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三兄弟-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月27日,林彪与聂荣臻带领红一军团前锋部队挺进到湘江东岸。红四团的官兵在耿飙、杨成武的带领下,以极快的动作,占领了敌人在湘江上架的浮桥。接着,又占领了界首,并伏击了迟来一步的广西军。
此时,如果博古、李德采取果断措施,轻装急进,党中央和其他红军部队至少可提前一天半过江。
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敌人大批人马从南北两面夹击过江的红军,红军官兵遭到前所未有的大伤亡!
情况十分危急!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万分危急时刻,林彪、聂荣臻根据军委的命令,一面下令红一师留在后面配合红五军团阻击从后面追来的周浑元部,守住潇水西岸,掩护党中央和军委前进,一面带领红二师快速抢占了界首渡口附近的所有高地。这样,从界首至屏山渡之间约30公里长的湘江两岸,均被红一、三军团控制。
林彪还下令红五团赶快抢占全州,可惜晚了一步,全州被湖南军阀何键的部队抢先占去了。
这处渡口未夺到手,使红军受到不小的损失。
红军在江边站稳了脚跟,林彪、聂荣臻又在江边查看了地形。他们决定,将阻击阵地设在北面离全州10余公里的脚山铺附近的觉山。觉山不高,却是一处难得的阻击阵地。林彪、聂荣臻认为,只要红军在这座小山上守稳了,敌人就无法到江边阻止红军过江。
为了打好这场阻击战,11月28日,林彪、聂荣臻在山头上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将各师团在这次阻击战中的任务作了明确的分工,并向各师团下死令:此次阻击战关系到中央领导人和红军部队的生死存亡,一定要死守,而且要人在阵地在,失了要夺回来。会一开完,各师、团负责人迅速回到了所在部队布置任务,做好战斗准备。
当夜,敌人未来,战士们抓紧时间休息了一晚上。
11月29日天一亮,3个师的敌人赶来了。
战斗还未打响,何键派来的飞机先向红军阵地进行了狂轰乱炸。接着,又用大炮向红四团的阵地猛烈轰击,红军主要阵地变成了火海,阵地周围的树木被炸得四处乱飞,官兵一个又一个地倒下。
敌机飞走后,未伤亡的战士从沙土中爬出来,迎战从正面冲过来的敌人。
从上午到下午,红军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子弹打完了,又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山上的嘶杀声震天动地。由于是近距离作战,双方投入的兵力也较多,因而,敌我的伤亡都很大。红军的前沿阵地,几次被敌人夺去,最后又被英勇的红军夺回来。
战斗到夜晚,敌人因摸不清方向,进攻才被迫停了下来。
第二天天一亮,敌人在刘建绪的督促下,又向红军阵地上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红军官兵死死守在阵地上,并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战斗打了一天,刘建绪部仍攻不破红一军团的阵地。
第三天拂晓,刘建绪部在8架飞机的配合下,向觉山红军阵地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他们一面用主力猛攻前沿阵地,一面派部队迂回到红军阵地侧面,偷袭红军阵地。与此同时,刘部的另一支部队也向红五团的阵地进行冲击。因此,这一天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红军的伤亡不断增大,有些阵地牺牲得一个人也没有。
敌人越来越多。红四、五团的官兵们连续打了几天,加上又无援兵,感到支持不住。
林彪、聂荣臻见各部队的官兵伤亡太大,战士们又饿又疲劳,马上向军委发电反映了觉山前线的战斗情况,希望派部队增援。军委研究了林彪、聂荣臻的电报,决定将在道县激战了三天三夜的红一军团第一师调往觉山前线。
红一师接到命令后,在师长李聚奎、政委赖传珠的带领下,日夜兼程,飞速向觉山前进。
刘建绪得知红军总指挥部要过江,白崇禧又将全州以南至界首地段的军队撤走了,心里想:此时是立功的好机会,如果将红军负责人统统消灭在湘江,那将是千秋之功。为达这一目的,他将驻在全州的4个师调到前线与红军决战。
关键时刻,李聚奎率红一师赶到了。
林彪、聂荣臻感到:红一师、红二师合在一起力量虽强大了些,但刘建绪总计有9个师的兵力,人数大大超过红军,下步的阻击战将比前几天更为激烈。针对刘建绪部的新部署,林彪、聂荣臻决定由红二师的第四、五团负责阻击,第六团作预备。
红军有备而战,又占有有利地形,刘建绪早上发动的第一次进攻以较大的伤亡告终。
这一次红军虽然取胜,因战士们连续几天未休息,一天多未吃饭,大家都感到很难坚持下去。
为了催促中央和军委纵队快速过江,林彪与聂荣臻联名给朱德发电,告知我军如向城步前进,则必须经大埠头,如去大埠头,必须经白沙铺或咸水圩,由觉山到白沙铺只有20里路,沿途为起伏的树林,敌人能够展开大的兵力,我军难有占领固守的绝对把握,希望军委及湘水以东各部队,星夜兼程过江。
打到30日夜,敌人越来越多,红一军团坚守不住,被迫退守珠兰铺、白沙至夏壁田、水头第二道阻击线。
12月1日凌晨,已有几天未眠的林彪正想闭眼靠一下,突然接到军委的急电:
一军团全部在原地域消灭全州之敌,由朱塘铺沿公路向西南前进部队的任务,无论如何,要将汽车路向西之前进诸道路,保持在我们手中。
林彪接到军委的电报,急得火星直冒,并自语道:“中央的领导们啦,你们走快些啊,我们快守不住了!”
接着,军委又连续给林彪、聂荣臻来电,要求红一军团在12点前,保证不让敌人突破阵地,使中央纵队和其他红军部队能顺利地渡过湘江。林彪迅即将军委的命令向各师团作了传达,并要求各部队做好死拼的准备。
天还未亮,敌人在数架飞机的掩护下,又向红一军团第三团阵地连续发起猛攻,均被第三团击退。
敌人见第三团阵地久攻不下,又集中兵力转攻第一、二师的结合部。这一次,敌人的进攻战术也变了。他们先用炮火猛轰阵地,再派部队进攻,红军的半花山、美女梳头岭阵地先后失守。
敌人占领了几个山头后,又迅速迂回到第三团背后,包围了第三团的两营红军。红军战士们在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拼死搏斗。最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红军官兵伤亡过大,第二师阵地接连失守,只有黄帝岭未失。敌人打到了林彪、聂荣臻的军团指挥所旁边。幸好,敌人不认识林、聂,不然,这两位著名的红军领导人成了敌人的俘虏。
时间终于到了12时,党中央、军委及其他红军部队过了湘江,并且越过了黄柏公路。
林彪得到党中央及军委领导人已过江的来电,松了一口气。他马上向红一师和二师下令相互掩护撤退。
据当时的《大公报》长沙版及香港的《循环日报》报道,12月29日开始的全州觉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打得最残酷、最激烈的战场,敌人先后在此投入了6个整师的兵力,伤亡万人以上,硬是攻不下来,蒋介石在南昌气得大肆咆哮,拍桌摔椅子。
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了4万多人,红一军团是此战的主力部队,官兵损失也达6000人,有的连排牺牲得只有几个人,团以上的干部也牺牲了多人。这是林彪从军以来打得最惨烈、最悲壮、伤亡最大的一仗。据说,全国解放后,林彪与人一谈起当年的湘江战役时,还感慨万千地说:“湘江那仗打得太残酷、太恶啊……”
长征开始至遵义会议前,军事天才毛泽东受了排挤,加上病重躺在担架上,他无法,也无权指挥红军。笔者曾想,当年发生在湘江的那场恶仗,假如没有军事奇才林彪和他指挥的那支能征善战的铁军——红一军团,红军的结果又是怎样呢?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人能通过蒋介石的最后一道封锁线吗?
一次,北京的一位党史专家与笔者谈到这个问题时,也与笔者有同感。他说:“林彪、聂荣臻指挥的红一军团在湘江战役中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不然,中共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就有可能被俘,中国革命也有可能在此失败。”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85节 想方设法渡乌江
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研究讨论红军的战略方针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采纳毛泽东的建议,放弃原定的同第二、六军团的会合,改向敌人较为薄弱的贵州挺进。第二天,军委为执行黎平会议的战略方针,对红军各部队的行动也重新作了部署。
这时,贵州军阀王家烈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利用乌江天险,派重兵阻住了红军前进的去
路。为了打通前进的道路,毛泽东、周恩来将突破乌江的任务交给了红一军团,红一军团又立即将这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红二师直属侦察连。
军委还决定,红一军团的第二师暂由军委直接指挥,第一师由林彪、聂荣臻率领先从江界河、龙场两地同时强渡乌江。为了突破乌江,林彪与红一军团的其他首长在乌江边作了战斗动员和精心部署。
根据部署安排,红二师侦察连班长刘品章等6人在敌人防守比较薄弱、人烟稀少的江界河渡口强渡到对岸,抓了3个俘虏,并将他们带回审讯。3个俘虏都是怕死鬼,很快供出了王家烈部在对岸的军事布防情况。
根据侦察到的情报,林彪、聂荣臻下令第二师直属侦察连与红四团组成渡江突击队,负责全军渡江的强攻和突破乌江的敌情侦察。
深夜,朔风凛凛,冷雨潇潇。
红二师直属侦察连和第四团第一连连长毛振华、第一营营长罗有保、机枪连长林玉、二连政治指导员王德云、二连青年干事钟锦友、二连第二班班长江大标、第二连连长杨尚及涉水掌排的王家福、王友才等18人,分别划着3个竹筏,向对岸出发了。由于浪大水急,最后只有毛振华等人的一只竹筏渡到了江中,第二、三只竹筏被涛天巨浪卷了回来。
毛振华等人的竹筏刚划到江心,就被对岸的敌人发现。敌人的机枪、步枪“嗒嗒”地一齐向毛振华的竹筏开火,子弹从战士们身边和头顶上呼啸而过,溅起的江水湿透了指战员们的军装。
为掩护突击队员到达对岸,第四团机枪连和军团直属炮兵连连长赵章成向对岸的敌人进行猛射。特别是神炮手赵章成的迫击炮,弹弹命中敌群,炮弹一响,敌人就死伤一大片。
敌人的嚣张气焰被压下去了。
突击队打掉了这个据点,一连连长毛振华马上拿出携带的手电筒,向南岸的红军发出可以渡江的信号。
林彪、聂荣臻立即向全军发出渡江命令。顷刻之间,南岸的枪炮声一起怒吼起来,响声震得天摇地动。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迅速过了江。他们立即配合先登岸的突击队,向北岸的另几个据点的敌人发起攻击。这样,敌人阻止红军渡江的所有据点均被红军摧毁。未被打死的敌人吓得魂不附体,丢下枪弹逃跑了。
红一军团及其他红军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顺利过江,主力红军又迅即向遵义城进发。
乌江天险被突破,是军事作战史上的一个奇迹。为此,军委表扬了红一军团,并奖励了突破乌江天险的18勇士,当时的《红星报》还刊载了18勇士的英雄事迹。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86节 要求撤换毛泽东
1935年1月7日,红军夺取遵义城。
为了改变红军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王稼祥等人的建议,决定15日到17日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林彪作为红一军团的负责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据聂荣臻、伍修权等人回忆,林彪虽然参加了这次会议,但在会上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文化大革命”中,有些报刊说林彪在遵义会议上如何反对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路线,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中的领导地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时的这些说法有些过头,也无什么根据,但林彪在会上用红军伤亡过大的事实批评过博古、李德瞎指挥的错误也是事实。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为了摆脱敌人的前堵后追,充分发挥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采取大迂回、大穿插的办法,将敌人拖得昏头转向,疲惫不堪。
1935年2月中旬,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调兵第四次东渡赤水,迂回穿插到云南,再找机会渡过金沙江,然后北上去建立川西革命根据地。
林彪得到这一情况,有不同的看法,在部队中发表了一些不赞同中央决定的言论。他认为,部队老是这里转那里跑,官兵们十分疲劳,损耗太大,摆脱敌人不应用这种办法。他还认为,目前敌人的力量太强大,红军不适宜在川西建立根据地,应该用游击的方式打击敌人。
张闻天听到林彪的言论,感到有些不正常,便向毛泽东通了气。
毛泽东听后很生气地说:“林彪年轻不懂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强敌包围圈中,我们与敌人正面硬打,岂不吃亏?面对几倍于我们的敌人,必须高度机动灵活,在机动中寻找战机,寻找出路。能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多跑一点路。这有什么意见的?我看,世界上没有只顾打仗,不提倡走路的军事家。林彪的这种思想,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井冈山时,他就有过悲观情绪,我写信说过他,他改了一段时间。这次,他又在部队中发牢骚,说怪话。这种随意发牢骚和散布不满言论的行为,对部队行动有影响,发现了就要制止。不然,对部队建设不利。我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开一次会,再统一一下大家的认识。”
张闻天点头赞同毛泽东的意见。
3月21日,朱德以军委主席的名义,向各军团作了四渡赤水河的部署。
在向金沙江进军途中,林彪接到毛泽东以军委名义发来的紧急电报,要他和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抓紧在云南元谋、龙街口渡江。5月6日天刚亮,林彪带着几个随行人员来到龙街渡口。他站在一块大石头上一看,只见水流湍急的江面又宽又险,感到很难架桥。
站了一会,他自语道:“这个地方怎么过得去呢?”
林彪正在发愁时,通讯员又给他送来朱德的电报,说军委纵队5日已在皎平渡夺得一只过江的船,要红一军团务必在7日赶到皎平渡,8日黄昏前在皎平渡渡江。
这是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他和军团几位主要负责人匆匆吃完晚饭后,连夜带着部队急匆匆地向皎平渡进发。此次行军非常艰苦,林彪不时在聂荣臻等人面前流露出对毛泽东的不满。他说:“我们为什么总是走弓背路?应该走弓弦,走捷径。部队这样拖下去,非拖垮不可!他(指毛泽东)这样指挥下去,怎么行呢?”
红军四渡赤水是天才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的一着妙棋,毛泽东的这一决策,既巧妙地摆脱了敌人的尾追,又避免了与敌人的硬战,还拖垮了敌人,得到广大官兵的衷心拥护。
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听到林彪的言论,没有附和。他认为,林彪作为一个军团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