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许光达-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邹靖华看着这位美丽的姑娘,回答说:“谢谢你!”
邹靖华和许启亮来到延安不久,就被分到抗大四中队女生二队学习,开始了她们的革命生涯。1938 年10 月14 日,邹靖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是个双喜临门的日子,这一天她与许光达迎来了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
这是个周末的晚上,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那么温柔,像轻纱一般。邹靖华踩着月光兴高采烈地向家里走来。
“怎么回来这么晚?”
“我入党了!刚宣过誓。”邹靖华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脸上泛着红晕。
“噢,谁是介绍人,是秘密入党吧?”许光达先是有些意外,随即是一阵高兴,他紧握着妻子的手说,“十年了,我们走来走去,硬是走到一条路上来了,祝贺你!”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此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桃妹子回到自己身边已两个月零十天了,今天正巧又是十年前结婚的日子,十年来,一个东奔西走,枪林里进,弹雨中出,一个受苦忍辱,泪里来悲里去;一个内心抱愧,忠贞不二,一个日夜思恋,望眼欲穿。谁能料想会柳暗花明,延安重逢?他激动地拿起笔,在一张发黄的纸上迅疾地写了起来。
我俩的结婚已经有十年,
也曾经受尽了艰苦与辛酸,
丝毫不能摧毁我们铁一样的心愿。
在生命旅途上还会遇到狂风巨澜,
像从前一样冲破,
我们永远的骄傲自豪!
在结婚后十周年日写给我的泽以留后念
华 38。10。14 延安
邹靖华的双手有些颤抖,她把这首诗紧紧贴在胸口,感情的潮水汹涌澎湃,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满足。十年来,她是在黑暗的、冰冷的人间度过的,她在受煎熬时,常常想能熬到什么时候呢?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她见到了清凉明澈的延河水,见到了巍巍的宝塔山上飘扬的红旗,见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活。这种幸福,在她面前的丈夫体会到了,她也理解丈夫的心意。她把这首诗稿收藏了起来,这是爱情的见证,是情操与道德的一面耀眼的旗帜。
第八章 驱倭寇卫中华 抗日赴前线
1942 年,这一年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抗战最艰苦的年代。日本侵略者为了把中国变成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在中国占领区残酷地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并且集中兵力反复“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蒋介石集团继续加强反共摩擦,以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半包围和经济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
1942 年3 月的一天,延安。
虽然已到了初春,但残冬未尽,西北风还在呼呼地吹着,大地被冻出一条条裂缝,严寒的威力在持续。
夜已经很深了,许光达披着大衣,在煤油灯下沉思。只见他时而双眉紧锁,时而奋笔疾书。
邹靖华一觉醒来,见丈夫还没有睡,说:“很晚了,快点休息吧!”
许光达答道:“睡不着啊!”
听丈夫这么说,邹靖华揉了揉眼睛,看了看丈夫,披上衣服坐了起来,问道:“有什么心事吗?”
许光达说:“现在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前线也最需要人!”
“有什么想法吗?”邹靖华问。
“我想申请去抗日前线!”许光达坚定地说。
邹靖华没有吭声,因为她知道丈夫下了决心,才说出来的。
许光达看妻子没吱声,问道:“难道你不赞同吗?”
邹靖华见丈夫这样问自己,马上说道:“你每一次作出的重大决定,我都是支持你的!”
许光达听妻子这么说,会心地笑了:“好!我明天就把申请交上去!”
第二天,许光达来到贺龙司令员的窑洞,递上了他的申请。贺龙见了他,就说:“好啊,光达,你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想去通知你噢!”
许光达忙问:“有什么任务吗?”
贺龙说:“我们想让你到对敌斗争激烈的晋西北去!”
许光达说:“那太好了,我也正想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磨炼自己!”
贺龙接着又说:“晋西北是个条件非常艰苦、情况很复杂的地方,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啊!”
许光达回答道:“放心吧,司令员,我保证很好地完成任务!”
接着。贺龙司令员和周士第参谋长向许光达介绍了晋西北二分区的情况,许光达一一记在了心里。
这样,许光达被任命为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兼第一二○师独立第二旅旅长。
当许光达把这一消息告诉妻子时,邹靖华的心情复杂而激动,她想:丈夫早就盼望到如火如茶的对敌斗争前线去工作,如今如愿以偿了。可是,真的要离开延安,邹靖华心里又多少有些舍不得,延安,对于她来说是难以忘怀的,这里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延安是她革命生涯的起点,是她成为共产党员的摇篮,是她重新扑入丈夫怀抱的宝地,是她难以忘怀的母校。
她深深地眷恋着延安。
第二天清晨,当阳光洒满宝塔山下的时候,许光达和邹靖华告别了延安,许多战友前来送行。
战士小王喊道:“许主任(在此之前许光达是中央情报部一室的主任),我们希望你多消灭几个日本鬼子!”
张参谋喊道:“许主任,希望你凯旋归来!”
许光达向战友们挥挥手,说道:“同志们,别送了,我们后会有期!”
许光达、邹靖华跨上了战马,他们不住地向送行的人们招手致意。人们渐渐远离,再也看不到送行的人群了,许光达又一次勒住马,回过头来,充满深情地望着宝塔山,一种儿子离开母亲、离开家乡的心情袭上他的心头。
他注视着延河水,自言自语:“赤子出征去,何日凯旋还?再见了,延安!”
只见他双腿一蹬,催马上路。许光达又一次踏上了新的征程。
4 月的晋西北,北风还在不停地吹打着地上的一切,风刮在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令人难以忍受。天空布满了乌云,显得死气沉沉。
许光达等人行程三日,来到了晋绥军区第二分区所在地保德。
第二分区的周参谋等人出来迎接:“司令员,辛苦了!”
许光达说:“没有什么辛苦,快快,把第二分区的情况说一说!”
周参谋向许光达介绍道:“第二分区是1940 年冬成立的,所203
属神池、五寨、岢岚、偏关、河曲、保德六个县!”
许光达急切地问:“有多少部队呢?”
周参谋说道:“所属的部队有:七十四团,这个团也正准备调陕甘宁边区,三十六团、九团,这两个团是骑兵,还有独立五团、分区警卫营,教导大队。一共就这些部队。”
许光达又问:“各县有武装吗?”
周参谋回答道:“各县都有一个游击队,每队有一百多人。有的区还有游击队,但人数不多!”
“噢,情况是这样!”许光达若有所思。
接着周参谋边指地图边对许光达说:“二分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面临着黄河,与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它的东南紧靠晋冀鲁豫边区;东面是同蒲线,是交通要道!”
周参谋说到这里,许光达接着说:“敌人很重视这个地区,因为它是晋冀鲁豫边区通往延安的咽喉,是保卫延安的屏障,也是党中央和毛主席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相联系的唯一通道。因此,我们一定要建设好它!”
许光达对大家说:“走,我们出去转转!”
已经进入第二分区的地界了,许光达举目眺望,映入他眼帘的到处是残垣断壁,废墟焦土,听不见犬吠鸡鸣,看不见炊烟缭绕,一片荒凉!
是啊,第二分区的自然条件很差,到处是光秃秃的山,干裂的黄土地,加上近三、四个月来,日军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疯狂地抢夺粮食、牲畜,烧毁房屋,制造无人区,使本来就贫困的晋西北更加每况愈下,粮食十分缺乏,武器弹药也不足,军民生活非常困难。
“司令员,目前日寇正在推行‘扫荡’与‘蚕食’政策,每个县都驻有一个大队的日军和一个大队的伪军,在各条交通线上设立了许多据点,制造无人区。”周参谋介绍说。
随同的刘参谋接着说:“你来得正是时候。这可是最困难的日子,根据地已经被敌人吃了三分之一。日子难过啊!”
“看来,这里的斗争非常残酷!”邹靖华无限感慨地说。
“是啊!”许光达点点头。
许光达也正是抱着到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想法来到晋西北的。
这也是他第一次担任一个地区的最高首长,他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都要由他最后作决定,这就需要他深恩熟虑、需要他坚毅果断、需要他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华。
在这样严重的局势面前,许光达东奔西走,深入各地,了解情况,思考对策。天天人不歇脚,马不停蹄,忙得不亦乐乎。
在掌握了大量情况的基础上,许光达明确地提出了第二分区当前工作的四项主要任务:一,派出得力干部深入敌后,开展反“蚕食”斗争;二,加强对河西国民党部队的统战工作;三,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四,开展练兵运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许光达在分区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上述四项任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战胜困难、战胜敌人。
6 月的晋西北,阳光洒满了大地,春风也给晋西北披上了绿装,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潺潺流淌。
许光达在作战科长陈阳春的陪同下,来到河东的沙滩上,看同志们训练,战士们正练得起劲,摸爬滚打,喊杀声震天。
突然,一声枪响,正在练比武的战士小王应声倒在地上,与小王一起练比武的战士小张当即还击,河西岸的士兵被撂倒一个。
看到这种情况,许光达问陈阳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以前发生过吗?”
“经常发生!”陈阳春答道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许光达又问道。
陈阳春答道:“不久前,我们没收了当地一名汉奸的财产。当天夜里,河西的国民党军队有一个连,在连长的指挥下,杀了过来,说是给他爹报仇。
虽然我们抗议,但就是不见成效。”
许光达听到这里,眼睛望着滔滔的黄河水陷入了沉思。。
从黄河边上回来,许光达的注意力转到了河西国民党军队身上。他决定与河西的国民党军队建立统一战线,以避免我方腹背受敌,集中主要精力对付日军的“扫荡”。
7 月的太阳像个大火球,把大地晒得滚烫滚烫。
这一天,在通往晋绥第二中学的路上,走来了几位年轻军人,他们不时地擦着脸上的汗水,其中有一个军人喊到:“到了到了,就是这里!”
这几个年轻的军人就是许光达和他的几个参谋。他们是来晋绥第二中找校长范若愚的。
范若愚是北平大学毕业生,晋西北有威望的知识分子,许光达认为:他去河西作统战工作最合适。
范校长待人很热情,见到许光达他们,忙让进屋,倒了几杯水。
许光达坦率地说:“范校长,我这次是专门来请你去河西走一趟的,怎么样?”
“去河西?”范校长一时没有明白过来。
看到范校长这种表情,许光达连忙解释道:“事情是这样的,最近我们和河西的第二十二军第八十六师的关系比较紧张,我们和第二十二军是同在黄河两岸度春秋的炎黄子孙。我们不能离开黄河,他们也不可能离开黄河,因此只有两军建立起统一战线,搞好两军的关系,我们才能一心一意去打日本,你说呢?”
范校长听许光达这么说,连连点头:“许司令员说得对,处理好两军的关系很重要。”
“好,那么,请你到河西去一趟,做做第八十六师,重点是第二五六团的工作,怎么样?”许光达问道。
范校长说:“能不能完成好这项工作,我心里可没有底!”
许光达说:“我看可以。”
接着,他分析说:“第二十二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他们对老蒋是不满的。从他们本身利益出发,是希望同我们搞好关系的。何况,他们当中还有一些希望全国团结抗日的人,有正义感的人,他们容易接受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第二十二军的管辖地与蒋介石部队驻地之间,隔着一个陕甘宁边区,老蒋鞭长莫及,不容易控制他们,和河西搞好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许光达的一席话,使范校长增强了信心,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范校长对许光达说:“那么,我以什么身份去呢?”
许光达说:“这个,我们早就替你想好了,你就以第一二○师独立第二旅参议的名义去。”
范校长笑着说:“这个头衔,很高啊,国民党是很讲究头衔的,他们一定会把我奉为上宾的!”
“怎么样,这回有信心了吧!”许光达因势利导地说。
“行,保证完成任务!”范校长回答说。
“好,我们今天通知河西,明天你就出发!”许光达说。
范校长说:“没问题!”
许光达拍了拍范校长的肩膀说道:“喔,还要记住,跟他们打交道,可不能马虎大意,每次接触都要小心谨慎、一切都要以大局为重!”
范校长学着军人的样子,“啪”地给许光达打了个立正,说:“司令员同志,你就放心吧!”
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
范若愚过河之后,统战的工作有了成效,特别是驻佳县的第二五六团团长高致国,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管辖的区域内,不再隔河向我方打枪,也不过来闹事了。有几次,蒋介石派人来巡视河防,为了使“钦差大臣”相信第二五六团是效忠国民党,反对共产党的,他们就暗中通知河东的部队,打几枪应付一下。
时间过得飞快,两军相安无事也保持了好长时间了,这天,许光达和几个战士正在外边谈话,只见公路上快马飞奔跑过来一个人,等到近前一看,是国民党第二十二军第二五六团的勤务兵,只见他一勒马缰,翻身下马,走到许光达面前说:“报告司令员,这是我们团长给您的请束,请您去赴宴!”
许光达说:“谢谢!”
“不用客气,我走了!”
当许光达和战士们目送勤务兵远去后,战士们就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战士小贾说:“高团长为什么要请客,会不会是‘鸿门宴’?”
战士小黄说:“司令员去不妥,不如干脆写封信婉言谢绝算了!”
听着战士们的这些议论,许光达说:“要去。去了,可以宣传我们党的政策、敌后的抗日形势,拉拉关系,摸摸他们的底,如果不去,会给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也可能前功尽弃!”
大家见司令员这么说,也就都不吱声了。
忙碌了一天的许光达很晚才回到家。见妻子还没睡,问道:“你还没休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