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八部分:印度 人和自然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日本帝国(图)9
俄国一直在朝阿拉斯加海岸步步推进,对西太平洋的控制也正在有计划地慢慢强化。只有美国是惟一能采取行动的国家,而且它还不会被怀疑有领土野心。1853年,在海军准将佩里的统领下,四艘美国军舰和560名船员开进了浦贺湾。对美国海军的首次来访,日本上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天皇公开祈求上天保佑。佩里一走(他在日本只停留了10天,把美国总统的一封信递交给了日本天皇),日本人就请荷兰人帮忙,武装了一艘军舰,在各要塞配置军事人员,架好了先前的葡萄牙火枪,一切准备妥当,以候大洋对岸那些军舰的再次造访。 是不惜一切代价继续与世隔绝,还是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呢?对此,日本人分裂成了两派。大多数人赞成继续隔绝,但是,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对外开放。幕府将军因主张对外开放而基本上处于失势的境况,还被痛斥为同外国人狼狈为奸。然而,天皇却是从佩里海军准将那次著名的访问中获益最多的人。 作为封建政府不容置疑的政府首脑,幕府将军走过了繁荣的黄金时代,很早就开始走向衰落了。大名和武士的际遇也差不多。他们仍然佩带刀剑,把镇压内战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好像不是生活在1853年,而是生活在1653年。全面改革的时代来临了。 纯粹是一个巧合,当时的天皇,名义上的国家首脑,正是一位知识渊博、智慧超群的年轻人。幕府将军听从了他的劝说,主动辞了职,这样,国家统治权重新回到了天皇的手中。天皇接受了劝谏,承认再继续这样自我封闭下去,国家就等于处在慢性自杀之中。他热情欢迎外国人到日本来,态度就像当初驱逐他们时那样坚定。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明治时代,或者说是明治天皇开创的文明时代,它把日本从16世纪的一个封建的农业小国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
第八部分:印度 人和自然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日本帝国(图)10
如此大规模的、彻底的感情改变是否是一件让人高兴的好事呢?假如有人这样发问,那么,这个疑问实属多余。也许工厂、庞大的陆军和海军、煤矿和钢铁铸造能造福于人,也许不能。我不知道结果。有些人的答案是肯定的,有些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从什么角度来看。10年前,俄国人热爱他们的圣徒,维护他们的精神。如今,他们的灵魂很满意地待在发动机的排气管里,而把圣徒放在厨房的壁炉里焚烧。 这样的事情是完全无法避免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看,它们既非绝对地错误,也非绝对地正确,而是必要的,是一个必经步骤,通过这个步骤,我们才能把自己从对饥饿和经济变幻无常的担忧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在这场变革中,机器既扮演了父亲的角色,又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同样地,许多美好的愉悦的事物也被它毁掉了。对于这一点,任何人都不敢否认。同处处都是汽油厂和煤气厂的日本相比,北斋和歌麿笔下的日本当然更有趣得多(北斋,日本画家,木刻家,1760—1849。歌麿,全名喜多川歌麿,1753—1806,日本浮世绘画家。由于绘制统治者妻妾木版画,触犯了幕府,被迫害而病死———译者注)。不过,北斋和歌麿早已物化为泥,而东京的家庭主妇更爱用煤气烧饭,而非用炭火慢慢煮饭,答案也在此。 白雪皑皑的富士山,一座古老而悠久的火山。从1707年以来,它就始终一言不发。以前它俯瞰孩子们向路边的神道庙敬献鲜花的那个地方,如今却满是香烟广告牌。寺庙里的那只神鹿,由于漫不经心的游客乱扔罐头盒,居然把它的腿也砸坏了。 但是,富士山知道———一切总会有结束的一天。
第九部分:菲律宾 原墨西哥的领地菲律宾 原墨西哥的领地(图)
亚欧大陆向东伸进太平洋,前缘部分从海平面上露了出来,形成了一个半圆弧形岛屿群,从堪察加半岛一直到爪哇岛,菲律宾群岛就是这个岛屿群的一部分。海水淹没了这个半弧形岛屿群和大陆之间的低地,日本海、东海和南海就出现了。 组成菲律宾群岛的岛屿大大小小有7000多个,但是,面积超过一平方英里的岛屿只有462个。其余的岛屿,要么是一些大的悬崖,要么是一小块的沼泽,因为分量太轻,只有25%的岛屿有名有姓。菲律宾群岛的面积大体等于苏格兰和英格兰的面积之和,约有1100万人口,其中中国人和日本人占绝大多数,白人约10万。虽然菲律宾目前被发现的火山只有25座,而且,除了有两三座是活火山之外,其他的似乎早就不活动了,但是,在历史上它肯定是火山频发地带。 人们应对此万分庆幸。从地理学上来看,菲律宾所处的位置是非常危险的。目前,在菲律宾的东面,人们发现了地球上最深的海沟(即马里亚纳海沟,位于海平面之下11039米———译者注)。它到底有多深呢?如果把这个海沟作为喜马拉雅山的安息之地,那么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埃佛勒斯峰峰顶仍位于海平面5000英尺之下。试想世间万物都滑向这个地球之渊,那么,将有可能什么遗迹都不留存下来。 吕宋岛是菲律宾群岛中最为重要的岛屿。吕宋岛状如蝌蚪,中部高高隆起,最高点有7000英尺高。首都马尼拉坐落在吕宋岛的东岸,这是菲律宾最重要的城市。在一处古老的伊斯兰教村落的废墟上,西班牙人1571年建起了这座城市,城市的名字来自于菲律宾群岛盛产的一种烟草———马尼拉。1590年,西班牙人又建造了城墙。历史已经证明,这城墙的生命力比它们的建造者的统治更长久。 即使西班牙人对马尼拉的管理是糟糕的管理,但是,马尼拉还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变成了整个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商贸中心。从中国、日本、印度,甚至于遥远的阿拉伯世界开来的商船把马尼拉港泊满了。他们在马尼拉用满载来的货物交换西班牙人从中美洲墨西哥殖民地转运过来的欧洲货物。由于取道经由好望角而穿越印度洋的这条航线,西班牙人可能会遭到英国人和荷兰人的袭击,而他们又不敢冒这个险,因此,西班牙人选择了另一条航线,即从马尼拉直航至特万特佩克湾,然后装上货物,穿越美洲地峡,经陆路转运,把货物再装船,途经古巴及波多黎各,最后返航至西班牙。 还有十几个较大的岛屿散布在吕宋岛的南面,萨马岛、班乃岛(岛上有菲律宾第二大城市———名城伊洛伊洛)、内格罗斯岛和宿务岛是它们中最著名的几个岛屿。再往南是棉兰老岛,棉兰老岛只比吕宋岛小一点点。为了维护独立,棉兰老岛岛上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著摩洛人曾与西班牙人和美国人作过殊死抗争,因而声名远播。三宝颜市面临苏禄海,它是棉兰老岛上最大的城市。一般而言,菲律宾人对太平洋不感兴趣,西方才是菲律宾人真正关注的对象,因为他们的宗教来自于西方,他们关于文明的最初概念也来自于西方,他们开展贸易的对象也是西方。东方人发现菲律宾纯属偶然。 1521年,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登陆。当时,出现了一场纷争,给他的雇主教皇兼西班牙国王招致了麻烦。为了平息这场纷争,麦哲伦就选择这条非同寻常的航线。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教皇心爱的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争端,为了永远了结孩子们之间的争端,1494年,教皇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大体上位于西经50度左右)从北向南划了一道线,把世界平分为两半,西侧是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东侧是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这就是著名的《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根据《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对敢于越过此线进入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的任何人,西班牙人都有权予以惩罚,因此,对英国人和荷兰人来说,他们初期远征美洲大陆的探险,就变成了一项很危险的活动:只要胆敢跨越雷池半步,不论是谁,就会被视为普通海盗,马上处以绞刑。 然而,使麦哲伦这次冒险航行得以实现的教皇,也即臭名昭著的亚历山大六世,切萨雷·博尔贾和卢克雷齐娅·博尔贾之父,他本身就是西班牙人。因此,葡萄牙人就声称《托尔德西拉斯条约》不公平,他们的利益被损害了。以至于在谁该拥有什么的问题上,引发的争吵和战争长达100年之久。麦哲伦也卷进了这场争端之中。尽管他是葡萄牙人,却为西班牙国王所雇用。为了弄清富庶的摩鹿加群岛到底位于教皇赐给葡萄牙的那一部分还是西班牙的那一部分,麦哲伦东向航行,朝印度洋进发,证明了葡萄牙人是对的。摩鹿加就归葡萄牙人所有了,但是,没过多久就落入了荷兰人之手。而在这次航行中,西班牙人却意外地发现了菲律宾,并把菲律宾群岛划入了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由西班牙在墨西哥的机构管辖菲律宾。之后,由于中美洲的人口递减,修士们就从新卡斯提尔大规模地离去,来到了前景灿烂得多的菲律宾。 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菲律宾,修士们做了大量的全面的工作。说句实在话,假如他们做得稍微差一点,我们美国在菲律宾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1898年,中世纪西班牙在菲律宾留下的一切为我们所获得,这时,我们不得不头一回同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天主教徒的人打交道。 站在政府的立场来说,美国可能不属于基督教之国,但是,美国人的通常人生哲学绝对属于基督教,而非天主教。也许我们美国人会因为自己对菲律宾人的厚待而自豪:无数优质的公路、上千所中小学、三所大学、大量的医院和医生、护士、育婴箱、肉类和鱼类的防疫、卫生保键方法,以及数不清的进步科学所带来的好处,这些都是美国人给的,而所有这些,连在美国之前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听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对菲律宾人来说,所有这些慷慨的美好举措并不代表什么。这些尘世的进步和舒适固然好,但是,与能够获救而进入天国比起来,卫生防疫、医院和好公路以及学校,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就是菲律宾人自幼所接受的教育。
第九部分:菲律宾 原墨西哥的领地小人物掌大权(图)1
前面已谈到,日本列岛、“福摩萨”岛(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对我国台湾省的称呼———译者注)以及菲律宾群岛都属于古老的亚洲大陆的边缘高山,被太平洋的惊涛骇浪冲击了几百万年后,最终同大陆分离了,变成了岛屿。 马来群岛(还有许多不同的称呼:马来西亚群岛、印度群岛、荷属东印度群岛等)不但是亚洲大陆架的延伸,而且是一个大小和中国差不多的巨大半岛的残余,从缅甸、暹罗和印度支那南部向东延伸出去,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在地质史初期,这个半岛或许直接同亚洲大陆(当然远比现在大)连在一起。后来,把这个半岛同澳大利亚隔开的是一条狭窄的水带,这条水带和托雷斯海峡的宽度差不多,而这条海峡位于昆士兰和新几内亚岛之间。 由于地质巨变,一块巨大的大陆化作了一群千奇百怪的岛屿,礁石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从婆罗洲(大小相当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路延伸开来,对航海造成了极大的妨碍。这次地质大变动并没有复杂的动因。这个地区是地球上火山活动最为踊跃的地带,那蓝色的绶带———火山活动的纪念物,至今依然在爪哇岛上飘荡。爪哇的火山有120多座,不过,在过去的300年中,总体上说,它们的表现还算不错。苏门答腊岛稍微靠西一点,岛上的火山也还算老实。 爪哇人普遍是古老的印度婆罗门教的信奉者。为了讨好那些居住在九泉之下的神灵,在节日里,祭司们常常用活人来祭神,投进火山口沸腾的岩浆之中。这种生祭好像还真的有效,因为几百年来,虽然火山不断地喷射出滚滚浓烟,发出怒吼,偶尔甚至于咆哮一通,暴跳如雷,但是,至今未再在爪哇这片岛屿上制造出毁灭性的大灾难。 然而,喀拉喀托火山遗址却随时都有可能再度喷发,如同一把无声的利剑倒悬在爪哇人们的头上。在苏门答腊岛与爪哇之间的巽他海峡上,1883年8月26日清晨,喀拉喀托岛的火山又发作了。就像史前时代喀拉喀托火山的那次爆发一样,1883年爆发把火山顶夷为了平地,整座岛屿化作了齑粉。两天之后,这个岛屿的北部彻底消失了。这个岛以前是一座海拔高达1500英尺的山峰,如今一下子化为了一个深洞,沉入了印度洋,躺在1000多英尺深的洋底。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时,轰鸣声惊天动地,远在3000英里之外都听得见,火山灰弥漫出来,上升到了17英里的高空,呈放射状四处蔓延,飘散到了非洲、欧洲、亚洲、美洲,最远处飘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角,此后六个星期,天空被火山灰染成了奇怪的色彩,如同附近发生了森林大火。 不过,由于喀拉喀托岛上没有居民,因此火山喷发在岛上并没有酿成多大的灾难,但在海洋上却制造出了毁灭性的后果。火山喷发掀起的巨浪高达50英尺,横扫爪哇海岸,顷刻之间,港口和村庄消失得无影无踪,巨轮如同引火木立刻粉身碎骨,36000条人命被吞噬了。巨浪甚至波及到了锡兰和毛里求斯,远在8000英里之外的合恩角附近,都能清晰地目睹这滔天的巨浪。更有甚者,在英吉利海峡,距巽他海峡已有11000英里之遥,而这骇人的巨浪还能够隐约地感受到。 去年,喀拉喀托火山残骸又一次表露出了活跃的迹象,但是,地底之火将再度于何时何地喷发呢?没有人能够预测出来。就像所有生活在火山活跃环境中的其他民族一样,爪哇人也是泰然处之,毫不介意。爪哇人对身旁喀拉喀托火山的关注程度,还不及那些美国少年在最拥挤的意大利人聚居区打棒球时对来往汽车的注意程度。 爪哇人这种听天由命的生存态度可能来源于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也可能来源于安于现状的生活观念。爪哇人心说,就像外国人的统治、洪水、火灾一样,火山喷发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祖辈耕耘过,他们现在继续劳动着,他们的子孙还会在这片土地上播种收获。爪哇人从未考虑过要放弃这种温饱生活。
第九部分:菲律宾 原墨西哥的领地小人物掌大权(图)2
乍一听,爪哇在我的笔下似乎变成了世外桃源。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大自然的确对爪哇极为青睐,所以多费一点笔墨也是值得的。 爪哇土地有20%为火山土,只要耕种适时得当,作物一年能三熟。 爪哇岛上的气候尽管比较炎热,但并不酷热,所有的热带植物都适宜生长,而且,同纽约和华盛顿的夏天相比,爪哇山区的气候还更凉爽宜人一些。虽然爪哇和马来群岛的其他岛屿都位于赤道旁边,白昼和黑夜几乎一样长,但是,由于周围环海,因此空气的湿度大,年均气温为华氏79°,气温从未超出过华氏66°—华氏96°这个范围。季节交替准时,从11月至次年3月为雨季,每日都在固定的时间内降雨;雨季过后就是旱季,旱季滴雨不下;旱季过后、雨季来临之前有一个“斜季”,这是一个时间不长的中间阶段。 由于爪哇岛的自然条件如此得天独厚,虽然尽管长与宽只有622英里和121英里,但养活的人口却逾4200万,而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面积比爪哇大得多,但供养的人口却只有爪哇的10%。由于爪哇岛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