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10许光达 >

第4章

10许光达-第4章

小说: 10许光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许德华和几名党员登上了去九江的客轮,前往张发奎的部队。   
  望着那滚滚的波涛和渐渐远离的武汉三镇,许德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曾几何时,武汉,这个革命运动的中心,聚集了多少热血青年。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如火如荼的北伐战争。。往日的喧嚣与热闹,如今都淹没在乌云与风雨之中了。   
  武汉三镇,何时再见?!         
第二章 战沙场洒热血 拳拳赤子情 
  1927 年8 月1 日,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在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直接指挥下,在江西举行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参加起义的部队有:贺龙的第二十军、叶挺的第十一军的第二十四师、第二十五师和朱德的军官教育团等,共约二万多人。起义很快取得了胜利。   
  1927 年8 月。九江。   
  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的院内,一个年轻的军官急匆匆地跑到总指挥的门口,喊了一声:“报告!”   
  “进来!”一个中年指挥官坐在藤椅上,手里夹着烟,嘴里吐着烟圈说。   
  “报告,总指挥,第四军直属炮兵营又跑了几名军官!”年轻的军官走进门,两脚立正,行着标准的军礼。   
  “什么!”中年指挥官一下子从藤椅上站了起来,在屋里来回踱着步。   
  这个中年指挥官就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此人为人奸滑,表面上主张“中间路线”,暗中却与汪精卫勾结,是个拥汪分子。   
  他们会跑到哪去呢?他想起了前几天被聂荣臻、周士第、孙一中拉走的第二十五师的第七十三团、第七十五团,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他们是去参加南昌起义,曾率兵乘火车追,结果非但没追上,还差点把命丢了。如今共产党在南昌搞暴动这几天,自己的部队已陆续有军官逃跑,今天又跑了六个军官,难道他们是有组织地去参加南昌暴动?是的,毫无疑问,他们是共产党!不能就这么让他们跑了。想到这儿,他急忙对年轻的军官喝道:“命令部队,赶快给我追!”   
  “是!”   
  几天以后,在赣江北岸的大路上,急匆匆走来了六个青年军官,走在最前面的是个大高个儿,长得一表人材,边走还边回头喊:“快!你们看,前面就是南昌城!”后面的几个小伙子听到这喊声,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高兴地喊着:“到了!我们胜利了!”   
  原来这六个年轻军官,就是张发奎下令要追赶的人。他们是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第四军直属炮兵营的军官,六个年轻的共产党员。走在最前面的大高个儿,就是刚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分配到直属炮兵营任见习排长的许德华。   
  这时,许德华望着江对面不远的南昌城,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欣慰地笑了。他想起了六天前,也就是8 月2 日,南昌起义的枪声令每一个共产党员振奋,他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恨不得立即飞向起义的战场,投身到叶挺、贺龙的部队。就在这时,驻军当地九江市的党组织指示他们炮兵营的六个共产党员,立即开小差去南昌,参加起义的部队。   
  接到指示后,许德华兴奋不已,在组长老黄的带领下,他们六人匆勿上路。想乘九江到南昌的火车,但由于昨天张发奎和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带卫队营乘火车追赶周士第带领的第七十三团,以阻挠其到南昌参加暴动,结果遭到周士第团的猛烈攻击。张发奎、李汉魂见势不妙,弃车逃跑,致使火车不通。他们只得徒步赶往南昌。   
  整整六天了,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路的辛苦都随着这欣慰的笑,而跑得无影元踪了。只见许德华迅速地从衣袋里掏出了红领带。这是九江党组织发给的起义军标志。许德华正要把红领带围在脖子上,只听得一个声音说:   
  “许德华!别急,过了江再说!”   
  许德华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他们的组长老黄。别看大家叫他老黄,其实他也不过二十岁刚出头。   
  老黄紧走几步,取下许德华的红领带轻声地说:“我们走了六天,时间可不短呀!”说着把红领带塞到了许德华的口袋里。   
  许德华立即明白了老黄的意思,他疑惑地望望江对岸的南昌城,难道会有什么变化吗?   
  过了赣江,南昌城就在眼前。怎么看不到红旗,听不到歌声,守城的卫兵也没系红领带?   
  “情况不对。守城的不像是我们的人!”许德华判断道。   
  再往前走几步,发现墙上贴了一张由张发奎署名的告示:“叶挺贺龙,盘踞南昌,希图不轨,实行赤化,本总指挥,声罪致讨,以慰总理在天之灵。”   
  几个战友,气得握紧了拳头,不知谁骂了一句,“妈的!张发奎这个老滑头彻底倒过去了!”   
  “叶贺的部队呢?”许德华的军校同学杨实人焦急地问。   
  “也许转移了!”老黄猜测着。   
  “转移了?”大家沉思着。   
  “转移到哪里去了呢?”杨实人自言自语道。一片沉默。几个战友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呆站在那里。本来嘛,从九江到南昌,火车不通,硬用两条腿跑来的,每个人的脚上都有水泡,但是一想到即将投入战斗,投向自己的队伍,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可是,现在起义队伍走了,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同志们,先找个隐蔽的地方,商议一下!”老黄打破了沉默。在江边的破草棚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着。   
  “我们晚来了一步,唉!”   
  “下一步怎么办?”   
  “那还用说,追赶起义部队,这是党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说得好听,往哪追?”   
  “依我看,我们还是先住下来再说!”   
  “对,先休息一下,然后再找党组织!”   
  “我不同意,我们是来参加起义部队的,没找到起义部队,我们就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许德华一听要住下,就着急地说。“这儿离我家高安县很近,莫不如先到我家休息,然后再到高安县委打听起义军的下落!”   
  “你有把握吗?”老黄不放心地问。   
  “没什么问题!”杨实人肯定地回答。   
  “那好,我看就这么办!”老黄说着,转向了大家,“你们的意见如何?”   
  “同意!”众人异口同声地说。   
  “也只好如此!不过,千万不能多住,否则,怕是赶不上了!”许德华还有一丝顾虑。   
  “你小子真是好福气,部队没追上,倒先把你老兄送到家!”“这叫有福不用忙,没福跑断肠嘛!”   
  几个战友一边冲着杨实人打趣,一边向高安的方向走去。   
  8 月的江西,天热得像蒸笼,别说赶路,就是坐着乘凉,也会汗如雨下。   
  在通往临川的路上,许德华等一行五人正急匆匆地赶路。   
  原来,他们到了高安县后,从当地的党组织了解到,叶挺、贺龙的部队南下到临川。许德华等人第二天就赶往临川,杨实人由于脚伤,行动不便,留下来了。   
  许德华他们汗流满面,仍不停地往前赶,他们只有一个愿望:追上起义军。   
  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村庄,正准备休息,只听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从路西边窜出了十几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不由分说就把他们的枪缴了。   
  一个当官的走到他们身边阴阳怪气地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掉队的!”   
  “你们是干什么的!”许德华反问道。   
  “老子是第二十军的!”当官的很得意地说。   
  许德华他们一听就明白了,原来这是贺龙第二十军的起义部队,这是一伙有组织的叛变者。“你们要去哪儿?”当官的仔细地看着许德华他们几个。   
  “不知道!”   
  “他妈的,当了俘虏还敢嘴硬,给我搜!”   
  接着,几个当兵的上来搜身,许德华他们临来时,九江党组织发给他们的银元、红领带,都被他们收去了,幸亏许德华事先把他们几个人的组织介绍信藏在鞋里,不然就要坏大事了。   
  “报告营长!这里还有!”一个士兵说着把三张《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毕业证书递给了当官的。许德华的毕业证书因被父亲许子贵要去保存才免遭劫获。当官的接过三张毕业证书,眼睛一亮,兴奋地说:“哦!   
  你们也是黄埔生,我们是同学,本人是黄埔第三期,我说几位老弟,还是跟我们一块干吧,我不会亏待你们的!”   
  见许德华他们五位没什么反应,就向他的手下挥手说:“把他们带下去,让他们考虑考虑!”   
  他们几个被关在了一个黑屋子里,门被锁上,窗子被钉死了,屋子里有张圆桌和几把椅子。   
  许德华从一进屋就四下打量,寻找出口,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天窗上。   
  几个战友也围过来。   
  “要拉我们入伙,办不到!”   
  “得想个办法逃出去!”   
  “怎么逃?”   
  许德华用手指了指天窗,大家会意地笑了。   
  夜深了,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远处不时地传来狗吠声。门口的哨兵也停止了来回走动。是时候了,老黄一挥手,几个战友登圆桌踩上椅子,一个个从天窗爬了出来,很快消失在夜幕中。1927 年8 月。宁都。   
  清晨,宁都城头的红旗在朝阳的映照下,格外鲜艳,一阵军号声过后,口号声此起彼伏,城门口的哨兵持枪而立,胸前的红领带鲜艳夺目。   
  这时,从城门外走过来几个军人,从他们那褴褛的军装和眼里涌出的泪花,一看便知是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的人,这几个人便是许德华和他的战友。他们终于追上了起义部队。哨兵依然要例行公事地问一声,“口令!”   
  “打野外!”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九江党组织交待的和起义部队的接头暗语。多少天来,他们就盼着这一时刻。   
  “什么?打野外?”哨兵略一迟疑,随后又恍然大悟,笑着说,“对对,是打野外!”他走上前去握着他们的手激动地说,“同志,你们辛苦了,欢迎你们!不过,你们用的接头暗语已经过时了,现在部队整天在外边,用不着‘打野外’了,现在的口令是:‘打倒蒋介石!’好,请进城吧!”   
  原来驻扎在宁都城的是担任起义军后卫的第二十五师,归属叶挺的第十一军。起义军在广昌时兵分两路:左路军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第二十军军长贺龙率领经石城去壬田;右路军由第十一军军长叶挺、第九军军长朱德率领经宁都去壬田,两军约定于8 月18 日在壬田会师,然后合击瑞金。   
  在第二十五师师部,两个年轻军官正在商议着什么,一个是师长周士第,北伐的功臣,另一个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李硕勋。   
  “报告!”许德华他们走进师部向两位首长敬礼。   
  “欢迎你们!”周士第、李硕勋热情地握住了他们的手。   
  随后,许德华他们递上了组织介绍信。   
  “你们来得太是时候了,部队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很多,正需要人手!”周士第看过信后递给李硕勋,高兴地说。   
  “好家伙!从九江到宁都,你们走了快四百公里的路,了不起。从离开南昌以来,就不断地有逃兵,而你们却不怕艰苦,追赶部队,有你们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胜利!”李硕勋手拿着信,热情地说。   
  周团长又向他们介绍了南昌起义以来部队的情况。   
  “首长!给我们分配任务吧!”许德华急切地说。   
  “不急,你们先休息一下,然后再分配任务!”   
  吃过午饭,许德华告别了几位一同追赶部队的战友,向着第七十五团团部走去。   
  第七十五团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她的前身是北伐时期叶挺独立团的第一营。这个团的绝大多数官兵都是共产党员。团长孙一中是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黄埔第一期生。   
  来到团部,许德华正要报告,从里边走出一个年轻的军官,差点与许德华撞个满怀。许德华眼尖,一眼认出这是他的军校同学廖运周:“运周!”   
  “德华!是你!”几乎在同时,廖运周也认出了他。   
  两个人又是拥抱,又是喊叫。   
  “你怎么在这里!”廖运周有些奇怪。   
  “我是来这儿报到的!”许德华冲着他笑了笑。   
  “噢!我明白了,原来你就是刚才师部通知的分配到我们团的那个人!”   
  廖运周恍然大悟,然后又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们又在一起了!”此时的廖运周已是第七十五团团部参谋。   
  “原来你就在这个团!早知如此,当初不如和你一起开小差,还能参加上南昌暴动!”许德华不无惋惜地说。   
  许德华说得没错,当初他和廖运周从武汉毕业都分配到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都驻防在九江,所不同的是廖运周分配在第二方面军直属炮兵团,而许德华则分到第二方面军的第四军直属炮兵营。在南昌起义前廖运周离开直属炮兵团要到第七十五团去找孙一中,曾来找许德华要和他一起走,许德华因没有得到九江党组织的命令,便没有与廖一同前往。“八一”南昌暴动那一天,许德华得到消息后为自己没能和廖运周同行、没能参加暴动,感到万分懊悔。幸亏后来接到九江党组织的指示,让他参加起义的部队,总算是得到一点安慰。不过至今提起来,还是有点耿耿于怀。   
  “别惋惜了,你这不是赶来了吗?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以后还有硬仗呢!”廖运周说着拉着许德华,“快走吧,领导们正等着你呢!”   
  在第七十五团团部坐着几个年轻的军官,廖运周逐一向许德华介绍:“团长,孙一中!”   
  许德华一边敬礼、握手,一边打量着孙团长。只见他中等身材,英俊潇洒,圆圆的脸上还印着两个酒窝。这就是非常有名的黄埔第一期生孙一中,看上去那么年轻,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竟能统率全团参加南昌起义,打退了张发奎的追兵。了不起!真了不起!自己能在这样一位领导手下工作,真是再好不过了。   
  许德华还不可能想到,他以后的许多战斗生活都和这个年轻的军官联系在一起。   
  “三营长,蔡晴川!”   
  “十一连连长,李逸虹!”   
  “十一连党代表,廖浩然!”   
  许德华一一见过之后,孙一中走过来说:“你的前任排长在战斗中牺牲了,把你分配到三营十一连当排长,怎么样?”   
  “没意见,不过,我仗打得不多,又缺乏带兵经验,今后请首长多帮助!”   
  许德华坦诚地说。   
  “这不成问题,谁也不是天生就会带兵的,从缺乏经验到经验丰富,总要有个过程,你会成功的!”孙一中笑着说。   
  其他人也都笑了。   
  1927 年8 月。会昌。   
  南昌起义的枪声,惊醒了蒋介石的美梦,他忙调兵阻击南昌起义南下的部队。8 月18 日,广东国民党军阀在韶关成立了以讨共为目的的第八路总指挥部。由钱大钧任右翼军总指挥,黄绍竑任中央军总指挥,范石生任左翼军总指挥,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