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上海滩-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东门路 外咸瓜街(图)
1983年的汪曾祺老人,身在遥远的北京,却念念不忘东门路上的老式旅馆,他在散文《星期天》里饶有兴味地写道:“一座回字形楼房,四面都有房间,当中一个天井。楼是纯粹木结构的,扶梯、栏杆、地板,全都是木头的,涂了紫色的油漆,住在楼上,走起路来,地板会咯吱咯吱地响。”现在的东门路上,这样的声音早成稀罕物,当年的木式房子不是拆了重建,就是添砖添瓦,脱胎换骨了。解放前这里叫小东门大街,一衣带水,昔日的大小商号倘若能坚持到现在都应该是当之无愧的老字号,可是一路数过来,也只有“万有全”、“东升阳”寥寥可数的几家还在。昨日繁庶,早被雨打风吹去。
外咸瓜街的名字还一直保留着,还有豆市街、花衣街都还健在。解放后,十六铺的区域定位,随着上海的发展,几多变化,直到1980年代才渐成气候,充当了大上海水果农产品的集散地,这些旧日的街名也才因为指称的方便,得以逃过被岁月吞噬的命运。传出市政府重新规划十六铺的消息后,果品商们陆续闭门歇业离开了,这里便一下子冷清了许多,才傍晚,打烊或关闭的店铺已经比比皆是。不过,欣慰的是,开始有高楼大厦来此立足了,外咸瓜街与东门路的十字路口上,久事大厦已经投入使用,做了福建兴业银行的办公营业地。不远处的豫园老街,还有南京路商圈,那里的繁华也正一天天向这里渗透,十六铺的未来值得希冀。 还有太多的地方已经无迹可寻。1908年,法商第一条有轨电车从这里开往徐家汇,可具体在哪里开动马达,轰鸣而去的,没有人知道。也是在这一年,绅士沈缦云筹建的新舞台剧场在十六铺落成了,王永春、白玉梅等当时名重一时的戏剧名伶曾在此登台献艺,票房之鼎盛,不逊于当时租界内歌舞升平的“大世界”,想着总会有老戏迷存有记忆吧,可是经过众多老人自相矛盾的指点后,记忆反而更模糊了。 想在十六铺找一位老人问问掌故,是件很难的事。原住民属于老城厢内,十六铺只能是外乡人的聚集地,时间不论长短,改变不了的是客居的心态,谁会记挂着不属于自己的异乡的历史呢?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站在命运的节点(图)
百米之外的盐码头街已经拆了,老太平弄也没了,外咸瓜街还只剩下短短的一截,尽头是崭新的围墙圈着一片断瓦残垣,历史被生生隔在了墙外。 既然改造无法避免,十六铺的名字应该保留下来,至少为老上海的发源地留住一丝记忆的血脉。这是最低的愿望,也是老十六铺弥留之际惟一还可能实现的愿望。 周国平在一篇叫做《侯家路》的短文里写道:“我终于忍不住到侯家路去了,可是不再有侯家路了。”原来是南市区里以姓命名的小街中不起眼的一条,离着十六铺老街只有一箭之遥的距离。 忍不住回到十六铺的也不乏其人。2001年的初冬,上世纪30年代大达轮船公司的“小开”(上海方言,厂主或店主的儿子)杨麟回来过,垂暮之年的老人惊闻十六铺改造的消息后,越洋而来,寒风中伫立江边,想着走不动的那天,像一匹老马躺在十六铺的江边,听“雾晨汽笛”。张爱玲也回来过,2003年初的时候,是在电视剧《她从上海来》里,袅娜的刘若英,一袭亮色的旗袍,从十六铺码头款款而出,搭上小东门的“有轨电车”,去向常德路上的那个家。
他们无疑还是幸运的,回首故土时,十六铺至少仍在。倘若迟到一两年,或许更短的时间,恐怕惟有与周国平一般的悲情了。 2001年,上海市开始酝酿“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试图以延安东路为东西轴,黄浦江为南北轴,构筑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被视为继浦东新区后的又一项“世纪工程”。黄浦江面临着从交通运输航道向城市品质载体的转变。 十六铺位居外滩之侧,与隔江的陆家嘴商业区咫尺相望,东近仁恒滨江园、菊园等高档居住区,西邻老上海的豫园商业街,2010世博会的会址也在其南向不远,可谓是历史与未来、现代与古典的交汇地。然而从高处望向这里,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厦紧紧围绕着这片破落的老街区,临江的仓库码头在外滩的对比下也分外杂乱扎眼,像是现代化上海的一处丑陋的疮疤。
“黄浦江沿岸综合开发计划”的就是把这样的疮疤彻底从上海的肌体上除去,给它重新覆上都市化的外衣。 2003年初,十六铺的规划蓝图终于浮出水面。未来的5年内,十六铺临江片将建成大型水上旅游总站(包括游艇码头和水上巴士站),与青浦大观园、东方绿舟和环淀山湖的度假村等市郊景区联手,开辟水陆衔接的辐射型都市旅游线,同时吸引世界级豪华型游艇,开展近海水上旅游、长江旅游、环太湖旅游等,最终使十六铺成为上海的水上旅游集散中心。而内陆片则致力于建成高档商业中心和生态滨水聚居区,延续陆家嘴的都市图景。 这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勾画绚丽图画,而是在历史的积淀上重塑新的未来,拆和迁的阵痛无法避免。曾作为国内最大的水运中心的十六铺客运站将整体迁往吴淞公园附近;作为上海农果品集散地的十六铺果品市场也将就地解散,分流至浦东地区;最令人不舍的是,东门路附近的那些虽然破落但原汁原味体现老上海风情的街巷里弄,要为高楼大厦让位。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凌晨谢幕(图)
2004年12月2日凌晨1时,上海十六铺码头的两幢大楼被成功爆破,走过了140多年历史的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告别了历史舞台。 随着隆隆的巨响,10层的申客饭店和2层的十六铺码头客运大楼,由南向北,分段依次轰然倒地。这两幢楼南北向共200多米宽,面积近2万平方米,爆破单位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把100多公斤的炸药分置到几千个炮眼里。按照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规划,现在黄浦江上零星分散的浦江游览,今后将集中到十六铺。这里将建成水上巴士、游船、观光艇等旅游船只上下客的公共站点,其中也会有直达世博园区的航线。整个十六铺地区,则会逐步建成现代风貌和时尚享受相结合的高档商务区。
人们用“梦”来形容十六铺的这场都市化改造,城市规划师们正在为此殚精竭虑,让她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十六铺不会诉说它的过去,而是像手纹一样包容着过去,写在街角,在窗户的栅栏,在阶梯的扶手,在每一个铭记了刻痕的缺口和弯曲的边缘。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永不停息的幻想(图)
上海,这座梦幻之城,被植入了多少异族的思想和意念,而外滩情结从上个世纪延伸到现在,依然是浦江人难以割舍的情愫。在外滩一体化工程启动后,南外滩将建设成为集金融、贸易、办公、商业、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繁华闹市地区,她的整体改造受到诸多关注。 全长约450米的黄浦江外滩风貌延伸段建筑立面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根据黄浦区外滩一体化的整体规划,未来将建成北起苏州河,南至江边路,总面积3。56平方公里,岸线全长6。1公里的外滩风景线。 事实上,2003年十六铺码头的搬迁,已经使外滩一体化的雏形透出了隐约的影子:外滩风貌区与其南部延伸段已经连接了起来。外滩一体化地区的整体建设要在功能上形成南北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土地现有功能和潜在功能最大程度的有效发挥;在形态上实现南北相互融合,沿岸与腹地有序伸展,形成有机整体。 “外滩一体化”规划中,沿黄浦江开发规划将划分为风貌保护区、综合功能区、滨江居住区和世博综合区四个部分。
从苏州河到延安东路是外滩风貌保护区,同时也是以金融贸易功能为主的商务功能区以及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组成部分。 延安东路,直到复兴东路一段,将以延伸和补充中央商务区功能为主,形成综合功能区。通过古城公园建设,拆平外滩新开河路地区的地块,打开外滩与豫园之间的视觉通道。同时要启动十六铺地区的开发,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旅游服务功能,使十六铺地区成为配套齐全、功能综合的上海滨水旅游娱乐中心。 复兴东路到陆家浜路南浦大桥,将规划建设以高档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滨江居住区,成为中心城沿江地区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居住开发区。其中董家渡聚居区将是住宅开发的重点之一。 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地区,就是世博综合区。世博会址规划陆地控制范围为5。4平方公里,世博会展览场地分设浦江两岸,总面积为3。1平方公里,两岸将实行统一规划、同步开发,做到功能呼应、景观协调。选址区域外围有很好的道路交通条件。 而传统的南外滩,就是外滩一体化开发中的重要一段。据有关资料显示,南外滩一般是指沿江的延安东路到新开河路段。南外滩北接著名的老外滩,南至南浦大桥,西连豫园商城,东沿“黄金水道”黄浦江,长达2。2公里。外滩一体化的推进,必将带动南外滩新一轮的开发热潮。 站在靠近南浦大桥的谷泰滨江大厦上,一眼望去,近处是成片的低矮民居,稍远处是刚刚崛起的一批新建商务楼、住宅楼,再远一些,便是上海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
根据规划,南外滩将建设成为集金融、贸易、办公、商业、居住为一体的繁华闹市地区。该地区总用地79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规划人口1。5至2万人。经上海市规划局正式批准,南外滩地区以复兴东路为中心,北为金融、贸易、办公、商业用地,南为商住办公用地。 一种隐约可见的生活已经呈现,顺着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汇处,向东眺望,金茂大厦、世纪大道、中央公园、浦东机场这些标志性的景观,无不含有巨大的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它们散发着迅疾的气息,把人们从过往的琐碎历史中连根拔起,以摆脱引力的能量向着新的生活迸发。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南外滩的明天(图)
沿着黄浦江堤岸,左右两侧目力不可及之处,分别是上海的老城和港区,这是上海最为拥挤和最为空旷之处,对老上海人而言,偶然与童年的嬉戏游玩相维系,它们所代表的繁杂和辛劳,现在仅仅是碎片般的记忆存在。在吃穿问题之后,我们关心居住,将来这里会否产生另外一种被记载的典范生活?同时,与它一起建立的还有更好的生活品质和规范。 也许有这个可能。 据规划,南外滩董家渡地区将建为滨江高档住宅板块。她将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的滨水居住开发地,拥有近70公顷的可开发贮备用地,开发条件颇为优越。 具体说来,董家渡滨江聚居区位于黄浦区东南部,黄浦江两岸综合规划面积为22。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四大重点建设地区其中两个就在此规划范围之间。她北接十六铺滨水旅游娱乐中心复兴东路,中华路…桑园街以东,南至南浦大桥地区陆家浜路,黄浦江以西,总用地面积143公顷,其中陆域面积约为122。5公顷。现状人口约6万,规划人口4万。 她蕴涵着丰富的景观资源:东侧紧邻黄浦江,有着2。2公里绵长的滨江岸线;隔江可一览璀璨的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全景和雄伟壮观的南浦大桥;北侧为规划中十六铺滨水旅游娱乐中心,东门路以北为滨水旅游、餐饮、娱乐、宾馆等综合服务区,东门路以南为休闲游览、商办区,沿江结合建筑工程设置公共绿带和观景平台,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4公顷,保留该地区的轮渡线和轮渡站,远期可发展为游船码头和旅游交通线;南端为2010年世博会选址备用地,规划范围北靠董家渡路、南至卢浦大桥、东起黄浦江、西缘中山南路和规划半淞园路,以博览、文化休闲、居住功能为主;西侧紧邻着豫园、大境阁、古城公园等众多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的老城厢环城绿带。 董家渡聚居区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地区可达性。中山南路、复兴东路、陆家浜路等城市主干道环绕地区边缘;东南端为南浦大桥和复兴东路越江隧道与浦东小陆家嘴地区相接;地铁明珠线二期和规划地铁R4线经过本地区,并分别在地区南端和西侧设站。
她有巨大的高档居住开发潜力,地区周边外滩金融贸易区、南京路中心商业区、豫园商业旅游区和规划十六铺滨水旅游娱乐中心——大量的商业金融商务办公建筑将产生旺盛的高档居住及配套服务需求。 可以想见,未来的董家渡聚居区会呈现给人们一个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设施完善的高品位现代化聚居区;创造出和谐动人、自然丰富的城市形态和滨水景观;形成与上海市黄浦江沿江地区开发相匹配的、体现“浦江两岸尽朝晖”的城市空间形态。 董家渡地块初步规划为“一纵三横”的布局框架,即“一条朝向东北的景观主轴,其西南端为大型中心绿化广场,三条东西向带状绿化带”,形成了从中华路至王家嘴街至景观主轴至中山南路再至黄浦江的四条高低错落、可横向切割联动实施的居住组团。 以中山南路-董家渡路为界,董家渡聚居区分为两部分:西北侧以居住功能为主,中山南路以西的地区规划为中高档居住区,中山南路以东董家渡以北地区规划为高档居住区,居住区内安排了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其中商业中心位于中山路西侧与董家渡两侧,并沿董家渡向西延伸;中山南路以东董家渡以南地区结合已建的办公区,规划形成以商业、办公、文娱、展示等为主要内容的地区公共服务中心。 新建的现代董家渡聚居区将建一条80米长、朝向浦东小陆家嘴地区的集绿化、水景、步行道为一体的景观轴线。轴线南北将各形成一个大型绿化广场。轴线与中山南路弧形地合成“中心岛”,通过标志性建筑与小陆家嘴相呼应。这条轴线将与中华路环城绿带、黄浦江沿岸景观共同构成整个区域的3条绿带景观纵轴。 轴线南端是城市休闲公园和广场、北端是大型商业广场。轴线东侧在中山南路沿江突出部建造开放式“中心岛”,这里将设置露天音乐厅、游船码头等现代观光旅游设施。区内同时开辟三条东西走向绿化景观带,初步按照现有的紫霞路、王家码头路和董家渡路兴建,通过“三带”把黄浦江和老城厢连成一片。区内住宅建筑从东至西由低到高错落有致地排列,形成一个“和谐有序和具有滨水特色的居住空间组合”,整个居住区绿化率至少在55%以上。该规划为全区新一轮旧改打造起了一个较高的平台。 未来这里将是成片的绿地、大型的公共活动空间、活泼的岸线景观和文化娱乐、金融贸易、旅游休闲、生态居住区域,黄浦江两岸的居住服务功能凸显,居住区内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构建出一个舒适便利、环境宜人的滨江中高档居住环境。 这是一个时代,它需要描写,使之丰富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原本的想象饱满变得真实。不过,在这里修辞等技艺变得无所适从,直白的文字已经取代了情感式的叙述,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是什么汇聚成了未来的南外滩,未来的上海。相信很快,她的两岸景色中,那些设想终会以万众瞩目的形象现身。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世博来了(图)
听完了稍嫌冗长的南外滩的故事,最后