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太极拳的基础要领 >

第1章

太极拳的基础要领-第1章

小说: 太极拳的基础要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太极拳运动的动作要领,下面谈几点供大家在练习中运用:

1.意识引导动作。人体的任何动作,包括各种体育锻炼的动作,都要经过意识的指挥。太极拳的演练全过程,也要求用意识(即想象力)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之中去。……意不停,动作亦随之不停,好象用一休线把各个动作贯串起来一样。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动作都要注意用意识去支配。所谓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是讲意识的指导作用,特别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安静。从准备姿势开始,就要从心理上安静下来,不再思考别的问题。然后按动作要求检查,头是否直,躯干和臂是否放松了,呼吸是否自然畅通,这种安静的心情应贯彻到太极拳演练的全过程中去。做到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动中求静。

第二点:集中。有了心理上的安静,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动作和思考要领上。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练拳,在打拳中不可东张西望,以免分散注意力。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这里所讲的放松,不是全身的松懈疲怠,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立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动作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在练习中,要求人体的脊柱按自然形态直立起来,使头、躯干、四肢等部分舒松自然活动,不要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

3.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太极拳是一种使身体全面锻炼的运动项目。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又说练拳时,由脚、腿、腰总须完成一气。都是形容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之意。

4.虚实分清,重心稳定。在初步了解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之后,就要进一步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问题。因为一个姿势与另一个姿势的连,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处处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转移重心的活动。在演练中要注意身法和手法的运用,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既要连贯不停,又要分明,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之功效。例如: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就是形容练太极拳应当注意脚步轻灵和动作均匀。

5.呼吸自然,轻松柔和。练太极拳要求呼吸自然,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呼吸急促。由于太极拳运动讲究轻松柔和,所以身体要保持缓和协调。只要增加呼吸深度就可以满足体内对氧需要,对正常呼吸影响不大。初学太极拳的人,首先要注意保持自然,在运动中应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当时的需要进行呼吸。该呼就呼,该吸就吸。动作和呼吸不要相互制约。

动作熟练之后,可根据个人锻炼体会的程度。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的幅度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例如:做起势的两臂慢慢前平举时要吸气,而身体下蹲两臂下落则要呼气。这种呼吸方式是根据胸廓张缩和膈肌活动的变化,在符合动作要求与生理需要的基础进行的。这样能够提高氧的供给量和加强横膈膜的活动。但在不同速度练习和不同体质的人练习时,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不能机械的千篇一律。否则违反了生理自然规律,而造成呼吸不顺畅和动作的不协调。

三. 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1.头部。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所谓头顶悬,虚领顶劲,或提顶、吊顶的说法,都是要求头向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更不能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眼神要随身体转动注视前方,(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注意力集中,神态力求自然。

2.躯干部。第一胸背,太极拳中的概念指出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就是说在练习中避免胸部外挺,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第二腰脊,人体在日常生活中行、站、坐、卧,要想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练拳中身体要求端正舒展,不偏不倚,起重要作用的在于腰。第三臀部,练太极拳时要垂臀(或称敛臀),这是为避免臀部突出而破坏身体的自然形态。

3.腿部。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部。因而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的移动,脚放的位置和腿弯的程度。练拳人常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可见腿部姿势的好坏,关系着用身姿势的正确与否。

4.臂部。太极拳中术语讲沉肩坠肘,是要求两部的关节放松,肩肘两个关节相系,能沉肩就能垂肘。手掌部位,收掌动作,要求手掌微含蓄,但不可软化、漂浮。推掌时,除注意沉肩坠肘外,同时手腕要微微下塌,但不能弯得太死。

四. 初学太极拳要注意的事项。

1.速度要均匀。演练时宜慢不宜快,从慢学上下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练熟之后,不论速度快或稍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速度是四到六分钟,(单个人)慢可长达八分钟左右,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极拳为八分钟左右,四十二式太极拳是五到七分钟,八十八式太极拳则需要二十分钟左右。

2.架式不可忽高忽低。从起势到收势,要求保持大体上同样的高度。在确定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式练习,以后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姿或低一些的架式。

3.要适当掌握运动量。太极拳运动,虽不同体操运动和其他拳种(如长拳)运动那样激烈,但由于它要求上下肢体在一定的弯曲下做动作,加之要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它是有一定运动量的。特别是下肢运动量比较大。因此,每天锻炼的时间、趟数、运动量的大小,应视各自工作,学习及自己的体质情况而定。不要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4.要持之以恒。练太极拳同从事其他体育锻炼一样,贵在坚持,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寒一曝,或者认为已经练会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转,就不再坚持经常练习,或者走走过场,那就会前功尽弃。

五.练太极拳的主要过程及其要点。

练太极拳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由巧到精的逐步提高过程。太极拳有它独特的运动特点和风格,只有充分体现出这种特点和风格,使每一姿势动作符合概念,才能更好的收到增强体质的功效。

练太极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在姿势(完成势),动作(过渡势)上打好基础,把握套路中的步型、步法、身法、手型、手法、眼神等基本要求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步法稳健,动作舒展、柔和;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做到连贯协调、圆活、自然;第三阶段,着重练习劲力的运用及意念呼吸与动作的自然结合。做到动作轻灵、沉稳、周身完整统一。下面对这三个阶段略加简述。

第一阶段是打基础。注意以下四点:

1.端正。打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的端正。特别要保持上体自然正直,腰脊正中,两肩、两胯自然放松,不可俯仰、歪斜或耸肩、扭胯,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其它部位也要按要求切实做好,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都会造成错误定型和错误动作。例如姿势中臀部外突,必然牵连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紧张。所以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草率从事。

2.稳定。要使上体端正舒展,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下肢不稳多因步型 

步法不当,步子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因而造成身体重心不稳。这就要注意培养自己下肢的支撑力量,就要多练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独立步)以及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要必须掌握好。还要在整套练习前,练各种腿法(蹬脚、分脚、摆脚、压腿、踢腿)等以及腰部柔韧性锻炼,以增强下肢力量,有利动作的稳定。

3.舒松。初学时,在姿势和动作上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软化自然,不是无力,而是按规矩尽量把动作做得舒展一些。任何运动都有松紧和张弛之交替进行。太极拳在演练中做到动作轻缓柔和、沉着自然,把不必要的紧张和生硬的僵劲去掉。

4.轻匀。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初学时,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轻,要匀,当然,快和慢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一般说来,动作慢一些,用力轻一些,易于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力。待动作熟练之后,要努力保持匀速运动,起落、转换不可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第二阶段, 着重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规律,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其要点有三:

1.连贯。打太极拳在姿势动作有一定基础之后,就要努力做到节节贯穿。各势动作要前后衔接,如象行云流水一样,前一个动作的完成,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不容许中途断线。例如揽雀尾动作,初学时把绷、捋、挤、按分成四个局部动作,独立开来;熟练之后,就把这个动作衔接在一起,中间虽仍保持一定的节奏感,但是一个动作做完了,微微一沉,似停非停的立刻接下一 个动作,整个过程精神贯注,意念集中,不可松懈间断。

2.协调。练太极拳是全身性的活动,要求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全身各部位的运动保持协调一致。如做云手动作,腰脊转动,带动两臂在空间划圆,两手掌随着臂部运动不断地内外翻转,两腿支撑整个身体,左右移动重心,颈部也随躯干自然扭转,同时两眼不断注视交换的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处处牵连密切配合的全身运动。

3.圆活。太极拳的动作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合顺。认识和掌握这一规律,就能避免动作直来直往和转死弯,拐直角的现象,使运动圆活不滞。在要领上要特别注意运用腰脊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体会转髋旋臂(不要故意缠绕),松肩垂肘,屈膝松胯等要领。

第三阶段 练太极拳,要弄懂太极拳套路中用劲和换劲的方法。

劲就是在运动中力量的运用,也叫做劲力。懂得劲力就了解了太极拳的用力特点,从而掌握用力要领。从套路讲劲力完整,就是运动过程中的力量,绵绵不断,刚柔相济,内外统一,就是意念、呼吸与动作之协调配合。

从四个方面来领会和掌握:

1.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在武术练习中,常常把矛盾转换概括称作虚实变化。除个别情况外,太极拳动作达到终点定式为实,动作变转过程为虚。这是从整体动作分。从局部分,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分清了动作的虚实,我们用力的时候,就要有张有弛,区别对待。实的动作和部位,用力要求沉着、充实;虚的动作和部位要求轻灵、含蓄。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动作之虚变化,劲力之刚柔交替,打起拳来,身体各位好象在弹性,伸屈中运动,并显现出既柔软又坚实的特点。

2.连绵不断,劲力完整。太极拳运动中的劲力除要求刚柔相济,还要求均匀完整,时时处处不断劲。断劲是指力量的中断、停顿、脱节、突变。动作尽管变化多端,但劲力要始终贯串衔接,完整一气。刚柔相济是力量的变化,连绵不断是力量
的完整。

3.意念集中,以意导动。练太极拳自始至终要求思想集中。其一意念集中,不是情绪紧张、呆板。意念活动要与劲力的刚柔,张弛一致,形成有节奏,有变化的运动,要体现沉而不僵,轻而不浮。其二打拳时要注意情绪饱满,精神贯注,(包括眼神运用)这是意念活动的重要体现。练太极拳,,既不能紧张,也不能疲疲塌塌毫无生气,在外示安逸的过程中,要精神饱满,自然生动,富有生气。其三意念、劲力、动作三者是统一的,但它们的相互关系则有主有从。意念引导劲力,劲力产生运动。所以太极拳要求先在心,后在身势换劲连,劲换意连。不能把这种主从关系,理解为脱节、割裂。意念的变化表现在劲力和动作上。

4.动作呼吸,恰当结合。练太极拳的人呼吸深长细匀,通顺自然初学太极拳只是自然呼吸。动作熟练之后,可根据个人体会和需要,在合乎自然的原则下,有意识的引导呼吸,以适应劲力与动作的要求。这种呼吸叫拳势呼吸。拳势呼吸就是在呼吸上的自然变为自觉引导调节。拳势呼吸既是积极的又是自然的。运用恰当可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打太极拳要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保持呼吸自然顺畅。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因人制宜,绝不能以力使气,生硬免强,以免有伤身体。

六.太极拳运动中,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是每个练拳者必须掌握的。

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是武术运动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赛演练时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太极拳运动有外三合、内三合的要求。肩、肘、腕与髋、膝、踝上下相合,谓之外三合,外三合体现在肢体,上下相随 ,动作轻灵沉着,姿势正确,造型优美等方面。意、气、力相合,谓之内三合。内三合表现在意识集中,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虚实分清,连贯圆活,绵绵不断等方面。外三合、内三合,统称为六合,六合就是手、眼、身、步法之联合动作。

分述有四:

1.手法。太极拳的手型,虽只有拳、掌、勾手三种,但用法的变化却是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而这些手法多以抱球、划弧的形式相联系,几乎所有的式子都有抱球或弧的动作。左抱球左手在上,右抱球右手在上,上手大与肩同高与膝相对,肘尖下坠。下手约在上手与膝之间,两手相对,肩沉肘坠微有合力,呈抱球状。划弧是太极拳运动中上肢的主要运动形式。大体分为圆型和螺旋型两大类。其中圆形包括椭圆、半圆及各种不同角度的弧线。划弧的方向则有前后左右之分。简言之太极拳的手法多种,动作多变,一环扣一环,塑造出各种复杂多变的优美姿势来。

2.眼法。各家拳术都很重视眼法。太极拳运动,有神如捕鼠之猫,全身意在精神之说,眼神既能反映动作之神态,用以观察外界事物之变化,通过眼睛明析,周围之事物。眼神贯注,精神集中,心神不乱。各种拳术都有技击意义,各式都有假定的对手,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疾眼快,唯有全神贯注做得到。练拳要有敌情观念,以眼为先锋,手脚相随,眼到手到,以适应急变的需要。

3.身法。太极拳的身法含意与其它拳种有所区别,它不仅仅是躯干部分,还包括内在劲路的要求。太极拳竞赛规则对身法的要求是:身体端正不偏不倚,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的形象。

在太极拳运动中,要发力于腰脊,劲路藉气,催达全身,类似一张网撒开时,每个细小的目都承担一点绷劲。收网时绳子一拉起,整个一张网随绳子收起,运动中头颈贯顶拔背,类似网绳。在太极拳运动中,只有贯顶拔背是向上的力,其余的力则是沉、坠、坐、塌向下的劲,及收、撑、含、展,周围的劲。这一切都受大脑统一指挥。

4.步法。是指下肢的运动方式,《武术竞赛规则》中,把各家太极拳的步法,归纳十三种:上步、进步、退步、垫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