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这个大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把寒风挡在自己的身后。 奥地利缔造者的地理知识近乎于一片空白,更不用说手中拥有一张像今天这样详尽而准确的地图。但是,如同美国西部的拓荒者,单单依靠本能和“立竿见影”原则,这群中世纪的征服者就占领了大片大片的土地。而这种征服和占有的必然后果势必会主动找上门来,到那时,面对大自然的威力,人类不论如何聪慧狡黠,也不得不屈服。 在公元1000年之前,匈牙利大平原仍是人烟稀罕,尽管许多部落顺着多瑙河从黑海向西来到了这个大平原,但都未能在这儿建立起稳定的统治。而经过与东面斯拉夫民族的长期战争,查理曼大帝却把一块东欧的“界碑”竖在了这里。这块“界碑”是一个将最终统治这里所有土地的公国诞生的标志。尽管匈牙利人和土耳其人不断地侵扰她(土耳其人最后一次围攻维也纳的时间比哈佛大学建校时间还迟得多),但在巴奔堡家族(10—13世纪统治奥地利的一个家族———译者注)和瑞士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有效管理和有力保护之下,奥地利公国总能逢凶化吉,岿然不动。这个弹丸之国的国王后来居然还自荐出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而奥地利算不上什么正经八百的帝国,既非罗马,又不神圣,只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联邦,由许多说德语的民族组成。直至1806年拿破仑驾临之时,这个帝国还一直在“神圣”着,而神圣罗马帝国的徽章,这时就被拿破仑这位无产者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因为拿破仑自己想当皇帝。 但这片土地并未从此就沉寂了。哈布斯堡家族不是太聪明而是太顽固,甚至在家园不保之下,居然还对德国垂涎三尺,想从这块大蛋糕上切一块来吃。哈布斯堡的黄梁美梦到1866年就彻底破碎了。他们被普鲁士人赶回了老巢,并只能永远呆在那片大山里。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无人喝彩的国家(图)2
这个当年由查理曼大帝确立的东部丰碑,如今已沦落为一个七流国家了。这个昔日的集权帝国因内乱而四分五裂了,不再有希望,不再有前途。瑞士阿尔卑斯山脉延续下来的山地,以及著名的蒂罗尔山脉的一小部分,就占了它的大部分国土。而根据《凡尔赛和约》,蒂罗尔山的其余地区已交还给了意大利,理由是这些地区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在奥地利山区中有两个城镇,一个是因斯布鲁克,另一个是萨尔茨堡,它们稍微有点意义。因斯布鲁克是古人从布伦纳山口到意大利的必由之路,由于河流流经这儿,因而到处弥漫着中世纪的气息。萨尔茨堡也算得上是欧洲最美丽的城镇之一,因为是音乐大师莫扎特的诞生之地而举世闻名。为了城市的保持活力,它至今还把优雅的音乐和戏剧表演努力地展示给人们。 奥地利的连绵山区和北部的波希米亚平原都没有产生出半点有价值的东西,维也纳盆地也一贫如洗。古罗马人当年在维也纳盆地上建起了一座名叫文多博纳的军营,就发展成了今日的维也纳。公元180年,著名的哲学家、一生征战无数的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生卒年代为121—180,年轻时曾跟希罗德斯·阿底库斯学习修辞学,跟弗伦特学习哲学,对斯多噶哲学最为推崇。在位时间为161—180,经常对外敌开战。在转战南北的军旅生活中,他每天撰写自传体式回忆录《自省录》,是那个时代的优秀哲学作品———译者注),在同北部日耳曼蛮族打完最后一战之后,就在此一命呜呼了,这个小聚居点多少也因他而沾上了一些臭名。而维也纳直至1000年之后,城市规模才初显出来。这主要得益于十字军东征,那是中世纪的一次人口大迁移。由于十字军东征者既梦想到东方圣地去发财,又不想被热那亚和威尼斯船主敲诈勒索,当时就从维也纳动身,沿着多瑙河东进,一路打杀过去,直至当初上帝赐予亚伯拉罕的希望之乡。 1276年,哈布斯堡家族占据了维也纳,把它变成了一个广袤领地的中心据点,他们的地盘一直在扩展,最后扩展至前文提及的所有山区。1485年,维也纳又为匈牙利人所夺取。1529年和1683年,又两次遭到土耳其人的围攻。然而,在每一次战乱之中,维也纳却都能幸存下来,直至18世纪初,由于一个政策性错误,这座城市才开始渐渐走向瓦解。当时它把公国的每一片领土,不论重要与否,悉数委托给了纯种的日耳曼裔贵族。对所有人来说,统治者的权力过大都不是一件幸事。而那些温和的奥地利骑士也无一不变得更为温和,更为仁慈,甚至于脆弱得怯懦起来。 昔日的奥匈帝国,斯拉夫人占47%,日耳曼人占25%,余下的是匈牙利人(占19%)、罗马尼亚人(占7%),以及意大利人和吉卜赛人;意大利人约有60万(占1。5%);吉卜赛人约有10万。因为吉卜赛人在紧邻匈牙利的地区似乎还受点尊重,所以他们主要就集中居住在那儿。 当时,其他欧洲帝王们正慢慢地汲取历史的教训,而统治奥地利的日耳曼主子们显然未将历史的教训放在心上。帝王和贵族们只有自觉自愿地肩负起领导的责任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如果他们不尽职尽责“领导”,而只顾贪图享受“服务”,他们的末日这时就来临了。由于在抵抗拿破仑的战争中,奥军屡战屡败,溃不成军,维也纳人民愤怒了,那些高贵的公爵男爵们就全部被赶了出去,回到自己的领地,生活在单调乏味、与世隔绝之中。 此后,维也纳的地理位置就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了。商人和制造商随着贵族的离去而渐渐崛起了。维也纳从古代防御工事中解放出来了,迅速地发展,变成了东欧最重要的商业、科学和艺术中心。 然而,世界大战给维也纳以致命的一击。它的繁华与荣耀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了。几年前,它还是那个大帝国的统治中心,如今实际上已和过去无半点相似之处了。奥地利徒有虚名,前途渺茫。当法国坚决反对把她并入德国时,她一下子就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了。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小国在某些方面胜过大国的典范(图)1
依据现代国家的标准,如果数量比质量更能说明人的重要意义的话,大可不必介绍小国丹麦(人口约有350万,住在首都的占了75万)。但是,把聪明才智应用于现实美好生活(即中庸之道———古希腊人智慧的最高境界)之中,由平淡渐渐创造出佳境来,丹麦就是一个这样的典范,把特别的关注与最崇高的敬意给她和那些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都是值得的。 丹麦的领土只有1。6万平方英里,矿藏、陆军、海军、山脉(海拔为600英尺,不及帝国大厦的一半高)都没有,自然资源也不丰富,但是,她却能同12个志向更远、面积更广、军国主义野心更大的国家匹敌(如果有必要,我会提及这些国家)。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丹麦人扫除了文盲,人均收入排到了全欧第二。而且,正如其他国家所知道的,他们实实在在地消除了贫富差距,实现了共同富裕,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看看地图,一个半岛和许多独立的小岛组成了丹麦,岛屿之间的海峡很宽广很开阔,火车跨越海峡须由渡轮运送。气候条件很恶劣。整个冬季,强劲的东风横扫一望无际的丹麦大地,冷雨阵阵,丹麦人大部分时间不得不呆在房子里。环境造就了丹麦人爱读书的习惯,把他们变成了学识最渊博的民族,人均藏书也多于其他国家的居民,在这个方面,丹麦人与荷兰人十分相似。 风雨也滋润了丹麦人的牧场,草原繁茂,牛群肥壮,丹麦的黄油就能供应全世界30%的需要量。鉴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土地都为土豪地主所占有,大地主四处游荡,随处可见,民主的(不是政治上,而是从社会与经济上看)丹麦人就从不鼓励大地主的发展。 今天,丹麦王国有15万独立的农场主,他们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小牧场,这些小牧场大小不等,从10英亩到100英亩都有,但全国超过100英亩的只有20000个牧场。用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加工生产出来的乳制品,每天都运到了国外,这些科学方法都是当地农校传授的,而农校只是丹麦中学义务教育体制的延续。而乳酪———黄油加工的副产品,就成了猪饲料,腌熏的猪肉供应给了英国市场。 黄油和咸猪肉贸易所创造的利润远远大于粮产的利润,所以,丹麦人宁愿进口粮食。这样做既省钱又方便。波兰和立陶宛是两个大粮仓,但泽是他们传统的粮食出口港。从哥本哈根至但泽,汽船只需走两天。而进口的部分谷物又用于饲养家禽,于是,每年出口到英伦诸岛的鸡蛋数以百万计,而英伦诸岛不知何故,从未出产过比甘蓝更好吃的东西。 丹麦为了保证出口的农副产品处于几乎垄断的地位,政府对全部出口产品都采取了严厉的控制措施。由于树立起了完美无缺的声誉,丹麦人的品牌被认为是绝对纯正的通行证。 所有的条顿人都一样,丹麦人也是玩命的赌徒。在过去几年的金融与股票投机生意中,他们损失了数不清的钱财。尽管银行倒闭了,但孩子、牛群和猪群依旧在,丹麦人又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现在,周围国家的破产率不断剧增,火腿、鸡蛋本来是简单饭菜,正在逐渐成为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这成了他们惟一的担忧。 丹麦的陆上城市都不太重要。埃斯比约是日德兰(这是丹麦半岛的旧称,英国最早的居民就是从这里去的)西海岸的一个港口,它是丹麦绝大多数农产品的出口港,也是日德兰地区最古老的基督教中心之一。在发现美洲之前的400年,这一地区的许多人还在崇拜他们英勇的异教神。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小国在某些方面胜过大国的典范(图)2
小贝尔特海峡横亘在日德兰半岛和菲英岛之间(据悉如今已有一个计划,即修建一座跨海大桥)。菲英岛是波罗的海群岛中的第一岛,安徒生的诞生地———欧登塞市(纪念奥丁神之地)就在这个岛的中心(有牛群、猪群和孩子)。安徒生,这个贫病交加的制鞋匠之子,为人类做出了最伟大最慷慨的奉献。 我们从这里跨过了大贝尔特海峡,走进了丹麦王国往昔的中心———西兰岛。这个国家的首都,这个美丽的哥本哈根就坐落在开阔的海湾之滨,为它遮蔽波罗的海的惊涛骇浪的是小小的阿迈厄岛,这个首都的菜篮子。哥本哈根意思即中世纪“商人的海港”。 今天的英格兰、挪威以及部分瑞典,都包括在9、10世纪时丹麦人统治的帝国内。哥本哈根那时只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而当时皇家官邸所在地则是在距哥本哈根15英里的内陆城市罗斯基勒,丹麦人就是在罗斯基勒统辖着那些外邦。如今,罗斯基勒一文不名,而规模仍在扩张的哥本哈根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城市,现在,它为全国20%的人口提供了各种娱乐。 丹麦王室目前驻在哥本哈根,几名身着漂亮制服的警卫在国王外出游泳、钓鱼或购买香烟时会举枪致敬。此外,这个国家再也见不到什么军事实力的表现。在过去的岁月里,丹麦这个小国曾经历过最痛苦、最艰难的战争,甚至在1804年,它还在同普鲁士长期对抗,最后,它自愿解散了海陆军。为了维护她的中立地位,确保这块弹丸之地能在今后的欧洲大战中幸免于难,一支小型警察取代了原有的正规军。 独善其身,安安静静,这就是丹麦。丹麦王室一直避免在较为敏感的报纸的头版出现,丹麦人很少有三件大衣,可是也无人无大衣,有汽车的人也很少,可是,女人、男人、孩子,几乎是每个人,都至少拥有两辆自行车。如果在午餐时间前穿过丹麦的任何一条马路,对此就会有亲身的感受。 丹麦在以野心霸权为荣光的世界中几乎碌碌无为;丹麦却在以崇高理想为荣光的世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假如所有政权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那么,丹麦的所作所为都足以证明,她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能永垂不朽,万古长青。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北冰洋上一个有趣的政治实验室(图)1
仰仗她那昔日鼎盛一时的大帝国,丹麦至今仍保留着几块海外殖民地,世界第六大陆———格陵兰岛就是其中之一。似乎还有宝贵的矿产资源(铁、锌和石墨)蕴藏在这块大陆之下,但是,冰川把这些财富完全覆盖在地下(在格陵兰岛,未被冰雪所覆盖的土地只有3%)。这对任何人都无作用,除非地轴能再偏一点,让热带气候再度在格陵兰岛上出现。数百万年前,格陵兰岛曾是一片非常温暖的大陆,这从岛上几大煤矿的蕴藏量就能够认定出来。 法罗群岛是丹麦的另一块海外殖民地,位于设得兰群岛以北200英里处。法罗群岛的字面意思是“绵羊岛”,有人口20000,首府托尔斯港。当年,哈得孙跨越大西洋并最终抵达曼哈顿岛的航行就是从法罗群岛开始的(哈得孙,英国航海家和探险家,约1565—1611。17世纪初,他四度寻求从欧洲通过北冰洋至亚洲的捷径。在北美洲,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有哈得孙河、哈得孙海峡、哈得孙湾。一生四次作探险远航。在第四次航行中,由于船员叛乱,他及儿子与另7名船员被推到了一只小船上,任他们在哈得孙湾漂流,从此杳无音信———译者注),丹麦的殖民地除了法罗群岛之外,还有一块是冰岛。冰岛是十分特别的国家。各种各样的奇异现象不断地从遍布的火山产生出来,常常让人联想到火神伏尔甘的炉子中那些神奇的火焰;这个岛国的政治发展模式也十分独特。冰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共和国,在美国独立之前的800年,它的自治政府就开始运转了,而且几乎不间断地一直运转到今天。 从挪威逃来的难民是冰岛上最早的居民,他们来到这个遥远的孤岛上是在9世纪时。 尽管在冰岛4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总面积中,冰川和雪野永久性覆盖的土地有5000平方英里,全岛适于农耕的土地只有7%强,但和挪威本土的生活条件相比,冰岛还是好多了,所以,到9世纪初,冰岛上大大小小的自耕地就出现了4000块,这些土地的主人都是自由的自耕农。承袭了日耳曼部落的早期习惯,这些自耕农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自治政府。各地方“会议人”组成“阿耳庭”(大议会),再由“阿耳庭”组成自治政府。每年盛夏之际,在一个叫做辛格韦德利的火山大平原召开阿耳庭,辛格韦德利平原距现在的首都雷克雅未克仅7英里,而雷克雅未克的首都历史不过100年而已。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的国家北冰洋上一个有趣的政治实验室(图)2
冰岛人在独立之初的200年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动人心魄的篇章。他们发现了格陵兰岛和美洲(早于哥伦布500年),使冰岛(这里的冬天只有4小时的白昼)成为比挪威本土更重要的文明中心。然而,所有的日耳曼民族都难逃其劫———政治和经济合作因过分突出的个人主义而变成了空中楼阁———厄运于是接踵而至。13世纪,挪威占领了冰岛,丹麦接着吞并了挪威,冰岛也步挪威的后尘而被丹麦吞并了。丹麦人对冰岛这个弹丸之地了无兴趣,任凭法国甚至阿尔及利亚海盗在冰岛上肆意蹂躏,直至把这个小岛搜刮得一贫如洗。所有异教时代的文学和建筑艺术都被人们遗忘了,泥炭小棚渐渐地取代了那些昔日贵族和自由民的木屋。
第四部分:德国 建国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