那是一开始这么干的,我们不是想尽快得到有价值的情报嘛。现在,他存在的意义不过是您的试验品,所以我就没再做别的了。我们这里现在有的是人质,我的小实验可以用在别人身上。”
“其他人我不管,那个亚洲首富可不能动。”
“这个当然,那是我们的宝贝。哦,他们公司是怎么答复的?”
“他们已经同意付款了,很爽快。不过由于金额比较大,又必须通过瑞士转账,需要点时间……”
他们边说边走出门去。接着,门被关上,上了锁。
英翔闭着眼,一丝喜悦涌进他那已经惨淡了很久很久的脑海,使他有了一点力气。他慢慢地抬起仿佛重逾千斤的左手,缓缓地在胸口摸索着。他觉得整个身体根本不听使唤,那只手每挪动一厘米,他都累得几乎昏迷。他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已经到了最后一步了,就要成功了。
为了方便随时将他拖上手术台,他们没再给他穿衣服,这让他此时的行动少了一层障碍。他用了很长的时间,终于将手挪到了右胸下方第二根肋骨之间。他曲起大拇指,将尖端对准自己找到的地方,用尽全身力气按了下去。可是,他实在是太虚弱了。安装在他体内的那个装置设计得很精巧,一个正常人是用不了多大力气的,一按就行,但他现在已经没有力气了。他只得又一点一点地用力提起了右手,按在左手上,以继续加大按压的力量。
在他缓慢地动作时,难以忍受的疼痛便又开始在他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里燃烧。他竭力不去理会那越来越剧烈的痛苦,努力呼吸着,抗拒着,保持着按压的力道。他在心里默念,从1数到20。一丝异样的痛楚在他按压的地方迸发,随即向四周蔓延。
英翔的手无力地滑落。他安静地再次陷入昏迷。
终于要结束了。
他身体里安装着的特别装置在他长时间的重力按压下被启动了。它如昆虫一般释放出一种浓烈的化学物质,类似于雌蛾招唤雄蛾时散发出的某种醇。这种物质对人体无害,而且完全不会被察觉。这种特制的化学物质很快通过英翔身体的毛孔钻出来,迅速散发在空气中,并随着气流穿出了通风系统。
很快,离此大约2公里的一个装置探测到了这种化学物质,并准确地辨别出方向。这个装置是最近一个月来陆续被人秘密放置在这周围的100个化学探测器的其中之一。不久,其他的大部分装置也都感应到了这种化学物质。立刻,它们启动了身上的发射机。
信号通过卫星在一分钟内便传到北京。英奇倾听着电脑发出的叫声,看着屏幕上勾划出的图形,眼里湿润了。
他拿起电话:“信号发回来了……他来了……是的,终于等到了。立刻行动吧。”
撒哈拉 3
最近半个月来,在新疆的魔鬼城中,出现了一群神秘的人。
这里四周都是荒凉的沙漠与戈壁,以前有旅行社开辟了一条旅游线路,这里算是一个景点,但在两个月前,新疆自治区政府发布公告,称包括魔鬼城在内的几个景点需要进行整修并养护道路,因而暂时关闭。
没有了游客,这里便成了荒无人烟的区域。
后来,有工兵部队进驻,在这里挖挖建建,搞出不少东西。然后,他们就撤了。
接着,黎远望便率领他的突击队到达了。
就像他一直不知道英翔的真实身份一样,英翔也从不知道他竟然就是传奇般的飓风突击队的队长。
国庆大典时,他奉命带着突击队进京执行最高级别的保障任务,而英翔一直以为他是一名飞行员,而他也声称进京是要驾机飞过*的。
他的确是飞行员出身,但飓风突击队建队时,面向全军招募精英。他渴望打仗,建功立业,便跑去参加了考试,并在数千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百名入选者之一。
其后每年有新队员加入,接受训练,最后合格并进式加入突击队的人数基本上都只有一半。而黎远望曾经是飞行员,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和瞬间反应能力、对突发情况的判断能力在队中都是极为优秀的,训练和演习不算,几场实战打下来,他的表现出类拔萃,再加上家世背景,很快便升到了突击队长一职,成为军队高层瞩目的一员勇将。
飓风突击队由从各兵种中挑选出来的精英组成,共有队员三百名,编成多个战斗小组。它始终处于临战状态,在技术上及战术上己全部实现了现代化,战斗力极强。他们直属国防部指挥,在一般的军队中只是一个传说,谁都不知道他们究竟是谁。至于民间,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突击队的存在。
当黎远望率队从北京远郊的基地到达这里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搭建好了一些建筑,其中一些房屋设施的下面还有错综复杂的地下建筑。这些地面设施风格奇特,有伊斯兰风格,颇似新疆维吾尔族的房屋,有些则有些非洲土著色彩,让人摸不着头脑。
派他们到这里之前,他们的指挥官,特别行动部部长赵铭将军向他们交代了任务。
他们将被派往中东或者北非,一是解救被恐怖分子绑架的中国人质,二是彻底铲平恐怖组织“永远的斗士”的老巢,并抓住这个恐怖组织的首脑。
黎远望得到了这两个地方详尽的地图,一个是地下基地,它以古墓群作掩护,一直延伸到附近的沙漠中,仿佛是个规模很大的地下城。另一个地方则是典型的游击队营地,山上有了望哨,谷中分布着一些土屋,人质被分别关押在两处。
黎远望时刻注意着与国防部联网的电脑上不断刷新的情报,情报主要包括这两个地方武装力量的增减,地面或者地下结构有无变化等等。这些情报都是经过国家安全部和国防部情报局联合组成的一个特别小组处理后,即时出现在他随身携带的微型电脑上。
艰苦的训练日日夜夜不断地进行着,现在,他和他的队员们对这两个地方已是了如指掌,对各种行动方案已经多次演练,完全配合默契。
终于,在2月7日,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里,一架国防部的军用天车飞到这里,国防部长黎盛上将走了下来。
本来,赵铭少将才是这支突击队的指挥官,但为了转移敌人的视线,以及为竞选世界军事合作组织的总干事长,他此时正在国外访问,因此,这次行动直接由黎盛指挥。
没有闲话,他立刻召见了黎远望。
黎远望大步走进他的办公室,立正敬礼。
黎盛回了一个军礼,问他:“队长,训练得怎么样?”
“报告首长,可以随时出击。”
“好。”赵铭点了一下桌上的电脑,墙上的大屏幕立刻显示出一幅清晰的图像。
黎远望认真地看着。
很显然这是由卫星在空中俯拍的,在类似魔鬼城的荒凉的沙漠中,有一群建筑隐在深谷里。
黎远望一看便很熟悉,这就是他们一直在训练准备突进去的地方。
黎盛指着上面的建筑对黎远望说:“你们这次行动的目标是位于乍得和利比亚交界处的提贝斯提高原上的这个山谷。根据我们最新的情报,这个房间里就关着中国人质,外面有四到六人看守。这里,是他们的营房,晚上他们的士兵在里面睡觉,大约有四十多人。这儿,是地下建筑的入口。山上的了望哨没变,你们狙击手的位置要注意。下面,你会看到几个人,这就是你们这次的任务。”
屏幕上接着出现了一张照片,黎远望曾经在无数媒体上见过这个人,他就是亚洲首富李隆庆。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笔2000亿欧元的交易,通过他在德国的分公司成功控股英国电讯公司和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